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激发极化法方法技术指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激发极化法方法技术指南
  • 李金铭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4233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4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激发极化法方法技术指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激发极化法野外工作若干问题1

一、直流激电法与交流激电法的选择1

(一)直流激电法的优点1

(二)交流激电法的优点1

二、直流激电法充、放电时间和交流激电法工作频率的选定3

(一)直流激电法中充、放电时间的选定3

(二)交流激电法中工作频率的选定4

三、装置类型的选择和电极距的确定6

(一)中间梯度装置6

(二)偶极-偶极装置8

(三)近场源装置9

(四)联合剖面装置13

(五)对称四极测深装置15

(六)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16

(七)固定点源测深装置17

(八)充电装置18

四、对供电电流的要求18

(一)直流激电法的供电电流19

(二)交流激电法的供电电流20

五、电极的接地电阻20

(一)供电电极的接地电阻20

(二)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21

六、岩、矿石极化率或频散率的测定方法21

(一)露头测定法22

(二)标本测定法23

(三)测井法28

七、野外工作程序与观测技术要求29

(一)野外工作程序29

(二)观测技术要求30

八、对仪器性能的基本要求31

(一)直流激电仪31

(二)交流激电仪33

九、对观测质量的要求35

(一)工作精度35

(二)野外观测质量的检查与评价35

十、电磁耦合效应及其克服方法37

(一)电磁耦合的内容和特点37

(二)避免电磁耦合的方法38

(三)电磁耦合效应的校正方法39

第二章 激发极化法常用装置在不同地电条件下的正演曲线及异常规律44

一、中间梯度装置44

(一)球体上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44

(二)椭球体上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45

(三)板状体上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47

(四)垂直接触面上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48

(五)组合体上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48

(六)有覆盖层时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49

(七)起伏地形条件下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50

二、偶极-偶极装置51

(一)球体上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51

(二)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52

(三)垂直接触面上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53

(四)组合体上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53

(五)有覆盖层时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55

(六)起伏地形条件下偶极装置的激电异常55

三、近场源装置56

(一)球体上近场源装置的激电异常56

(二)板状体上近场源装置的激电异常57

(三)垂直接触面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激电异常58

(四)组合体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激电异常58

(五)起伏地形条件下近场源装置的激电异常59

四、联合剖面装置59

(一)球体上联剖装置的激电异常59

(二)板状体上联剖装置的激电异常61

(三)垂直接触面上联剖装置的激电异常62

(四)组合体上联剖装置的激电异常62

(五)起伏地形条件下联剖装置的激电异常63

五、对称四极测深装置63

(一)球体上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64

(二)椭球体上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66

(三)板状体上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66

(四)组合体上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68

(五)起伏地形条件下对称四极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68

六、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69

(一)球体上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69

(二)板状体上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71

(三)组合体上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72

(四)水平地层上温纳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73

七、固定点源测深装置75

(一)球体上点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75

(二)板状体上点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76

(三)组合体上点测深装置的激电异常76

八、充电装置76

(一)球体上充电装置的激电异常76

(二)板状体上充电装置的激电异常79

(三)垂直接触面上充电装置的激电异常81

(四)组合体上充电装置的激电异常81

(五)起伏地形条件下充电装置的激电异常81

第三章 激发极化法实际应用中的异常评价及定量、半定量反演解释方法83

一、激电资料的整理、图示和异常划分83

(一)激电资料的整理83

(二)激电资料的图示84

(三)激电异常的划分86

二、激电异常的评价方法88

(一)利用激电法自身能力对异常进行深入研究的评价方法88

(二)利用地质、物化探资料对激电异常进行综合解释的评价方法103

三、激电异常的定量、半定量反演解释方法108

(一)确定极化体形状、平面位置及分布范围的方法108

(二)确定极化体产状的方法110

(三)确定极化体埋深的方法115

(四)确定极化体断面形态、位置的类磁选择法121

(五)确定一维层参数和二维电性分布的反演方法123

