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专利实务指南与司法审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曹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26539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650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673页
- 主题词:专利权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专利实务指南与司法审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专利制度概述1
第一节 专利制度相关概念3
一、专利3
二、专利权3
(一)专利权具有鲜明的排他性3
(二)专利权客体的公开性4
(三)专利权效力的限制性4
三、专利类型4
四、专利与商标、著作权5
(一)专利与著作权5
(二)专利与商标7
第二节 专利制度的基础10
一、激励论10
二、自然权利论11
三、人格权理论12
四、受益论12
五、契约论12
第三节 专利制度的功能与反思13
一、激励技术创新13
二、促进信息公开与传播20
三、促进专利技术的实施21
四、专利与健康21
第四节 专利制度发展史22
一、专利制度起源22
二、现代专利制度的确立与发展23
三、中国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24
(一)我国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形成24
(二)新中国专利法的发展25
(三)专利法的修订与完善25
1.1992年的第一次修订25
2.2000年的第二次修订26
3.2008年的第三次修订26
4.拟议中的专利法第四次修订27
第二章 可专利主题29
第一节 立法体例31
第二节 发明与实用新型31
一、发明的概念与特征31
二、发明的分类32
(一)产品发明32
(二)方法发明33
(三)改进发明33
三、实用新型的概念与特征33
四、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区别35
五、发明(实用新型)的技术性42
第三节 外观设计48
一、外观设计的概念与特征48
二、外观设计与发明、实用新型的区别与联系49
三、外观设计的功能性49
第四节 不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51
一、科学发现51
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55
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63
四、动物和植物品种65
五、原子核变换方法和用该方法获得的物质66
六、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二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66
七、违反法律的发明创造70
八、违反社会公德70
九、妨害公共利益72
第三章 实用性75
第一节 基本原理77
一、实用性定义77
二、有益实用性(beneficial utility)77
三、可操作性与具体的实用性(specific utility)77
四、实用性与充分公开80
第二节 发明和实用新型的实用性的判断81
一、实用性的判断原则81
二、实用性的判断基准81
(一)无再现性81
(二)违背自然规律82
(三)利用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的产品85
(四)人体或者动物体的非治疗目的的外科手术方法85
(五)测量人体或者动物体在极限情况下的生理参数的方法85
第三节 外观设计专利的实用性判断85
第四章 新颖性87
第一节 新颖性概念与功能89
第二节 现有技术89
一、申请日90
二、优先权90
(一)外国优先权90
(二)本国优先权91
(三)相同主题的发明创造92
三、现有技术的范畴94
四、公开标准95
(一)现有技术公开的内容95
(二)同样的发明95
(三)充分公开96
(四)公开的对象99
(五)公开方式103
1.出版物公开103
2.使用公开105
3.以其他方式公开105
第三节 抵触申请106
第四节 新颖性判断原则107
一、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107
二、对比文件范围108
三、单独对比108
第五节 新颖性审查基准110
一、相同内容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110
二、具体(下位)概念与一般(上位)概念111
三、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111
四、数值和数值范围112
五、包含性能、参数、用途或制备方法等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113
1.包含性能、参数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113
2.包含用途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113
3.包含制备方法特征的产品权利要求114
第六节 外观设计的新颖性114
一、判断客体115
二、判断主体115
三、产品是否相同或属于相近种类115
四、设计既要“不相同”,还要“不相近似”118
五、判断方式119
六、设计特征与新颖性127
七、设计空间与新颖性129
八、设计功能与新颖性131
九、近似性与混淆可能134
十、不得与他人在先权利相冲突136
第七节 不丧失新颖性的公开138
一、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际展览会上首次展出138
二、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发表139
三、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139
四、宽限期与优先权139
五、宽限期与现有技术139
第五章 创造性141
第一节 创造性概念143
第二节 创造性标准143
第三节 创造性审查方法144
一、现有技术144
(一)现有技术的内容144
(二)现有技术与充分公开144
二、判断主体149
三、审查原则150
四、审查基准150
(一)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150
(二)确定发明的区别特征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153
1.区别特征的确定154
2.技术问题的确定160
