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课程流派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单丁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753282648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47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86页
- 主题词:课程-教育学派(学科: 研究 学科: 中学) 教育学派-课程(学科: 研究 学科: 中学) 课程-教育学派(学科: 研究 学科: 小学) 教育学派-课程(学科: 研究 学科: 小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课程流派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钟启泉]2
本卷前言[张华]2
第一编 美国课程理论研究2
第一章 20世纪美国课程理论的发展:范式冲突与融合2
引言 研究课程理论的困惑与出路2
第一节 美国课程哲学的发展7
一 美国课程哲学发展的两个阶段7
二 美国课程哲学发展的两条线索13
第二节 美国课程范式的演进14
一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与要素主要课程范式15
二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与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15
三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与要素主义课程范式、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16
四 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与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16
五 主导的课程范式与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17
六 实践的课程范式与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17
七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与主导的课程范式、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人体主义课程范式18
八 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结构主义课程范式19
第三节 美国课程范式缘何冲突又融合20
第二章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22
一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的理论基础23
第一节 课程哲学观23
二 杜威课程哲学的四个基本命题30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具体主张45
一 课程开发的向度45
二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统一62
三 经验课程的形态--主动作业67
四 课程的评价71
一 杜威的课程哲学观:实践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合金75
第三节 对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认识75
二 杜威的具体课程主张:问题与超越79
第三章 要素主义课程范式84
第一节 课程哲学观84
一 要素主义课程范式之理论基础85
二 要素主义课程范式之课程哲学观89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具体主张94
一 知识中心的课程开发94
二 接受教学论101
第三节 要素主义课程范式与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之比较103
第四节 对要素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认识106
一 要素主义课程哲学:控制的逻辑106
二 学科课程论:合理性与局限性107
第四章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109
第一节 课程哲学观112
一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之哲学基础112
二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之课程哲学观116
一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120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具体主张120
二 施瓦布的结构课程论129
三 费尼克斯的结构课程论134
四 三种结构课程论的共同特征138
第三节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与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之比较140
一 知识观之比较141
二 教育观之比较142
三 课程观之比较143
第四节 对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认识145
一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卓越贡献145
二 对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批评意见146
第五章 人本主义课程范式148
第一节 课程哲学观149
一 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之理论基础149
二 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之课程哲学观153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具体主张159
一 结构主义课程范式的人本主义转向159
二 “融合课程”、“意识课程”和“自我导向课程”175
第三节 对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认识180
一 关于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的课程哲学观180
二 关于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的具体课程主张181
三 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的局限性183
