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科学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施雪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730601756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008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1044页
- 主题词:政治学(学科: 高等学校) 政治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治科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李景鹏]1
绪论 政治、政治学和政治科学1
第一节 政治2
一、政治的发生、发展与消亡2
二、政治的涵义9
第二节 政治学和政治科学23
一、从传统政治学到现代政治科学23
二、政治学或政治科学的涵义28
第三节 西方政治学33
一、伦理主义政治学33
二、理性主义政治学35
三、功利主义政治学37
四、科学实证主义政治学39
五、科学主义政治学和现实主义政治学42
六、行为主义政治学44
七、后行为主义政治学4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48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49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52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和作用56
第五节 中国政治学58
一、古代中国政治学58
二、近现代中国政治学60
三、当代中国政治学63
一、目的和意义66
第六节 作为一门学科的政治科学66
二、结构及其变动67
三、方法和技术73
上编 政治主体、政治利益和政治关系之研究81
第一章 政治主体、政治利益和政治关系81
第一节 政治主体81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类型和特性81
二、传统社会的政治主体88
三、现代社会的政治主体91
第二节 政治利益94
一、利益和政治利益94
二、政治利益的形成和构成96
一、政治关系的涵义、类型和特性99
第三节 政治关系99
二、传统社会的政治关系105
三、现代社会的政治关系107
第四节 政治体系:政治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110
一、政治体系的涵义和特性111
二、传统社会的政治体系115
三、现代社会的政治体系117
四、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的转型118
第二章 国家与国家主权124
第一节 概述124
一、国家的涵义124
二、国家机构126
三、国家结构129
第二节 国家的产生131
一、国家产生的动因131
二、国家产生的过程133
三、国家产生的形式138
第三节 国家的本质和历史类型139
一、国家的阶级本质:国体139
二、国家的历史类型143
第四节 国家的主权148
一、国家主权的涵义和特性148
二、国家主权的理论152
三、国家主权与国际社会158
一、国家消亡的条件161
第五节 国家的消亡161
二、国家消亡的过程163
三、国家消亡后的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164
第三章 政府与政府权能167
第一节 概述167
一、政府的涵义和特性167
二、政体及其类型172
第二节 政府的职能185
一、政府职能及其结构185
二、政府职能的转变189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191
第三节 政府的组织194
一、政府的组织原则194
二、政府的组建、改组和解散201
第四节 政府的权力209
一、政府权力的合法性209
二、政府权力的结构211
第五节 政府的效能214
一、政府能力的涵义214
二、政府能力的群结构与政府综合治理能力216
三、政府效率及其测评221
第四章 阶级与阶级关系227
第一节 概述227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227
二、当代西方学者的阶级观229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230
第二节 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亡232
一、阶级的产生233
二、阶级的发展234
三、阶级的消亡235
第三节 阶级结构237
一、阶级结构的涵义237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237
三、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243
第四节 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252
一、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联系与区别252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253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257
一、民族的涵义和特性261
第一节 概述261
第五章 民族与民族关系261
二、民族的类型265
三、民族的作用267
第二节 民族的产生、发展与消亡269
一、民族的产生269
二、民族的发展271
三、民族的消亡272
第三节 民族主义275
一、民族关系和民族权利275
二、旧民族主义和新民族主义277
三、民族主义运动280
四、民族主义革命281
第四节 民族政策282
一、民族关系与利益关系282
二、民族政策的原则284
三、民族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和修正285
四、民族政策的类型和内容286
五、民族政策的评估290
第五节 民族关系与政治关系291
一、民族关系与阶级关系291
二、民族关系与政党政治292
三、民族关系与民族国家294
四、民族关系与国际政治296
一、政党的涵义和特性298
第一节 概述298
第六章 政党、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298
二、政党的类型302
第二节 政党的产生和发展305
一、政党的产生305
二、政党的发展309
第三节 政党制度318
一、政党制度与政党法318
二、政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体系321
第四节 政党政治326
一、政党的职能与政党政治326
二、政党政治与政党体制328
三、政党与政治文化330
四、政党与政治发展332
第七章 利益团体335
第一节 概述335
一、利益团体的涵义和特性335
二、利益团体的类型338
三、利益团体的作用340
