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创新与建设 教育史学科的重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创新与建设 教育史学科的重建
  • 周洪宇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801835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663页
  • 文件大小:322MB
  • 文件页数:694页
  • 主题词:教育史-学科建设-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创新与建设 教育史学科的重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重构教育史学体系1

第一节 重论教育史学的学科体系1

一、学术界关于教育史学学科体系的若干代表性观点2

二、关于教育史学学科体系的新构想8

三、加快教育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建议13

第二节 教育史学科建设与改革的初步探索19

一、适应时代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四力”学生20

二、加强教材改革,革新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改革22

三、树立现代理念,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学科体系24

四、完善研究体系,形成学术思想,凝炼学术特色26

五、“内培外引”并举,加强师资建设,建设优质团队30

六、着眼全球竞争,推进国际战略,提升学术影响力30

第三节 教育史学科建设的历史自觉意识31

第四节 论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35

一、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36

二、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特征39

三、教育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47

第五节 关于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51

一、学科性质史学论52

二、研究对象三分论58

三、研究重心下移论60

四、理论方法现代论63

五、学科功能双重论66

六、学术传统继承论68

七、学术表述规范论71

八、教史分期三段论72

九、学者素养要素论74

十、未来发展多元论77

第六节 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史学新走向79

一、多元化:文化史观给教育史学的启示79

二、整体化:西方史学对教育史学的牵引82

三、群体化:教育史学研究的必由之路83

四、民间化:教育本性对教育史学的呼唤85

第七节 国际教育史研究取向与发展趋势及其启示87

一、国际教育史常设会(ISCHE)及其年会概况88

二、近年国际教育史研究热点与取向89

三、国际教育史研究取向与发展趋势及其启示97

第八节 回归主体与主流:中国教育史学的当务之急99

一、中国教育史学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100

二、回归主体:中国教育史学的要务之一101

三、回归主流:中国教育史学的另一要务105

四、结语:回归主体与主流,中国教育史学才能真正在世界教育史学界 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建立起自己的学术话语权109

