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 王桐龄中国史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 王桐龄中国史 上
  • 王桐龄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608301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574页
  • 主题词:中国历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 王桐龄中国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论1

第一章 定义1

第一节 历史之范围1

第二节 历史之种类2

第三节 历史与国家之关系3

第四节 中国旧史学之缺点4

第五节 中国史之命名9

第二章 中国史上之种族11

第一节 中国民族之分布11

第二节 汉民族之特性14

第三节 历代户口之消长58

第三章 中国史上之地理69

第一节 中国地势大略69

第二节 历代史域之伸缩76

第三节 历代帝都之地点79

第四节 历代地方行政区域之变迁88

第四章 中国史上之年代95

第一节 中国史年代之确数95

第二节 历代之纪年法及岁首98

第三节 历代之纪元法及年号99

第四节 干支纪年法103

第五节 中国史时代之区分103

本论111

第一编 上古史 汉族胚胎时代111

第一期 传说时代111

第一章 中国文化之发源地111

第二章 太古之神话114

第三章 黄帝之治绩118

第一节 黄帝之外征118

第二节 黄帝之内治119

第三节 黄帝子孙之相续121

第四节 黄帝子孙之蕃衍123

第四章 太古时代开化之程度125

第五章 三皇五帝说127

第二期 唐虞三代时代134

第一章 唐虞之郅治134

第一节 尧之事迹134

第二节 舜之事迹135

第三节 洪水说139

第四节 三苗之征服141

第二章 夏之兴亡143

第一节 夏初之内治143

第二节 夏初之外征144

第三节 夏统之中绝及其中兴144

第四节 夏之衰亡145

第三章 商之兴亡147

第一节 商初之内治147

第二节 中叶之兴衰148

第三节 商之衰亡150

第四章 西周之兴亡152

第一节 周室勃兴之原因152

第二节 周初之内治154

第三节 周初之外患159

第四节 西周之衰亡161

第五章 西周之文化163

第一节 制度163

第二节 礼教171

第三期 春秋战国时代176

第一章 王室之陵夷与霸权之消长176

第一节 东周之式微176

第二节 齐桓晋文之霸业177

第三节 秦晋之争霸178

第四节 晋楚之争霸与弭兵会178

第五节 吴越之争霸179

第二章 封建制度之破坏与地方集权制度之发达182

第三章 世家之专横与主权之凌替185

第一节 鲁三桓185

第二节 齐田氏186

第三节 晋六卿186

第四章 周末学术之隆盛189

第一节 学术勃兴之原因189

第二节 诸家之派别192

第三节 孔道不行之原因及其结果203

第五章 战国七雄之对峙206

第一节 晋之衰亡与韩赵魏之建国206

第二节 齐之衰亡与田齐之建国208

第三节 越之衰亡与楚之强大208

第四节 燕之勃兴209

第六章 六国之衰亡与秦之一统211

第一节 商鞅之富强策211

第二节 苏秦之合纵策213

第三节 张仪之连衡策214

第四节 列国之内讧与秦人势力之膨胀216

第五节 列国对秦之抵抗策220

第六节 范雎之远交近攻策222

第七节 秦之统一周室之衰亡与列国之颠覆223

第七章 春秋战国时代之文化228

第一节 制度228

第二节 礼教231

第二编 中古史 汉族全盛时代237

第一期 秦汉时代237

第一章 秦始皇之统一政策237

第一节 秦始皇之内治237

第二节 秦始皇之外征238

第三节 秦始皇之神仙思想239

第二章 秦之衰亡244

第一节 二世之昏庸 群雄之蜂起244