第二节 利益团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343
一、利益团体产生的经济根源343
二、利益团体产生的社会原因345
三、利益团体产生的政治条件348
第三节 利益团体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趋势350
一、利益团体的活动方式350
二、利益团体的发展趋势356
一、当代中国利益团体的产生和发展359
第四节 当代中国利益团体分析359
二、当代中国利益团体的状况365
三、当代中国利益团体的走向370
第八章 政治家378
第一节 概述378
一、政治家的涵义378
二、政治家的特性381
三、政治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386
第二节 政治家的类型与行为方式393
一、政治家的类型393
二、政治家的行为方式395
一、政治家成长的一般规律398
第三节 政治家的成长规律与培养塑造398
二、社会环境与政治家的成长402
三、内在素质与政治家的成长407
第四节 面向21世纪的新政治家411
一、21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取向及其对政治的影响411
二、21世纪的新政治家:挑战与能力413
第九章 公务员416
第一节 概述416
一、政府人事制度创新与公务员的出现416
二、公务员的类型422
三、公务员的作用425
第二节 公务员的管理427
一、公务员的管理机构427
二、公务员的管理机制432
第三节 公务员管理的改革与发展440
一、当代西方国家公务员管理的改革与发展440
二、当代中国公务员管理的改革与发展443
第十章 臣民与公民450
第一节 臣民450
一、臣民的涵义450
二、臣民的产生452
三、臣民的特性458
四、臣民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60
第二节 公民462
一、公民的涵义462
二、公民的历史发展463
三、公民的特性468
第三节 臣民向公民发展472
一、臣民向公民发展的过程472
二、臣民向公民发展的条件476
第四节 公民文化、公民社会与政治发展478
一、公民文化与公民社会478
二、公民发展与政治发展482
第十一章 国际组织与国际社会489
第一节 概述489
一、国际组织的涵义489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491
三、国际组织的运行机制494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产生与发展498
一、国际组织的形成和发展498
二、战后国际组织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501
三、国际组织对国际关系的作用和影响503
第三节 主要国际组织的构建与运作508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联合国508
二、区域性重要国际组织514
第四节 国际社会523
一、国际社会的形成与发展523
二、国际社会的结构与特性526
三、国际社会对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529
下篇 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之研究533
第十二章 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533
第一节 政治心理533
一、政治心理的涵义和特性533
二、政治心理的类型535
三、政治心理的结构536
四、政治心理的作用537
第二节 政治行为539
一、政治行为的涵义和特性539
二、政治行为的类型542
三、政治行为的动因547
四、政治行为的制约因素549
五、政治行为的基本形式551
第三节 政治过程553
一、政治过程的涵义和特性554
二、利益表达557
三、利益综合558
四、政策制定559
五、政策实施561
六、政策反馈与修正564
第十三章 政治心理566
第一节 概述566
一、政治心理及其发生原理566
二、政治心理的功能568
第二节 个体政治心理573
一、政治个性573
二、政治态度578
三、政治动机586
第三节 群体政治心理591
一、民族心理591
二、阶级心理595
三、非正式群体心理597
第四节 传统政治心理与现代政治心理599
一、传统政治心理的特征和成因599
二、现代政治心理的特征和成因605
第十四章 政治斗争612
第一节 概述612
一、政治斗争的涵义和特性612
二、政治斗争的类型616
三、政治斗争的作用619
第二节 政治斗争的原因、目标和手段622
一、政治斗争的原因622
二、政治斗争的目标626
三、政治斗争的手段629
第三节 政治斗争的战略和策略632
一、政治斗争的战略632
二、政治斗争的策略635
三、战略和策略的相互关系及策略的具体运用637
第四节 政治斗争与政治状态641
一、政治斗争与政治动乱641
二、政治斗争与政治稳定644
第十五章 政治统治648
第一节 概述648
一、政治统治的涵义648
二、政治统治的特性655
三、政治统治的功能660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663
一、政治统治合法性及其意义663
二、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础669
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危机673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方法和艺术681
一、政治统治的方法681
二、政治统治的艺术688
第十六章 政治管理696
第一节 概述696
一、政治管理的涵义和特性696
二、政治管理的类型703
三、政治管理的作用707
一、政治管理体制的涵义709
第二节 政治管理体制709
二、政治管理体制的类型710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方法、技术和艺术714
一、政治管理的方法714
二、政治管理的技术717
三、政治管理的艺术719
第四节 政治管理与政治效率721
一、效率、政治效率与政治管理效率721
二、政治管理体制与政治效率723
三、政治管理的方法、技术和艺术与政治效率724
第一节 概述726
一、政治领导的涵义726
第十七章 政治领导726
二、政治领导的类型728
三、政治领导的特性731
第二节 政治领导要素733
一、政治领导主体733
二、政治领导客体737
三、政治领导的方式739
四、政治领导的权力742
五、政治领导的环境744
第三节 政治领导过程746
一、局势判断746
二、制定政策749
三、政治领导功效评估752
第四节 政治领导体制755
四、政治领导过程中的政治动员755
一、政治领导体制及其内容756
二、政治领导体制的类型及其比较757
三、政治领导体制与民主762
第十八章 政治参与765
第一节 概述765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765
二、政治参与的形式769
三、政治参与的类型773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模式776