(三)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163
1.发明与实用新型现有技术启示判断的区别166
2.技术启示的判断方法169
五、不同类型发明的创造性判断185
(一)开拓性发明185
(二)组合发明185
1.显而易见的组合185
2.非显而易见的组合186
(三)选择发明186
(四)转用发明187
(五)已知产品的新用途发明188
(六)要素变更的发明188
1.要素关系改变的发明188
2.要素替代的发明188
3.要素省略的发明189
(七)化学发明的创造性判断189
1.化合物的创造性189
2.化学产品用途发明的创造性189
第四节 外观设计的区别性(创造性)195
一、区别性标准195
二、区别性判断方法204
(一)相同或近似产品外观的区别性判断204
(二)现有设计的转用206
(三)现有设计及其特征的组合208
第六章 专利申请215
第一节 专利申请主体217
发明人或设计人217
(一)发明人或设计人概念217
(二)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判断规则217
第二节 职务发明创造224
一、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224
(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225
(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227
(三)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发明创造228
二、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231
第三节 专利申请权的归属237
一、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权的归属237
二、合作与委托完成的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归属238
第四节 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设计人的权利243
第五节 外国申请人255
一、在我国有经常居所或营业场所的外国人255
二、在中国没有经常居住地或营业场所的外国人255
第六节 专利申请文件的充分公开256
一、充分公开的法理256
二、权利要求清楚、简要258
(一)权利要求类型258
1.产品权利要求与方法权利要求258
2.方法限定产品的权利要求258
3.功能限定性的权利要求260
4.马库什权利要求265
5.瑞士型用途权利要求271
6.开放式权利要求与封闭式权利要求275
7.独立权利要求与从属权利要求281
(二)权利要求明确(definiteness)286
(三)权利要求简要291
(四)权利要求应以说明书为依据291
1.书面描述291
2.权利要求获得说明书支持294
3.权利要求没有获得说明书支持299
三、说明书清楚、完整307
(一)说明书清楚307
(二)说明书完整309
(三)能够实现309
1.“能够实现”标准的价值与意义310
2.“能够实现”的判断标准311
(四)具体实施方式319
第七节 专利申请原则320
一、书面原则320
二、先申请原则320
三、优先权原则320
四、单一性原则321
(一)单一性原则内容321
(二)特定技术特征322
(三)分案申请323
第八节 申请文件修改326
一、法律规定326
二、修改范围327
三、发明点修改与非发明点修改331
四、当事人陈述332
五、修改方式332
(一)主动修改332
(二)被动修改332
六、外观设计申请文件的修改333
七、权利要求修改与保护范围333
八、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限制与禁止反悔原则333
九、权利要求修改与权利要求不能获得说明书支持334
第九节 专利申请的撤回335
第十节 专利申请受理以及申请日、申请号的确定335
第十一节 国际申请336
一、途径336
二、PCT程序336
三、保密审查337
第七章 专利审查与无效339
第一节 专利审查程序341
一、发明专利的审查341
(一)初步审查341
(二)早期公开341
(三)实质审查342
1.实质缺陷审查342
2.形式缺陷审查343
(四)授权与公告343
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审查344
三、禁止重复授权345
(一)同样的发明创造345
(二)相同或实质相同的外观设计348
第二节 专利复审程序351
一、概述351
二、启动复审程序的条件352
三、复审的流程和基本内容352
四、复审审查范围353
五、复审的司法审查355
第三节 专利无效程序355
一、概述355
二、无效宣告的审查范围与原则356
三、无效宣告理由358
四、无效宣告的审查与决定359
五、专利文件的修改360
六、无效宣告的法律效力362
七、专利无效的审查与司法审查363
第八章 专利权内容369
第一节 专利权的性质371
第二节 产品专利权人的权利371
一、制造权371
(一)制造行为的界定372
(二)制造与修理374
(三)分步式制造与共同制造375
(四)跨境制造376
二、使用权378
三、许诺销售权378
四、销售权380
五、进口权382
第三节 方法专利权人的权利383
一、使用专利方法383
(一)使用行为的界定383
(二)分步式使用383
二、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388
(一)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388
(二)使用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389
(三)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389
第四节 外观设计专利权人的权利391
一、制造权391
二、许诺销售、销售与进口权394
(一)销售与使用行为的区别394
(二)许诺销售行为396
第五节 许可权398
一、专利许可合同的类型398
二、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主要条款400
1.前言400
2.定义400
3.实施许可范围400
4.使用费与支付400
5.保证条款400
6.后续的技术改进与发展401
三、共有专利的许可405
四、专利的当然许可406
第六节 转让权407
第七节 标记权407
第八节 专利的其他利用方式408
第九章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侵权判定411
第一节 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413
一、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依据、原则413
二、权利要求解释的原则414
三、确定保护范围的解释对象416