第二节 钜鹿之战245

第三节 沛公入关246

第三章 楚汉之争248

第一节 项籍之专横248

第二节 汉兵之东下249

第三节 垓下之战251

第四章 汉初之封建问题255

第一节 汉初封建之由来255

第二节 吕氏之乱256

第三节 济北王兴居之乱258

第四节 淮南王长之跋扈258

第五节 七国之乱259

第五章 汉初之对外关系263

第一节 汉与匈奴之关系263

第二节 汉与南越之关系266

第三节 汉与闽越及东瓯之关系267

第四节 汉与西南夷之关系269

第五节 汉与朝鲜之关系271

第六节 汉与西域诸国之关系272

第六章 武帝之内治275

第一节 儒学之奖励275

第二节 法学家与经济学家之登庸276

第三节 巫蛊之狱277

第七章 外戚之擅权280

第一节 吕氏之专横280

第二节 薄昭之骄恣281

第三节 窦后之擅权 田蚡之专横281

第四节 卫氏之盛衰 钩弋夫人之无罪赐死282

第五节 上官桀安之乱 霍氏之盛衰282

第六节 宣帝之内治284

第七节 弘恭石显之祸285

第八节 王氏之祸286

第八章 新莽之篡288

第一节 王莽之家世及其登庸事迹288

第二节 王莽之中废 傅太后之专横 董贤之嬖宠289

第三节 西汉末年之儒学思想 王莽之矫诬290

第四节 王莽之弑逆及其篡立292

第九章 王莽之末路295

第一节 莽之复古296

第二节 莽大臣之内乱298

第三节 莽之家祸299

第四节 莽之外交299

第五节 莽之衰亡与盗贼之蜂起300

第六节 昆阳之战302

第十章 光武之中兴306

第一节 光武之家世及其举义事迹306

第二节 平河北之乱307

第三节 平赤眉之乱310

第四节 光武初年群雄割据之形势 宗室诸王之破灭东方之平定312

第五节 西方之平定 隗嚣公孙述之破灭 窦融之归附卢芳之远窜315

第十一章 东汉初年之内政320

第一节 光武之内政320

第二节 明帝之内政324

第三节 章帝之内政326

第十二章 东汉初年之外交327

第一节 东汉对匈奴之关系327

第二节 东汉对西域诸国之关系328

第三节 东汉对乌桓之关系336

第四节 东汉对鲜卑之关系337

第五节 东汉对羌之关系338

第十三章 外戚宦官势力之消长342

第一节 马氏之放态343

第二节 窦宪之专横343

第三节 邓太后之临朝 邓氏荣华之始末345

第四节 安帝之昏庸 耿宝阎显之倾轧 群小之弄权347

第五节 梁冀之跋扈349

第十四章 外戚与清流之结合及其对宦官之冲突352

第一节 宦官之恣横353

第二节 东汉之士风355

第三节 第一次钩党之狱361

第四节 第二次钩党之狱362

第五节 党狱之余波及其结果364

第十五章 东汉之衰亡366

第一节 黄巾贼之乱367

第二节 十常侍之乱368

第三节 董卓之乱370

第四节 凉州诸将之乱372

第十六章 秦汉时代之文化375

第一节 制度375

第二节 学术385

第三节风俗392

第四节 宗教395

第五节 实业397

第二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399

第一章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形势399

第一节 地方政府势力发达之原因400

第二节 河北之形势 袁绍公孙瓒之冲突401

第三节 河南山东江北之形势 曹操之势力扩张 吕布袁术之破灭402

第四节 袁曹之竞争 公孙瓒袁绍之破灭405

第五节 南方之形势 曹操之南攻 张绣刘琮之降 孙刘之联合 赤壁之战407

第六节 关中之形势 韩马诸将之变410

第七节 西南之形势 刘备取益州 刘备孙权分荆州 曹操取汉中411

第八节 曹操之专横 耿韦之举义412

第九节 刘备取汉中 关羽之败没 孙刘之分离与孙曹之联合413

第十节 孙权取岭南 曹丕之篡414

第二章 三国之分离及其合并415

第一节 昭烈之绍统 猇亭之战415

第二节 魏主丕之南侵吴魏之分离与吴蜀之复合415

第三节 诸葛亮之南征416

