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学
  • 蓝采风著;蔡文辉主编 著
  • 出版社: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57112273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670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7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2

一 社会学的观点2

二 社会学的幻想4

第二节 社会学的源起6

一 历史背景与社会学的领域6

二 社会学的先驱者7

第三节 应用社会学19

第四节 结语20

第二章 社会学理论23

第一节 导论23

第二节 社会学的三个主要理论24

一 结构功能理论24

二 冲突理论28

三 符号互动理论31

第三节 三大社会学理论观点比较及应用34

一 三大社会学观点的比较及优缺点34

二 以运动为例比较三大观点35

第四节 结语38

第三章 文化39

第一节 导论39

第二节 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40

一 物质文化40

二 非物质文化41

第三节 美国社会的价值观46

一 美国社会价值观综论46

二 价值观的涵义48

第四节 中国文化的特征49

第五节 文化的单一与多元性52

一 文化的世界普遍性52

二 文化整合52

三 文化扩散与渗透53

四 文化优越感与文化震惊54

五 文化相对论56

六 文化倒转优越感56

第六节 次文化与反文化——文化多元化57

一 次文化——大社会内的相异文化57

二 反文化59

第七节 社会学的文化观60

一 功能学派的文化观60

二 冲突学派的文化观61

三 符号互动学派的文化观61

第八节 结语62

第四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65

第一节 导论65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要素67

一 地位67

二 角色68

第三节 团体71

一 概论71

二 团体特质72

第四节 社会机构73

一 概论73

二 社会学三大理论的机构观点74

第五节 社会77

一 概论77

二 社会的种类与演进77

第六节 结语:未来的社会结构82

第五章 社会化与社会互动83

第一节 导论83

第二节 社会化与社会互动的基础84

一 口语沟通84

二 非口语沟通85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89

一 交换89

二 合作90

三 冲突91

四 竞争91

五 强制91

第四节 自我92

一 概论92

二 顾里的视镜中的自我论93

三 米德的社会自我论94

四 郭佛门的印象管理98

第五节 生活史与社会化99

一 概论99

二 生活史各期与社会化100

三 艾克森的模式与社会化110

第六节 家庭生活教育与社会化111

第七节 再社会化112

第八节 结语113

第六章 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115

第一节 导论115

第二节 社会团体的种类116

一 社会团体的定义116

二 其他团体116

第三节 团体特质与动态118

一 大小118

二 初级与次级团体118

三 内团体与外团体120

四 社会网络121

五 领导121

六 团体的力量123

第四节 社会组织126

一 社会组织的定义126

二 正式组织的种类126

第五节 官僚组织128

一 官僚组织的特质128

二 对官僚组织的评论129

第六节 官僚组织的人性化133

一 包容各种社会背景的员工133

二 分担责任133

三 扩张升迁的机会134

四 建立品质圈134

五 小的工作团体134

六 企业内托儿所134

第七节 社会的麦当劳化135

一 效率135

二 可计算性136

三 可预测性136

四 以自动化控制136

第八节 结语137

第七章 偏差行为139

第一节 导论139

第二节 偏差行为的定义140

一 以跨文化与社会观偏差行为140

二 社会控制143

第三节 偏差行为的理论——功能学派的解说144

一 偏差行为的功能144

二 墨顿的社会压力理论145

三 机会理论149

四 控制理论150

第四节 冲突学派的解说152

一 偏差行为与权力153

二 偏差行为与次文化153

三 阶级、国家及犯罪154

第五节 符号互动学派的解说156

一 标签理论156

二 文化学习理论161

第六节 生理及生物学的解说164

第七节 心理学的解说165

第八节 犯罪与偏差行为166

第九节 结语166

第八章 社会阶层169

第一节 导论169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定义与涵义169

第三节 社会阶层的种类171

一 奴隶制度171

二 世袭阶级制度172

三 宗族制度173

四 阶级制度174

第四节 社会阶层存在的原因179

一 功能派的解说180

二 冲突学派的解说182

三 权势者如何维持社会阶层186

第五节 社会阶层研究方法187

一 主观方法187

二 声望方法187

三 客观方法188

第六节 社会流动189

一 社会流动的种类189

二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190

第七节 贫穷192

一 贫穷的意义与定义192

二 美国单亲家庭的贫穷儿童/青少年化及贫穷女性化194

三 美国贫富差距愈来愈严重196

四 无屋者197

五 中国大陆的贫穷问题198

六 全球贫富悬殊两极化202

第八节 结语202

第九章 性与性别角色阶层化205

第一节 导论205

第二节 性与性别的论题205

一 生物或文化的争议206

二 性的取向207

