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郑杭生,江立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118833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03页
- 主题词:政治思想史-中国-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社会思想史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社会思想及其研究的新视野1
二、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与现状3
三、思想史写法的思考4
四、对中国社会思想史几个主要问题的看法6
五、本书编写的几点说明13
先秦篇18
第一章 神话文告歌谣中反映的社会思想18
第一节 古神话传说中的社会思想18
一、古神话传说中的社会观念18
二、古代宗教中的社会思想20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21
一、天命论思想21
二、反抗“天命”的思想22
三、礼、德、孝思想的产生23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24
一、周公旦的“敬德保民”思想24
二、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25
三、社会整合思想27
第二章 先秦诸子的社会运行思想28
第一节 管仲的社会运行思想28
一、“四民定业”28
二、四维论29
三、以民生为要29
第二节 老子的社会运行思想30
一、“道法自然”的社会法则30
二、社会矛盾转化论32
第三节 孔子的社会运行思想33
一、人性思想33
二、强调个人修养34
三、社会良性运行的原则34
四、社会变革思想35
第四节 墨子的社会批判思想36
一、揭露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36
二、批判统治者的争霸兼并战争37
三、批判大盗行径为“义”而民间小贼为“盗”的怪象37
第五节 孟子的社会运行思想38
一、性善论39
二、社会发展循环论39
第六节 商鞅的社会运行思想40
一、耕战强国论41
二、社会发展规律说41
第七节 荀子的社会运行思想42
一、人性恶思想43
二、“化性起伪”论43
三、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理论45
第八节 韩非的社会运行思想47
一、性恶论47
二、“新圣”超过“先王”48
三、社会变迁原因的分析49
第九节 庄周与杨朱的社会运行思想50
一、庄周的社会运行思想50
二、杨朱的“为我”、“贵己”思想51
第三章 先秦诸子的德治与法治思想53
第一节 管子的法、礼并重思想53
一、尊君与任法53
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54
三、法、礼并重55
第二节 孔子的礼治思想55
一、“礼治”与“正名”56
二、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57
三、德化与人治57
第三节 孟子的“仁”论58
一、仁政与王道59
二、推恩与保民60
第四节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61
一、“治之经,礼与刑”61
二、由“霸”而“王”立国62
第五节 慎到的法治思想63
一、主张法治反对人治63
二、尚法不尚贤64
第六节 商鞅的重法思想64
一、立法明分65
二、“法布于众”65
三、轻赏重罚66
第七节 韩非的法治思想66
一、绝对君权66
二、以法治国67
第四章 先秦诸子的乱世治理思想70
第一节 老子的社会控制思想70
一、老子对“有为”的批判70
二、愚民与无为71
三、寡欲、无知、知足73
第二节 孔子的乱世治理思想74
一、正名74
二、复礼75
三、“忠恕”之道76
四、“人治”思想76
第三节 墨子的社会控制思想77
一、“政长”制“义”治77
二、主张“兼爱”78
三、“择务”以整合社会79
四、“尚贤”与“尚同”80
五、“天意”与“明鬼”81
第四节 孟子的社会控制思想82
一、对“不仁”的批判82
二、“仁政”思想83
第五节 庄子的社会整合思想84
一、主张抛弃社会规范84
二、无治与无为的整合方案85
第六节 杨朱的社会控制思想87
一、“为我”、“贵己”的社会设计87
二、以“为我”、“贵己”达到对社会的控制88
第七节 荀子的社会控制思想89
一、发挥“礼”的社会功能89
二、社会整合理想90
第八节 韩非的社会控制思想91
一、社会控制的手段——法91
二、社会治理的原则92
三、君权与法、术、势93
第五章 先秦诸子的社会理想95
第一节 老子的社会理想95
第二节 孔子的社会理想96
一、有道96
二、“仁人”组成的社会97
第三节 庄子的社会理想97
一、无差别的社会97
二、“至德之世”98
第四节 孟子的社会理想99
一、行“仁政”是孟子的社会理想的核心100
二、小农经济的小康社会模式101
三、建薄税敛、民有恒产的社会102
四、井田制——孟子的乌托邦103
第五节 墨子的理想社会103
第六节 荀子的理想社会105
第七节 韩非的理想社会106
秦汉至隋唐五代篇112
第六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社会运行思想112
第一节 《淮南子》的治世运行思想112
一、人性与社会起源说113
二、清静无为思想114
三、礼仪是“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115
四、以民为本思想116
第二节 董仲舒的治世运行思想116
一、天人感应思想117
二、用宇宙论论证社会秩序118
第三节 贾谊的社会运行思想118
一、用仁义礼法教化百姓119
二、举四维、移风俗、正人心119
第四节 盐铁论的治世运行思想120
一、崇礼义、重文教121
