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考对策 历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高考对策 历史
  • 杨增荣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25789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85页
  • 文件大小:229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历史课-高中-升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考对策 历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1

考点解析1

应试对策1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2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2

2009年高考真题组4

知识精要解析6

一、西周的分封制6

二、西周的宗法制6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7

四、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7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7

六、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的区别8

七、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8

八、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8

九、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认识8

十、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9

解题方法与技巧9

选择题的审题方法9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9

考点一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9

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0

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0

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0

模拟预测题组11

模拟预测题组一11

模拟预测题组二12

模拟预测题组三13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15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15

考点解析15

应试对策15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16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16

2009年高考真题组18

知识精要解析19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9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9

三、全面认识小农经济20

四、分类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20

五、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20

六、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21

七、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时代性21

八、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21

九、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21

十、中国古代商业的变化及影响因素22

十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影响22

十二、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22

十三、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时代特征22

十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2

十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23

十六、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24

十七、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原因24

十八、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24

十九、中国古代金融货币的发展24

解题方法与技巧25

最佳选择题的解题方法25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25

考点一农业25

考点二手工业25

考点三商业26

考点四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26

考点五主要经济政策26

模拟预测题组26

模拟预测题组一26

模拟预测题组二28

模拟预测题组三29

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1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31

考点解析31

应试对策31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31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31

2009年高考真题组33

知识精要解析34

一、百家争鸣34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34

三、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35

四、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5

五、宋明时期儒学发展成为理学36

六、比较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36

七、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产生的条件及评价36

八、明清早期启蒙思想不完善的原因37

九、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37

十、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37

十一、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37

十二、儒家的民本思想37

十三、儒家思想地位的发展变化38

解题方法与技巧38

因果选择题的解题方法38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39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9

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9

考点三 宋明理学39

考点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40

模拟预测题组40

模拟预测题组一40

模拟预测题组二41

模拟预测题组三43

双语考题44

第四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45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45

考点解析45

应试对策45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46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46

2009年高考真题组48

知识精要解析48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及其世界影响48

二、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作用比较49

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原因49

四、明清时期西方科技领先、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49

五、唐代成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的原因49

六、李白、杜甫诗的风格比较50

七、从唐代三大诗人的作品分析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50

八、宋元文化50

九、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盛的原因50

十、市民文学的兴起和发展50

十一、古代文学的时代发展特点51

十二、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及其特色51

十三、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51

十四、元杂剧和京剧的形成与社会现实的关系52

十五、由元杂剧看中国戏曲的兴衰规律52

十六、京剧52

十七、中国古代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原因52

十八、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52

十九、汉字演变过程与中国的书法艺术53

二十、时代变迁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形成及特点的影响53

二十一、魏晋、隋唐、两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对绘画的影响53

二十二、影响文化发展繁荣的因素53

解题方法与技巧54

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的解题方法54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54

考点一 科技成就54

考点二 汉字与书画54

考点三 文学成就54

考点四 京剧55

模拟预测题组55

模拟预测题组一55

模拟预测题组二56

模拟预测题组三58

第五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60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60

考点解析60

应试对策60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60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60

2009年高考真题组62

知识精要解析62

一、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希腊文明的影响62

二、希腊城邦的特点及其对希腊文明产生的积极影响63

三、全面认识雅典民主制的特征63

四、古希腊海洋商业文明与中国大河农业文明的地域特征及其政治影响63

五、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的区别63

六、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的比较63

七、罗马法的发展演变过程64

八、罗马法的基本内容、作用及局限性64

九、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64

十、从罗马法看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64

十一、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64

十二、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政治改革和法律制度方面的特点比较64

十三、古代希腊民主制度对后世的借鉴意义65

十四、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区别65

十五、对智者学派历史作用的评价65

十六、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及意义65

十七、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观点的比较65

十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看法的区别以及他们各自的哲学观点66

十九、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66

解题方法与技巧66

历史推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66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66

考点一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66

考点二 罗马法66

考点三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67

模拟预测题组67

模拟预测题组一67

模拟预测题组二68

模拟预测题组三70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72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72