第四节 诸葛亮之北伐417

第五节 公孙氏之破灭 魏取辽东419

第六节 司马懿之专横 曹爽王凌之死420

第七节 东兴之役 诸葛恪之死421

第八节 司马师昭之专横 曹芳曹髦之废弑 毋丘俭文钦诸葛诞之举义422

第九节 黄皓之弄权 钟邓之入寇 蜀汉之亡423

第十节 钟邓之内讧 司马炎之篡424

第十一节 孙綝之专横 孙皓之暴虐 羊陆之交欢 吴之衰亡与晋之一统425

第三章 晋室衰乱之原因428

第一节 诸王之典兵 武帝之荒淫与惠帝之庸暗429

第二节 士风之雕弊430

第四章 贾后之乱与八王之乱436

第一节 贾后之乱436

第二节 赵王伦之乱437

第三节 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长沙王又之乱439

第四节 东海王越范阳王虓之乱440

第五章 五胡十六国之乱443

第一节 前赵之勃兴与西晋之沦灭444

第二节 两赵之冲突与前赵之灭亡448

第三节 前燕之勃兴与后赵之沦灭452

第四节 前秦之勃兴与黄河流域之一统455

第五节 前秦之衰亡与黄河流域之瓦解461

第六章 东晋之中原恢复策467

第一节 元帝之昭统467

第二节 祖逖之北伐468

第三节 王敦之乱468

第四节 苏峻之乱469

第五节 康穆之幼冲 何庾之辅政470

第六节 桓温之西征 成李氏之兴亡470

第七节 桓殷之构衅 桓温之北伐 桓温之废立472

第八节 谢安之相业 谢玄之武功473

第九节 会稽王道子之弄权 王恭殷仲堪之跋扈474

第十节 桓玄之乱475

第七章 刘裕之武功与中原之恢复480

第一节 刘裕第一次北伐 南燕之兴亡480

第二节 卢循之乱481

第三节 谯纵之乱482

第四节 后秦之势力扩张 后凉之兴亡 南凉北凉西凉之建国483

第五节 刘裕第二次北伐 后秦之衰亡485

第八章 后魏之勃兴与黄河流域之一统487

第一节 拓跋珪之复国487

第二节 后魏之西侵 匈奴刘氏之兴亡488

第三节 后魏之东侵 后燕之衰亡与北燕之建国489

第四节 道武帝之内政490

第五节 夏之建国491

第六节 西秦之建国492

第七节 南凉之衰亡493

第八节 西秦与夏之衰亡493

第九节 北燕之衰亡494

第十节 西凉之衰亡495

第十一节 北凉之衰亡495

第九章 南北朝之对峙499

第一节 宋魏之冲突500

第二节 魏之内乱 宗爱之弑逆505

第三节 宋之内乱506

第四节 魏之内乱 乙浑之专权 冯太后之弑逆512

第五节 魏孝文帝之变法513

第六节 齐魏之冲突516

第七节 齐之内乱517

第八节 梁魏之冲突520

第十章 后魏之衰亡522

第一节 后魏衰乱之原因522

第二节 六镇之叛与河北关中之乱525

第三节 胡太后之弑逆 河阴之变527

第四节 梁之北侵 元颢入洛528

第五节 尔朱荣之伏诛 尔朱世隆之弑逆 高乾之举义529

第六节 高欢之举兵 尔朱氏之族灭530

第七节 高欢之叛逆 孝武帝之西迁 魏室之分裂530

第十一章 梁室之衰亡533

第一节 梁室衰乱之原因533

第二节 侯景之乱535

第三节 侯景伏诛 湘东岳阳之冲突537

第四节 江陵之陷 陈霸先之篡538

第十二章 北周北齐之竞争与黄河流域之一统541

第一节 东魏之亡与北齐之篡541

第二节 西魏之亡与北周之篡542

第三节 北齐历代之内乱543

第四节 宇文护之专权 北齐之衰亡与黄河流域之一统545

第十三章 陈隋之竞争与南北之一统547

第一节 陈宣帝之篡547

第二节 周宣帝之昏暴 杨坚之篡548

第三节 后梁之衰亡549

第四节 陈之衰亡550

第十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之文化555

第一节 制度555

第二节 学术564

第三节 风俗570

第四节 宗教578

第五节 实业583

第三期 隋唐时代584

第一章 隋之治乱584

第一节 隋文帝之内治585

第二节 隋炀帝之弑逆589

第三节 隋炀帝之奢侈592

第四节 隋炀帝之外交595

第五节 隋室之衰亡 群雄之蜂起597