第六章 主导的课程范式185
第一节 课程哲学观187
一 “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187
二 “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191
三 泰勒的课程哲学观:“技术兴趣”的追求192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具体主张197
一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198
二 怎样选择可能有益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210
三 怎样为有效的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214
四 怎样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219
五 “泰勒原理”四个问题之关系222
第三节 对主导的课程范式的基本认识227
一 关于主导的课程范式之课程哲学观227
二 关于主导的课程范式之具体课程主张231
第七章 实践的课程范式233
第一节 课程哲学观234
一 课程的终极目的:实践兴趣234
二 教师和学生:意义的创造者236
三 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237
四 行动研究的方法论238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具体主张239
一 “实践的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239
二 “实践的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241
三 学校或班级本位的课程开发252
第三节 对实践的课程范式的基本认识254
一 关于实践的课程范式之课程哲学观254
二 关于实践的课程范式之具体课程主张257
第八章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一):“存在现象学”课程论260
第一节 课程哲学观263
一 “存在现象学”课程论的理论基础263
二 “存在现象学”课程论的课程哲学观267
第二节 传统课程理论批判270
一 课程研究领域中的三大“概念阵营”271
二 “传统主义课程观”批判272
三 “概念经验主义课程观”批判274
一 派纳的“存在经验课程”275
第三节 关于课程的具体主张275
二 格鲁梅特的“自我知识探求”282
第四节 派纳与杜威:两种不同的课程价值观284
一 知识观285
二 学生观286
三 社会观287
第五节 对“存在现象学”课程论的若干认识289
一 西方对“存在现象学”课程论的反应289
二 对“存在现象学”课程论的基本认识291
一 批判课程论的理论基础293
第一节 课程哲学观293
第九章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二):批判课程论293
二 批判课程论的课程哲学观303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具体主张306
一 传统课程范式批判307
二 课程作为“反思性实践”310
三 从“再生产理论”到“抵制理论”314
四 隐蔽课程研究326
第三节 批判课程论与“存在现象学”课程论:有共同的基础吗330
一 阿普尔与派纳的论争330
二 “存在现象学”课程论与批判课程论:本质的一致性332
第四节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与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范式:两种不同的课程价值观334
一 课程之理论基础的差异335
二 课程之理性观及认识论的差异335
三 课程之社会观的差异336
四 课程之人性观的差异336
第五节 对批判课程论的基本认识337
一 关于批判课程论之课程哲学观337
二 关于批判课程论之具体课程主张339
第一节 所谓“后现代主义”342
第十章 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342
一 “后现代主义”的涵义:历时性分析343
二 “后现代主义”的不同风格:共时性的考察348
三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355
第二节 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类型357
一 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357
二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366
三 两种类型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之比较376
第三节 对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认识379
第十一章 知识课程论382
第二编 英国课程理论研究382
第一节 赫斯特的知识形式论383
一 对其他知识分类理论的看法383
二 论知识形式分类387
第二节 赫斯特的教育目的论390
第三节 赫斯特对课程的阐释393
第四节 评价397
第十二章 社会课程论402
第一节 杨的社会课程论402
一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403
二 有关教育问题的辩论404
三 现有研究取向的局限406
四 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和涂尔干主义传统408
五 有关新研究取向的建议412
六 新教育社会学课程研究的五个水平417
七 杨的社会课程论意义419
第二节 伯恩斯坦的社会课程论420
一 集合型课程与整合型课程420
二 教育知识的分类与组织421
三 教育知识代码的分类423
四 教育代码的社会学意义426
五 集合代码、整合代码与社会秩序435
六 教育代码的变革438
七 伯恩斯坦的社会课程论意义439
第十三章 文化课程论442
第一节 劳顿的文化课程论442
一 “文化分析”的理论442
二 “文化分析”的应用449
一 劳顿“理想”中的国家课程459
第二节 劳顿论当前英国课程改革459
二 政府的“国家课程观”460
三 对现行“国家课程”*的批评461
四 课改深层因素分析:“官僚”态度、“专业”态度与“政治”态度463
五 论“测试”与“评定”467
六 论教育专业人员在教育改革中的“作为”468
第十四章 其他重要课程理论470
第一节 克尔的课程理论470
一 克尔课程理论产生的背景470
二 克尔的“课程简单模式”472
三 克尔的“课程理论模式”473
四“课程理论模式”的意义482
第二节 斯坦豪斯的课程理论484
一 斯坦豪斯的课程理论484
二 斯坦豪斯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485
三 斯坦豪斯课程开发的研究模式490
四 斯坦豪斯关于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494
五 斯坦豪斯课程理论的意义501