四、激电异常解释中的数据处理方法129

(一)多剖面互相关法129

(二)平均值滤波法135

第四章 激发极化法应用实例142

一、激电法在金属矿上的应用实例142

(一)贵金属矿上的应用实例142

(二)斑岩型铜、钼矿上的应用实例157

(三)铅锌多金属矿上的应用实例162

(四)不同类型铁矿上的应用实例165

(五)应引以为戒的找矿实例175

二、激电法寻找地下水的应用实例182

(一)激电法找水所利用的主要参数182

(二)利用ηS、JS和ρS参数的找水实例184

(三)利用St、ηS和ρS参数的找水实例185

(四)利用相对衰减时(SR)参数的找水实例187

(五)利用偏离度(rS)参数的找水实例188

(六)应引以为戒的找水实例189

参考文献192

附图册 激发极化法方法技术指南正演曲线图册194

几点说明195

1 中间梯度装置196

1.1 球体196

图C.1.1.1 球体主剖面上中梯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196

图C.1.1.2 球体主剖面上中梯装置不同电阻率值的ρS和ηS剖面曲线196

图C.1.1.3 球体上中梯装置的ηS平面等值线图197

图C.1.1.4 球体主剖面上中梯装置不同MN的ηS剖面曲线197

1.2 椭球体198

图C.1.2.1 三轴椭球体上主横剖面纵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198

图C.1.2.2 三轴椭球体上主横剖面横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198

图C.1.2.3 三轴椭球体上主纵剖面纵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198

图C.1.2.4 三轴椭球体上主纵剖面横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199

图C.1.2.5 三轴椭球体上纵向中梯横剖面不同电阻率值的ηS极大值与埋深的关系曲线图199

图C.1.2.6 三轴椭球体上横剖面横向中梯和纵向中梯ηS极大值与埋深的关系曲线图200

图C.1.2.7 三轴椭球体上横剖面纵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200

图C.1.2.8 三轴椭球体上横剖面横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201

图C.1.2.9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主横剖面纵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201

图C.1.2.10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主横剖面横向中梯不同电阻率值的ηS剖面曲线201

图C.1.2.11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横剖面纵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μ12=0.1)202

图C.1.2.12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横剖面横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μ12=0.1)202

图C.1.2.13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横剖面纵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μ12=10)203

图C.1.2.14 三轴倾斜椭球体上横剖面横向中梯的ηS平面剖面图(μ12=10)203

图C.1.2.15 三轴椭球体长轴与测线不垂直时(A=45°,μ12=0.1)中梯装置的ηS平面剖面图204

图C.1.2.16 三轴椭球体长轴与测线不垂直时(A=45°,μ12=0.1)中梯装置的ηS平面等值线图204

图C.1.2.17 三轴椭球体长轴与测线不垂直(A=45°)改变电阻率时中梯装置的ηS平面等值线图205

1.3 板状体206

图C.1.3.1 不同产状铜板上中梯装置的ρS和PS剖面曲线206

图C.1.3.2 不同产状高阻浸染石墨板上中梯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206

图C.1.3.3 直立铜板上纵向中梯和横向中梯的ηS剖面曲线207

图C.1.3.4 直立高阻浸染石墨板上纵向中梯和横向中梯的ηS剖面曲线207

图C.1.3.5 走向有限延伸有限的直立厚板上改变埋深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08

图C.1.3.6 走向有限改变向下延伸时直立厚板上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09

图C.1.3.7 向下延伸有限改变走向长度时直立厚板上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10

图C.1.3.8 测线与直立铜板走向斜交时中梯装置的ηS平面剖面图210

图C.1.3.9 直立铜板上环形电测的ρS和ηS极形图211

图C.1.3.10 直立高阻浸染石墨板上环形电测的ρS和ηS极形图211

图C.1.3.11 极化体位于中梯装置供电电极附近时的ηS剖面曲线211

1.4 垂直接触面212

图C.1.4.1 垂直接触面上中梯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212

1.5 组合体212

图C.1.5.1 相邻板状体上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12

图C.1.5.2 相邻板状体上改变间距和埋深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13

图C.1.5.3 直立铜板上部有高阻不极化水平板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13

图C.1.5.4 直立铜板两侧有高阻不极化直立板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14

图C.1.5.5 直立铜板附近围岩中和近地表处有高阻不极化体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14

图C.1.5.6 直立铜板近地表处有极化体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15

1.6 覆盖层215

图C.1.6.1 球体上有无覆盖层时中梯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15

图C.1.6.2 板状体上有无覆盖层时中梯装置的视极化率异常归一化剖面曲线215

图C.1.6.3 不同产状板状体上有无良导覆盖层时中梯装置的PS剖面曲线216

1.7 起伏地形217

图C.1.7.1 起伏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中梯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217

