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全书 安徽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农业全书 安徽卷
  • 《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安徽卷》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6339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26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农业全书 安徽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四)平原与盆地1

1.冲积平原1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1

第一节 土地资源1

一、土地类型1

(一)山地1

1.中山1

2.低山1

(二)丘陵1

1.高丘1

2.低丘1

(三)岗地(台地)1

1.剥蚀堆积岗地1

2.沉积岗地1

(六)石灰(岩)土2

(五)棕壤2

2.冲积洪积平原2

3.冲积湖积平原2

4.剥蚀平原2

二、土壤类型2

(一)红壤2

(二)黄壤2

(三)黄棕壤2

(四)黄褐土2

(十三)水稻土3

(十二)潮土3

(七)紫色土3

(八)石质土3

(九)粗骨土3

(十)山地草甸土3

(十一)砂姜黑土3

(一)人均占有量较低4

四、土地资源分析与评价4

三、土地利用结构4

(一)耕地4

(二)园地4

1.茶园4

2.果园4

3.桑园4

4.其他园地4

(三)牧草地4

(四)林地4

(五)内陆水域4

(四)土地的生产潜力大5

(三)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5

(二)集约经营程度不高5

一、气候特征6

第二节 气候资源6

五、土地资源利用6

(一)合理利用各类土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6

(二)有效开发和复垦荒山、荒地,扩大了用地范围6

(三)综合整治土地资源,推进了土地永续利用6

(四)建立各类用地保护区,改善了土地生态环境6

(一)年平均气温7

二、热量资源7

(一)季风气候7

(二)梅雨显著,夏雨集中7

(三)山地气候7

(四)农业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8

4.极端最高气温8

(二)气温年变化8

(三)极端气温8

1.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8

2.极端最低气温8

3.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8

(四)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9

(三)太阳总辐射9

(五)积温9

(六)无霜期9

三、光能资源9

(一)太阳直接辐射9

(二)太阳散射辐射9

4.各季降水变率10

3.年降水变率10

四、降水资源10

(一)降水的时空分布10

1.年平均降水量及其分布10

2.降水日数10

(二)风速的时空分布11

(一)风向的季节变化11

5.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11

(二)降雪11

(三)蒸发量和干湿状况11

1.蒸发量11

2.干湿状况11

五、风能资源11

(二)气象灾害频繁12

(一)地区间差异显著12

(三)有效风能密度12

(四)有效风速时数12

六、气候条件分析与评价12

(三)资源的相对不稳定性13

1.长江干流14

(一)主要江、河、湖泊1994年的水质14

第三节 水资源14

一、水资源量14

(一)地表水14

(二)地下水14

1.淮河流域14

2.长江流域14

(三)水资源总量14

(四)长江、淮河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量14

二、水资源质量14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15

(二)水力资源可开发量15

2.淮河15

3.新安江15

4.巢湖15

5.主要水库15

(二)地下水水质15

三、水力资源15

(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5

4.大豆16

3.甘薯16

(一)水资源供需现状16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展望16

第四节 生物资源16

一、农作物资源16

(一)粮食作物资源16

1.水稻16

2.小麦16

2.茶叶17

1.桑树17

5.玉米17

6.杂豆17

7.高粱17

(二)油料作物资源17

1.油菜17

2.芝麻17

3.花生17

(三)棉、麻、烟资源17

1.棉花17

2.麻类17

3.烟草17

(四)桑茶资源17

1.夹沟香稻18

(八)名特优产品资源18

(五)果、蔬、花卉资源18

1.蔬菜18

2.果树18

3.花卉18

(六)药用植物资源18

(七)绿肥资源18

13.合肥西瓜19

12.水东蜜枣19

2.皖油410号19

3.明绿19

4.青阳白麻19

5.六安大麻19

6.涡阳苔干19

7.问政贡笋19

8.太和香椿19

9.砀山酥梨19

10.萧县葡萄19

11.怀远石榴19

25.大别山茯苓20

24.桔梗20

14.三潭枇杷20

15.太和樱桃20

16.黟县香榧20

17.祁门红茶20

18.屯绿20

19.太平猴魁20

20.黄山毛峰20

21.霍山黄芽20

22.铜陵凤丹20

23.亳白芍20

4.皖南山区21

3.大别山区21

26.黄山蕨菜21

27.黄山石耳21

二、森林资源21

(一)分布状况21

1.淮北平原区21

2.江淮丘陵区21

2.阔叶林22

1.针叶林22

(二)树种结构22

3.阔叶树23

2.松类23

(三)主要造林树种23

1.杉木23

8.蚕茧24

7.貂24

4.竹类24

三、畜禽资源24

(一)品种与分布24

1.大牲畜24

2.猪24

3.羊24

4.家禽24

5.兔24

6.蜂24

11.符离鸡(省定名为淮北麻鸡)25

10.南陵鸡(省定名皖南三黄鸡)25

(二)优良畜禽品种25

1.东流水牛25

2.皖南黄牛25

3.大别山黄牛25

4.淮北灰驴25

5.安徽白山羊25

6.小尾寒羊25

7.皖南花猪25

8.圩猪25

9.皖北猪25

1.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26

(一)野生植物资源及分布26

12.巢湖麻鸭26

13.寿、霍白鹅(省定名为皖西白鹅)26

14.皖南中蜂26

四、水产资源26

(一)水域类型和分布26

1.池塘26

2.湖泊26

3.水库26

4.江河和沟渠26

(二)水产种质资源及分布26

1.饵料生物资源26

2.鱼类及其他水生经济动植物资源26

3.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26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26

