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水工设计手册 第3卷 征地移民、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陈伟,朱党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ISBN:9787517010081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09页
- 文件大小:151MB
- 文件页数:641页
- 主题词:水利水电工程-工程设计-技术手册;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手册;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手册;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水工设计手册 第3卷 征地移民、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征地移民3
1.1 概述3
1.1.1 征地移民的概念3
1.1.2 政策法规体系3
1.1.2.1 主要法律3
1.1.2.2 行政法规4
1.1.2.3 部门规章4
1.1.2.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5
1.1.3 规划设计原则5
1.1.4 规划设计任务5
1.1.5 规划报批程序5
1.2 建设征地范围界定6
1.2.1 建设征地范围6
1.2.1.1 水库淹没影响区6
1.2.1.2 枢纽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建设区6
1.2.2 水库淹没区确定6
1.2.2.1 设计洪水标准6
1.2.2.2 设计洪水回水计算6
1.2.2.3 回水末端的设计终点位置7
1.2.2.4 风浪和船行波引起的临时淹没区7
1.2.2.5 冰塞壅水影响区7
1.2.2.6 淹没范围确定8
1.2.3 水库蓄水影响区确定8
1.2.3.1 水库滑坡影响区8
1.2.3.2 水库塌岸影响区8
1.2.3.3 水库浸没区8
1.2.3.4 其他受水库蓄水影响区8
1.2.4 枢纽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建设区确定8
1.2.5 界桩测设8
1.2.5.1 界桩的分类8
1.2.5.2 临时界桩测设要求8
1.2.5.3 永久界桩测设要求9
1.2.6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要求9
1.3 经济社会调查10
1.3.1 调查目的10
1.3.2 调查范围10
1.3.3 调查内容和方法10
1.3.3.1 调查内容10
1.3.3.2 调查方法10
1.3.4 调查要求14
1.3.5 准备工作和组织程序14
1.3.5.1 准备工作14
1.3.5.2 组织程序14
1.4 实物调查15
1.4.1 调查目的15
1.4.2 调查要求16
1.4.2.1 基本要求16
1.4.2.2 调查范围16
1.4.2.3 调查深度16
1.4.2.4 成果认定16
1.4.2.5 调查精度16
1.4.3 调查依据17
1.4.4 调查内容和方法17
1.4.4.1 农村调查17
1.4.4.2 城(集)镇调查27
1.4.4.3 工业企业调查37
1.4.4.4 专业项目调查40
1.4.5 调查组织与实施54
1.4.5.1 工作程序54
1.4.5.2 准备工作54
1.4.5.3 实地调查55
1.4.5.4 成果整理55
1.4.5.5 调查成果56
1.5 移民安置任务、目标和标准56
1.5.1 基本概念56
1.5.1.1 移民安置任务56
1.5.1.2 规划设计基准年、水平年56
1.5.1.3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56
1.5.2 农村移民安置56
1.5.2.1 安置任务56
1.5.2.2 安置目标58
1.5.2.3 安置标准59
1.5.2.4 设计深度63
1.5.3 城(集)镇迁建63
1.5.3.1 人口规模63
1.5.3.2 建设标准64
1.5.3.3 建设用地规模66
1.5.4 工业企业处理66
1.5.5 专业项目处理67
1.6 农村移民安置规划67
1.6.1 基本资料67
1.6.1.1 建设征(占)地区67
1.6.1.2 移民安置区67
1.6.2 环境容量分析67
1.6.2.1 分析步骤67
1.6.2.2 分析类型68
1.6.2.3 分析方法68
1.6.2.4 设计深度69
1.6.3 移民安置方案69
1.6.3.1 安置方式70
1.6.3.2 安置地点选择70
1.6.3.3 安置方案比选71
1.6.3.4 安置方案确定方法71
1.6.3.5 设计深度72
1.6.4 生产安置规划72
