图书介绍

网络设备互连学习指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网络设备互连学习指南
  • 高峡,陈智罡,袁宗福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4167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58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370页
  • 主题词:计算机网络-指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设备互连学习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网络基础1

1.1 计算机网络基础1

1.1.1 计算机网络概述1

1.1.2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5

1.1.3 网络传输介质7

1.1.4 LAN、WAN、WLAN12

1.2 计算机网络模型13

1.2.1 OSI参考模型14

1.2.2 TCP/IP参考模型21

1.2.3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23

1.3 重点协议介绍24

1.3.1 IP协议24

1.3.2 端口号26

1.3.3 TCP协议28

1.3.4 UDP协议31

1.4 数制转换32

1.4.1 计算机常用的数制32

1.4.2 数制之间的转换33

1.5 总结35

1.6 思考与练习36

第2章 交换技术38

2.1 以太网38

2.1.1 MAC子层和LLC子层38

2.1.2 以太网概述40

2.1.3 CSMA/CD41

2.1.4 以太网帧格式43

2.1.5 以太网技术的发展45

2.2 交换基础48

2.2.1 交换机工作原理48

2.2.2 帧转发方式52

2.3 启动交换机54

2.3.1 交换机的端口和指示灯54

2.3.2 交换机的访问方式55

2.3.3 使用命令行界面59

2.3.4 交换机文件系统的管理62

2.3.5 交换机的初始配置63

2.4 总结68

2.5 思考与练习68

第3章 虚拟局域网(VLAN)71

3.1 VLAN概述71

3.1.1 VLAN的概念71

3.1.2 VLAN的用途72

3.1.3 VLAN的优点73

3.2 VLAN的定义方法74

3.2.1 基于接口的VLAN74

3.2.2 基于MAC地址的VLAN75

3.2.3 基于网络层的VLAN75

3.2.4 基于IP组播的VLAN75

3.3 VLAN的标准75

3.3.1 IEEE802.1q76

3.3.2 交换机的接口和默认VLAN78

3.4 VLAN和Trunk的配置80

3.4.1 VLAN的配置80

3.4.2 向VLAN内添加接口83

3.4.3 配置VLAN Trunk84

3.4.4 定义Trunk接口的许可VLAN列表86

3.5 配置VLAN间的通信88

3.5.1 利用路由器实现VLAN间的通信88

3.5.2 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的通信92

3.6 VLAN排错98

3.7 总结100

3.8 思考与练习100

第4章 局域网中的冗余链路103

4.1 冗余拓扑103

4.1.1 冗余交换模型103

4.1.2 广播风暴104

4.1.3 多帧复制105

4.1.4 MAC地址表抖动106

4.2 生成树协议107

4.2.1 生成树协议概述107

4.2.2 生成树协议的工作过程110

4.2.3 生成树协议的端口状态113

4.2.4 生成树拓扑变更114

4.3 快速生成树协议115

4.3.1 快速生成树协议概述116

4.3.2 RSTP的优点118

4.3.3 RSTP与STP的兼容性118

4.4 STP与RSTP的配置119

4.4.1 生成树协议的默认参数119

4.4.2 配置STP和RSTP120

4.4.3 生成树配置实例122

4.5 以太网端口聚合128

4.5.1 端口聚合概述128

4.5.2 流量平衡129

4.5.3 配置端口聚合130

4.5.4 端口聚合配置实例132

4.6 总结135

4.7 思考与练习136

第5章 IP协议及子网规划138

5.1 网际协议IP138

5.1.1 IP协议概述139

5.1.2 IP包格式139

5.1.3 IP地址及其分类142

5.1.4 专用IP地址144

5.1.5 特殊IP地址145

5.2 子网划分146

5.2.1 子网掩码146

5.2.2 划分子网的方法147

5.2.3 VLSM148

5.3 IPv6150

5.3.1 IPv6概述150

5.3.2 IPv6地址152

5.3.3 IPv6的特点155

5.3.4 IPv6与IPv4的对比157

5.4 总结158

5.5 思考与练习159

第6章 路由技术161

6.1 路由技术基础161

6.1.1 路由概念161

6.1.2 路由选路162

6.2 启动路由器164

6.2.1 认识路由器164

6.2.2 路由器的访问方式166

6.2.3 路由器加电167

6.2.4 使用命令行界面访问路由器168

6.3 静态路由、默认路由与浮动路由168

6.3.1 静态路由配置168

6.3.2 默认路由的配置171

6.3.3 浮动静态路由172

6.4 动态路由协议基本原理174

6.4.1 动态路由协议基础知识174

6.4.2 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176

6.4.3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176