第二章 唐室之勃兴601

第一节 唐高祖之起兵602

第二节 隋炀帝之末路603

第三节 群雄之灭亡 唐室之一统604

第三章 临湖之变608

第四章 唐初之内治610

第五章 唐初之外征614

第一节 平东突厥614

第二节 平铁勒615

第三节 平西突厥616

第四节 平高昌616

第五节 平龟兹617

第六节 吐火罗之内属617

第七节 昭武九姓诸国之内属618

第八节 吐谷浑之内乱618

第九节 党项之内属620

第十节 吐蕃之内属620

第十一节 平高丽及百济621

第十二节 印度之征服623

第六章 女宠之乱政626

第一节 武后之乱627

第二节 韦后之乱633

第三节 太平公主之乱633

第四节 杨妃之宠与安史之乱634

第七章 藩镇之跋扈646

第一节 藩镇握兵之由来646

第二节 德宗之初政648

第三节 建中之乱650

第四节 德宗中叶以后之政治653

第五节 元和之治654

第八章 宦官之专横660

第一节 宦官弄权之由来 高力士杨思勖之宠幸660

第二节 李辅国之乱政660

第三节 程元振鱼朝恩之乱政661

第四节 元载之擅权662

第五节 白志贞之误国 神策中尉枢密使之设置663

第六节 吐突承璀之宠幸 陈弘志之弑逆664

第七节 王守澄之专权 刘克明之弑逆665

第八节 宋申锡之窜 甘露之变665

第九章 朋党之倾轧670

第一节 牛李结怨之始672

第二节 李逢吉之专政673

第三节 李宗闵之专政677

第四节 李训郑注之专政 李德裕李宗闵之左迁679

第五节 郑覃陈夷行杨嗣复李珏之倾轧680

第六节 李德裕之相业681

第七节 牛李党党魁之末路686

第八节 宣宗之内政688

第十章 外患之侵陵691

第一节 新罗之统一与朝鲜半岛羁縻权之丧失691

第二节 渤海之勃兴与满洲羁縻权之丧失693

第三节 契丹之勃兴与内蒙古东部羁縻权之丧失694

第四节 回纥之勃兴与外蒙古羁縻权之丧失695

第五节 吐蕃之崛强与西藏西康青海新疆羁縻权之丧失696

第六节 南诏之勃兴与云南羁縻权之丧失698

第十一章 内乱之踵作705

第一节 庞勋之乱705

第二节 黄巢之乱706

第十二章 唐室之衰亡710

第一节 朱李之交恶710

第二节 朱玫李昌符之乱711

第三节 张濬之覆军711

第四节 杨复恭之乱 李茂贞王行瑜韩建之乱712

第五节 刘季述之乱 崔胤之召外兵 朱李之冲突713

第六节 朱全忠之篡714

第十三章 隋唐时代之文化718

第一节 制度719

第二节 学术731

第三节 风俗743

第四节 唐代风俗及于后世之恶影响745

第五节 宗教746

第六节 实业755

第三编 近古史 汉族衰微时代759

第一期 辽、宋、金时代759

第一章 五代之更迭759

第一节梁、晋之冲突760

第二节 唐晋之更迭 前蜀之衰亡与后蜀之建国764

第三节 后晋与契丹之冲突767

第四节 后汉、后周之更迭 北汉之建国769

第五节 吴之衰亡与南唐之篡立 闽楚之衰亡 湖南周氏之建国 后周与宋之更迭771

第二章 宋室之勃兴780

第一节 宋初之内治780

第二节 宋初之外征783

第三节 金匮之盟789

第三章 宋初对辽之关系792

第一节 高梁河之役792

第二节 岐沟之役与陈家谷之役792

第三节 澶渊之役794

第四节 真宗之矫诬796

第四章 宋初对夏之关系798

第一节 李继迁之叛798

第二节 元昊之叛799

第三节 契丹增币问题800

第四节 元昊之请和801

第五章 仁宗之内治803

第一节 庄献太后之临朝803

第二节 郭后之废与范、吕之争804

第三节 庆历党议806

第四节 王则之乱807

第五节 侬智高之乱808

第六节 文彦博、富弼、韩琦之相业808

第七节 濮议809

第六章 神宗之变法自强811

第一节 神宗变法之动机811

第二节 神宗之内政改革815

第三节 神宗之外部经营823

第七章 新旧党之倾轧827

第一节 旧党内阁之成立 新法之废止 新党之左迁司马光、吕公著内阁 吕大防、范纯仁内阁828

第二节 旧党之内讧830