1.6.4.1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72
1.6.4.2 土地资源筹措72
1.6.4.3 土地开发、农耕地改造及农田水利工程72
1.6.4.4 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76
1.6.4.5 园艺作物种植规划78
1.6.4.6 养殖业开发78
1.6.4.7 二、三产业开发78
1.6.4.8 生产安置效果评价79
1.6.4.9 设计深度79
1.6.5 搬迁安置规划设计79
1.6.5.1 规划设计原则79
1.6.5.2 规划设计内容及方法80
1.6.5.3 居民点建设投资83
1.6.5.4 设计深度83
1.6.6 耕地占补平衡分析84
1.6.6.1 法律依据84
1.6.6.2 耕地占补平衡规划84
1.6.7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要求84
1.6.8 移民安置综合评价85
1.7 城(集)镇迁建规划86
1.7.1 规划要求86
1.7.2 规划任务、原则及设计深度86
1.7.2.1 规划任务86
1.7.2.2 规划原则86
1.7.2.3 基本程序与设计深度87
1.7.3 淹没影响分析87
1.7.4 迁建处理方案88
1.7.4.1 易地迁建88
1.7.4.2 后靠建设88
1.7.4.3 工程防护及局部搬迁88
1.7.4.4 撤销与合并88
1.7.5 迁建选址88
1.7.5.1 选址原则88
1.7.5.2 选址程序88
1.7.6 新址地质勘察89
1.7.6.1 选址地质调查89
1.7.6.2 初步地质勘察89
1.7.6.3 详细地质勘察89
1.7.6.4 市政工程地质勘察89
1.7.6.5 施工图补充勘察90
1.7.7 迁建总体规划90
1.7.7.1 迁建总体规划与城(集)镇体系之间的关系90
1.7.7.2 迁建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内容及要求90
1.7.8 迁建规划设计90
1.7.8.1 工作内容和成果90
1.7.8.2 迁建规模91
1.7.8.3 新址适宜性评价91
1.7.8.4 用地布局规划91
1.7.8.5 公共设施规划92
1.7.8.6 居住建筑规划94
1.7.8.7 公用设施规划95
1.7.8.8 道路交通规划95
1.7.8.9 竖向设计96
1.7.8.10 公用工程规划设计98
1.7.8.11 防灾减灾规划102
1.7.8.12 环境保护规划103
1.7.8.13 技术经济分析105
1.7.8.14 新址征地补偿费及基础设施工程投资计算107
1.8 工业企业处理规划108
1.8.1 概述108
1.8.1.1 处理原则108
1.8.1.2 主要任务108
1.8.1.3 主要内容108
1.8.1.4 设计深度108
1.8.2 资产评估108
1.8.2.1 基本知识108
1.8.2.2 基本思路110
1.8.2.3 受淹企业的资产评估110
1.8.3 处理规划设计112
1.8.3.1 淹没影响程度分析112
1.8.3.2 处理方案确定112
1.8.4 补偿投资113
1.8.4.1 基本原则113
1.8.4.2 补偿项目设置113
1.8.4.3 补偿标准及补偿费计算113
1.8.4.4 计算案例114
1.9 专业项目处理规划116
1.9.1 概述116
1.9.1.1 处理原则116
1.9.1.2 规划设计要求116
1.9.1.3 设计深度116
1.9.2 交通运输工程处理116
1.9.2.1 处理规划依据117
1.9.2.2 铁路处理117
1.9.2.3 公路处理117
1.9.2.4 码头、渡口处理120
1.9.2.5 航道处理121
1.9.2.6 库周交通处理121
1.9.3 输变电工程处理121
1.9.3.1 规划依据121
1.9.3.2 变电所(站)处理121
1.9.3.3 送电线路处理124
1.9.3.4 安置区配电线路调整规划126
1.9.4 电信工程处理126
1.9.4.1 规划依据126
1.9.4.2 长途通信线路处理126
1.9.4.3 通信基站处理129
1.9.4.4 地方通信线路处理129
1.9.4.5 安置区通信线路处理129
1.9.5 广播电视工程处理129
1.9.6 水利水电工程处理129
1.9.6.1 规划依据129
1.9.6.2 小水库处理129
1.9.6.3 小水电站处理129
1.9.6.4 提水站处理129
1.9.6.5 闸坝处理130
1.9.6.6 渠道处理130
1.9.7 管道设施处理130
1.9.8 国有农(林、牧、渔)场处理130
1.9.9 文物古迹处理130
1.9.9.1 处理原则130
1.9.9.2 处理规划131
1.9.9.3 处理案例131
1.9.10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处理132
1.9.10.1 风景名胜区处理132
1.9.10.2 自然保护区处理133
1.9.11 水文站处理133
1.9.12 矿产资源处理133