图C.1.7.2 山谷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中梯装置土槽模拟的ρS和ηS剖面曲线218

图C.1.7.3 起伏地形条件下脉状体上中梯装置的电阻网络模拟ηS剖面曲线218

图C.1.7.4 山谷附近不同产状极化体上中梯装置计算的ηS剖面曲线219

2 偶极-偶极装置220

2.1 球体220

图C.2.1.1 球体主剖面上偶极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20

2.2 板状体221

图C.2.2.1 直立铜板上偶极装置的ρSf和P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21

图C.2.2.2 倾斜铜板上偶极装置的ρSf和P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22

图C.2.2.3 水平铜板上偶极装置的ρSf和P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23

图C.2.2.4 直立低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24

图C.2.2.5 倾斜(75°)低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25

图C.2.2.6 倾斜(60°)低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26

图C.2.2.7 倾斜(30°)低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27

图C.2.2.8 水平低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27

图C.2.2.9 直立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28

图C.2.2.10 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28

图C.2.2.11 水平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29

2.3 垂直接触面229

图C.2.3.1 垂直接触面上偶极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229

2.4 组合体230

图C.2.4.1 相邻直立板状体改变间距时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30

图C.2.4.2 相邻倾斜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31

图C.2.4.3 八字形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31

图C.2.4.4 X形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32

图C.2.4.5 三个直立相邻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32

图C.2.4.6 三个雁行排列的倾斜板状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33

图C.2.4.7 相邻直立铜板上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33

图C.2.4.8 直立铜板附近围岩中和近地表处有高阻不极化体时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34

图C.2.4.9 直立铜板上部有水平高阻不极化板时偶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34

2.5 覆盖层235

图C.2.5.1 水平圆柱体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35

图C.2.5.2 直立板状体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36

图C.2.5.3 倾斜板状体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37

图C.2.5.4 水平板状体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38

图C.2.5.5 直立低阻极化板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和中梯装置的PS剖面曲线239

图C.2.5.6 水平低阻极化板上有无低阻覆盖层时偶极和中梯装置的PS剖面曲线239

2.6 起伏地形240

图C.2.6.1 无限坡长山脊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40

图C.2.6.2 无限坡长山谷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41

图C.2.6.3 有限坡长山脊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42

图C.2.6.4 有限坡长山谷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43

图C.2.6.5 谷脊相连山脊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44

图C.2.6.6 脊谷相连山谷下水平圆柱体上偶极装置的PS剖面曲线和断面等值线245

图C.2.6.7 起伏地形条件下走向和下延无限的直立脉状体上用有限元法计算的偶极装置的σS和PS拟断面图246

3 近场源装置247

3.1 球体247

图C.3.1.1 浸染石墨球体主剖面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47

图C.3.1.2 浸染石墨球体主剖面上近场源三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48

图C.3.1.3 浸染石墨球体主剖面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48

3.2 板状体249

图C.3.2.1 直立铜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49

图C.3.2.2 倾斜铜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49

图C.3.2.3 水平铜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50

图C.3.2.4 直立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50

图C.3.2.5 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51

图C.3.2.6 水平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51

图C.3.2.7 直立铜板上近场源三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52

图C.3.2.8 倾斜铜板上近场源三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52

图C.3.2.9 水平铜板上近场源三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53

图C.3.2.10 直立铜板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53

图C.3.2.11 倾斜铜板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54

图C.3.2.12 水平铜板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54

图C.3.2.13 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55

3.3 垂直接触面256

图C.3.3.1 垂直接触面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56

3.4 组合体257

图C.3.4.1 直立铜板近地表处有极化体时近场源二极装置和中梯装置的ηS对比剖面曲线257

图C.3.4.2 直立铜板两侧有高阻不极化直立板时近场源二极装置和中梯装置的ηS对比剖面曲线258

图C.3.4.3 直立铜板上部有高阻不极化水平板时近场源二极装置和中梯装置的ηS对比剖面曲线259

3.5 起伏地形260

图C.3.5.1 起伏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260

图C.3.5.2 山谷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近场源二极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61

图C.3.5.3 起伏地形条件下直立脉状体上近场源三极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262

图C.3.5.4 起伏地形条件下直立脉状体上近场源四极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263