2.野生植物资源分类27

1.区系组成与地理分布28

(二)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28

3植物分布28

3.组成及利用29

2.地理区划29

5.蝙蝠类30

4.刺猬30

4.科学研究与驯养繁殖30

六、病虫害天敌资源30

(一)益兽30

1.黄鼬30

2.狗獾30

3.狐30

4.昆虫病原真菌31

3.昆虫病原线体31

6.豹猫31

7.花面狸31

(二)益鸟31

1.家燕31

2.黄鹂31

3.啄木鸟31

4.伯劳31

5.灰喜鹊31

6.喜鹊31

7.杜鹃31

8.山雀31

9.画眉31

10.麻雀及山麻雀31

11.八哥31

12.云雀31

(三)益虫31

1.寄生性昆虫31

2.捕食性昆虫31

(四)害虫病毒细菌和真菌31

1.昆虫病毒31

2.昆虫病原细菌31

三、农业环境治理32

二、农业环境污染及危害32

第五节 农业环境保护32

一、农业环境的演变32

一、水旱灾害33

第六节 农业自然灾害33

(二)冰雹灾害36

2.季节分布36

二、农业灾害36

(一)旱涝灾害36

1.地区分布36

3.油菜37

2.棉花37

(三)大风灾害37

(四)干热风灾害37

(五)低温与霜冻灾害37

1.低温37

2.霜冻37

(六)病虫灾害37

1.粮食作物37

7.果树38

6.桑树38

4.蔬菜38

5.茶树38

(二)森林害虫39

4.淮北平原39

8.杂食性害虫39

9.草害39

10.鼠害39

三、林业灾害39

(一)森林病害39

1.皖南山区39

2.沿江平原和江淮丘陵39

3.皖西大别山区39

四、历年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40

1.由种植业向林牧渔业转移42

(四)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转移42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42

第一节 农业人口与农村劳动力42

一、农业人口42

(一)现状42

(二)变化情况42

二、农村劳动力42

(一)农村劳动力总量变化情况42

(二)农村劳动力构成42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42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43

一、政府对农业的投资43

2.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43

3.由农村向城市转移43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43

4.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44

3.农业发展专项基金44

(二)农林水气等部门事业费44

(三)支援农村生产支出44

1.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费44

2.支援农村合作生产组织资金44

2.农田水利贷款45

1.集体和个体农业贷款45

(四)财政支农周转金45

二、农用信贷资金45

(一)农业信贷资金45

4.开发性农业贷款46

3.国营农业企业贷款46

1.供销合作社商业贷款47

(三)农村商业贷款47

5.扶贫贴息贷款47

(二)乡镇企业贷款47

4.农村集体、个体工商业贷款48

3.农副产品预购定金贷款48

2.收购农副产品贷款48

(二)农户生产性投资与其他支出的关系49

(一)农户投资机制形成及投资额49

三、农村集体资金投入49

四、农户资金投入49

(六)农户投资存在的问题50

(五)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户实际投入的影响50

(三)农户生产资金的投向50

(四)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的投资能力50

1.大牲畜保险51

(一)养殖业保险51

五、农业保险51

2.漫堤行洪农作物保险52

1.麦场火灾保险52

2.养猪保险52

3.家禽保险52

4.养鱼保险52

5.其他养殖业保险52

(二)种植业保险52

第三节 水利建设53

4.林木保险53

3.水果保险53

(二)50年代治淮全面展开(1950—1957年)54

(一)根治淮河的战略决策54

一、淮河治理54

2.淠史杭灌区55

1.淮北河网化工程55

1.主要工程55

2.主要成效55

(三)“大跃进”与“二五”期间的反复与曲折55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治淮以泄为主(1966—1976年)56