1.9.13 永久测量标志处理133
1.10 库区防护工程133
1.10.1 防护工程类型和适用条件133
1.10.1.1 防护工程类型133
1.10.1.2 防护工程适用条件134
1.10.2 防护工程设计标准134
1.10.2.1 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134
1.10.2.2 防护工程等级134
1.10.2.3 防护工程的防洪标准135
1.10.2.4 防护工程其他设计标准135
1.10.3 基础资料135
1.10.3.1 经济社会135
1.10.3.2 气象水文135
1.10.3.3 工程地形135
1.10.3.4 工程地质136
1.10.3.5 房屋加固处理136
1.10.3.6 移民安置规划136
1.10.4 防护方案选择及防护工程布置136
1.10.4.1 防护方案选择136
1.10.4.2 防护工程总体布置137
1.10.4.3 堤防工程布置137
1.10.4.4 排水工程布置138
1.10.4.5 护岸工程布置139
1.10.4.6 场地垫高工程布置139
1.10.4.7 房屋加固处理工程布置139
1.10.5 防护工程主要建筑物设计140
1.10.5.1 土堤设计140
1.10.5.2 防洪墙(挡墙)设计142
1.10.5.3 排水沟渠设计144
1.10.5.4 泵站设计145
1.10.5.5 水闸设计145
1.10.5.6 护岸工程设计146
1.10.5.7 场地垫高工程设计147
1.10.5.8 房屋加固处理工程设计148
1.10.6 防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148
1.10.7 防护工程管理设计149
1.10.8 防护工程设计方案比选149
1.10.9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要求150
1.11 水库水域开发与利用150
1.11.1 开发利用原则150
1.11.2 水库渔业开发150
1.11.3 水库旅游开发151
1.11.3.1 开发要求151
1.11.3.2 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151
1.11.3.3 旅游景点规划151
1.11.4 水库消落区土地利用152
1.11.4.1 利用原则152
1.11.4.2 利用范围及分区152
1.11.4.3 消落区的开发利用模式152
1.11.4.4 消落区土地利用规划152
1.11.5 水库航运开发153
1.11.6 各设计阶段的规划要求153
1.12 水库库底清理153
1.12.1 清理目的153
1.12.2 基本要求154
1.12.3 清理范围及对象154
1.12.3.1 一般清理154
1.12.3.2 特殊清理155
1.12.4 清理方法及技术要求155
1.12.4.1 建筑物、构筑物清理155
1.12.4.2 林木采伐与迹地清理156
1.12.4.3 易漂浮物清理156
1.12.4.4 卫生清理156
1.12.4.5 固体废物清理158
1.12.4.6 特殊清理159
1.12.4.7 专门的防污染处理159
1.12.5 清理工作量确定159
1.12.5.1 库底清理实物量调查159
1.12.5.2 清理工作量确定159
1.12.6 各设计阶段的设计要求160
1.13 补偿投资概(估)算编制160
1.13.1 编制依据、原则和特点160
1.13.1.1 编制依据161
1.13.1.2 编制原则161
1.13.1.3 编制特点161
1.13.2 投资概(估)算项目设置及费用构成161
1.13.2.1 项目设置161
1.13.2.2 费用构成162
1.13.3 投资概算编制方法164
1.13.3.1 补偿补助费概算164
1.13.3.2 工程建设费概算169
1.13.3.3 其他费用计算169
1.13.3.4 预备费计算169
1.13.3.5 有关税费计算170
1.13.4 投资估算编制方法171
1.13.5 投资概(估)算编制要求172
1.14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172
1.14.1 概述172
1.14.2 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172
1.14.3 扶持有关规定172
1.14.4 扶持规划173
1.14.5 新建水库后期扶持人口核定173
1.14.6 其他后期扶持政策173
参考文献174
第2章 环境保护179
2.1 综述179
2.1.1 保护目标与管理规定179
2.1.1.1 保护目标179
2.1.1.2 管理规定和管理程序179
2.1.1.3 发展趋势180
2.1.2 设计依据180
2.1.2.1 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180
2.1.2.2 主要规范和标准180