考点解析72

应试对策72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72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72

2009年高考真题组73

知识精要解析74

一、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实质问题、指导思想74

二、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实质及影响75

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区别75

四、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贡献75

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联系与区别75

六、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75

七、比较文艺复习时期的人文主义与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的异同76

八、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76

九、西方主流思想与政治民主化76

十、儒家“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张的区别76

十一、社会转型时期(16—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思想发展的不同特征77

十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比较77

十三、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77

解题方法与技巧77

历史排序选择题的解题方法77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77

考点一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77

考点二 启蒙运动78

模拟预测题组78

模拟预测题组一78

模拟预测题组二80

模拟预测题组三81

第七单元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83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83

考点解析83

应试对策83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84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84

2009年高考真题组86

知识精要解析88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影响88

二、关于近代殖民扩张与掠夺88

三、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88

四、近代以来列强殖民扩张对比89

五、英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的原因和条件89

六、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89

七、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90

八、关于垄断组织90

九、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91

十、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91

十一、世界市场发展历程比较91

十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成因和评价92

十三、16—18世纪东方的衰落与西方世界优势形成的原因92

解题方法与技巧93

组合选择题的解题方法93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93

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93

考点二 荷兰、英国等国家抢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93

考点三 工业革命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93

模拟预测题组94

模拟预测题组一94

模拟预测题组二95

模拟预测题组三97

第八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99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99

考点解析99

应试对策99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100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100

2009年高考真题组101

知识精要解析102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特点和作用102

二、美国1787年宪法103

三、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区别与联系103

四、法国的共和之路103

五、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和原因分析104

六、法国总统制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104

七、英国与德国君主立宪制比较104

八、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与特点104

九、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上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105

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105

十一、如何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06

解题方法与技巧106

历史比较选择题的解题方法106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106

考点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06

考点二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06

考点三 法国的共和制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07

模拟预测题组107

模拟预测题组一107

模拟预测题组二109

模拟预测题组三110

双语考题111

第九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12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112

考点解析112

应试对策112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112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112

2009年高考真题组112

知识精要解析113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113

二、正确理解巴黎公社113

三、如何认识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113

四、巴黎公社的特征113

五、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比较114

六、19世纪早期和中期的工人运动114

七、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的发展历程114

解题方法与技巧115

材料选择题的解题方法115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115

考点一 《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15

考点二 巴黎公社115

模拟预测题组116

模拟预测题组一116

模拟预测题组二117

模拟预测题组三118

第十单元 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120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120

考点解析120

应试对策120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120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120

2009年高考真题组121

知识精要解析121

一、经典力学产生的背景、内容、特征及影响121

二、牛顿力学体系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121

三、生物进化论诞生的历史背景121

四、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122

五、三次科技革命122

六、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产活动的推动122

七、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122

八、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23

九、世界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和认识123

解题方法与技巧123

历史概念选择题的解题方法123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123

考点一 经典力学123

考点二 生物进化论123

考点三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124

模拟预测题组124

模拟预测题组一124

模拟预测题组二126

模拟预测题组三127

双语考题128

第十一单元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9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129

考点解析129

应试对策129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129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129

2009年高考真题组132

知识精要解析134

一、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134

二、如何理解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134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134

四、《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135

五、如何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135

六、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35

七、抗战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136

八、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比较136

九、规律性总结两次抗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136

十、对1840—1945年间列强侵华基本特征的理解136

解题方法与技巧137

怎样阅读历史材料137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137

考点一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37

考点二 抗日战争138

模拟预测题组139

模拟预测题组一139

模拟预测题组二140

模拟预测题组三141

双语考题142

第十二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43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143

考点解析143

应试对策143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144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144

2009年高考真题组147

知识精要解析148

一、《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148

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性质、历史意义及历史结论149

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主要表现149

四、对三民主义的认识149

五、如何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50

六、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异同150

七、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救国探索的特点150

八、正确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51

九、比较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异同151

十、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的比较151

十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条件和方针151

十二、正确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151

十三、正确理解土地革命152

十四、关于长征152

十五、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及其原因152

十六、中共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会议153

十七、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两次工作重心的转移153

十八、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153

十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153

二十、1919—1949年中国社会历史的基本特征154

二十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的会议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155