3.淮河中游兴建三大工程56

(五)新时期治淮(1977—1994年)57

1.淮北平原涝渍灾害成因58

(一)淮北平原除涝58

二、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防洪58

(一)长江干流防洪58

(二)长江主要支流防洪58

1.巢湖—裕溪河58

2.皖河58

3.滁河58

4.青戈江、水阳江、漳河58

三、除涝58

1.沿淮行蓄洪区59

(二)沿淮洼地除涝59

2.各时期治涝工程59

3.存在问题59

1.大型水库灌区60

(一)水库和塘坝灌溉60

2.其他湖洼地60

(三)沿江圩区除涝60

1.50年代60

2.60年代60

3.70年代60

4.80年代60

5.建设旱涝保收示范片60

四、农田灌溉工程60

3.塘坝灌溉62

2.中小型水库灌区62

3.泵站技术改造63

2.大中小泵站结合63

(二)泵站提水灌溉63

1.机电结合63

4.提水灌区64

1.发展过程65

(四)淮北地区井灌65

(三)引水灌溉65

(一)水土流失状况66

五、水土保持66

2.小口井建设66

3.机井灌溉66

4.井灌管理66

(五)节水灌溉66

1.喷灌66

2.低压输水管道灌溉66

3.防渗渠道66

4.节水灌溉制度66

2.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监督执法试点67

1.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7

(二)水土保持工作67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68

七、水利建设效益68

3.开展水土保持科研试验工程68

六、农村人畜饮水68

(三)多种形式经营农机并存时期(1980—1994年)69

(二)集体经营农机时期(1958—1979年)69

一、发展历程69

(一)国营时期(1950—1957年)69

(二)机播面积70

(一)机耕面积70

二、农机动力结构及装备水平70

(一)农业动力结构变化70

(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70

(三)农机装备水平70

三、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70

(六)其他机械作业水平71

(五)机械植保、铺膜面积71

(三)机收面积71

(四)机电灌溉面积71

(一)主要成效72

五、主要成效和对农业的贡献72

四、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72

(一)初级发展阶段(1951—1973年)73

一、发展历程73

(二)对农业发展的贡献73

第五节 农村电气化73

(三)标准化与加速发展阶段(1985—1994年)74

(二)整改与稳步发展阶段(1973—1985年)74

2.用电设备的发展变化75

1.用电量的发展变化75

二、用电结构与用电水平75

(一)用电结构75

1.县及县以下用电量及占全省总用电量的比重76

(二)用电水平76

3.农村用电结构76

4.农村用电设备结构76

3.通电率情况77

2.县及县以下人均年用电量情况77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78

一、农村邮电通信78

4.各地市普及用电情况78

第六节 农村邮电通信和交通建设78

(四)“三五”、“四五”时期(1966—1975年)79

(三)调整时期(1961—1965年)79

(二)“一五”时期和“大跃进”时期(1953—1960年)79

(六)“七五”、“八五”时期(1986—1995年)80

(五)“五五”、“六五”时期(1976—1985年)80

(一)公路建设81

二、公路建设81

1.农作物秸秆82

(一)生物质能82

(二)公路养护与管理82

第七节 农村能源建设82

一、农村能源资源82

1.民用灶改造83

(一)推广省柴节煤炉灶83

2.薪柴83

3.人畜粪便83

(二)小水电83

(三)小矿煤83

(四)太阳能83

(五)风能83

(六)地热能83

二、农村能源消费83

(一)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83

1.农村生活用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83

2.农村生产用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83

(二)农村能源消费水平83

(三)农村能源消费特点83

三、农村能源建设83

4.太阳房84

3.太阳热光电池84

2.制茶灶改造84

3.灶用节能水箱84

(二)沼气建设84

1.户用沼气84

2.大中型沼气工程84

(三)太阳能的开发利用84

1.太阳灶84

2.太阳热水器84

2.发展和调整阶段(1958—1979年)85

1.起步阶段(1949—1957年)85

(四)风能的开发利用85

(五)地热能的开发利用85

(六)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85

第八节 农用工业发展85

一、农用机械工业85

(一)发展历程85

4.壮大阶段(1986—1994年)86

3.调整提高阶段(1980—1985年)86

7.安徽双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87

6.全椒柴油机总厂87

(二)生产能力87

(三)主要企业87

1.安徽拖拉机厂87

2.六安手扶拖拉机厂87

3.皖南机动车辆厂87

4.宁国机械工业总公司87

5.合肥农用车厂87

1.氮肥88

(一)化肥工业88

二、农用化学工业88

3.复合肥与复混肥89

2.磷肥89

4.农药加工90

3.品种结构90

(二)农药工业90

1.发展历程90

2.工业分布90

1.化肥推广使用91

(一)化肥91

三、农膜工业91

第九节 化肥、农药、农膜91

一、化肥、农药、农膜使用91

2.化肥使用水平93

2.使用水平94

1.推广使用94

3.评价94

(二)农药94

3.使用效果95

2.使用水平95

3.使用效果95

(三)农用塑料薄膜95

1.推广使用95

3.供应政策96

2.货源组织96

二、化肥、农药、农膜经营96

(一)化肥经营96

1.经营体制96

2.经营品种97

1.经营体制97

4.购销情况97

(二)农药经营97

(三)农膜经营98

3.农药储备98

一、种植业结构99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99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99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101

二、农林牧副渔业结构101

(一)恢复和稳步上升阶段(1949—1957年)102

一、发展历程102

第二节 种植业102

(五)全面持续发展阶段(1985—1994年)103

(四)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阶段(1977—1984年)103

(二)全面下降和恢复发展阶段(1958—1965年)103

(三)滑坡和缓慢发展阶段(1966—1976年)103

2.小麦104

1.水稻104

二、生产水平104

(一)粮食作物104

3.甘薯105

5.玉米106

4.大豆106

8.杂豆107

7.大麦107

6.高粱107

4.花生108

3.芝麻108

(二)经济作物108

1.棉花108

2.油菜108

2.西瓜109

1.蔬菜109

5.麻类109

(三)其他作物109

1.茶叶110

(五)茶叶和蚕桑110

(四)水果110

1.苹果110

2.梨110

3.葡萄110

4.桃110

5.柑橘110

(四)增加物质投入,提高产出水平111

(三)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基础条件111

2.蚕桑111

三、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111

(一)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111

(二)狠抓重点作物,主攻单产111

(六)努力建设农业商品基地112

(五)发展科技事业,推广科学技术112

(一)恢复阶段(1949—1951年)113

一、发展历程113

第三节 林业生产113

(一)用材林114

二、生产水平114

(二)发展阶段(1952—1957年)114

(三)挫折阶段(1958—1960年)114

(四)调整阶段(1961—1965年)114

(五)停滞阶段(1966—1976年)114

(六)振兴阶段(1977—1994年)114

(三)防护林115

(二)经济林115

1.试点示范116

(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116

三、林业区划116

(一)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区116

(二)江淮丘陵用材、薪炭林区116

(三)大别山地水源、用材林区116

(四)沿江平原丘陵防护、薪炭林区116

(五)皖南山地用材、经济、水源林区116

四、林业基地建设116

6.苹果和梨117

5.笋用林117

2.全面推广117

3.稳步发展117

(二)经济林基地建设117

1.板栗117

2.油茶117

3.枣117

4.山核桃117

(二)人造板118

(一)木竹产品118

五、林产品118

3.工业原料类119

2.油料类119

(三)林化产品119

1.松香、松节油119

2.栲胶119

(四)林副产品119

1.果品类119

六、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120

5.食用佐料120

4.中药材类120

(一)以保护和增殖耕畜为主的阶段(1949—1957年)121

一、发展历程121

第四节 畜牧业121

(三)畜牧业逐步转向商品化阶段(1978—1987年)122

(二)以发展养猪为中心的畜牧生产阶段(1958—1977年)122

(一)商品猪基地建设123

三、基地建设123

(四)畜牧业全面发展阶段(1988—1994年)123

二、生产水平123

(一)畜产品总量迅速增加123

(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23

(三)经济效益显著增加123

(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明显增强123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124