2.1.2.3 工程设计技术文件181
2.1.3 环境影响评价181
2.1.3.1 工作内容和原则181
2.1.3.2 工作流程181
2.1.3.3 工作等级181
2.1.3.4 评价范围与评价时段182
2.1.4 环境保护设计182
2.1.4.1 工作内容和原则182
2.1.4.2 工作流程183
2.1.5 各设计阶段环境保护工作要求183
2.1.5.1 水利水电工程各设计阶段环境保护工作要求183
2.1.5.2 水电工程各设计阶段环境保护工作要求184
2.2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184
2.2.1 自然环境调查184
2.2.1.1 工程地理位置184
2.2.1.2 地形、地貌与地质184
2.2.1.3 气候与气象184
2.2.1.4 土壤185
2.2.1.5 水文与水资源185
2.2.1.6 水环境185
2.2.1.7 陆生生态186
2.2.1.8 水生生态188
2.2.1.9 环境空气与声环境192
2.2.2 社会环境调查192
2.2.2.1 社会经济192
2.2.2.2 人群健康192
2.2.3 环境敏感区调查193
2.2.3.1 调查范围193
2.2.3.2 调查内容193
2.2.3.3 调查方法194
2.2.4 历史资料调查194
2.2.4.1 调查内容194
2.2.4.2 调查方法194
2.2.5 环境现状评价194
2.2.5.1 自然环境现状评价194
2.2.5.2 社会环境现状评价199
2.2.5.3 敏感区域现状评价199
2.3 工程分析与环境影响识别200
2.3.1 工程与规划协调性分析200
2.3.1.1 工程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协调性分析200
2.3.1.2 工程与流域规划及专项规划的协调性分析200
2.3.1.3 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划)的协调性分析200
2.3.1.4 工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200
2.3.2 工程设计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201
2.3.2.1 工程开发方式环境合理性分析201
2.3.2.2 工程设计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201
2.3.2.3 工程施工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201
2.3.2.4 移民安置环境合理性分析202
2.3.3 工程分析202
2.3.3.1 目的202
2.3.3.2 对象202
2.3.3.3 技术要求202
2.3.3.4 主要内容与技术方法203
2.3.4 环境影响识别206
2.3.4.1 目的206
2.3.4.2 内容206
2.3.4.3 技术方法208
2.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10
2.4.1 水文、泥沙情势影响分析210
2.4.1.1 各类工程水文情势变化特点210
2.4.1.2 水文情势影响评价211
2.4.1.3 泥沙情势影响分析215
2.4.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15
2.4.2.1 预测阶段和预测时期215
2.4.2.2 预测范围215
2.4.2.3 水温预测216
2.4.2.4 水质预测与评价221
2.4.2.5 水库富营养化预测与评价227
2.4.2.6 水环境容量计算229
2.4.2.7 对地下水的影响230
2.4.3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231
2.4.3.1 陆生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231
2.4.3.2 水生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239
2.4.3.3 环境敏感目标影响预测与评价248
2.4.3.4 对区域现存主要敏感生态问题的影响趋势253
2.4.4 局地气候影响预测与评价253
2.4.4.1 对气温的影响预测253
2.4.4.2 对降水的影响预测254
2.4.4.3 对湿度的影响预测255
2.4.4.4 对风的影响预测255
2.4.4.5 对生态的影响评价255
2.4.5 土地资源与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56
2.4.5.1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256
2.4.5.2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257