二、刑法与德教122
第五节 扬雄的社会运行思想123
一、修身与立政123
二、大道为本思想和伦理为本思想的糅合123
第六节 王符的社会运行思想124
一、人的社会化思想124
二、社会交往思想125
三、社会运行思想125
第七节 王充的社会运行思想126
一、人性论与人际交往准则127
二、社会运行思想127
第八节 《太平经》的社会运行思想128
一、社会运行的条件128
二、君臣民“并力同心”思想129
三、尊道重德思想129
第九节 葛洪“外儒内道”的社会运行思想130
一、倡导金丹道教130
二、主张内修、外养、行善131
第十节 隋唐佛教的社会运行思想132
一、天台宗的社会运行思想133
二、禅宗的社会运行思想134
三、慧远的社会运行思想135
第十一节 王通的社会运行思想137
一、明王道、正礼乐137
二、正主庇民,以天下为心138
第十二节 贞观朝廷的社会治理思想138
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39
二、选贤任能,安民治国139
第十三节 谭峭的社会运行思想140
第十四节 柳宗元的社会运行思想141
一、反对分封的思想141
二、“吏为民役”思想142
三、社会起源与社会组织思想142
第十五节 无能子的社会运行思想143
一、社会起源思想143
二、社会运行思想144
第七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乱世治理思想146
第一节 乱世之源思想146
一、汉初黄老思想对乱世根源的分析146
二、汉初儒家的乱世根源思想147
三、魏晋玄学的乱世根源思想150
四、魏晋时期佛教的乱世之源思想153
五、葛洪、鲍敬言等人的乱世根源思想154
六、韩愈等人的反佛思想156
第二节 乱世的控制与治理思想157
一、两汉时期的社会治理思想157
二、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治理思想164
三、隋唐时期的社会控制思想170
第八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社会变迁思想174
第一节 陆贾的进化论174
一、社会进化观174
二、因世权行思想175
第二节 董仲舒的社会变迁思想175
一、大一统思想175
二、“天不变,道亦不变”思想176
三、循环论176
第三节 《淮南子》的社会变迁思想177
一、进化观177
二、肯定社会进步的历史观178
第四节 司马迁的社会史观179
第五节 扬雄的社会进化论180
第六节 王莽的历史循环论181
第七节 王充的宿命论历史观182
第八节 仲长统的社会变迁论183
第九节 葛洪的社会变迁思想185
第十节 柳宗元的社会变迁思想185
第十一节 谭峭的社会变迁思想187
第九章 秦汉至隋唐时期理想社会思想188
第一节 汉初儒家的理想社会建构188
一、《礼记》的理想社会思想188
二、贾谊的理想社会思想190
三、董仲舒的理想社会思想190
第二节 黄老思想建构的理想社会模式191
一、《淮南子》的理想社会思想191
二、陆贾的理想社会模式192
三、王充的理想社会模式193
四、王弼的理想社会模式194
五、阮籍的理想社会模式194
六、嵇康的理想社会构想195
七、葛洪理想的神仙社会196
八、王通的社会理想196
九、无能子的理想社会模式197
第三节 汉末魏晋时期的理想社会模式197
一、《太平经》的理想社会思想198
二、王符的社会理想199
三、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构想200
四、陶渊明的世外桃源200
五、谭峭的理想社会构想201
第四节 唐代儒家的理想社会模式202
一、韩愈的理想社会模式202
二、柳宗元的理想社会模式203
三、赵甤的理想社会模式203
第五节 隋唐佛教的社会理想204
一、净土宗的极乐世界204
二、禅宗的清净佛土205
宋元明清篇210
第十章 宋元明清时期乱世之源思想210
第一节 宋元时期乱世之源思想210
一、李觏的乱世之源思想210
二、王安石的社会危机思想212
三、二程的乱世之源思想213
四、陈亮的乱世之源思想213
五、叶适的乱世之源思想214
六、邓牧的乱世之源思想215
第二节 明清时期乱世之源思想217
一、刘基的乱世之源思想217
二、李贽的乱世根源思想218
三、黄宗羲的乱世之源思想220
四、顾炎武的乱世之源思想221
五、王夫之的乱世之源思想223
六、唐甄的乱世之源思想224
第十一章 宋元明清时期社会治理思想226
第一节 宋元时期的社会治理思想226
一、范仲淹的社会治理思想226
二、李觏的社会治理思想228
三、王安石的乱世治理思想230
四、司马光的社会治理思想233
五、苏轼的社会治理思想235
六、张载的社会治理思想237
七、二程的社会治理思想239
八、朱熹的社会治理思想242
九、陈亮的社会治理思想246
十、叶适的功利主义治理思想248
十一、辽夏金统治者的社会治理思想251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治理思想252
一、刘基的社会治理思想253
二、王守仁的社会治理思想255
三、黄宗羲的社会治理思想258
四、顾炎武的社会治理思想260
五、王夫之的社会治理思想264
六、洪亮吉的社会治理思想265
第十二章 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变迁思想268
第一节 宋元时期社会变迁思想268
一、王安石的社会变迁思想268
二、朱熹的循环式社会变迁思想269
三、理学诸子的社会变革思想269
四、陈亮的社会进化观270
五、叶适的社会变迁思想271
第二节 明清时期社会变迁思想271
一、张居正的社会变迁思想271
二、王夫之的大同社会进化说272
第十三章 宋元明清时期理想社会思想274
第一节 宋元时期理想社会思想274
一、李觏的理想社会构想274
二、石介的理想社会构想275
三、张载“复三代”的理想社会276
四、二程的理想社会构想279
五、朱熹的理想社会模式279
六、陈亮的理想社会思想280
七、邓牧的平等理想礼会281
第二节 明清时期理想社会思想282
一、王守仁的理想社会构想283