6.4.4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178

6.5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的区别179

6.6 有类路由协议与无类路由协议180

6.6.1 有类路由协议180

6.6.2 无类路由协议180

6.7 总结181

6.8 思考与练习181

第7章 RIP路由协议182

7.1 RIP协议182

7.1.1 RIP的概念182

7.1.2 RIP的工作过程及计时器183

7.1.3 RIP更新路由表185

7.1.4 路由毒化186

7.1.5 计数到无穷大187

7.1.6 防止路由环路189

7.2 RIPv1与RIPv2192

7.2.1 RIP版本1193

7.2.2 RIP版本2194

7.3 RIP的配置方法195

7.3.1 配置RIP195

7.3.2 RIP配置实例197

7.3.3 配置单播更新和被动接口206

7.4 RIP的检验与排错211

7.4.1 使用show命令检验RIP的配置211

7.4.2 使用debug命令进行排错212

7.5 总结213

7.6 思考与练习213

第8章 OSPF路由协议217

8.1 OSPF概念217

8.1.1 OSPF优势217

8.2 SPF算法219

8.2.1 SPF工作过程219

8.2.2 OSPF选举DR/BDR221

8.2.3 邻居和邻接关系222

8.2.4 OSPF报文类型223

8.2.5 OSPF状态225

8.3 单区域OSPF配置方法227

8.3.1 配置OSPF227

8.3.2 验证OSPF配置228

8.4 总结231

8.5 思考与练习232

第9章 点对点协议(PPP)234

9.1 点对点协议PPP234

9.1.1 PPP协议简介234

9.1.2 PPP的工作过程237

9.1.3 PAP和CHAP认证239

9.1.4 配置PPP协议244

9.2 总结253

9.3 思考与练习253

第10章 园区网安全254

10.1 园区网安全隐患254

10.1.1 园区网的常见安全隐患254

10.1.2 园区网安全解决方案的整体思路255

10.2 交换机端口安全255

10.2.1 交换机端口安全概述255

10.2.2 端口安全的配置256

10.2.3 查看端口安全信息258

10.3 访问控制列表259

10.3.1 访问控制列表概述259

10.3.2 ACL工作原理及规则262

10.3.3 ACL的种类266

10.3.4 配置ACL272

10.4 总结276

10.5 思考与练习277

第11章 网络地址转换(NAT)279

11.1 NAT概念279

11.1.1 地址空间不足带来的问题279

11.1.2 NAT的用途280

11.1.3 NAT术语280

11.2 配置NAT282

11.2.1 NAT的工作过程282

11.2.2 配置NAT284

11.3 配置NAPT288

11.3.1 NAPT的工作过程288

11.3.2 配置NAPT289

11.4 验证和诊断NAT转换290

11.5 NAT的注意事项290

11.6 总结291

11.7 思考与练习291

第12章 无线局域网(WLAN)292

12.1 无线技术基础292

12.1.1 WLAN的发展历程292

12.1.2 WLAN技术分类293

12.1.3 WLAN相关组织294

12.1.4 WLAN的主要技术294

12.1.5 WLAN的传输介质295

12.1.6 WLAN的技术优势296

12.1.7 WLAN的应用297

12.2 IEEE802.11298

12.2.1 IEEE802.11简介298

12.2.2 IEEE802.11标准299

12.2.3 EEE802.11与OSI301

12.3 WLAN组件302

12.3.1 笔记本电脑和工作站302

12.3.2 无线网卡302

12.3.3 访问接入点(AP)303

12.3.4 天线307

12.4 WLAN拓扑308

12.4.1 Ad-Hoc模式308

12.4.2 Infrastructure模式309

12.4.3 漫游311

12.5 WLAN安全性312

12.5.1 SSID隐藏312

12.5.2 MAC地址过滤313

12.5.3 WEP313

12.5.4 WPA313

12.5.5 802.1x313

12.5.6 WLAN安全防范措施314

12.6 总结314

12.7 思考与练习315

第13章 网络规划与设计316

13.1 网络层次化结构设计317

13.1.1 网络层次化的设计思路317

13.1.2 接入层功能319

13.1.3 汇聚层功能319

13.1.4 核心层功能320

13.1.5 层次化网络设计模型的优点322

13.2 设计一个网络方案322

13.2.1 用户背景描述322

13.2.2 需求分析323

13.2.3 设计原则325

13.2.4 解决方案设计329

13.2.5 网络方案特点338

13.3 总结339

13.4 思考与练习340

第14章 常见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341

14.1 网络排错思路341

14.2 物理层故障分析与处理344

14.2.1 本地故障344

14.2.2 线缆故障345

14.3 数据链路层故障分析与处理346

14.4 网络层故障分析与处理347

14.5 传输层与高层故障分析与处理348

14.5.1 协议故障348

14.5.2 配置故障348

14.5.3 操作系统故障349

14.5.4 蠕虫病毒349

14.6 总结350

14.7 思考与练习350

附录A 术语表351

附录B 锐捷职业认证体系355

参考文献35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