2.4.6 环境地质影响预测与评价259
2.4.6.1 水库诱发地震影响259
2.4.6.2 库岸稳定影响259
2.4.6.3 其他环境地质问题影响260
2.4.7 声、气、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61
2.4.7.1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61
2.4.7.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64
2.4.7.3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66
2.4.8 人群健康影响预测与评价267
2.4.8.1 影响因素分析267
2.4.8.2 主要疾病影响预测评价内容268
2.4.8.3 影响预测评价方法270
2.4.9 景观影响预测与评价270
2.4.9.1 预测内容270
2.4.9.2 评价方法270
2.4.10 社会经济及移民影响预测与评价272
2.4.10.1 社会经济影响272
2.4.10.2 移民影响274
2.5 生态需水及保障措施275
2.5.1 生态需水构成及界定275
2.5.1.1 生态基流275
2.5.1.2 敏感生态需水275
2.5.2 生态需水确定276
2.5.2.1 生态基流的计算方法276
2.5.2.2 敏感生态需水的计算方法279
2.5.3 生态需水保障措施281
2.5.3.1 兼顾生态用水的工程调度281
2.5.3.2 生态补水283
2.5.3.3 生态流量泄放设施283
2.5.3.4 生态流量监控284
2.5.4 案例分析284
2.5.4.1 部分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及下泄方式284
2.5.4.2 某河流多目标生态需水调度方案286
2.5.4.3 国外流域生态调度典型案例289
2.6 水环境保护290
2.6.1 重要水域水质保护措施290
2.6.1.1 水质保护与污染控制措施290
2.6.1.2 生态措施294
2.6.2 工程施工废污水处理298
2.6.2.1 施工废水处理298
2.6.2.2 砂石料加工废水处理300
2.6.2.3 混凝土拌和系统冲洗废水处理304
2.6.2.4 地下洞室施工废水处理304
2.6.2.5 基坑废水处理304
2.6.2.6 机械修配系统含油废水处理304
2.6.2.7 生活污水处理305
2.6.3 施工期水源地保护措施312
2.6.3.1 水源地防护措施312
2.6.3.2 水源替代措施314
2.6.4 水温恢复与调控措施314
2.6.4.1 措施的类型和特点314
2.6.4.2 分层取水设施设计319
2.6.5 地下水保护措施320
2.6.5.1 措施分类320
2.6.5.2 排水措施320
2.6.5.3 防渗措施321
2.7 陆生生态保护322
2.7.1 保护对象和设计原则322
2.7.1.1 保护对象322
2.7.1.2 保护设计原则322
2.7.2 陆生植物保护322
2.7.2.1 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就地和迁地保护322
2.7.2.2 古树名木保护326
2.7.2.3 森林、草原植被保护327
2.7.3 陆生动物保护328
2.7.3.1 陆生动物就地保护328
2.7.3.2 野生动物迁地保护329
2.7.3.3 施工区陆生动物保护330
2.8 水生生态保护330
2.8.1 生境保护与修复330
2.8.1.1 生境保护确定原则和方法330
2.8.1.2 生境保护范围331
2.8.1.3 生境保护措施331
2.8.1.4 微生境修复332
2.8.2 过鱼设施设计333
2.8.2.1 过鱼目标确定333
2.8.2.2 过鱼方案设计333
2.8.2.3 设计水位与设计流速333
2.8.2.4 鱼道设计334
2.8.2.5 仿自然通道设计335
2.8.2.6 升鱼机设计336
2.8.2.7 鱼闸设计337
2.8.2.8 集运鱼系统设计337
2.8.2.9 附属设施设计338
2.8.2.10 模型试验338
2.8.2.11 过鱼设施运行管理338
2.8.2.12 过鱼设施案例339
2.8.3 鱼类增殖站设计341
2.8.3.1 放流规模341
2.8.3.2 建设内容341
2.8.3.3 站址比选342
2.8.3.4 站址环境条件343
2.8.3.5 工艺设计343
2.8.3.6 工程设计347
2.8.3.7 运行规划350
2.8.4 拦、赶鱼设施设计353
2.8.4.1 设施类型及其比选353
2.8.4.2 网拦赶鱼设施353
2.8.4.3 电拦赶鱼设施355
2.8.4.4 其他拦、赶鱼设施355
2.9 土壤环境保护355
2.9.1 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356
2.9.1.1 工程措施356
2.9.1.2 生物措施362