第三节 性别:社会与文化的概念210

一 性别的世界观211

二 父权制度与性别歧视212

第四节 性别社会化213

一 性别与家庭213

二 性别与同辈团体214

三 性别与学校214

四 性别与大众传播214

第五节 性别认同215

一 性别角色——对生物上观点挑战215

二 性别认同及理论216

第六节 社会学理论对两性及妇女地位的观点218

一 功能理论的观点218

二 冲突理论的观点220

三 女性主义的观点221

第七节 性别社会阶层225

一 性别不平等与工作的世界225

二 性别不平等与家庭230

三 性别不平等与教育234

四 性别不平等与女性参政235

第八节 对女性的暴力行为238

一 性骚扰239

二 色情241

第九节 世界妇女人权现况241

第十节 结语:未来的性别论题243

第十章 种族与族群245

第一节 导论245

第二节 种族与族群意识246

一 种族的真实性246

二 种族的迷思246

三 族群的概念247

四 少数族群与强势族群248

第三节 偏见与歧视250

一 偏见与歧视的概念250

二 偏见、刻板印象与种族主义250

三 偏见的理论252

四 偏见与歧视或差别待遇的类型254

五 机构偏见与歧视256

六 偏见与歧视的恶性循环257

第四节 社会学三大理论对偏见与歧视的解说257

一 功能理论的观点258

二 冲突理论的观点259

三 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261

第五节 族群关系的模式261

一 种族屠杀262

二 人口迁移262

三 内在殖民263

四 隔离263

五 同化264

六 文化多元论266

第六节 美国的种族与族群关系267

一 族群组合267

二 族群比较——社经地位与教育程度268

三 非裔美国人——偏见与歧视的个案268

四 亚裔美国人——「模范少数族群」的个案271

五 原住民美国印第安人——「被遗忘」的少数族群个案275

六 未来的美国族群关系276

第七节 台湾族群277

一 台湾族群结构277

二 台湾族群意识278

三 族群政治权力的分配280

第八节 结语280

第十一章 老年与老化283

第一节 导论——老年与老化的概念283

一 老年人的定义283

二 老年社会学284

第二节 社会学三大理论对老年的社会观点286

一 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286

二 功能理论的观点288

三 冲突理论的观点290

第三节 老年人的权利争取291

一 灰豹组织292

二 美国退休老人协会292

第四节 死与临死292

一 死亡的模式与描述293

二 有尊严死亡权利的议题295

第五节 未来的老龄社会与全球化296

第六节 老化的个人与社会问题298

一 健康问题298

二 寻求有意义活动的机会300

三 独居问题301

四 老人的疏忽与虐待303

五 独立白主与经济状况304

六 美国年老者的机构化——养老院306

第七节 台湾的高龄化社会310

一 人口结构改变及老化速度310

二 老人依赖人口比率上升312

三 都市与乡村地区人口老化有差异312

四 家庭结构变迁与老人人口经济需求316

五 台湾老年人口之身心及健康状况316

六 长期照护的问题318

七 老人福利需求项目319

第八节 结语319

第十二章 经济制度321

第一节 导论321

第二节 经济系统的历史演变322

一 工业化前之经济系统——农业革命322

二 工业化的经济系统——工业革命323

三 后工业化的经济系统——资讯革命324

第三节 当代经济系统的比较325

一 比较的要素简述325

二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328

三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329

四 混合经济体系332

第四节 资本主义下的大企业333

一 全国性大企业的权力334

二 跨国企业的影响力334

三 跨国企业的泛国家化336

四 跨国企业对周边区域的冲击336

第五节 社会学三大理论对经济生活的解说337

一 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337

二 功能理论的观点339

三 冲突理论的观点340

第六节 结语341

第十三章 政治制度:权力、权威与国家343

第一节 导论343

第二节 权力与权威344

一 导论:权力与权威的概念344

二 合法化的权威344

第三节 政府的分类348

一 极权主义政府与寡头政治348

二 威权主义政府349

三 民主政治350

第四节 政治权力354

一 政党与选举354

二 总统民选及投票模式355

三 游说者与利益团体358

四 媒体359

第五节 国家360

一 国家的定义与功能360

二 国家权力的理论362

第六节 政治权力模式分析367

一 马克斯模式367

二 权力菁英模式368

三 多元模式369

四 权力菁英模式与多元模式的比较370

五 美国政治权力的评估370

第七节 结语371

第十四章 家庭373

第一节 导论:家庭与婚姻的定义373

第二节 家庭与婚姻的跨文化分析374

一 家庭结构的种类375

二 家庭结构的层面377

三 择偶378

四 婚姻的种类386

第三节 家庭的社会学观387

一 功能学派的家庭观387

二 冲突学派的家庭观387

三 符号互动学派的家庭观389

四 家庭观的评估390

第四节 家庭生活模式的另类选择391

一 单身391

二 同居394

三 单亲家庭395

四 同性恋家庭402

五 没有子女的家庭404

六 双生涯家庭405

七 继家庭405

第五节 家庭变迁与家庭问题406

一 家庭暴力406

二 离婚407

第六节 婚姻与家庭的展望409

一 家庭与婚姻态度调查409

二 结语:廿一世纪的家庭411

第十五章 教育413

第一节 导论413

第二节 功能学派的教育观414

一 显出功能414

二 潜在功能419

第三节 冲突理论派的教育观420