一、发展历程124

(二)商品牛基地建设124

(三)水禽基地建设124

(四)山羊板皮基地建设124

(五)兔毛生产基地建设124

第五节 渔业生产124

(一)捕捞业125

二、生产水平125

(二)停滞倒退阶段(1958—1965年)125

(三)波动徘徊阶段(1966—1978年)125

(四)持续增长阶段(1979—1994年)125

1.鱼苗鱼种126

(二)养殖业126

3.湖、库、河沟水面的养殖127

2.池塘养鱼127

5.特种水产品养殖128

4.稻田养殖128

(二)水产食品的加工129

(一)水产品的冷冻冷藏129

三、水产品保鲜加工129

(四)渔业综合基地建设130

(三)联营渔场基地建设130

(三)水产工艺装饰品的加工130

四、水产基地建设130

(一)城郊养鱼基地建设130

(二)国家商品鱼基地的建设130

(四)渔监和船检工作131

4.渔业环境保护131

五、渔政管理131

(一)渔政机构设置131

(二)渔政基础建设131

1.配套完善渔业法律体系131

2.渔政队伍与建设131

(三)渔业资源保护131

1.实行渔业许可证131

2.强化渔政管理131

3.水生野生动物保护131

一、国有农场132

第六节 国有农林牧渔场132

六、发展渔业的主要做法和措施132

二、国有农场良种场134

五、国有蚕种场135

四、国有园艺场135

三、国有畜牧场135

七、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136

六、国有茶场136

八、国有渔场137

1.恢复发展阶段(1979—1983年)138

(二)蓬勃发展时期(1979—1994年)138

第七节 乡镇企业138

一、发展历程138

(一)缓慢发展时期(1949—1978年)138

1.乡镇企业的萌芽138

2.社队企业的兴办138

3.“五小工业”发展138

3.稳步发展阶段(1989—1991年)139

2.全面启动、加快发展阶段(1984—1988年)139

4.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4年)140

1.企业经济成分141

(二)乡镇企业结构141

二、发展水平141

(一)乡镇企业经济总量141

4.产品结构142

3.行业结构142

2.产业结构142

1.沿江乡镇企业区143

(三)企业区域分布143

(四)出口创汇144

5.皖北乡镇企业区144

2.江淮乡镇企业区144

3.皖南乡镇企业区144

4.大别山乡镇企业区144

三、基本经验145

一、农业区域划分147

第一节 农业区划147

第四章 农业区划与农业综合开发147

(二)江淮丘岗农业区148

7.沿淮湾岗麦豆稻麻渔区148

二、综合农业区域划分148

(一)淮北平原农业区148

1.萧砀黄泛平原麦棉果区148

2.萧宿灵平原丘陵麦豆棉林区148

3.亳太黄泛平原麦豆棉烟桑区148

4.泗五灵固低平原麦杂花生烟桑区148

5.中部河间平原麦杂花生区148

6.颍洪河间平原麦棉油区148

3.大别山南坡低山丘陵林茶粮区149

2.大别山中部中山林茶牧区149

1.滁来全天丘圩稻麦油桑区149

2.定凤嘉丘陵粮油烟林区149

3.霍寿长平原岗地粮棉麻渔区149

4.霍六肥丘岗稻麦油桑区149

(三)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149

1.大别山北坡低山丘陵林茶桑渔区149

2.东贵青丘陵粮桑林区150

1.宣郎广丘陵稻茶竹区150

(四)沿江平原农业区150

1.巢湖平原丘陵稻油麻渔区150

2.和含无平原丘陵稻油棉区150

3.芜湖圩区稻油棉渔区150

4.桐潜太丘陵平原稻油林区150

5.安庆洲圩稻棉油渔区150

(五)皖南丘陵山地林茶粮区150

(一)发展情况151

一、开发性农业151

3.宁旌绩低山丘陵林茶粮桑区151

4.黄山九华山中低山林茶区151

5.休屯盆地粮油区151

6.歙南中低山林茶果区151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151

(二)发展成效152

(二)开发情况153

(一)立项背景153

二、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153

三、农村庭院经济154

5.强化管理,使农业综合开发逐步科学和规范154

(三)基本经验154

1.集中连片,实施区域化开发154

2.效益第一,治理与开发并举154

3.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154

4.民办公助,引导农民增加投入154

(一)名特优农产品开发155

四、名特优产品开发155

(二)名特优畜产品开发156

2.坚持资金政策倾斜,启动贫困地区活力157

1.坚持开发扶贫,增强造血功能157

五、扶贫开发157

(一)发展历程157

(二)基本措施157

(三)主要成绩158

6.坚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加强扶贫开发工作158

3.坚持科教扶贫,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158

4.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58

5.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加大合力扶贫158

一、发展历程160

第一节 农业科学研究160

第五章 农业科技与教育160

1.水稻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研究161

(二)应用基础研究161

二、基础性研究161

(一)基本积累研究161

1.水稻161

2.果树161

3.蔬菜161

4.茶树161

5.蚕桑161

6.食用菌161

7.杂草161

1.水稻162

(一)农作物良种选育162

2.生物技术工程研究162

3.杂交水稻两系法研究162

4.桑树地方品种同工酶研究162

5.生态农业研究162

6.肥料效应及土壤肥力演变定位研究162

7.编撰《农学学概论》162

8.安徽省综合农业区划调查研究162

三、应用研究162

2.小麦163

7.油菜164

6.棉花164

3.甘薯164

4.玉米164

5.大豆164

3.安科2号165

2.“合成×754”165

8.茶树165

(二)畜禽、水产良种选育165

1.长毛兔良种选育165

2.猪杂交改良研究165

3.水产良种选育165

4.河蟹人工育苗165

(三)蚕桑良种选育165

1.“华合×东肥”165

(四)种植技术研究166

5.青阳麻桑等166

4.“家蚕四元种华苏×肥苏”166

(八)肥料施用研究167

(七)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研究167

(五)养殖技术研究167

(六)植物保护技术研究167

(一)种植业168

四、开发(试验发展)研究168

(九)离子束利用研究168

(十)家蚕激光育种机理研究168

(十一)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168

1.主要粮食作物良种选育169

(一)农业(种植业)169

(二)中低产田土壤改良研究169

(三)养殖业169

五、农业科学研究成果169

3.耕作栽培与高产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研究170

2.主要经济作物育种170

4.森林资源调查设计171

3.自然保护和现有林经营管理171

4.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研究171

(二)林业171

1.林木选育171

2.造林技术设计研究171

2.兽医研究172

1.畜牧科技成果172

5.林产工业172

6.开发与推广172

