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论 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姚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1916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54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文学批评-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论 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文学批评原理论3
第一节 评价文学批评的基础标准3
一 评价文学批评成果标准的具体构成3
二 评价文学批评成果标准的内在要素间的关系8
三 评价文学批评的基础标准与根本标准9
四 批评失范与评价批评标准的必要性10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权威问题10
一 文学批评是否需要权威11
二 学术权威与其他权威11
三 文学批评需要什么样的权威15
四 文学批评权威有何意义16
五 关于文学批评权威的其他问题17
第三节 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需要学术权威20
一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缺少权威的现状与原因20
二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需要学术权威22
三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权威23
四 文学批评权威的双重意义25
五 对文学批评学术权威的正确态度27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作品论28
第五节 小说人物形象的评价原则33
一 文学性与生命性33
二 逼真性和超越性36
第六节 省略:文学的一条美学原则38
第七节 文学评论写作论40
一 文学评论的本质规定40
二 文学评论写作四忌41
三 文学评论写作四要42
第二章 文学批评现象论45
第一节 完美批评:炎热和严厉的求全——世纪之交文学批评论之一45
一 什么是完美批评?45
二“完美批评”的体现46
三“完美批评”的主要特征49
四“完美批评”的反响51
五对“完美批评”的讨论53
第二节 酷评:一类反调的文学批评时尚——世纪之交文学批评论之二56
一“酷评”现象56
二“酷评”样本57
三 酷评家58
四 酷评的特征59
五 酷评与时尚62
六“酷评”的双面刃63
七“酷评”出现的历史必然性64
八“酷评”的启示66
第三节 论文学批评中的政治批评——世纪之交文学批评论之三67
一 政治批评的理论依据68
二 政治批评的实践形态69
三 关于政治批评的思考74
第四节 文学批评:现实的严峻与希望的生长——以2005年的文学批评为例77
一 批评现象的严峻78
二 理想的批评84
三 批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调整85
四 批评反思的一些启示86
第五节 批评家不是质量检查员87
第三章 文学史论89
第一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建设89
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学科名称90
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时限93
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建设97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叙述104
第三节 中国当代小说史的历史叙述——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例109
一 小说史叙述的一般原则110
二 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说史的宏观问题112
三 五六十年代小说史叙述的具体问题113
四 五六十年代小说史叙述的历史框架114
第四节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的历史叙述117
一 当代性117
二 戏曲性118
三 文学性119
第五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三个论题120
一 文学目的论:“走向世界”到“走向读者”120
二 文学品格论:适应读者与征服改造读者122
三 文学标准论: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到“社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125
第六节 当代文学的文学思潮研究问题——兼谈对“文学思潮”定义的思考127
第七节“文化大革命”时期小说的历史价值139
一“文革”时期小说的复杂性140
二“文革”时期小说的历史价值142
三“文革”时期小说历史价值的具体状态147
第八节“文化大革命”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148
第九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新资料154
第十节 新时期部分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漫议159
第十一节 新时期文学批评家的职能转变164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批评家的主要职能164
二“新时期”文学批评家的职能165
三“新世纪”文学批评家职能的调整166
第十二节21世纪初部分随笔简论167
一 新世纪初随笔在散文格局中的位置167
二 新世纪初随笔的分类169
三 新世纪初随笔的成就和问题171
第四章 作家作品论174
第一部分 小说批评174
第一节 张抗抗“罂粟系列”小说的意象分析174
第二节 对社会流行病的冷观和热讽——《流行病》读解181
第三节 一篇有浓度的小说——评《会餐》185
第四节 人生旅程的一次变向体验——读《中途下车》188
第五节 论高云览《小城春秋》的创作艺术190
第六节 评说:“女人不是祸水”197
第二部分 散文报告文学批评论198
第七节 李延国报告文学创作个性论198
一 个性的萌芽——《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198
二 个性的形成——《在这片国土上》200
三 个性的成熟——《中国农民大趋势》201
四 创作个性的总体特征及形成重要因素203
第八节 张雅文的报告文学三部曲204
一 题材选择与主体映照205
二 模式创造与主题深化205
三 情感投射与理性呼唤206
第九节 一种特殊人性群落的报告——评《红房子,黑十字》207
第十节 行走,让历史文化散文生动起来——曾纪鑫散文集《永远的驿站》简评210
第三部分 戏剧批评论214
第十一节 对一类灵魂堕落者的艺术审判——谈话剧《叫我一声哥,我会泪如雨下》214
第十二节“满把主”——一个生动而独特的人物形象——评曹有志218
第四部分 评论批评论222
第十三节读《棋王》的两篇评论222
第十四节 论陈汝惠文学评论的艺术224
一 陈汝惠的文学艺术观225
二 陈汝惠对艺术的理解方式226
三 陈汝惠评论艺术的特点227
四 陈汝惠文学评论艺术的启示229
第十五节 学术视野:小说形态的“文革”图景——读《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230
第十六节 当代小说研究中模式方法的新成果——再谈《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233
第十七节 关于“文革小说”的概念问题236
后记241
热门推荐
- 3451851.html
- 1697965.html
- 2672606.html
- 638839.html
- 3331753.html
- 3685819.html
- 1957224.html
- 1681654.html
- 934030.html
- 5552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72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64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5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50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58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21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54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21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28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