一 教育复制了原有社会系统420

二 教育是社会控制的工具421

三 教育是生产资本422

四 文凭主义422

五 教育经费与数理表现423

六 社会阶层互动及「潜藏课程」423

第四节 符号互动学派的教育观424

一 教师期待效应424

二 智力测验与标签424

第五节 官僚结构下的教育环境425

第六节 教育问题426

一 跨文化研究比较426

二 阶级差异426

三 教育盲目扩充427

四 校园暴力427

第七节 结语:未来的教育428

第十六章 宗教制度431

第一节 导论431

一 基本概念431

二 宗教与社会学432

第二节 宗教的理论分析433

一 功能学派的宗教观433

二 冲突学派的宗教观437

三 符号互动学派的宗教观441

第三节 宗教行为的种类式样442

一 超自然主义442

二 万物有灵论443

三 有神论443

四 抽象理想系统443

第四节 宗教组织444

一 教会444

二 激进教派445

三 灵修教派446

四 宗派447

五 会众448

第五节 我国宗教的特殊社会现象448

一 政治与宗教449

二 敛财诈骗与宗教449

三 地方势力与宗教450

第六节 宗教:传统对抗现代化(改革)451

一 回归传统——以伊朗为例452

二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宗教——韦伯的论点452

第七节 宗教的世俗化455

第八节 结语457

第十七章 人口459

第一节 导论459

第二节 人口学的重要概念460

一 生育460

二 死亡461

三 迁移463

四 人口成长率464

第三节 人口组成466

一 人口金字塔467

第四节 人口转变472

一 理论473

二 转变理论的批判475

第五节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476

一 理论476

二 批评477

三 为什么贫困国家面临饥荒478

第六节 人口控制及政策478

一 家庭计画479

二 发展学派的观点479

三 社会主义学派的观点480

第七节 转变中的台湾人口结构481

一 人口成长与人口结构481

二 人口密度与都会开发483

三 人口高龄化的社会涵意485

第八节 中国大陆的人口问题486

一 中国大陆的人口486

二 中国大陆的人口问题487

第九节 结语489

第十八章 人类环境与都市化491

第一节 导论:世界环境问题491

第二节 生态系统492

一 生态系统492

二 温室效应493

三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第三世界495

四 台湾的生态环境496

五 拥挤的效应498

第三节 生态社会学(人类区位学)499

一 生态社会学的模式499

二 环境社会学500

三 社会学理论与生态社会学501

第四节 未来的环境505

一 悲观的可能发展505

二 乐观的可能发展506

三 环保正义508

第五节 都市的成长与都市化509

一 都市的兴起510

二 都市化512

三 都市成长的模式513

四 都市生活516

第六节 结语517

第十九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519

第一节 导论:集体行为的定义519

一 集体行为的研究519

二 集体行为的特质520

第二节 集体行为的种类与分析521

一 种类521

二 群众的种类522

三 集体自杀523

四 大众行为的种类523

第三节 集体行为理论524

一 感染论524

二 聚合论525

三 新规范论526

第四节 社会运动的本质526

一 社会运动的定义526

二 社会运动的种类527

第五节 社会运动的理论530

一 大众社会理论531

二 被剥夺理论531

三 道德论题与意识理念的许诺理论532

四 结构压力理论533

第六节 社会运动的成败535

一 社会运动的里程535

二 社会运动的新取向538

第七节 结语539

第二十章 社会变迁541

第一节 导论541

第二节 社会变迁:成因及结果543

一 创新543

二 冲突——对资源及价值物的斗争544

三 生活环境因素545

四 人口因素545

五 社会价值及规范的支持545

六 扩散渗透546

七 领导者的行动547

第三节 社会变革的看法548

一 进化观549

二 循环观550

三 功能主义者的观点551

四 冲突观552

第四节 开发国家的社会变迁553

一 资讯革命553

二 科技与工作555

三 资本主义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556

四 未来的劳动力558

第五节 现代化:世界性的社会变迁558

一 现代化的概念558

二 现代化指数559

三 现代化理论562

四 第三世界的现代化564

五 后现代化世界565

第六节 结语565

第二十一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567

第一节 导论:社会学的幻想567

第二节 知识的来源568

一 科学与「真实」568

二 普通常识与科学证据569

第三节 科学与研究的要素570

一 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570

二 科学思考的根基572

第四节 研究设计574

一 数量化与测量575

二 社会学研究设计的种类576

三 研究步骤582

第五节 应用社会学583

一 基本与应用社会学583

二 应用社会学家的工作领域584

三 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585

第六节 研究伦理591

一 通知同意591

二 隐私591

三 伤害或压力591

四 委托研究或受支持的研究伦理592

第七节 结语592

附录(一)595

附录(二)619

附录(三)627

附录(四)6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