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吴水盛,谭泰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7810719416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中医学-高等学校:技术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言1
一、编写思想与特色1
二、《中医学》教材内容组织1
第一章 导读3
第一节 中医药学的发展概况3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3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3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4
四、中医学发展的人文背景6
(一)阴阳五行对中医学的影响6
(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6
(三)天人合一对中医的影响7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7
一、整体观念7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7
(二)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8
二、辨证论治9
三、恒动观念10
(一)自然界的恒动观10
(二)生命活动的恒动观10
第三节 中医学的逻辑思维11
一、比较与分类11
二、归纳与演绎12
三、分析与综合13
第四节 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3
一、重新认识,调整提高13
二、抓住机遇,创新发展14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6
第一节 阴阳学说1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6
(一)事物的阴阳属性16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1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8
(一)说明组织结构18
(二)说明生理功能18
(三)说明病理变化19
(四)指导疾病诊断19
(五)指导疾病治疗20
第二节 五行学说20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20
二、五行的抽象特性21
三、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21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21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22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3
(一)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23
(二)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23
(三)指导疾病诊断23
(四)指导临床治疗24
第三节 精气学说24
第四节 阴阳、五行、精气三者的辩证关系25
第三章 藏象27
第一节 脏腑27
一、五脏27
(一)心27
(二)肺29
(三)脾30
(四)肝32
(五)肾34
二、六腑36
(一)胆36
(二)胃37
(三)小肠37
(四)大肠38
(五)膀胱38
(六)三焦38
三、奇恒之腑39
(一)脑39
(二)女子胞39
四、脏腑之间的纵横向联系39
(一)脏与脏的关系40
(二)脏与腑的关系43
(三)腑与腑的关系44
第二节 气、血、津液44
一、气45
(一)气的基本概念45
(二)气的生成45
(三)气的功能45
(四)气的运动46
(五)气的分类47
二、血48
(一)血的基本概念48
(二)血的生成48
(三)血的功能49
(四)血的运行49
三、津液49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49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50
(三)津液的功能50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51
(一)气与血的关系51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52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52
第四章 经络54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54
一、经络的概念54
二、经络的组成54
(一)经脉54
(二)络脉55
(三)连属部分55
(四)络属脏腑56
第二节 十二经脉56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分类56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56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57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7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58
第三节 奇经八脉58
一、奇经八脉的特点58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59
三、奇经八脉的基本内容59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60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60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60
(一)说明病理变化60
(二)指导疾病诊断61
(三)指导临床治疗61
(四)预防疾病62
第五章 病因病机63
第一节 病因63
一、外感病因63
(一)六淫63
(二)疠气67
二、内伤病因67
(一)内伤七情68
(二)饮食69
(三)劳逸69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69
(一)痰饮70
(二)瘀血70
(三)结石70
四、其他病因71
(一)外伤71
(二)虫兽伤71
(三)寄生虫71
(四)中毒71
(五)医过及先天因素71
第二节 病机71
一、正邪相争72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72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72
(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72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73
二、阴阳失调73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73
(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73