第三节 新党之复活及其报复 旧党之贬窜孟后之废 章惇内阁832

第四节 混合内阁之成立 新党之左迁 孟后之复位韩忠彦、曾布内阁834

第五节 变态新党之出现 党人碑之设立孟后之复废 蔡京内阁835

第八章 北宋衰乱之原因838

第一节 徽宗之弊政838

第二节 方腊之乱与宋江之乱840

第九章 北宋之衰亡841

第一节 恢复燕云议841

第二节 金人第一次南侵 种师道之人援 李纲之城守844

第三节 金人第二次南侵 汴京之陷落徽、钦之北狩849

第十章 高宗之南渡853

第一节 高宗之嗣统 李纲之防守策黄潜善、汪伯彦之阻挠853

第二节 高宗之南奔 河南淮北之陷落856

第三节 苗刘之变 黄天荡之战858

第四节 富平之败 吴玠、吴璘之守蜀858

第五节 伪齐之兴废860

第十一章 秦桧之主和862

第一节 和议之动机863

第二节 秦桧之进身863

第三节 王伦之议和865

第四节 金人之败盟 顺昌之捷 郾城之捷866

第五节 岳飞之狱868

第十二章 海陵王之南侵871

第一节 完颜亮之弑逆871

第二节 采石之战872

第三节 符离之溃873

第四节 金世宗、宋孝宗之治874

第十三章 伪学之禁876

第一节 伪学之禁以前,王学派与程学派之倾轧876

第二节 道学之禁879

第三节 光宗之内禅 韩侂胄之进身880

第四节 伪学之禁 朱熹之免官 赵汝愚之冤死吕祖俭、蔡元定、吕祖泰之远窜881

第五节 伪学之禁之取消884

第十四章 韩侂胄之北伐886

第一节 北伐之动机886

第二节 吴曦之叛887

第三节 韩侂胄之伏诛 和议之成立887

第十五章 金室之衰亡889

第一节 金室衰乱之原因889

第二节 蒙古之南侵891

第三节 金人之南侵 李全之叛892

第四节 史弥远之废立894

第五节 汴京之陷落 金哀宗之殉国894

第十六章 西夏之衰亡896

第一节 西夏之汉化896

第二节 夏、金之互讧896

第三节 西夏之衰亡897

第十七章 南宋之衰亡898

第一节 收复三京议899

第二节 孟琪之守楚 余玠之守蜀899

第三节 史嵩之之专政900

第四节 丁大全之专横 贾似道之擅权900

第五节 襄樊之陷902

第六节 临安之陷 恭宗之北狩903

第七节 崖山之溃904

第十八章宋、辽、金时代之文化907

第一节 制度907

第二节 学术928

第三节 风俗942

第四节 宗教945

第二期 元时代948

第一章 蒙古之勃兴948

第一节 成吉思汗之家世949

第二节 蒙古勃兴以前,四围诸国之形势949

第三节 蒙古内部之统一950

第四节 蒙古外部之征伐951

第二章 元初之内乱956

第一节 蒙古内乱之远因957

第二节 阿里克布克之乱958

第三节 海都之乱 锡喇勒济脱脱木儿之乱与纳延之乱959

第三章 元初之外征964

第一节 后高丽之臣服964

第二节 日本之征伐965

第三节 缅之征伐968

第四节 占城、安南之征伐968

第四章 元室衰乱之原因971

第一节 历代天子之更迭与大臣之专横971

第二节 财政之困难975

第三节 喇嘛之暴横978

第四节 种族上之轧轹979

第五节 天灾之流行981

第五章 元室之衰亡983

第一节 群雄之蜂起983

第二节 托克托之南征984

第三节 群雄之角逐985

第四节 元室诸将之内讧987

第五节 太子阿裕锡哩达喇之专权及其对博啰特穆尔之冲突988

第六章 元代之文化992

第一节 制度992

第二节 学术997

第三节 风俗1002

第四节 宗教1003

第五节 实业1007

第三期 明时代1009

第一章 明室之勃兴1009

第一节明室之统一1010

第二节 北元之末路1011

第三节 明初之内治1013

第四节 胡蓝之狱1014

第五节 文字狱1016

第二章 亲藩之构难1018

第一节 靖难之变1018

第二节 高煦之乱1020

第三章 明初之外征1022

第一节 朝鲜之降附1022

第二节 鞑靼之征伐1023

第三节 卫拉特之征伐1024

第四节 乌梁海、朵颜、三卫之设置1025

第五节 哈密诸卫之设置1025