4 联合剖面装置264

4.1 球体264

图C.4.1.1 球体主剖面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264

图C.4.1.2 球体主剖面上联剖装置不同电阻率值的ηA S剖面曲线265

4.2 板状体265

图C.4.2.1 直立铜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265

图C.4.2.2 倾斜铜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266

图C.4.2.3 水平铜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266

图C.4.2.4 直立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267

图C.4.2.5 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267

图C.4.2.6 水平高阻浸染石墨板上联剖装置不同极距的ηS剖面曲线268

4.3 垂直接触面268

图C.4.3.1 垂直接触面上联剖装置的ρS和ηS剖面曲线268

4.4 组合体269

图C.4.4.1 相邻板状体上改变埋深时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69

图C.4.4.2 两个埋深不同的相邻板状体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70

图C.4.4.3 相邻倾斜板状体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71

图C.4.4.4 两个埋深不同的相邻倾斜板状体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72

图C.4.4.5 相邻直立铜板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73

图C.4.4.6 相邻板状体上改变间距和埋深时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73

图C.4.4.7 直立铜板附近围岩中和近地表处有高阻不极化体时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74

图C.4.4.8 直立铜板上部有高阻不极化水平板时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74

4.5 起伏地形275

图C.4.5.1 起伏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75

图C.4.5.2 山谷地形条件下水平圆柱体上联剖装置的ηS剖面曲线275

5 对称四极测深装置276

5.1 球体276

图C.5.1.1 球心正上方改变球体尺度时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76

图C.5.1.2 球体主剖面旁测点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76

图C.5.1.3 球心正上方改变球体埋深时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77

图C.5.1.4 球体主剖面旁测点上改变球体埋深时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78

图C.5.1.5 低阻球体主剖面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79

5.2 椭球体280

图C.5.2.1 直立椭球体上不同测点位置的对称四极ηS测深曲线280

图C.5.2.2 倾斜椭球体上不同测点位置不同布极方向的对称四极ηS测深曲线281

图C.5.2.3 水平椭球体上不同测点位置不同布极方向的对称四极ηS测深曲线282

5.3 板状体283

图C.5.3.1 水平铜板改变埋深时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83

图C.5.3.2 不同产状铜板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83

图C.5.3.3 直立铜板上对称四极测深的ηS断面等值线284

图C.5.3.4 倾斜铜板上对称四极测深的ηS断面等值线284

图C.5.3.5 水平铜板上对称四极测深的ηS断面等值线285

图C.5.3.6 水平高阻浸染石墨板改变埋深时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85

图C.5.3.7 不同产状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86

图C.5.3.8 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对称四极测深的ηS断面等值线286

5.4 组合体287

图C.5.4.1 上下组合的铜板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87

图C.5.4.2 上下组合的石墨柱和铜板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87

图C.5.4.3 双层倾斜高阻浸染石墨板上对称四极测深的ηS断面等值线288

5.5 起伏地形289

图C.5.5.1 几种典型地形条件下直立铜板上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89

6 温纳和等比测深装置290

6.1 球体290

图C.6.1.1 球心正上方改变球体电阻率时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90

图C.6.1.2 球心正上方温纳和等比装置与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对比290

图C.6.1.3 球心正上方改变球体埋深时温纳和等比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91

图C.6.1.4 球体主剖面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92

图C.6.1.5 球体主剖面旁测点上温纳和等比装置与对称四极装置的ηS测深曲线对比292

图C.6.1.6 球体主剖面不同测点上温纳和等比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93

6.2 板状体294

图C.6.2.1 水平铜板改变埋深时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94

图C.6.2.2 不同产状铜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94

图C.6.2.3 不同产状铜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断面等值线295

图C.6.2.4 直立石墨板上改变埋深时温纳和等比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96

图C.6.2.5 倾斜(30°)石墨板上改变埋深时温纳和等比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97

图C.6.2.6 水平石墨板上改变埋深时温纳和等比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98

图C.6.2.7 水平高阻浸染石墨板改变埋深时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99

图C.6.2.8 不同产状高阻浸染石墨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299

图C.6.2.9 倾斜(30°)高阻浸染石墨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及断面等值线299