(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73
三、气机失常74
(一)气滞74
(二)气逆74
(三)气陷74
(四)气闭74
(五)气脱75
第六章 诊法76
第一节 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76
一、诊法的基本原理76
(一)司外揣内76
(二)见微知著76
(三)以常衡变76
二、诊法的运用原则77
(一)整体审察77
(二)四诊合参77
(三)病证结合77
第二节 望诊77
一、全身望诊77
(一)望神78
(二)望色78
(三)望形体79
(四)望动态79
二、局部望诊80
(一)望头面80
(二)望五官80
(三)望颈项躯体81
(四)望皮肤81
(五)望毛发81
三、望排出物81
四、望小儿指纹82
五、望舌82
(一)望舌质83
(二)望舌苔84
(三)望舌的临床意义85
第三节 闻诊86
一、听声音86
二、嗅气味87
第四节 问诊87
一、问寒热87
二、问汗88
三、问疼痛88
四、问饮食口味89
五、问睡眠89
六、问二便89
七、问小儿及妇女90
第五节 切诊91
一、脉诊91
(一)脉象的形成原理与脉诊的临床意义91
(二)脉诊的部位和方法91
(三)正常脉象91
(四)常见病脉及主病92
(五)相兼脉及主病94
(六)脉症的顺逆与从舍95
二、按诊95
第七章 辨证96
第一节 辨证论治概述96
一、辨证论治体系96
二、辨证与辨病的关系96
第二节 八纲辨证97
一、表里辨证97
(一)表证97
(二)里证97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97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97
二、寒热辨证98
(一)寒证98
(二)热证98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98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98
三、虚实辨证99
(一)虚证99
(二)实证99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99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00
四、阴阳辨证100
(一)阴证与阳证100
(二)亡阴证与亡阳证100
五、八纲辨证之间的关系101
六、八纲辨证的意义101
第三节 脏腑辨证101
一、辨心与小肠病证候101
(一)心气虚与心阳虚101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102
(三)心火亢盛102
(四)心血瘀阻102
(五)痰迷心窍102
(六)痰火扰心103
(七)小肠实热103
(八)小肠虚寒103
二、辨肺与大肠病证候103
(一)肺气虚104
(二)肺阴虚104
(三)风寒束肺104
(四)风热犯肺104
(五)燥邪犯肺104
(六)痰热壅肺105
(七)痰湿阻肺105
(八)大肠湿热105
(九)大肠液亏105
三、辨脾与胃病证候105
(一)脾气虚106
(二)脾阳虚106
(三)脾气下陷(中气下陷)106
(四)脾不统血106
(五)寒湿困脾107
(六)脾胃湿热107
(七)胃阴虚107
(八)胃火炽盛107
(九)食滞胃脘107
(十)胃阳虚108
四、辨肝与胆病证候108
(一)肝气郁结108
(二)肝火上炎108
(三)肝血虚109
(四)肝阴虚109
(五)肝阳上亢109
(六)肝风内动109
(七)肝胆湿热110
(八)寒凝肝脉110
(九)胆郁痰扰110
五、辨肾与膀胱病证候110
(一)肾阳虚111
(二)肾气不固111
(三)肾虚水泛111
(四)肾不纳气111
(五)肾精不足111
(六)肾阴虚112
(七)膀胱湿热112
六、辨脏腑兼病证候112
(一)心肺气虚112
(二)心脾两虚113
(三)心肾不交113
(四)心肾阳虚113
(五)肝脾不调113
(六)肝胃不和113
(七)肝火犯肺114
(八)肝肾阴虚114
(九)肺脾气虚114
(十)肺肾阴虚114
(十一)脾肾阳虚114
第四节 六经辨证115
一、太阳病证115
(一)太阳中风115
(二)太阳伤寒116
二、阳明病证116
(一)阳明经证116
(二)阳明腑证116
三、少阳病证116
四、太阴病证116
五、少阴病证117
(一)少阴寒化证117
(二)少阴热化证117
六、厥阴病证117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118
一、卫分证118
二、气分证118
(一)气分热盛119
(二)热结肠道119
三、营分证119
(一)热伤营阴119
(二)热入心包119
四、血分证119
(一)血热妄行120
(二)肝热动风120
(三)血热伤阴120
第六节 三焦辨证121
第八章 防治原则122
第一节 养生122
一、调摄精神形体与适应外界环境122
(一)养生概念122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122
二、防微杜渐123
(一)未病先防123
(二)既病防变124
第二节 治则124
一、治病求本124
(一)治标与治本125
(二)正治与反治125
二、扶正祛邪126
(一)扶正126
(二)祛邪126
三、调整阴阳127
(一)损其有余127
(二)补其不足127
四、三因制宜127
(一)因时制宜127
(二)因地制宜128
(三)因人制宜128
第三节 治法128
一、汗法128
二、吐法128
三、下法128
四、和法129
五、温法129
六、清法129
七、消法129
八、补法129
第九章 中药131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131
一、中药的炮制131
(一)炮制的目的131
(二)炮制的方法131
二、中药的性能132
(一)四气五味132
(二)归经133
(三)升降浮沉133
三、中药的用法133
(一)配伍133
(二)禁忌134
(三)剂量135
(四)煎服法135
第二节 常用中药135
一、解表药135
(一)辛温解表药135
(二)辛凉解表药138
二、清热药140
(一)清热泻火药140
(二)清热燥湿药141
(三)清热解毒药142
(四)清热凉血药144
(五)清退虚热药145
三、泻下药146
四、祛风湿药148
五、芳香化湿药150
六、利水渗湿药152
七、温里药154
八、理气药156
九、消导药158
十、活血祛瘀药160
十一、止血药163
十二、化痰止咳平喘药166
(一)化痰药167
(二)止咳平喘药169
十三、安神药171
十四、平肝息风药172
十五、开窍药175
十六、补益药175
(一)补气药176
(二)补血药177
(三)补阴药179
(四)补阳药181
十七、收涩药183
十八、驱虫药185
第十章 方剂187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187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187
(一)方剂组成原则187
(二)方剂组成变化188
二、方剂的剂型188
(一)汤剂188
(二)散剂188
(三)丸剂188
(四)膏剂188
(五)酒剂188
(六)丹剂189
(七)冲剂189
(八)片剂189
(九)口服液189
(十)注射液189
第二节 常用方剂189
一、麻黄汤《伤寒论》189
二、桂枝汤《伤寒论》190
三、银翘散《温病条辨》190
四、桑菊饮《温病条辨》190
五、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1
六、白虎汤《伤寒论》191
七、清营汤《温病条辨》192
八、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192