二十二、中国历史上历次统一战线比较155

二十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经济155

二十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土地政策155

解题方法与技巧156

如何寻找历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156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156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156

考点二 辛亥革命157

考点三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57

考点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57

模拟预测题组158

模拟预测题组一158

模拟预测题组二160

模拟预测题组三162

双语考题163

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64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164

考点解析164

应试对策164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165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165

2009年高考真题组166

知识精要解析166

一、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166

二、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工业文明167

三、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评价167

四、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167

五、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和特点167

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67

七、中国早期近代化与西方近代化的区别及其原因168

八、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演变168

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69

解题方法与技巧169

组织材料题答案时需注意的问题169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169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沟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69

考点二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70

模拟预测题组170

模拟预测题组一170

模拟预测题组二172

模拟预测题组三173

双语考题175

第十四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76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176

考点解析176

应试对策176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177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177

2009年高考真题组178

知识精要解析180

一、正确认识“开眼看世界”180

二、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及评价180

三、对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有关认识180

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180

五、正确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181

六、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三项内容之间的关系181

七、前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特点181

八、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81

九、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异同182

十、马克思主义与维新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比较182

十一、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演变的特点182

十二、近代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82

解题方法与技巧183

如何回答历史材料评述题183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183

考点一 新思想的萌发183

考点二 维新思想183

考点三 新文化运动183

考点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84

模拟预测题组184

模拟预测题组一184

模拟预测题组二186

模拟预测题组三187

双语考题188

第十五单元 等值线的判读189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189

考点解析189

应试对策189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190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190

2009年高考真题组191

知识精要解析192

一、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比较192

二、十月革命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92

三、比较巴黎公社起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异同192

四、比较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两种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2

五、评价新经济政策192

六、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形成的深层原因及消极后果193

七、列宁与斯大林的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比较193

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193

九、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4

十、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194

十一、十月革命后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的变化、影响及其启示194

十二、20世纪不同类型的改革模式194

十三、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194

十四、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一国变为多国的发展历程195

解题方法与技巧196

如何解答表格型材料解析题196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196

考点一 俄国十月革命196

考点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6

考点三 斯大林模式197

考点四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97

模拟预测题组197

模拟预测题组一197

模拟预测题组二199

模拟预测题组三201

第十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3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203

考点解析203

应试对策203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204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204

2009年高考真题组206

知识精要解析207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07

二、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全世界的原因207

三、罗斯福新政208

四、对罗斯福新政“新”的认识208

五、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评价208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9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和方式209

八、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9

九、关于“福利国家”210

十、知识经济的兴起210

十一、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210

解题方法与技巧211

怎样进行历史问答题审题211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211

考点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11

考点二 罗斯福新政211

考点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12

模拟预测题组212

模拟预测题组一212

模拟预测题组二213

模拟预测题组三214

双语考题215

第十七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16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216

考点解析216

应试对策216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216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216

2009年高考真题组219

知识精要解析220

一、战后初期国际力量的对比220

二、雅尔塔体系221

三、两极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221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呈现的特征221

五、美国的“冷战”政策222

六、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222

七、关于柏林危机和德国分裂问题222

八、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222

九、朝鲜半岛统一与我国海峡两岸统一的异同222

十、古巴导弹危机的前因后果222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223

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同日本及西欧关系的演变224

十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格局演变的总趋势及主要原因224

十四、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原因224

十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224

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225

十七、中美三个联合公报225

十八、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25

十九、解析不结盟运动225

二十、第三世界的兴起226

二十一、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不同点分析226

二十二、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所谓“人权”问题226

二十三、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226

二十四、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化227

二十五、对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几种不同解释227

二十六、世界两极格局瓦解所呈现的新特点227

二十七、如何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的影响227

二十八、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分析228

二十九、国际关系中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228

三十、当代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潮流228

解题方法与技巧229

如何根据提问列出问答题提纲229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229

考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29

考点二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29

考点三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30

模拟预测题组230

模拟预测题组一230

模拟预测题组二231

模拟预测题组三232

第十八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34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234