一、自由主义模式776
二、平民主义模式777
三、技术主义模式779
四、高度动员模式780
第三节 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781
一、宏观因素782
二、微观因素787
第四节 政治参与对政治体系的影响791
一、对政治体系运作过程的影响791
二、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影响794
第十九章 政治社会化801
第一节 概述801
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801
二、政治社会化的涵义804
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过程806
一、按政治社会化所处的政治形态划分810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810
二、按政治社会化的结构划分812
三、按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划分813
四、按政治社会化的实施方式划分815
五、按政治社会化媒介的相互关系划分816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机制与媒介816
一、政治社会化的机制817
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819
第四节 政治社会化的效果825
一、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825
二、影响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因素828
一、政治社会化传播政治文化830
第五节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830
二、政治社会化影响政治行为832
三、政治社会化制约政治发展836
第二十章 政治的科学化与技术化839
第一节 概述839
一、科学、技术和政治的科学化与技术化840
二、政治科学化与技术化的特性845
三、政治科学化与技术化的功用847
第二节 科学力量的凸现与新政治哲学的诞生848
一、理性的扩展与新政治哲学的诞生和发展849
二、科学革命的政治影响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855
第三节 技治主义与公共管理中的革命860
一、技治主义860
二、技术政治化:历史与理论的考察863
三、政治技术化:信息时代与公共管理中的革命866
第四节 政治自信的张扬及其反思869
一、科学与技术:从体制化向社会化的过渡870
二、科学技术与政治的联姻871
三、对科学技术与政治联姻的批判和反思872
四、科学技术替代政治的神话874
第二十一章 政治民主化878
第一节 概述878
一、民主与政治民主化878
二、政治民主化的动力882
三、政治民主化的作用884
一、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理论886
第二节 政治民主化理论的发展886
二、现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理论888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化理论891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893
第三节 政治民主化的实践模式及其条件896
一、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模式896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模式902
三、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模式908
第四节 中国走向政治民主化的道路910
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910
二、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问题与动力913
三、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若干问题的思考916
一、政治现代化的涵义920
第一节 概述920
第二十二章 政治现代化920
二、政治现代化的目标925
三、政治现代化的内容927
第二节 政治现代化的模式、阶段与动力936
一、政治现代化的模式936
二、政治现代化的阶段943
三、政治现代化的动力949
第三节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956
一、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956
二、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任务和困难962
三、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与展望966
一、理论预测969
第一节 政治的未来969
结语 政治的未来与政治科学的前景969
二、对预测的辨析974
三、可能的未来976
第二节 政治科学的前景979
一、政治科学在未来社会中的功能979
二、通论性学科的前景982
三、分支性学科的前景984
第三节 中国政治科学的前景994
一、社会发展994
二、学科前景997
三、重要论题1002
后记1006
热门推荐
- 147869.html
- 415542.html
- 857946.html
- 447088.html
- 493529.html
- 3818676.html
- 1633625.html
- 748014.html
- 1816998.html
- 25758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66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733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92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32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72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09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58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0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81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