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郑师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5520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91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507页
- 主题词:思想史-研究-中国-近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3
第一章 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3
一、“西方的没落”与世界文化的对话3
二、马克思主义者、西化派、东方文化派11
三、“科学与玄学”之争的再认识21
第二章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29
一、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之东渐31
二、拷问“合理的人生”与文化诉求41
三、反省现代性视野下的中西文化关系55
四、追求现代性与反省现代性: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67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与反省现代性思潮73
一、借重但不认同:“更不欲此时之中国人盛从其说也”73
二、借鉴与吸纳:打上了反省现代性的印记79
三、转向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铺垫93
四、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101
第四章 “五四”前后外国名哲来华讲学与中国思想界的变动104
一、中国进步思想界的共同客人105
二、名哲讲学与“东方文化派”的崛起109
三、名哲讲学与国人的“以俄为师”122
四、名哲讲学与中共建立“思想革命上的联合战线”思想的提出139
五、名哲讲学在西学东渐史上的意义151
第五章 欧战后国人的“对西方求解放”154
一、两种视角的交汇:欧战后国人“对西方求解放”思潮的兴起155
二、从打破“西方文明中心”论到取向社会主义166
三、两种视角的分道扬镳与唯物史观的魅力184
四、推动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内在张力195
第六章 “五四”后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讨论201
一、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概念201
二、“新文化运动是什么?”207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趋势何在?216
四、思想分歧中孕育着善果233
中编237
第七章 陈独秀与反省现代性237
一、问题的提出237
二、发动新文化运动与对反省现代性思潮的借重238
三、质问《东方杂志》的实质何在246
四、认同反省现代性与转向马克思主义251
第八章 从反省现代性到服膺马克思主义——李大钊、陈独秀思想新论260
一、从不认同到认同260
二、反省现代性与服膺马克思主义268
三、西方现代思潮变动影响中国的必然结果274
第九章 “理智化”的偏见:胡适与反省现代性277
一、对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的兴起无动于衷277
二、“理智化”的偏见284
三、偏见的代价:弱化了自己的思想张力300
第十章 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302
一、反省现代性:一个新的思想支点302
二、新文化运动的骁将:求同存异309
三、殊途同归:归趋“整理国故运动”319
四、重新认识梁启超329
第十一章 欧战后梁启超的文化自觉333
一、《欧游心影录》与“中国人之自觉”命题的提出333
二、思想的“绝大之革命”:服膺反省现代性思潮337
三、新文化主张的个性341
四、文化自觉:战后国人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向度351
第十二章 梁启超的爱国论356
一、从《说群》到《爱国论》356
二、爱国与救国361
三、爱国与“国民之自觉”367
四、现代意义的爱国论的首倡者378
第十三章 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精神论380
一、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概括380
二、“民族主义”、“爱国”与“民族精神”387
三、“文化力”与中华民族精神397
四、梁启超认知的现实性意义403
第十四章 角色·个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405
一、前后期的角色转换405
二、发展新文化“便要从普及教育入手”410
三、兼容新的思想支点424
四、一生的成就:“只在开出一种风气”436
下编443
第十五章 现代中国媒体对日本论评的转变——以《东方杂志》(1904—1931年)为中心443
一、走出“心醉日本”的误区443
二、全面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阴谋448
三、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457
第十六章 近代史教材的编撰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之争”468
一、现有近代史教材的局限468
二、近代史教材编写与所谓“范式之争”471
三、关于近代史教材改革的几点想法481
第十七章 近代史研究中所谓“碎片化”问题之我见483
一、区分两种“碎片化”483
二、尊重历史学发展的自身规律485
三、多斯的启示489
热门推荐
- 3254379.html
- 2244475.html
- 798667.html
- 901904.html
- 3495972.html
- 2884266.html
- 56990.html
- 3413550.html
- 3012444.html
- 24209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1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05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52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95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600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5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22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25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82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4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