考点解析234

应试对策234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235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235

2009年高考真题组236

知识精要解析237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237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237

三、世界贸易组织(WTO)238

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38

五、经济全球化239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40

七、综合叙述当前世界形势与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240

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联系和区别240

九、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240

十、中国与世界多极化240

解题方法与技巧241

怎样解答历史叙述型问答题241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241

考点一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41

考点二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242

考点三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242

考点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存在的问题242

模拟预测题组242

模拟预测题组一242

模拟预测题组二244

模拟预测题组三245

第十九单元 现代科学技术247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247

考点解析247

应试对策247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247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247

2009年高考真题组248

知识精要解析248

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248

二、量子论248

三、现代信息技术248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条件、特点和影响249

五、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分析249

六、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东亚地区的影响250

七、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领先的原因及对美国政治经济的影响250

解题方法与技巧250

怎样解答历史分析说明型问答题250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251

考点一 相对论和量子论251

考点二 现代信息技术251

模拟预测题组251

模拟预测题组一251

模拟预测题组二253

模拟预测题组三254

双语考题255

第二十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256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256

考点解析256

应试对策256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256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256

2009年高考真题组257

知识精要解析257

一、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257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258

三、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区别258

四、现代主义文学取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原因258

五、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258

六、欧洲局势与文学艺术思潮258

七、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258

八、19世纪以来的绘画258

九、浪漫主义美术258

十、印象派绘画259

十一、现实主义美术与现代主义美术的关系259

十二、电影发展的几个阶段259

十三、电视的功能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59

十四、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60

解题方法与技巧260

怎样解答论证型问答题260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260

考点一 文学的主要成就260

考点二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261

考点三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261

模拟预测题组261

模拟预测题组一261

模拟预测题组二262

模拟预测题组三263

第二十一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265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265

考点解析265

应试对策265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265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265

2009年高考真题组266

知识精要解析266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66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66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66

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267

五、“一国两制”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67

六、历史上台湾的三次分离与当前台湾统一的两大障碍267

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区别268

解题方法与技巧268

怎样解答比较型问答题268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268

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68

考点二 “文化大革命”269

考点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269

考点四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69

模拟预测题组270

模拟预测题组一270

模拟预测题组二272

模拟预测题组三273

第二十二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75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275

考点解析275

应试对策275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276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276

2009年高考真题组279

知识精要解析282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282

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282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282

四、中共八大政策的正确性282

五、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程282

六、十年(1956—1966年)建设时期的失误原因及教训282

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问题283

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以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283

九、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283

十、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84

十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共八大的继承和发展284

十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几次重大变革284

十三、全面认识经济特区284

十四、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284

十五、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开放”的不同284

解题方法与技巧285

怎样解答综合型问答题285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285

考点一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85

考点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285

考点三 经济体制改革286

考点四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86

考点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86

模拟预测题组286

模拟预测题组一286

模拟预测题组二288

模拟预测题组三289

第二十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91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291

考点解析291

应试对策291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291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291

2009年高考真题组292

知识精要解析29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外交方针292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特点292

三、对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实行“一边倒”方针的认识293

四、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293

五、中美关系的改善293

六、准确理解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293

七、受历史问题困扰的中日关系294

解题方法与技巧294

非选择题解题的一般策略294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294

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294

考点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294

考点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其国际国内意义295

模拟预测题组295

模拟预测题组一295

模拟预测题组二297

模拟预测题组三299

第二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301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301

考点解析301

应试对策301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301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301

2009年高考真题组302

知识精要解析303

一、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303

二、近代以来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303

三、断发和易服303

四、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303

五、报刊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和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303

六、互联网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媒介而言)303

七、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巨大推动作用303

八、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社会生活304

解题方法与技巧304

组合性选择题的几种形式及解题方法304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304

考点一 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304

考点二 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304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304

模拟预测题组305

模拟预测题组一305

模拟预测题组二307

模拟预测题组三308

第二十五单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310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310