(三)畜牧业172

4.凤台等5县(市)稻麦连作农机农艺结合增产增收技术173

3.安徽沿江地区实行农业机械化方案的研究173

(四)水产业173

1.水产资源调查173

2.引进白鲫鱼试验研究173

3.河蟹繁殖的人工半咸水工业化育苗工艺技术173

4.中低产地区池塘养鱼高产技术扩大试验173

5.响洪甸水库渔业利用研究173

6.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开发173

7.女山湖渔业生态工程研究173

(五)农机和农机化173

1.TC-2型拖拉机功率油耗同步测量仪173

2.长江中下游地区实行农业机械化的方案173

3.《灌区配套建筑物设计手册》174

2.水稻节水增产灌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74

5.南陵、庐江两县优质稻谷高产高效机械化技术174

(六)气象174

1.“六五”期间174

2.“七五”期间174

3.“八五”期间174

(七)水利174

1.《水工混凝土砂浆配合比手册》174

5.1977—1994年175

4.1966—1976年175

4.安徽省淮北地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试验研究示范推广175

5.机电排灌泵站节能改造技术175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175

一、农业技术推广175

(一)发展历程175

1.1949—1957年175

2.1958—1960年175

3.1961—1965年175

3.植保176

2.栽培176

(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176

(三)农技推广主要内容176

1.种子176

1.加强农技中心建设177

(五)农技推广工作改革177

4.土肥177

5.耕作177

(四)农技推广成效177

1.兽医防治机构建立(1950—1957年)178

(一)发展历程178

2.开展农业技术承包178

3.兴办农技经营实体178

4.制定农技推广法规178

二、林业技术推广178

(一)发展历程178

(二)技术推广内容与形式178

三、畜牧业技术推广178

5.提高畜禽饲养水平179

4.建立现代化畜牧业179

2.畜牧兽医机构的整顿、恢复和撤并(1958—1977年)179

3.畜牧兽医推广机构的建立、充实和加强(1978—1994年)179

(二)技术推广主要内容179

(三)技术推广成效179

1.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179

2.形成区域化生产、规模化饲养179

3.发展节粮高效型畜禽生产,调整畜牧业结构179

5.推广湖泊河蟹人工放流技术180

4.引进推广良种180

四、水产技术推广180

(一)推广机构180

(二)推广内容及成果180

1.推广“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180

2.推广池塘养鱼高产技术180

3.推广河蟹人工育苗技术180

1.机构沿革181

(一)发展历程181

6.推广“三网”养鱼技术181

(三)推广的项目及获奖情况181

第三节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81

一、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81

2.体系发展182

3.拓宽良种经营范围183

2.繁育新品种183

(二)发展水平183

1.体系规模183

2.生产能力183

(三)建设效果183

1.推广优良品种183

(四)种子园184

(三)母树林184

二、林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84

(一)林木良种基地建设184

(二)林木良种调查184

(二)发展现状185

(一)建设历程185

(五)采穗圃185

(六)实验林185

1.测定林185

2.优树收集区185

3.种源实验林185

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85

1.罗非鱼186

(二)水产良(原)种繁育186

(三)建设成果186

1.广泛应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186

2.摸清了畜禽品种资源186

3.引进大量的畜禽良种186

4.基本实现畜禽种的良种化、杂交化186

四、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186

(一)体系现状186

(一)组织实施187

一、科技兴农示范工程187

2.鲤鱼187

3.鲫鱼187

4.革胡子鲶187

5.淡水白鲳187

6.加州鲈鱼187

(三)特种水产品苗种繁育187

1.河蟹苗繁育187

2.甲鱼苗种繁育187

3.河蚌人工繁殖187

4.鳜鱼人工繁殖187

5.牛蛙187

第四节 科技兴农重大计划与工程187

(三)加强项目管理188

(二)确定项目计划188

(二)加强农业科技攻关188

(三)培育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示范样板188

二、丰收计划188

(一)建立领导机构188

(二)培养造就星火带头人和企业家队伍189

(一)星火计划的重点189

(四)设立“丰收奖”189

三、星火计划189

四、科技扶贫190

(三)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90

(一)基本做法191

2.新中国成立后192

1.新中国成立前192

(二)工作成效192

第五节 农业教育192

一、高等农业教育192

(一)发展历程192

2.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193

1.安徽农业大学193

(二)高等农业院校简介193

2.新中国成立后194

1.新中国成立前194

二、中等农业教育194

(一)发展历程194

2.发展措施196

1.发展历程196

(二)教育成果与作用196

1.教育成果196

2.教育作用196

三、农业成人教育196

(一)成人高等教育196

2.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7

1.发展历程197

3.安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学院197

(二)农村成人中等教育197

(一)农业干部培训198

四、农业技术培训198

3.安徽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98

4.安徽省乡镇企业成人中专学校198

5.安徽省农垦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

(二)农民业余技术教育199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初建和发展200

第六节 农业科技档案200

(三)绿色证书200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200

2.加强证书管理200

3.加强宣传工作200

4.多渠道解决经费200

5.加强检查督促200

三、按照档案法依法管理农业科技档案201

二、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恢复整顿和健康发展201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20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203