2.9.1.3 化学改良措施364
2.9.1.4 管理措施364
2.9.1.5 典型案例365
2.9.2 土壤潜育化、沼泽化防治366
2.9.2.1 工程措施366
2.9.2.2 生物措施367
2.9.2.3 管理措施367
2.9.3 底泥处理367
2.9.3.1 隔离处置367
2.9.3.2 资源化利用367
2.10 大气、声环境保护368
2.10.1 空气污染控制368
2.10.1.1 主要保护对象和保护要求368
2.10.1.2 砂石料生产系统除尘368
2.10.1.3 混凝土拌和系统除尘369
2.10.1.4 道路扬尘控制369
2.10.1.5 爆破钻孔粉尘控制369
2.10.1.6 施工场地扬尘、臭气控制369
2.10.2 噪声防治369
2.10.2.1 主要保护对象和保护要求369
2.10.2.2 声源控制370
2.10.2.3 传播途径控制371
2.10.2.4 受体防护372
2.10.2.5 隔声屏障工程实例373
2.11 固体废弃物处置374
2.11.1 固体废弃物产生和处置要求374
2.11.2 生活垃圾处置374
2.11.2.1 生活垃圾处置方式374
2.11.2.2 垃圾收集与运输374
2.11.2.3 卫生填埋工艺类型375
2.11.2.4 卫生填埋场工艺设计376
2.11.3 建筑垃圾处置378
2.12 人群健康保护378
2.12.1 卫生清理与检疫防疫378
2.12.1.1 卫生清理378
2.12.1.2 检疫防疫379
2.12.1.3 食品与环境卫生管理379
2.12.1.4 工程运行调度管理380
2.12.2 疾病预防与控制380
2.12.2.1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380
2.12.2.2 介水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381
2.12.2.3 虫媒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382
2.12.2.4 地方性疾病预防措施382
2.12.2.5 流感的预防和控制382
2.12.3 血吸虫病防治工程措施设计382
2.12.3.1 涵闸(泵站)血防工程措施设计382
2.12.3.2 堤防血防工程措施设计383
2.12.3.3 灌排渠系血防工程措施设计384
2.12.3.4 河湖整治血防工程措施设计384
2.12.3.5 饮水血防工程措施设计385
2.12.3.6 血吸虫病防治案例385
2.13 景观保护与生态水工设计386
2.13.1 景观与景观保护386
2.13.1.1 景观[10]386
2.13.1.2 景观保护386
2.13.2 景观保护设计386
2.13.2.1 设计的重点和原则386
2.13.2.2 设计内容387
2.13.2.3 设计案例388
2.13.3 生态水工设计389
2.13.3.1 生态水利工程学389
2.13.3.2 生态河流的自然化理念389
2.13.3.3 河道岸坡生态防护工程设计390
2.13.3.4 案例:北京市北护城河生态治理工程392
2.14 环境监测396
2.14.1 环境监测任务396
2.14.2 环境监测分类396
2.14.3 环境监测原则396
2.14.4 施工期环境监测397
2.14.4.1 水环境监测397
2.14.4.2 生态监测398
2.14.4.3 环境空气监测399
2.14.4.4 声环境监测399
2.14.4.5 土壤环境监测400
2.14.4.6 人群健康监测400
2.14.5 运行期环境监测400
2.14.5.1 水环境监测400
2.14.5.2 生态监测401
2.14.5.3 土壤环境监测402
2.14.5.4 人群健康监测402
参考文献402
第3章 水土保持407
3.1 概述407
3.1.1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407
3.1.1.1 水土流失407
3.1.1.2 水土保持409
3.1.2 水土保持设计原则与规定410
3.1.2.1 设计原则410
3.1.2.2 设计规定411
3.2 水土保持设计标准和水文计算415
3.2.1 级别划分与设计标准415
3.2.1.1 级别划分415
3.2.1.2 设计标准416
3.2.2 水文计算419
3.2.2.1 一般规定419
3.2.2.2 防洪水文计算419
3.2.2.3 排水水文计算420
3.2.2.4 算例422
3.3 水土保持调查与勘测423
3.3.1 水土保持调查423
3.3.1.1 区域调查423
3.3.1.2 工程区调查427
3.3.2 水土保持勘测428
3.3.2.1 测量428
3.3.2.2 勘察429
3.4 水土保持工程总体布置430
3.4.1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430
3.4.1.1 防治责任范围的内容430
3.4.1.2 防治责任范围确定的方法及要求430