第六节 贵州之开拓1026

第七节 安南之叛服1026

第八节 海外诸国之交通1030

第四章 宦官之乱政1033

第一节 宦官握权之由来1033

第二节 仁宣之治1034

第三节 王振之擅权 麓川之役 土木之变1035

第四节 英宗之复辟 曹石之乱1037

第五节 汪直之擅权 万贵妃之专宠1038

第六节 孝宗之治1040

第七节 刘瑾之擅权 武宗之荒淫 衰濠之变1040

第五章 士论之激昂1045

第一节 明初之士风1045

第二节 孝庄皇后合葬裕陵议1047

第三节 大礼议1048

第四节 严嵩之弄权1051

第六章 外患之纷扰1053

第一节 朵颜三卫之南侵与大宁之沦没1053

第二节 土鲁番之东侵与哈密之沦没1053

第三节 鞑靼之中衰与卫拉特之南寇1054

第四节 鞑靼之复兴与河套之沦没1056

第五节 倭寇之猖獗1058

第七章 言路之多事1061

第一节 张居正夺情议1062

第二节 建储议1063

第三节 梃击案1066

第四节 东林党之成立1068

第五节 矿税之虐政1069

第六节 楚宗、妖书、京察三案1070

第七节 言官对阁臣之诋诬1070

第八节 东林党与宣昆党及齐党、楚党、浙党之倾轧1071

第九节 三案之争论1074

第八章 宦官与阉党之结合及其对东林党之冲突1077

第一节 魏忠贤之专横 东林党之末路1078

第二节 魏忠贤之伏诛 党人之昭雪1081

第九章 朝鲜之役1083

第一节 有明中叶以前对日本之交涉1084

第二节 丰臣秀吉之西侵与中日之冲突1085

第十章 辽东之役1088

第一节 满洲之家世1089

第二节 满洲内部之统一1089

第三节 辽东之陷落1090

第四节 孙承宗、袁崇焕之守辽西1091

第十一章 明室之衰亡1094

第一节 流贼之蜂起1094

第二节 后金之南侵 袁崇焕之冤死1095

第三节 明廷剿抚之失机 流寇之大炽1097

第四节 清太宗之南侵 卢象升之战死1098

第五节 北京之陷 毅宗之殉国1100

第六节 福王之绍统 马阮之弄权1103

第七节 吴三桂之乞师 清兵之南侵南京之陷 福王之被虏1104

第八节 浙闽之陷 唐王聿键之殉国1105

第九节 广东之陷 唐王聿?之败没1106

第十节 广西云、贵之陷 桂王之败没1107

第十二章 明代之文化1111

第一节 制度1111

第二节 学术1120

第三节 风俗1125

第四节 宗教1126

第五节 实业1129

第四编 近世史 西力东渐时代史1133

第一期 清室勃兴时代1133

梁序 清代政治与学术之交互的影响1133

序论1164

第一节 近世史之参考书1164

第二节 近世史之特殊局面1166

第三节 清室兴亡之原因1167

本论1169

第一章 清初之外征1169

第一节 朝鲜之征服1169

第二节 内蒙古之征服1170

第二章 清初之内治1174

第一节 入关后之设施1174

第二节 清初诸王之内治1175

第三节 清初对汉民之高压政策1178

第四节 鳌拜之专权与圣祖初年之高压政策1180

第三章 三藩之乱1184

第一节 三藩之起源1184

第二节 撤藩议1185

第三节 吴藩之变1186

第四节 王辅臣之变1187

第五节 耿藩之变1188

第六节 尚藩之变1189

第七节 陕甘之平定1189

第八节 广西之平定1190

第九节川、湖、云、贵之平定1191

第四章 台湾之内属1195

第一节 台湾开辟小史1195

第二节 郑成功小传1196

第三节 郑氏之兴亡1197

第四节 朱一贵之乱1200

第五节 林爽文之乱1201

第五章 西力东渐之?矢1203

第一节 葡人之东渐1203

第二节 西人之东渐1206

第三节 荷人之东渐1207

第四节 英人之东渐1209

第五节 基督教之输入1210

第六章 清初对俄之交涉1213

第一节 清俄接触之始1213

第二节 清俄之交际及其冲突1214

第三节 尼布楚条约1215

第四节 恰克图条约1216

第五节 恰克图增订商约1218

第七章 准噶尔之役1220

第一节 准噶尔之起源1220