6.3 组合体300

图C.6.3.1 上下组合的铜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300

图C.6.3.2 上下组合的石墨柱和铜板上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300

6.4 水平地层301

图C.6.4.1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1)301

图C.6.4.2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0.1)302

图C.6.4.3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0.01)303

图C.6.4.4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5)304

图C.6.4.5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10)305

图C.6.4.6 二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50)306

图C.6.4.7 三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1,ρ3/ρ1=1)307

图C.6.4.8 三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0.5,ρ3/ρ1=1)307

图C.6.4.9 三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5,ρ3/ρ1=75)308

图C.6.4.10 三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5,ρ3/ρ1=1)308

图C.6.4.11 三层水平地层温纳装置的ηS测深曲线(ρ2/ρ1=0.5,ρ3/ρ1=1/30)309

7 固定点源测深装置310

7.1 球体310

图C.7.1.1 球体主剖面上不同点位的固定点源ηS测深曲线310

图C.7.1.2 球体主剖面上固定点源ηS测深确定球心深度的圆弧交汇图310

图C.7.1.3 球体主剖面上不同点位固定点源ηS测深确定球心深度的圆弧交汇图311

7.2 板状体312

图C.7.2.1 直立铜板上固定点源ηS测深确定板心深度的圆弧交汇图312

图C.7.2.2 倾斜铜板上固定点源ηS测深确定板心深度的圆弧交汇图312

图C.7.2.3 倾斜铜板上不同点位的固定点源ηS测深确定板心深度的圆弧交汇图313

7.3 组合体314

图C.7.3.1 上下组合的铜板上固定点源装置的ηS测深曲线314

图C.7.3.2 上下组合的石墨柱和铜板上固定点源装置的ηS测深曲线314

8 充电装置315

8.1 球体315

图C.8.1.1 球体主断面上充电点位于不同深度时地面各电位参数的剖面曲线315

图C.8.1.2 球体主断面上充电点位于不同深度时地面各电位梯度参数的剖面曲线316

图C.8.1.3 充电点位于球体与地面之间时地面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平面剖面图317

图C.8.1.4 充电点位于面极化球体与地面之间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318

图C.8.1.5 充电点位于体极化球体与地面之间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319

图C.8.1.6 充电点位于球体底部以外时地面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平面剖面图320

图C.8.1.7 充电点位于面极化球体底部以外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321

图C.8.1.8 充电点位于体极化球体底部以外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322

8.2 板状体323

图C.8.2.1 直立厚石墨板地面充电时一次场和二次场的平面剖面图323

图C.8.2.2 直立铜板端外地面充电时横向二次场和视极化率的平面剖面图324

图C.8.2.3 直立铜板端外地面充电时纵向二次场的平面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325

图C.8.2.4 直立铜板端外地面充电时纵向视极化率的平面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326

图C.8.2.5 直立铜板端外地面充电时二次场电梯度和视极化率的主纵剖面图327

图C.8.2.6 直立厚石墨板地下围岩充电时一次场的平面剖面图327

图C.8.2.7 直立厚石墨板地下围岩充电时二次场的平面剖面图和平面等值线图328

图C.8.2.8 倾斜板状体间接充电时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平面剖面图329

图C.8.2.9 面极化倾斜板状体间接充电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330

图C.8.2.10 体极化倾斜板状体间接充电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331

图C.8.2.11 浸染石墨板直接充电改变充电点位时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主纵剖面图332

图C.8.2.12 浸染石墨板直接充电改变充电点位时视极化率ηS的主纵剖面图333

图C.8.2.13 稀疏浸染石墨板直接充电时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平面剖面图334

图C.8.2.14 体极化直立板状体直接充电时一次和二次电位梯度的平面剖面图335

图C.8.2.15 体极化直立板状体直接充电时的向量测量和矢量分布图336

8.3 垂直接触面337

图C.8.3.1 垂直接触面上充电装置各电位参数的主剖面图337

图C.8.3.2 垂直接触面上充电装置各电位梯度参数的主剖面图338

8.4 组合体339

图C.8.4.1 充电小铜板附近存在大铜板时一次场和二次场的电位梯度剖面图339

图C.8.4.2 组合模型上充电装置的视极化率ηS剖面曲线339

8.5 起伏地形340

图C.8.5.1 山脊地形对点源电场影响的剖面图340

图C.8.5.2 山脊地形对点源附近存在极化体时电场影响的剖面图341

图C.8.5.3 山谷地形对点源电场影响的剖面图342

图C.8.5.4 山谷地形对点源附近存在极化体时电场影响的剖面图343

附表1 激发极化法常用参数一览表344

附表2 国产常用激电仪主要性能和技术指标一览表3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