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张世英文集.6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张世英文集.6
  • 哲学导论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3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张世英文集.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本体论与认识论1

第一章 “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人—世界”和“主体—客体”3

一 “人—世界”和“主体—客体”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与关系3

二 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8

三 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14

第二章 精神发展的阶段17

一 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17

二 个人精神发展的阶段21

第三章 两种超越: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29

一 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29

二 相同与相通36

第四章 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46

一 想象不同于思维的特点46

二 从重思维转向重想象49

三 想象的重要意义52

第五章 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57

一 两种无限的含义57

二 对黑格尔“真无限”的批评60

三 “真无限”的整体与“坏无限”的整体62

四 “人生在世”的全过程64

第六章 两种真理观:符合说与去蔽说68

一 从符合说到去蔽说的转向68

二 真理的本质在于超越和自由72

第七章 论境界77

一 境界的含义及其在中西哲学史上的意义77

二 境界的形成80

三 不同境界之间的沟通问题82

四 用“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沟通不同的精神境界84

第八章 境界与文化87

一 四种人生境界87

二 个人的人生境界主要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89

三 文化的评判问题90

四 在发展科学的基础上提高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质94

五 科学、认识活动的抽象性与审美、道德活动的具体性97

六 从科学认识到人生领悟100

第九章 超越自我102

一 禅宗关于超越自我的思想102

二 超越自我在于超越主客二分式108

第十章 超越之路116

一 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117

二 哲学的彻底的“公开性”在于永不脱离时间性和有限性120

三 超越有限的历程123

四 超越有限是一种长期磨炼的过程125

第二篇 审美观129

第十一章 审美意识的在世结构:人与世界的融合131

一 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131

二 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134

三 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140

第十二章 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143

一 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143

二 审美意识的惊异起于超越主客二分147

三 缺乏审美意识或诗意的传统哲学的终结149

四 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诗意)的灵魂150

第十三章 典型说与显隐说154

一 典型说及其哲学基础154

二 显隐说及其哲学基础156

三 真理的场所——艺术品160

四 中国古典诗论的“隐秀”说165

五 超越在场与功利追求168

第十四章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再论典型说与显隐说170

一 理论170

二 历史178

第十五章 审美价值的区分186

一 黑格尔论艺术价值的区分186

二 超越有限性的程度决定审美价值的高低189

第十六章 两种哲学,两种语言观198

一 西方古典哲学到现当代哲学的转向198

二 语言学转向201

三 语言意义的转换205

四 “大言”与“小言”209

第十七章 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215

一 语言的诗性215

二 诗的语言与非诗的语言的区别220

三 中国古典诗的语言的特征和要求222

第十八章 美与真善228

一 古希腊时期228

二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230

三 近代232

四 现当代235

五 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237

第三篇 伦理观239

第十九章 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241

一 哲学史上的道德观241

二 审美意识超越道德意识246

三 西方一些思想家关于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关系的论述250

四 审美意识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统一253

第二十章 人与世界的两重性257

一 “被使用的世界”与“相遇的世界”257

二 人生并非只是使用对象的活动258

三 人生的最高意义:万物一体的领悟或“我—你”之间的相互回应260

四 有“民胞物与”精神的人,能唤醒万物与之作语言交流263

五 “我—你”关系的优先地位265

六 让科技事业充满“民胞物与”和“仁爱”精神之火与光267

第二十一章 人类中心主义和“民胞物与”说270

一 中国哲学史上“民胞物与”和人类中心思想的统一270

二 西方极端神秘主义者的非人类中心主义273

三 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277

第二十二章 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自然——顺应与理解279

一 和谐论的本体论根据——万物一体279

二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80

三 人与人的和谐相处283

第二十三章 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对话与独白286

一 从独白到对话286

二 儒家的“万马齐喑”的伦理学与哈贝马斯的“交谈伦理学”288

三 理与情292

第二十四章 知行问题的道德含义与认识论含义295

一 知行合一的道德意义295

二 从天人合一到主客二分,从道德意义的知行合一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与实践297

三 “知”哲学与“行”哲学300

四 道家既“知”“道”亦“行”“道”304

五 哲学与人生305

第四篇 历史观307

第二十五章 古与今311

一 伽达默尔的古今融合论311

二 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计之”的历史观318

三 古与今之间的“紧张关系”323

第二十六章 传统与现在325

一 传统的性质与形成过程325

二 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329

第二十七章 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336

一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含义336

二 时间距离的意义339

三 人生的意义在于按照历史,不断超出自身而不执著341

四 历史性问题就是人生意义问题343

第二十八章 中心与周边346

一 中心与周边关系的哲学基础346

二 “万变不离其宗”剖析348

三 民族性与时代性351

四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352

第五篇 哲学发展的历程357

第二十九章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359

一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359

二 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发展阶段366

第三十章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程382

一 中国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征382

二 主要发展阶段385

第三十一章 从“天人合一”到“万有相通”409

一 “天人合一”的特点409

二 “万有相通”的特点412

三 “天人合一”与“万有相通”的区别以及中西文化史上从前者到后者的发展过程414

四 在中国现实中“万有相通”进展迟缓及其原因416

五 “万有相通”的哲学要求把“有我”与“忘我”结合起来418

六 “万有相通”的哲学是中华文化走向未来的明灯420

余论:希望的哲学422

一 以希望哲学代替猫头鹰哲学422

二 希望就是虚拟423

三 希望就是战斗424

四 希望与命运425

五 希望与失望426

六 希望与无限4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