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
  • 胡荣涛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780162182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产业结构与地区利益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主线1

第一节 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2

一、正确理解经济结构2

二、关于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重要性的争论4

三、结构优化:现代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6

第二节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10

一、所有制结构变动的三个时期10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13

三、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轨迹18

第三节 新世纪的经济结构调整20

一、新世纪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性20

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24

三、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内容29

第二章 理性思考: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37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38

一、产业结构的涵义38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39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41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全球化42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经济发展43

六、发展的奇迹与新经济的机遇:日本的例子43

第二节 新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45

一、新经济的涵义和特点45

二、新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47

第三节 我国产业结构失调的表现及原因49

一、对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49

二、产业结构失调是经济相对过剩的根源50

三、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与“低度化”分析51

四、产业结构失调的根本原因55

第三章 实证分析:“同构化”与“低度化”57

第一节 产业结构“同构化”的实证分析58

一、四大经济带的划分与说明58

二、产业结构“同构化”的表现61

三、利用各地区投入产出表进行“同构系数”分析62

四、利用工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分析70

五、利用各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分析72

六、根据区位商分析的产业结构“同构化”75

一、各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水平低77

第二节 产业结构“低度化”的实证分析77

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80

三、“产业链”前端的产业所占比重大82

四、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差83

第三节 “同构化”和“低度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成因83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效率低下84

二、加剧产业发展失衡,导致产业政策失效84

三、促使地区经济内向发展,竞争机制弱化86

四、技术进步受阻87

五、关于“同构化”的成因87

第四章 理论探索:复杂适应系统与产业结构调整93

第一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介绍94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产生背景94

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介绍98

三、荷兰德对复杂适应系统的描述102

四、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特点103

五、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主体适应性的描述106

六、由主体到全面:回声模型109

七、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评价与启示111

一、桑塔费研究所研制SWARM的背景112

第二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实现的软件平台SWARM与实例介绍112

二、SWARM的建模思想和方法113

三、SWARM在经济中的应用实例115

第三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产业结构研究中的应用125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产业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125

二、产业结构研究中的经济主体127

三、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产业结构的主要思路128

第五章 利益选择:制度变迁中的地方政府131

一、利益的本质及地区利益132

第一节 地区利益与地方政府132

二、地方政府是地区利益的代表和实现主体135

第二节 地方政府行为与假定137

一、地方政府行为137

二、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假定140

第三节 制定变迁中地方政府的权限及职能144

一、地方政府的权限及意义144

二、地方政府权限和职能的演变145

第六章 博弈对策: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157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158

第一节 博弈论简介158

二、博弈的分类160

三、博弈的表达方式162

四、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与纳什均衡164

五、完全信息动态博弈165

六、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167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170

一、传统体制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170

二、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177

一、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181

第三节 体制转轨中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181

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183

第七章 模型应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间的博弈187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博弈模型(Ⅰ)--完全信息分析(囚犯困境模型应用)189

一、静态博弈分析189

二、无限动态博弈分析190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博弈模型(Ⅱ)--完全信息动态(市场进入阻挠模型应用)191

一、只有产业政策,没有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的博弈分析191

二、既有产业政策,又有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的博弈分析192

一、资金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分析193

第三节 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博弈模型(Ⅲ)--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分析193

二、没有资金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分析197

第八章 利益障碍:积极与消极作用203

第一节 利益冲突与“公用地灾难”204

一、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204

二、“公用地灾难”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207

第二节 地区利益障碍的作用210

一、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性210

二、地区利益的双重作用:积极性与障碍性211

三、地区利益障碍的表现213

四、公共选择理论与地区利益障碍217

第三节 地区利益障碍的消除219

一、对消除地区利益障碍的认识219

二、产权改革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220

三、市场原则下的政府间关系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222

四、合作博弈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223

五、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224

六、法制化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225

七、新经济革命与消除地区利益障碍225

第九章 比较研究:我国产业协调模式选择227

第一节 产业协调模式的比较分析228

一、产业政策与产业协调模式228

二、产业协调模式的分类235

三、不同产业协调模式的比较与实证分析238

四、不同产业协调模式的启示242

第二节 “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244

一、“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的涵义244

二、“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的主要特征246

一、“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的作用条件248

第三节 “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的作用248

二、“有政府调控的市场协调模式”的作用252

第十章 协调机制:地区利益矛盾的化解255

第一节 传统体制下地区利益矛盾协调手段的失效256

一、传统体制下中央协调手段的失效分析256

二、传统体制下地区间协调手段的失效分析260

第二节 协调地区利益矛盾的双重机制261

一、“利益分享机制”的涵义和特点261

二、“利益补偿机制”的涵义和特点266

三、新机制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作用267

四、新机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68

第三节 新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83

一、新机制在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83

二、新机制与西部大开发战略285

第十一章 路径设计:政策调整与体制创新289

第一节 对经济政策的系统调整290

一、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调整:建立“产业--地区双坐标定位的政策规制”290

二、财税政策调整:规范财税优惠,减少歧视待遇,改革税收制度292

三、金融政策调整: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体系改革294

四、教育、人才政策调整: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资源开发298

第二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300

一、以中央财政为主,配合金融支持,对重大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投资301

二、以地方财政为主,配合金融支持,对区域性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投资302

三、以商业银行为主体,运用商业性投融资渠道,为盈利性工业和农业项目提供资金304

四、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或项目融资等方式,丰富我国的投融资渠道305

第三节 积极培育多种市场投资主体307

第四节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309

一、财政转移支付模式的选择310

二、纵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310

三、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311

主要参考文献3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