第九节 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取向的三次转换110

一、借鉴与融合中的多元取向(20世纪上半叶)110

二、一元单线的“革命史”取向(1950—1978)113

三、唯物史观主导下的一元三线取向(1978年以后)116

第十节 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121

一、转向加强自身学科理论建设121

二、转向研究教育历史的日常问题124

三、转向发掘本土的学术传统128

第十一节 教育史学发展的历史与未来134

一、教育史学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历史学的内在渊源134

二、“教育史学研究新视野丛书”的新追求146

第十二节 论教育史学的多维视野149

一、何谓教育史学的多维视野149

二、教育史学为何要具备多维视野150

三、教育史学多维视野的多重支撑155

四、教育史学多维视野的实然路径156

第二章 开辟教育活动史、教育生活史、教育身体史、文庙学新领域164

第一节 教育活动史:视野下移的学术实践164

一、视野下移:社会科学共同认可的研究取向165

二、教育活动史:教育史学的原始构成板块167

三、研究重心:着眼于各类教育的日常活动169

第二节 教育活动史多维视野的实现途径173

一、通过日常史学等把握日常教育活动,以内心、声音等找寻主体173

二、通过图像、形象、影视史学把握感官符号,以视听冲击生动再现历史178

三、通过计量史学把握历史数据,以缜密统计和科学分析再现历史180

四、通过比较史学把握比照维度,以时空纵横延伸达成整体历史181

第三节 教育活动史研究原则简论182

一、多微观研究,少宏观研究184

二、多事实研究,少理论研究185

三、多日常叙事研究,少宏大叙事研究185

四、多深度描述研究,少浅度描述研究186

第四节 找寻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基点与源泉,重构教育史学的学科格局188

第五节 教育生活史:教育史学研究新视域206

一、教育生活史的基本内涵206

二、教育生活史的史料、方法和表现状态208

三、教育生活史研究内容的文本借鉴211

四、教育生活史研究价值的多维阐释212

第六节 多样的世界214

一、什么是教育生活史215

二、为什么要研究教育生活史218

三、应该如何研究教育生活史221

四、关于“教育生活史研究丛书”的介绍224

第七节 教育身体史:教育史学新生长点227

一、教育身体史的基本问题阐释228

二、教育身体史研究的文本借鉴234

三、教育身体史研究的多重意义236

第八节 文庙学: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兴学科239

一、何谓文庙学:以文庙研究为主的一门别样“专学”239

二、为何建构“文庙学”:基于文庙的价值诉求及现有的学术基础244

三、如何构建“文庙学”:依据“专学”资质,创造最佳文庙学术生态252

第三章 创建陶行知学256

第一节 论陶行知学的建立256

一、何谓陶行知学256

二、为何要建立陶行知学258

三、如何建立“陶行知学”271

第二节 陶行知研究的现状与前景276

一、陶行知研究的现状276

二、陶行知研究的前景278

第三节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的传播与研究282

一、日韩陶行知思想的传播及研究282

二、欧美陶行知思想的传播及研究298

三、我国港台地区陶行知思想的传播及研究309

第四节 陶行知历史定位的再认识315

一、作为教育家的陶行知317

二、作为思想家的陶行知323

三、作为政治家的陶行知336

四、作为文学家的陶行知357

第五节 还原一个全面真实的陶行知387

一、缘由387

二、考辨389

三、结语398

第四章 开辟人物研究新领域400

第一节 张之洞与武汉文教中心的形成400

一、“汤浅现象”和中国历代文教中心转移401

二、张之洞督鄂与武汉近代文教中心地位的形成405

三、张之洞促成武汉近代文教中心地位及其影响408

四、结语410

第二节 留美归国教育家对中国现代本土教育理论的探索410

一、陶行知对杜威教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411

二、陈鹤琴对杜威教育理论的接受与改造413

三、邰爽秋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借鉴与创新415

四、庄泽宣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吸收与反思418

第三节 艰难的改革家:郭秉文与现代中国教育420

一、郭秉文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大力传播与应用421

二、郭秉文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艰难推动429

三、郭秉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推动434

四、郭秉文对国际教育改革运动的积极参与436

第四节 郭秉文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的建立439

一、理论架构:体例及奠定的学术范式440

二、承继与更新:与杜威、孟禄、胡适等著述比较445

三、影响弥远:奠定现代中国、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450

第五节 应注重杨东莼及其同时代人物的研究457

一、杨东莼是一个“现象级人物”457

二、今日为什么研究杨东莼?461

三、如何深入开展杨东莼研究462

第六节 在“两C”之间徘徊与抉择的张凌高465

一、坐在火山口上的校长466

二、逸出教会系统,面向社会需求467

三、文理渗透,教学与科研并举469

四、提倡爱国,崇尚求实与服务社会471

第七节 韦卓民的教育活动与思想474

一、教会大学的宗旨是“训练新中国领导人才”475

二、教会大学教育应该致力于“综合东西文化”476

三、教学与研究是大学教育的两翼477

四、聘请一批优秀教师是办好大学的关键479

五、要办好大学就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480

六、大学校长应会做校友及筹募办学经费的工作481

第八节 章开沅先生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学术的贡献483

一、章开沅先生的教育人生483

二、章开沅先生的教育思想485

三、章开沅先生的教育学术研究贡献492

四、章开沅先生堪称第一流的教育家500

第九节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中国现代教育501

一、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中国教育交流的历史背景502

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与中国教育交流的历史过程504

三、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历史贡献512

四、结语517

第十节 杜威教育思想在华传播与影响519

一、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519

二、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524

第十一节 从船工之子到教育大师——牧口常三郎的教育生涯528

一、本土文化的浸染529

二、西方文化的洗礼534

三、宗教文化的影响539

四、亲身实践的结晶543

第十二节 牧口常三郎的创价教育思想及其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547

一、创价教育的三大基石547

二、创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550

三、创价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553

四、创价教育思想的主要影响556

五、创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561

第十三节 教育与和平——从牧口常三郎到池田大作564

一、相似的人生历程564

二、共同的教育理想567

三、相通的和平思想577

第五章 教育史学新问题专题研究586

第一节 我国考选历史的回顾与反思586

一、我国考选追求区域公平的历史587

二、中国现代高考制度的内在缺憾591

三、重点高校录取名额合理投放的建议593

第二节 中国现代性大学的起源597

一、中国现代性大学起源的基本特征598

二、中国现代性大学的曙光来自何方600

三、关于中国现代性大学起源的思考602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605

一、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历程、内容及特征606

二、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与经验610

三、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教训及启示615

第四节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619

一、组建教育部,开启新教育改革的大门620

二、拟定教育宗旨,确立新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目标622

三、公布新学制,调整教育体系与结构623

四、颁布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改革624

五、出台政策,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626

六、注重立法,确保教育改革与发展得到法律保障627

七、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改革中可以有所作为629

第五节 中国近现代教育试验的启示630

一、教育试验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630

二、中国近现代教育试验的发展规律631

三、中国近现代教育试验的经验教训632

四、中国近现代教育试验的历史启示633

第六节 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及对当代教育的影响634

一、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回顾635

二、生活教育运动的现状扫描642

第七节 近代中国图书馆学知识生产的图景——以“文华共同体”为基点的历史考察646

一、近代图书馆学知识生产集团的载体646

二、近代图书馆学知识生产集团的教师及其贡献648

三、近代图书馆学知识生产集团的学生及其成就650

四、结束语653

第八节 实施大学文化和校庆具象化653

一、文化、大学文化与校庆具象化653

二、大学文化与校庆具象化的实现途径655

三、大学文化与校庆具象化的具体实施661

后记6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