九、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192
十、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193
十一、葛根芩连汤《伤寒论》193
十二、理中丸《伤寒论》193
十三、小建中汤《伤寒论》194
十四、大承气汤《伤寒论》194
十五、小柴胡汤《伤寒论》194
十六、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5
十七、茵陈蒿汤《伤寒论》195
十八、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196
十九、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6
二十、止嗽散《医学心悟》197
二十一、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197
二十二、桑杏汤《温病条辨》197
二十三、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198
二十四、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198
二十五、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199
二十六、生化汤《傅青主女科》199
二十七、小蓟饮子《丹溪心法》199
二十八、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00
二十九、补中益气汤《脾胃论》200
三十、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01
三十一、归脾汤《济生方》201
三十二、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201
三十三、肾气丸《金匮要略》202
三十四、保和丸《丹溪心法》202
三十五、酸枣仁汤《金匮要略》203
三十六、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203
三十七、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203
三十八、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04
三十九、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04
四十、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204
四十一、完带汤《傅青主女科》205
四十二、乌梅丸《伤寒论》205
第十一章 常见病证212
一、感冒212
二、咳嗽214
三、喘证216
四、胃痛218
五、泄泻220
六、水肿222
七、淋证224
八、心痛226
九、心悸228
十、眩晕230
十一、头痛232
十二、中风234
十三、郁证237
十四、血证239
十五、汗证243
十六、饮证245
十七、黄疸247
十八、痹证248
十九、消渴250
二十、虚劳252
二十一、月经不调255
月经先期255
月经后期256
月经先后无定期258
月经过多258
月经过少259
二十二、痛经260
二十三、崩漏261
二十四、带下263
二十五、脏躁265
二十六、产后缺乳266
二十七、痄腮267
二十八、麻疹268
二十九、疳证271
三十、百日咳272
三十一、夏季热274
三十二、疖275
三十三、肠痈277
三十四、湿疹278
三十五、瘾疹279
第十二章 非药物疗法282
第一节 针灸疗法282
一、针灸学基础理论282
(一)腧穴分类282
(二)腧穴治疗作用283
(三)腧穴定位方法283
二、常用腧穴285
(一)手太阴肺经穴285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286
(三)足阳明胃经穴288
(四)足太阴脾经穴291
(五)手少阴心经穴292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293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294
(八)足少阴肾经穴296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298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299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300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302
(十三)任脉穴303
(十四)督脉穴305
(十五)常用经外穴307
三、针刺方法308
(一)针法308
(二)针刺意外及处理316
(三)针刺注意事项318
四、灸法318
(一)艾灸种类318
(二)灸治的作用与适应证321
(三)施灸禁忌及灸后处理321
第二节 拔罐法321
一、常用罐具的种类321
(一)竹罐321
(二)陶罐322
(三)玻璃罐322
(四)抽气罐322
二、拔罐的操作方法322
(一)火罐法322
(二)煮罐法323
(三)抽气罐法323
(四)起罐法323
三、拔罐的应用323
(一)留罐法323
(二)走罐法324
(三)闪罐法324
(四)留针拔罐法324
(五)刺血拔罐法324
(六)药罐法324
(七)单罐法324
(八)多罐法324
四、拔罐的适应范围324
五、拔罐注意事项325
第三节 推拿疗法325
一、推拿疗法概论325
(一)适应证325
(二)禁忌证326
(三)注意事项326
(四)推拿的介质与物品准备326
二、常用推拿手法326
(一)手法的基本要求327
(二)手法的分类应用327
第四节 心理疗法333
一、心理治疗的应用原则334
二、心理治疗的适应证335
三、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335
参考文献337
热门推荐
- 3741687.html
- 1666562.html
- 3610768.html
- 631819.html
- 488424.html
- 3010862.html
- 3578542.html
- 1517925.html
- 3150900.html
- 16638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15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36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7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496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36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8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88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76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42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0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