3.4.1.3 防治责任范围的界定原则430
3.4.2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431
3.4.2.1 防治分区划定的原则431
3.4.2.2 防治分区的划分431
3.4.3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措施总体布局432
3.4.3.1 防治目标及标准432
3.4.3.2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432
3.4.3.3 分区水土保持措施布局432
3.4.4 案例435
3.4.4.1 南水北调中线鲁山段工程435
3.4.4.2 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工程436
3.5 弃渣场设计439
3.5.1 弃渣场分类439
3.5.2 基本资料和设计基本要求440
3.5.2.1 基本资料440
3.5.2.2 设计基本要求440
3.5.3 弃渣场选址440
3.5.4 弃渣堆置方案设计440
3.5.4.1 弃渣场堆置要素441
3.5.4.2 安全防护距离443
3.5.4.3 弃渣场稳定分析443
3.5.4.4 弃渣场基础处理444
3.5.5 弃渣场防护措施布置444
3.5.5.1 弃渣场防护措施体系444
3.5.5.2 弃渣场防护措施总体布局444
3.5.6 案例446
3.5.6.1 弃渣场设计算例446
3.5.6.2 沟道型渣场案例449
3.5.6.3 临河型渣场案例460
3.5.6.4 坡地型渣场案例461
3.5.6.5 平地型渣场案例462
3.5.6.6 库区型渣场案例463
3.6 拦渣工程设计465
3.6.1 拦渣工程分类及其适用条件465
3.6.1.1 工程分类465
3.6.1.2 适用条件465
3.6.2 挡渣墙工程设计465
3.6.2.1 型式465
3.6.2.2 断面设计465
3.6.2.3 细部构造设计465
3.6.2.4 埋置深度465
3.6.2.5 常用挡渣墙设计466
3.6.2.6 设计算例466
3.6.3 拦渣堤工程设计467
3.6.3.1 堤型选择467
3.6.3.2 平面布置468
3.6.3.3 断面设计468
3.6.3.4 埋置深度468
3.6.3.5 细部构造设计469
3.6.3.6 设计算例469
3.6.4 拦渣坝工程设计470
3.6.4.1 截洪式拦渣坝471
3.6.4.2 滞洪式拦渣坝477
3.6.5 拦挡工程稳定计算479
3.6.5.1 挡渣墙稳定计算479
3.6.5.2 拦渣堤稳定计算481
3.6.5.3 拦渣坝稳定计算481
3.7 斜坡防护工程设计490
3.7.1 斜坡分类及防护490
3.7.1.1 斜坡分类490
3.7.1.2 斜坡开挖坡度490
3.7.1.3 斜坡防护类型490
3.7.2 斜坡防护工程适用条件491
3.7.2.1 削坡开级491
3.7.2.2 综合护坡491
3.7.2.3 砌石护坡492
3.7.2.4 边坡排水和防渗492
3.7.3 斜坡防护工程设计492
3.7.3.1 削坡开级工程492
3.7.3.2 综合护坡工程493
3.7.3.3 砌石护坡工程497
3.7.3.4 边坡排水和防渗工程498
3.8 土地整治工程设计499
3.8.1 土地整治分类及适用范围499
3.8.1.1 土地整治分类499
3.8.1.2 土地整治的适用范围499
3.8.2 土地整治设计499
3.8.2.1 设计原则499
3.8.2.2 土地利用方向的确定500
3.8.2.3 土地整治内容及要求500
3.8.2.4 不同场地土地整治模式508
3.8.3 案例510
3.8.3.1 金沙江向家坝土地整治案例510
3.8.3.2 黑龙江省平原灌区工程土地整治案例512
3.8.3.3 内蒙古自治区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土地整治案例513
3.9 防洪排导工程设计516
3.9.1 防洪排导工程类型与适用范围516
3.9.1.1 工程类型516
3.9.1.2 适用范围516
3.9.1.3 设计所需基本资料516
3.9.2 拦洪坝工程516
3.9.2.1 工程分类516
3.9.2.2 工程设计516
3.9.3 排洪排水工程517
3.9.3.1 工程分类517
3.9.3.2 工程设计517
3.9.4 护岸护滩工程521
3.9.4.1 工程分类521
3.9.4.2 坡式护岸521
3.9.4.3 坝式护岸521
3.9.4.4 墙式护岸522
3.9.5 泥石流防治工程522
3.9.5.1 设计基本要求522
3.9.5.2 地表径流形成区522
3.9.5.3 泥石流形成区523
3.9.5.4 泥石流流过区523
3.9.5.5 泥石流堆积区523
3.10 降雨蓄渗工程设计524
3.10.1 工程分类与适用范围524
3.10.1.1 定义及分类524
3.10.1.2 适用范围524
3.10.1.3 设计所需基本资料524
3.10.2 蓄水工程设计524