第六章 农产品流通203

第一节 农产品购销体制203

六、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4年)204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1968—1977年)204

三、“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204

四、调整时期(1961—1967年)204

1.购销政策205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3—1984年)205

(一)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205

(二)恢复供销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性质205

(三)发展农村集贸市场205

第二节 农产品购销205

一、粮食购销205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205

1.粮食收购206

(三)多渠道经营时期(1985—1994年)206

2.粮食收购量206

3.粮食销售与外调206

4.预购政策207

3.自留棉换购政策207

2.粮食销售207

二、棉花购销207

(一)收购政策207

1.统购政策207

2.合同定购政策207

1.油脂统购政策208

(一)统购统销时期(1952—1984年)208

5.收购奖售政策208

6.加价政策208

7.棉农口粮政策208

(二)销售(内销)208

三、油料购销208

2.派购209

1.自由收购209

2.油脂购销与调出209

(二)合同定购时期(1985—1994年)209

四、生猪购销209

(一)收购209

(二)销售210

(一)收购210

3.议购议销210

(二)销售210

(三)外调出口210

五、牛羊购销210

七、水产品购销211

2.销售211

(三)外调出口211

六、禽蛋购销211

(一)家禽211

(二)鲜蛋211

1.收购211

(一)收购212

八、烟草购销212

2.收购标准213

1.收购政策213

(二)销售213

九、茶叶购销213

(一)收购213

4.收购量214

3.收购方式214

3.外贸销售215

2.内贸销售215

(二)销售215

1.茶叶调拨215

3.柑橘购销216

2.苹果购销216

十、水果购销216

(一)经营状况216

(二)主要水果购销216

1.梨购销216

3.商业部门扶持217

2.控制征用菜田217

4.葡萄购销217

十一、蔬菜购销217

(一)购销情况217

(二)扶持政策217

1.口粮政策217

一、以市场形成农产品价格为主的机制初步形成218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218

三、逐步建立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219

二、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219

(三)推动乡镇企业发展220

(二)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220

第四节 集贸市场220

一、发展历程220

二、集贸市场的作用220

(一)促进流通体制的改革220

(二)无为县刘渡木材专业市场221

(一)合肥市坝上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21

(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221

(五)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21

三、城乡集贸市场管理221

(一)监督管理原则221

1.“管而不死,活而不乱”221

2.依法管理221

3.宏观控制搞活221

4.综合管理221

(二)管理范围和任务221

1.管理范围221

2.监督管理任务221

四、部分农贸市场简介221

二、农村供销社222

(二)工业品分销处222

(三)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222

第五节 农村商业网点222

一、国营商业222

(一)基层食品站222

四、农村个体商业223

三、农村集体商业223

(二)供销社储运设施224

(一)粮油储运设施224

五、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224

第六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224

一、农产品加工设施224

(一)粮油加工224

(二)饲料加工224

(三)棉花加工224

二、储运设施224

一、华北平原农业(水利)项目225

第七章 农业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和进出口贸易第一节 引进外资225

二、淠史杭—巢湖开发项目226

五、国家森林资源发展与保护项目227

四、国家造林项目227

三、加强灌溉农业项目227

(一)农业228

三、良种引进与交换228

第二节 引进技术与经济合作228

一、技术引进228

(一)农业228

(二)畜牧业228

二、设备引进228

(一)农业228

(二)畜牧业228

(三)农机228

(二)林业229

(一)农业229

(二)林业229

(三)畜牧业229

1.牛229

2.猪229

3.羊229

4.家禽229

四、人才和智力引进229

(三)水利230

(四)农机232

(三)水利232

五、经济技术合作232

(一)林业232

(二)畜牧业232

1.试办自营出口233

(二)由收购调拨向自营出口转变233

第三节 进出口贸易233

一、农业进口贸易233

(一)农业进口贸易额及比重233

(二)农用主要商品进口233

1.化肥233

2.农药233

3.羊毛233

4.动植物油233

二、农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233

(一)收购调拨货源供省外口岸出口233

1.收购调拨货源233

2.直接办理对友好国家的出口发运结汇业务233

(一)出口商品结构234

四、农业出口商品的结构与品种234

2.部分自营出口234

3.全面自营出口234

三、农业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234

(一)传统农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234

(二)农业商品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234

(三)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市场234