考点解析310

应试对策310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310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310

2009年高考真题组311

知识精要解析312

一、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312

二、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联系和区别312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312

四、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作用312

五、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312

六、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13

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313

八、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所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313

解题方法与技巧313

如何安排历史习题和作业313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314

考点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314

考点二 毛泽东思想314

考点三 邓小平理论314

考点四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315

模拟预测题组315

模拟预测题组一315

模拟预测题组二317

模拟预测题组三318

第二十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320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320

考点解析320

应试对策320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320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320

2009年高考真题组321

知识精要解析321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作出“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原因321

二、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落后的原因及认识321

三、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321

四、中国的科技发展规划322

五、“863计划”322

六、“星火计划”322

七、“火炬计划”323

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323

九、“三个面向”323

十、“211工程”324

解题方法与技巧324

例谈高考历史选择题干扰项的设置324

必备知识自主梳理326

考点一 “两弹一星”326

考点二 杂交水稻326

考点三 “双百”方针的提出326

考点四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326

模拟预测题组326

第二十七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29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329

考点解析329

应试对策330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330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330

2009年高考真题组332

知识精要解析333

一、梭伦改革333

二、商鞅变法334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35

四、王安石变法335

五、欧洲的宗教改革336

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337

七、俄国农奴制改革338

八、明治维新338

九、戊戌变法340

解题方法与技巧341

解题常见失误及应对措施341

模拟预测题组341

第二十八单元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343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343

考点解析343

应试对策343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344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344

2009年高考真题组345

知识精要解析346

一、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思想与阿奎那“君权神圣”理论的区别346

二、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特点346

三、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结果346

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346

五、《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46

六、评价“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制347

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347

八、如何认识法兰西帝国的历史地位347

九、评述拿破仑的主要历史功过347

十、英国和法国走上民主化道路的不同特点及作用348

十一、分别指出英、法两国资产阶级完成其革命任务的形式348

十二、《独立宣言》阐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348

十三、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三大原则及其特点与缺陷348

十四、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348

十五、1787年宪法和《人权宣言》在国家、人民的权利方面的明显区别及其原因348

十六、英、美、法、德四国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比较表348

十七、归纳资产阶级代议制349

十八、中国近代史出现过的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其结果349

十九、抗战胜利后中国时局的特点349

二十、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新趋势349

解题方法与技巧349

高考历史唯物史的基本观点349

模拟预测题组350

第二十九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353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353

考点解析353

应试对策353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354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354

2009年高考真题组355

知识精要解析356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356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356

三、主要战胜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考虑356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57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358

六、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358

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359

八、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影响360

几、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的战略收缩360

十、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国际地位360

十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360

十二、比较国防联盟与联合国360

十三、比较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361

十四、战后初期两大阵营对抗和“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361

十五、当今的和平与发展361

解题方法与技巧362

解题过程中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362

模拟预测题组364

第三十单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367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367

考点解析367

应试对策367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368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368

2009年高考真题组369

知识精要解析370

一、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所作出的贡献370

二、比较孔子和柏拉图370

三、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371

四、评价克伦威尔371

五、评价华盛顿372

六、评价拿破仑372

解题方法与技巧372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372

模拟预测题组372

第三十一单元 探索历史的奥秘375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375

考点解析375

应试对策375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375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375

2009年高考真题组376

知识精要解析377

一、什么是历史377

二、什么是历史学377

三、人类起源于何处377

四、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378

五、二里头文化378

六、玛雅人文化378

七、玛雅人与中国人378

八、大津巴布韦遗址379

解题方法与技巧379

如何进行体验式学习379

模拟预测题组379

第三十二单元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381

高考资讯精确导航381

考点解析381

应试对策381

最新三年高考真题组381

2007、2008年高考真题组381

2009年高考真题组382

知识精要解析383

一、古代奥林匹克遗址383

二、点燃圣火的赫拉神庙383

三、长城——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383

四、北京故宫383

五、旅游对文物古迹的破坏383

解题方法与技巧384

如何上好讨论课384

模拟预测题组3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