3.10.2.1 工程类型525
3.10.2.2 工程规模确定525
3.10.2.3 雨水收集设施设计526
3.10.2.4 雨水蓄存设施设计529
3.10.2.5 蓄水工程案例531
3.10.3 入渗工程设计533
3.10.3.1 渗透设施布置要求534
3.10.3.2 绿地入渗534
3.10.3.3 透水铺装地面入渗534
3.10.3.4 渗透浅沟534
3.10.3.5 渗透洼地535
3.10.3.6 渗透管535
3.10.3.7 渗透池535
3.10.3.8 入渗井536
3.10.3.9 道路雨水入渗工程案例536
3.11 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设计537
3.11.1 造林地立地类型537
3.11.1.1 立地类型划分537
3.11.1.2 立地改良条件及要求538
3.11.2 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类型及其适用条件539
3.11.2.1 工程类型539
3.11.2.2 适用条件539
3.11.2.3 树草种选择与配置539
3.11.3 一般林草工程设计542
3.11.3.1 适用范围542
3.11.3.2 设计要点542
3.11.3.3 案例568
3.11.4 高陡边坡绿化设计571
3.11.4.1 技术分类571
3.11.4.2 适用条件572
3.11.4.3 绿化设计573
3.11.5 园林式绿化设计578
3.11.5.1 适用范围578
3.11.5.2 设计要点578
3.11.5.3 案例579
3.12 防风固沙工程设计580
3.12.1 工程分类及体系580
3.12.1.1 工程分类580
3.12.1.2 工程体系580
3.12.2 工程设计581
3.12.2.1 沙障工程设计581
3.12.2.2 防风固沙林设计582
3.12.2.3 防风固沙种草设计582
3.12.2.4 围栏设计582
3.12.3 案例583
3.12.3.1 干旱风蚀荒漠化区穿越沙漠输水干渠的防风固沙工程体系583
3.12.3.2 干旱风蚀荒漠化区穿越戈壁输水干渠的防风固沙工程体系584
3.12.3.3 半干旱风蚀沙化区的防风固沙工程体系584
3.12.3.4 半湿润平原风沙区的防风固沙工程体系585
3.13 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586
3.13.1 施工条件586
3.13.1.1 交通条件586
3.13.1.2 自然条件586
3.13.1.3 材料来源586
3.13.2 施工布置586
3.13.2.1 布置原则586
3.13.2.2 施工布置587
3.13.3 施工方法587
3.13.3.1 工程措施587
3.13.3.2 植物措施590
3.13.3.3 临时措施592
3.13.4 施工进度安排593
3.13.4.1 安排原则593
3.13.4.2 进度安排593
3.14 水土保持监测598
3.14.1 监测内容和时段598
3.14.1.1 监测内容598
3.14.1.2 监测时段598
3.14.2 监测方法598
3.14.2.1 地面观测598
3.14.2.2 遥感监测600
3.14.2.3 调查监测600
3.14.3 监测成果601
3.14.4 监测体系601
参考文献607
热门推荐
- 2524181.html
- 2798422.html
- 3114211.html
- 1820604.html
- 577782.html
- 568596.html
- 3233568.html
- 2228722.html
- 2818091.html
- 14776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43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43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06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775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86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66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22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334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16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6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