1.港澳市场234

2.日本市场234

3.欧共体市场234

4.海湾市场234

5.美加市场234

五、农业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235

(二)出口商品主要品种235

(二)林业236

(一)农业236

第四节 农业国际交往236

一、出国考察236

(二)林业237

(一)农业237

(三)畜牧业237

(四)水产业237

二、国外来访237

三、科技合作238

(五)水利238

(三)畜牧业238

(四)水产业238

五、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39

四、对外援助239

1.总收入240

(三)人民公社收入分配240

第八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240

第一节 人民公社以来农村集体经营收入与分配240

一、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240

(一)人民公社三级经济收入240

(二)人民公社三级固定资产240

(四)人民公社时期粮食分配241

4.社员人均分配收入241

2.总费用241

3.纯收入241

1.总收入242

(二)农村经济收入与分配242

二、农村改革以来的集体经济收益与分配242

(一)集体统一经营收入的演变242

(三)单位耕地面积净收入和纯收入243

(二)单位耕地面积种植业产值243

2.总费用243

3.纯收入243

4.农民人均纯收入243

(三)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243

第二节 农业经济效益243

一、土地产出率243

(一)单位耕地面积产量243

(二)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收入额244

(一)百元费用提供的收入额244

二、劳动生产率244

(一)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主要农产品产量244

(二)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244

(三)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创造的纯收入244

三、资金收益率244

(二)农民收入来源及其增长变化的特点245

3.持续发展阶段(1979—1994年)245

第三节 农户经济收入与农民生活水平245

一、农户经济收入245

(一)发展历程245

1.恢复和稳定上升阶段(1949—1957年)245

2.起伏波动阶段(1958—1978年)245

(一)发展历程246

二、农民生活水平246

(三)安徽农民收入在全国的位次246

1.食品消费质量提高,构成发生明显变化247

(二)农民消费结构247

1.农户积累及其构成248

(二)农户积累248

2.衣着消费向成衣化、中高档转化248

3.居住条件明显改善248

4.购买耐用消费品日益增长248

5.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不断增加248

6.农民营养状况得到改善248

三、农村储蓄与农户积累248

(一)农村储蓄248

(二)各种费用负担249

3.收入对农户纳税的影响249

2.收入对农户积累的影响249

四、农民负担249

(一)缴纳税款249

1.农业税249

2.农业特产税249

(三)各方援助灾区250

(二)减免农业税250

五、农村小康建设250

第四节 农村社会福利250

一、自然灾害救济250

(一)发放救灾粮款250

(五)“五保”供养标准251

(四)“五保”供养形式251

二、“五保”制度251

(一)发展历程251

(二)“五保”供养对象251

(三)“五保”供养内容251

1.群众优待252

(一)优待252

(六)敬老院建设252

三、优抚252

2.伤残抚恤253

1.牺牲、病故抚恤253

2.国家补助253

(二)抚恤253

一、土地改革前的土地占有关系254

第一节 土地改革254

第九章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254

(二)土地改革成果255

(一)发展历程255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255

(一)发展历程256

1.试办阶段(1952—1954年4月)256

第二节 农村互助合作运动256

一、互助组256

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56

(一)建立过程257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257

2.发展阶段(1954年9月—1955年)257

(二)初级社的体制及经营管理257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57

(一)发展历程257

1.试办阶段(1954年4月—1955年11月)257

2.发展阶段(1955年11月—1956年)257

(二)高级社的体制和经营管理257

第三节 人民公社化257

(二)局部调整人民公社政策258

(一)尝试补救措施258

(二)体制特征258

1.政社合一和“一大二公”258

2.浮夸风、瞎指挥风和强迫命令风258

二、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258

(三)“责任田”的推广259

(二)“责任田”的试点259

三、推行“责任田”259

(一)“责任田”的酝酿259

(一)发展历程260

四、农村“四清”运动260

(四)“责任田”的夭折260

(一)“六条规定”与“借地度荒”261

一、发展历程261

(二)经验教训261

五、农业学大寨运动261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61

1.来安县农村由包产到组迅速发展到包产到户262

(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262

3.凤阳县农民创造“大包干”办法263

2.中共安徽省委支持肥西县农民选择包产到户263

(三)全省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64

1.林、牧、副、渔广泛开展承包制265

(四)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向其他领域扩展265

1.包产到户266

(五)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266

2.承包制在城市各经济领域扩展266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长期的广泛的适应性267