二、李贽的平等社会思想283
三、何心隐的理想社会实验285
四、黄宗羲理想的政治国家287
五、顾炎武的理想社会模式288
六、唐甄的理想社会思想290
近代篇296
第十四章 近代社会变迁思想296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的社会变迁思想296
一、龚自珍的农宗起源论和社会危机论296
二、林则徐的近代世界观298
三、魏源“无穷极不变之法”思想300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社会变迁思想301
一、变易思想302
二、近代国防观的形成303
三、近代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304
四、近代教育观念的产生305
第三节 维新派的社会进化思想306
一、郑观应的社会变迁思想306
二、康有为的“三世变易说”308
三、严复的天演进化论312
第四节 革命派的社会进化思想314
一、章太炎的“骤变说”和“俱分进化论”314
二、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316
第十五章 近代社会变革与社会治理思想319
第一节 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改革思想319
一、龚自珍的“更法”思想319
二、魏源的社会改革论320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社会反抗思想322
一、宗教异端中的革命反抗思想322
二、洪仁玕的变革思想323
第三节 曾国藩的社会治理思想325
一、重视“内仁”325
二、主张礼治326
三、倡导厚风俗326
第四节 李鸿章的洋务改革思想327
一、兴办洋务,自强求富328
二、“外须和戎,内须变法”329
三、改革科举制度,造就洋务人才330
第五节 维新派的变法思想331
一、康有为的维新变法论331
二、谭嗣同的“冲决网罗”思想332
三、梁启超的“新民说”334
四、严复的个人自由改革论339
第六节 沈家本的法律救国论340
第七节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343
一、章太炎的“排满”光复思想344
二、孙中山的革命民族主义思想346
第十六章 近代的治世理想模式349
第一节 魏源的“至公”社会理想349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人间天堂”350
一、“小天堂”构想350
二、“小天堂”实践351
第三节 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大同世界352
一、大同世界构想352
二、实现大同世界的途径354
第四节 梁启超的“宪政”理想355
第五节 严复的“至治极盛”社会理想357
一、“至治极盛”的社会357
二、理想社会模式的特点358
第六节 章太炎的理想社会360
一、建立“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60
二、直接民权361
三、以道德为骨干362
第七节 孙中山的大同社会理想363
一、大同社会构想363
二、实现大同社会的途径364
第十七章 近代中西文化观367
第一节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368
第二节 洋务派的西方文化观370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思想论争370
二、“中体西用”论372
第三节 维新派的中西文化观374
一、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论争374
二、康有为的中西文化观375
三、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377
四、严复批判中学、推崇西学的思想380
第四节 义和团的笼统排外思想381
第五节 革命派的中西文化观383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思想论争383
二、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384
全书简短的结束语388
热门推荐
- 3385318.html
- 1509496.html
- 3381239.html
- 2264261.html
- 2238693.html
- 2499696.html
- 3581430.html
- 1856549.html
- 3260409.html
- 34080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58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63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15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08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84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14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87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6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64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7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