四、权利要求解释的具体方法417
(一)相关规范417
(二)权利要求解释的主体418
(三)权利要求解释的具体规则418
1.按措辞的通常含义进行解释418
2.按措辞的约定含义进行解释419
3.权利要求中自行创设技术术语的解释规则420
4.内部证据(intrinsic evidence)优先420
5.参考外部证据(extrinsic evidence)425
6.“最宽合理解释”规则438
7.专利授权确权程序与专利民事侵权程序的差异438
8.主题名称的限定作用440
9.功能限定性技术特征的解释446
10.考虑发明目的459
11.封闭式与开放式权利要求解释462
12.对方法专利权利要求中步骤顺序的解释468
13.产品权利要求中的方法特征解释471
14.使用环境特征的解释473
15.禁止反悔474
16.权利要求不明确475
第二节 权利要求与被控侵权技术比对方法479
一、字面侵权(Literal Infringement)481
(一)技术特征的划分481
(二)多余指定原则484
(三)侵权产品包含更多的技术特征485
(四)侵权产品包含更少的技术特征487
(五)封闭式权利要求的侵权判定489
(六)改劣发明491
(七)非典型技术特征的相同判断491
二、等同侵权492
(一)等同原则的基本原理492
(二)等同判断四要件之间的关系496
(三)具体技术特征等同496
(四)技术手段相反498
(五)改变方法专利的步骤顺序498
(六)封闭式权利要求499
(七)功能性特征等同499
(八)捐献规则500
(九)禁止反悔502
(十)现有技术进行优化选择而形成的专利技术方案506
(十一)发明目的对等同的限制507
(十二)等同特征的证明508
第十章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判定509
第一节 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的确定515
一、设计特征与设计要点516
二、功能性特征521
三、增加设计特征522
四、确定保护范围的具体规则523
第二节 外观设计专利侵权的判定526
一、产品种类相同或近似判断526
二、比较对象527
三、侵权判断主体528
四、判断方式整体观察、综合判断530
五、相同设计认定532
六、近似设计认定533
(一)近似设计的标准533
(二)变化状态产品的近似判断535
(三)组件产品的近似判断538
(四)套件产品的近似判断541
(五)混淆与近似542
第十一章 专利间接侵权545
第一节 共同侵权与间接侵权547
一、共同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区别547
二、直接参与式专利共同侵权行为548
三、数人分别实施的共同侵权549
第二节 间接侵权的认定550
一、以直接侵权存在为前提550
二、诱导侵权551
三、帮助侵权553
(一)专用产品侵权553
(二)网络帮助侵权557
(三)其他帮助行为558
第十二章 专利侵权抗辩559
第一节 非生产经营目的实施专利561
第二节 现有技术抗辩562
一、与现有技术相同抗辩563
二、与现有技术等同抗辩566
三、参照现有技术抗辩567
第三节 现有设计抗辩568
第四节 先用权抗辩572
一、先用权抗辩的主体573
二、先用权的适用条件573
(一)做好了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573
(二)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573
(三)以正当方式获得技术573
(四)先用权技术一般不能转让573
第五节 临时保护期内实施抗辩574
第六节 合法来源抗辩576
第七节 专利穷竭抗辩580
一、产品专利穷竭580
二、方法专利穷竭582
三、专利国际穷竭与国内穷竭584
第八节 滥用专利权抗辩585
一、恶意取得专利权585
二、滥用标准必要专利抗辩585
三、强制许可抗辩588
(一)不实施专利的强制许可589
(二)作为垄断救济的强制许可589
(三)基于公共利益的强制许可589
(四)基于公共健康的强制许可590
(五)从属专利的强制许可590
四、反垄断法的限制591
第九节 其他抗辩措施592
一、指定实施592
二、外国运输工具临时过境的使用592
三、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的使用593
四、波拉例外593
第十三章 专利侵权诉讼595
第一节 专利诉讼的困境与解决597
一、中止诉讼597
二、不中止诉讼600
第二节 主张权利的依据选择601
第三节 诉前临时禁令与诉前保全603
一、诉前临时禁令603
(一)申请主体:专利权人和利害关系人603
(二)形式要件——书面申请状603
(三)证据603
(四)审查604
(五)担保605
(六)裁定时限与复议605
(七)解除禁令605
二、诉前财产保全610
三、诉前证据保全612
第四节 确认不侵权制度613
第五节 管辖、时效与举证616
一、管辖616
二、时效617
三、举证618
(一)新证据619
(二)鉴定结论619
(三)新产品的制造方法619
第十四章 专利侵权民事责任621
第一节 停止侵权623
第二节 赔偿损失626
一、实际损失627
二、侵权获益632
三、合理的许可使用费的倍数635
四、法定赔偿636
五、惩罚性赔偿638
六、约定赔偿639
七、和解协议641
第三节 其他救济措施641
一、消除影响641
二、销毁侵权工具642
第十五章 专利侵权与假冒的行政与刑事责任643
第一节 专利侵权与假冒的行政责任645
一、专利侵权的行政处理645
二、假冒专利行为的行政处理648
第二节 假冒专利的刑事责任649
热门推荐
- 941617.html
- 2757372.html
- 3740781.html
- 3005991.html
- 1842634.html
- 3582549.html
- 1285461.html
- 3825592.html
- 606736.html
- 29706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34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39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631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3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4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99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26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99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92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