评价267

2.包干到户267

3.统一经营,联产到劳267

4.专业承包,联产计酬267

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267

2.正确解决承包地转让和规模经营问题268

1.妥善处理因人口增减变化而引发的耕地调整问题268

(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新的合作经济形式268

三、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268

(一)稳定承包经营土地权268

4.努力开展服务工作269

3.建立健全统一经营层次管理制度269

3.正确分析和解决家庭承包经营存在的局限问题269

(二)逐步完善集体统一经营269

1.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69

2.大力发展村级经济269

1.农村股份合作制的产生与发展270

(四)积极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270

(三)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270

1.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270

2.服务体系的结构与服务形式270

4.农村股份合作制的作用271

3.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特点271

2.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类型271

2.试验的主要内容272

1.阜阳试验区的主要任务272

(五)搞好农村改革试验区272

2.调查任务和调查方法274

1.固定观察点274

3.试验区的总体计划274

(六)建立农村固定观察点274

3.工作成效275

1.第一阶段(1949—1966年)276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教育276

第十章 农村教育、文化与卫生276

第一节 农村教育276

一、发展历程276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教育276

3.第三阶段(1977—1994年)277

2.第二阶段(1967—1976年)277

5.贫困地区小学教育实验278

4.农村民族教育278

二、农村教育278

(一)基础教育278

1.农村幼儿教育有长足发展278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78

3.农村特殊教育278

8.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279

7.农村校舍建设279

6.农村教育经费279

(二)职业教育280

3.坚持统分结合,发挥部门作用281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281

1.农业中专改革281

2.实施“燎原计划”281

(三)成人教育281

三、农科教结合281

(一)主要措施281

1.领导重视,大力推动281

(一)中医药历史282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卫生工作282

4.因地制宜,探索“结合”的形式282

5.落实配套政策,建立激励机制282

(二)基本经验282

第二节 农村卫生282

(一)1949—1957年283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卫生工作283

(二)医疗机构283

(三)疫病流行283

(三)1966—1976年284

(二)1958—1965年284

(二)加强农村卫生建设285

3.改革农村卫生院管理体制285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卫生工作285

(一)深化农村卫生改革285

1.多渠道、多形式办医285

2.强化对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285

(六)加强预防保健工作286

(五)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网286

(三)加速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才286

(四)大力振兴农村中医药事业286

1.中医机构初具规模286

2.老中医学术经验得到继承286

3.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286

2.新中国成立后的群众文化287

1.新中国成立前的群众文化287

(七)大力推行初级卫生保健287

第三节 农村文化287

一、群众文化287

(一)发展历程287

(三)农村电影288

(二)农村电视288

(二)文化馆站建设288

1.文化馆288

2.农村文化站288

3.文化中心288

4.杜鹃花工程288

二、农村广播与电视288

(一)农村广播288

1.花鼓灯289

(三)民间舞蹈289

三、民间艺术289

(一)民歌289

(二)民间美术289

(六)王祯290

(五)陈翥290

2.凤阳花鼓290

3.傩舞290

四、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历史人物290

(一)管仲290

(二)孙叔敖290

(三)刘安290

(四)曹操290

1.全省农民体育竞赛291

(三)农民体育竞赛291

(七)鲁明善291

(八)朱棣291

(九)喻仁、喻杰291

(十)潘之恒291

五、农民体育291

(一)发展历程291

(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291

2.参加全国性农民体育比赛292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293

二、措施与方法293

第四节 农村计划生育293

一、发展历程293

(一)初始阶段293

(二)全面开展阶段293

(三)完善提高阶段293

三、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成效294

(六)加强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管理294

(二)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294

(三)分类指导,重点管理294

(四)加强计划生育法制管理294

(五)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294

(二)科技队伍295

(一)行政管理队伍295

四、农村计划生育管理网络295

(三)群众队伍296

(三)抗日战争时期297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97

第十一章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村镇建设297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297

一、民主革命时期农村党组织建设297

(一)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297

(二)党员的教育与管理298

3.发展新党员298

(四)解放战争时期298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党组织建设298

(一)党员队伍的构成及其发展298

1.数量298

2.结构298

2.1957—1961年的整党整风299

1.1952—1954年的整党299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及其发展299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整顿与建设299

3.主要任务300

2.工作目标300

3.1963—1966年的整党300

4.“文化大革命”中的整党300

5.1984—1987年的整党300

(五)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300

1.指导思想300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301

第二节 农村基层政权建设301

4.主要措施301

(二)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302

(一)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建立302

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302

三、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302

四、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302

三、民兵303

二、共青团303

第三节 妇女、共青团、民兵303

一、妇代会303

(四)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权利和义务304

(三)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304

第四节 乡村合作经济组织304

一、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304

(一)发展历程304

(二)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304

1.合作社型304

2.合作经济委员会型304

2.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305

1.恢复供销合作社“三性”改革305

二、农村供销合作组织305

(一)经济恢复时期305

(二)“一五”计划时期305

(三)曲折发展时期305

(四)改革开放时期305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306

2.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信用合作组织306

3.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改革306

三、信用合作组织306

(一)新中国成立前306

1.民国时期信用合作组织306

2.建立县信用合作联社307

1.恢复信用社的“三性”307

(三)改革开放以来307

(二)组织建设308

(一)思想建设308

3.调整信用合作社机构,深化内部改革308

四、农村合作基金会308

第五节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08

一、社会主义思想教育308

2.创建文明村镇309

1.思想道德教育309

(三)经济建设309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309

(一)发展历程309

1.第一阶段(1981—1983年)309

2.第二阶段(1984—1988年)309

3.第三阶段(1989—1994年)309

(二)基本内容309

(三)公证工作310

(二)人民调解工作310

3.建立精神文明活动阵地310

4.移风易俗310

三、民主与法制建设310

(一)法制宣传教育310

(二)编制村镇总体规划311

(一)村镇规划起步311

(四)乡镇法律服务311

第六节 村镇建设311

一、发展历程311

二、村镇建设规划311

1.供水312

(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312

(三)完善村镇规划312

三、村镇建设312

(一)农村房屋建设312

1.试点工作的目标和内容313

(四)村镇建设试点313

2.道路313

3.电力313

4.通讯313

(三)小城镇建设313

4.基本经验314

3.灾民建房工作的过程314

2.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314

3.全省村镇建设“双百”活动314

(五)1991年灾民建房工作314

1.指导思想和原则314

2.制定政策措施314

(三)成立省乡镇长小集镇建设协会315

(二)多部门、多学科地开展村镇建设调研工作315

四、村镇建设管理工作315

(一)制定村镇建设规章制度315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16

(一)基本情况316

第十二章 地县农村经济316

第一节 地(市)农村经济316

一、合肥市316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17

(一)基本情况317

二、芜湖市317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18

(一)基本情况318

三、蚌埠市318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19

(一)基本情况319

四、淮南市319

(一)基本情况320

五、马鞍山市320

(一)基本情况321

六、淮北市321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21

(一)基本情况322

七、铜陵市322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22

(一)基本情况323

八、安庆市323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23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24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25

(一)基本情况325

(三)主要措施325

九、黄山市325

(一)基本情况326

十、滁州市326

(三)主要措施326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27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28

(一)基本情况328

十一、阜阳地区328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29

(一)基本情况329

十二、宿县地区329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30

(一)基本情况330

十三、巢湖地区330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31

(一)基本情况331

十四、池州地区331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32

(一)基本情况332

十五、六安地区332

(二)农村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化事业334

(一)基本情况334

(三)主要措施334

十六、宣城地区334

一、合肥市郊区3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