第三节 普瑞的课程理论503
一 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在课程中的重要性504
二 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及道德发展的内涵507
三 构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课程512
四 普瑞课程思想的意义524
第十五章 英国现代课程实践研究526
第一节 战后英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526
一 走向“综合课程”(1944-1976)526
二 走向“国家课程”(1976-1987)529
二 改革内容531
三 改革进程531
一 改革的背景531
第二节 当前英国课程改革述评531
四 改革目的与实质532
五 目前的改革趋势533
第三节 英国现代课程理论与实践对我们的启示534
一 理论层面的启示534
二 实践层面的启示535
一 当代德国的教育纵观538
第一节 战后德国课程改革的契机538
第十六章 德国课程改革契机及其特征538
第三编 德国课程理论研究538
二 战后德国课程改革的背景540
第二节 德国课程改革的动因及其特征547
一 学习目标定向550
二 学习内容的现实化是学习目标定向的具体体现554
第三节 德国统一后的课程改革与课程发展趋势557
第十七章 当代德国课程理论纵览562
第一节 课程概念的界定562
一 课程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对象568
第二节 课程理论的对象与基本课题568
二 课程产品的三层次说571
第三节 课程合理性理论与课程过程理论573
一 课程合理性理论573
二 课程过程理论587
第十八章 德国课程改革的先驱--罗宾逊605
第一节 一部课程研究的纲领性文件606
一 教育改革的四种观念607
二 作为教育的陶冶610
三 教学论与课程论613
四 课程决策的准备617
第二节 罗宾逊课程理论评析620
一 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621
二 课程研究的策略与课程决策的先决条件624
三 罗宾逊课程模式及其影响626
第十九章 柏林学派与情境分析课程模式632
第一节 罗宾逊与柏林学派632
第二节 柏林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634
一 克纳普的课程策略635
二 齐默尔的课程实践观638
三 拉瑟尔特的课程研究方法论640
四 对柏林学派的评价641
第二十章 康斯坦茨学派课程发展决策理论643
第一节 弗莱克西希与课程决策理论643
一 弗莱克西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644
二 课程因素的选择与分类647
三 课程决策模式与决策理论的分类学650
四 决策过程中的“标准”意义及其运用657
第二节 汉斯·艾贝利与课程设计660
一 发展心理学与课程标准661
二 学生的“起点行为”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663
第三节 康斯坦茨学派与课程决策模拟实验室665
一 决策过程理论665
二 决策模拟实验室的主要贡献667
第二十一章 比勒菲尔德学派与课程工厂670
第一节 比勒菲尔德学派课程理论研究的兴起670
第二节 实验研究课程观与实验学校673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主力--教师679
第二十二章 慕尼黑学派与巴伐利亚课程改革684
第一节 课程研究机构简略685
第二节 课程发展策略及其模式686
一 课程性教学计划的内涵687
二 学习目标:课程性教学计划的取向689
三 学习内容:课程性教学计划的核心695
四 课程性教学计划的其他方面696
第三节 巴伐利亚课程改革评析697
一 课程发展的原则与措施697
二 巴伐利亚的课程改革701
三 各类学校教学计划改革一瞥705
四 对慕尼黑学派的评价725
第二十三章 德国课程理论大师--卡尔·弗雷727
第一节 弗雷课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727
一 弗雷生平及其代表作727
二 弗雷课程理论的独特之处730
第二节 课程理论的问题范畴及其任务738
一 从行为范围中寻找和确定课程问题739
二 课程策略是不可忽略的课程理论问题742
三 假设理论是课程理论构建的重要基础743
第三节 课程理论的构建方法及其课程的系统746
一 理论构建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746
二 课程理论的系统化及其特征750
三 弗雷对课程理论建设的贡献757
第二十四章 批判理论与闵斯特学派“结构格子”模式759
第一节 闵斯特学派的理论基础759
一 法兰克福学派与批判理论759
二 哈贝马斯批判理论与课程编制763
一 教学论结构格子的基本内涵771
第二节 “教学论结构格子”概念及其特征771
二 教学论结构格子的应用773
第三节 “结构格子”在学科课程编制中的运用775
一 教学论结构格子的理论基础775
二 结构格子与学科课程编制778
三 对“结构格子”课程编制模式的评价790
第二十五章 德国课程论研究展望792
第一节 课程论研究与多学科研究的组合792
一 课程发展的个性化目标与心理学研究794
二 教学论研究与课程论800
三 教育经济学为课程发展提出了新课题805
四 法律学的研究是课程发展的重要标尺809
第二节 德国课程论研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813
一 重视课程论的比较研究814
二 重视课程理论的导向功能820
三 重视教师的作用822
四 重视教科书出版社的作用825
第三节 从德国的课程发展看我国课程论研究现状及其问题826
主要参考文献835
热门推荐
- 1268311.html
- 3590767.html
- 2500875.html
- 1232220.html
- 606723.html
- 1579005.html
- 2852205.html
- 2249835.html
- 3397135.html
- 37602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59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46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19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13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25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51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53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29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70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