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邓新华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659574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文学传统-文学理论-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第一辑 中国传统文论的美学、心理学研究“品味”的审美心理过程及特征3
一、“品味”的心理过程4
二、“品味”的思维特征11
三、“品味”的审美功能18
“品味”的艺术接受方式与传统文化24
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品味”论的影响24
二、中国士大夫文人的文化心理对“品味”论的影响30
三、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特征对“品味”论的影响34
一、“虚静”由哲学向美学、文艺心理学的嬗变43
“虚静”的文艺心理探索43
二、“虚静”的两个心理层面47
三、“虚静”的文艺心理功能53
“诗味”说与“兴会”论的文艺心理学考察56
一、“诗味”说的形成与发展56
二、“兴会”论的形成与发展65
阳明心学与明清文论77
一、阳明心学的反理学倾向77
二、阳明心学对明清文论的积极影响82
金圣叹关于艺术虚构的小说美学思想89
一、“因文生事”(即艺术虚构)是小说区别于历史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90
二、“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的艺术虚构原则95
三、艺术虚构的几点具体要求98
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初探105
一、金圣叹戏剧美学理论的反道学思想倾向105
二、金圣叹的戏剧人物性格塑造论和情节结构论109
三、金圣叹的戏剧鉴赏接受论115
第二辑 中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建构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接受诗学123
一、重建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可能性123
二、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28
三、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基本特点131
四、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现代意义137
先秦接受者意识的觉醒与接受理论的早熟144
一、关于“献诗”、“采诗”、“引诗”和“论诗”145
二、“诗言志”和“赋比兴”的接受理论152
三、“观诗”、“用诗”和“说诗”的文学接受方式158
汉儒说《诗》的接受策略175
一、汉儒说《诗》的政教接受取向177
二、汉儒说《诗》的“美”、“刺”理解模式181
三、汉儒说《诗》的“比”、“兴”释义方法186
一、“华章藻蔚,非矇瞍所玩”——关于文学接受的能力190
葛洪的文学接受理论试探190
二、“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关于文学接受的差异性195
三、“罽锦丽而且坚,未可谓之减于蓑衣”——关于文学接受的价值取向198
《知音》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论”203
一、学术界对《知音》篇理论性质产生分歧的原因204
二、《知音》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论”208
三、“知音”论与西方接受理论的差异223
朱熹以“涵泳”为中心的文学解读理论229
一、“晓得意思好处”——文学解读的深度模式230
二、“涵泳”——文学解读的方法与途径234
三、“读了有兴起处”与“就《诗》上理会意思”——文学解读的自由与限制241
王夫之“读者以情自得”的诗歌接受理论247
一、“读者以情自得”的接受意蕴247
二、“读者以情自得”的阈限251
三、“读者以情自得”的实现条件257
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说词方式263
一、“义有幽隐,并为指发”——张惠言的说词方式264
二、“有寄托”与“无寄托”——周济的说词方式270
三、“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的说词方式274
一、中国传统文论在理论体系上的特点281
第三辑 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比较从中西比较的视域看中国传统文论的特点281
二、中国传统文论在理论形态上的特点284
三、中国传统文论在理论发展上的特点291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样态特征论析294
一、从学术界对《文心雕龙·知音》篇理论性质的争议说起295
二、鉴赏与批评的同一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样态特征299
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样态特征的成因分析306
比较视野中的中西方文学释义理论311
一、“以意逆志”——偏于客观的文学释义方式312
二、“诗无达诂”——偏于主观的文学释义方式323
三、中西方文学释义理论的根本差异337
中西接受理论比较349
一、关于作者的地位350
二、关于作品的状态353
三、关于读者的作用357
四、中西接受理论异质的文化根源360
中西印象批评比较364
一、中西印象批评的“异中之同”364
二、中西印象批评的“同中之异”371
三、印象批评在当代中国面临的困境378
附录 作者发表与本书相关论文目录辑览381
后记384
热门推荐
- 1720716.html
- 429256.html
- 3291418.html
- 365976.html
- 1879652.html
- 2726406.html
- 1234946.html
- 2640114.html
- 2435785.html
- 5423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98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23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99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64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50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94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57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540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3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