第二节 喀尔喀之内属 准噶尔之东侵1221

第三节 乌兰布通之战1222

第四节 昭莫多之战1223

第五节 噶尔丹之末路1223

第六节 阿拉善蒙古之内属1224

第八章 西藏之内属1226

第一节 黄教之起源1226

第二节 第巴桑结之挑衅1228

第三节 策妄阿布坦之扰藏1229

第九章 康熙时代之内治1231

第一节 学术之提倡1231

第二节 治河之绩与南巡北巡西巡之典1237

第三节 大臣之植党1239

第四节 诸王之倾轧与储位之废立1240

第五节 康熙时代之文字狱1241

第十章 青海之内属1244

第一节 青海和硕特之起源1244

第二节 罗卜藏丹津之叛1245

第十一章 西南夷改土 归流之役1247

第一节 西南各省土司之由来1247

第二节 鄂尔泰改土归流议1248

第三节 台拱之变1250

第十二章 雍正时代之内治1252

第一节 庶政之革新1252

第二节 年羹尧之狱与隆科多之狱1256

第三节 雍正时代之文字狱1257

第四节 世宗侦察之严密1260

第十三章 天山北路之内属1263

第一节 雍正时代西方之用兵1263

第二节 准噶尔之内乱1265

第三节 伊犁之平定1267

第四节 阿睦尔撒纳之叛1267

第五节 乌梁海之内属1271

第六节 土尔扈特之归化1271

第十四章 天山南路之内属1274

第一节 天山南北路之形势1274

第二节 回教徒之东渐 和卓木之建国1276

第三节 大小和卓木之变1277

第四节 黑水营之战1278

第五节 乌什之变1279

第六节 张格尔之乱1280

第七节 玉素普之乱1281

第八节 七和卓木之乱1282

第十五章 葱岭以西诸国之内属1283

第十六章 缅甸之役1290

第一节 缅衅之起源1290

第二节 第一次缅征之役1292

第三节 第二次征缅之役1293

第四节 暹罗之内属1295

第十七章 金川之役1297

第一节 金川之形势 大小金川之起源1297

第二节 第一次金川之役1298

第三节 第二次金川之役1299

第四节 金川难下之原因1301

第十八章 安南之役1303

第一节 安南建国小史1303

第二节 安南之内乱1304

第三节 孙士毅之丧师1305

第十九章 廓尔喀之役1308

第一节 廓尔喀之起源1308

第二节 沙玛尔巴之挑衅1308

第三节 福康安之出师1309

第二十章 清室之理藩策1311

第二十一章 乾隆时代之内治1316

第一节 乾隆初年之宽猛相济法1316

第二节 乾隆时代之文字狱1318

第三节 高宗之右文1326

第二十二章 清室衰乱之原因一 内政之腐败1340

第一节 高宗之怠荒1340

第二节 和珅之乱政1348

第三节 官吏之贪黩1351

第四节 吏治之败坏1356

第五节 军官之豪侈1358

第六节 财政之虚耗1361

第七节 八旗生计之困难1366

第八节 八旗满人之汉化1370

第二十三章 清室衰乱之原因二 汉族之反动1372

第一节 明末遗民文字之鼓吹与清廷对于汉族学者之压制1372

第二节 满汉待遇之不平1374

第三节 秘密会党之结合1378

第四节 清初汉族之革命运动1380

第二十四章 清室衰乱之原因三回族之反动1383

第一节 河西之变1383

第二节 马明心之变1383

第三节 石峰堡之变1384

第二十五章 清室衰乱之原因四苗族之反动1386

第一节 湘、黔苗疆之形势1386

第二节 石柳邓之乱1388

第三节 傅鼐之苗疆善后策1390

第四节 赵金龙之乱1391

第二十六章 白莲教匪之乱1393

第一节 白莲教之起源1393

第二节 湖北教匪之起事 福宁之杀降1395

第三节 四川教匪之起事1397

第四节 永保、景安之失机襄贼之北窜与川楚教匪之会合1397

第五节 襄贼之东西驰突 明亮之坚壁清野策齐王氏、姚之富之败死1398

第六节 勒保之邀功 诸将之泄沓罗其清、冉文俦之败死1401

第七节 庙谟之革新 勒保、永保之失机冷天禄之败死1402

第八节 张汉潮、张均德之败死 魁伦之失机嘉陵江、梓潼河之陷 马蹄冈之战1404

第九节 甘肃之肃清 教主刘之协之伏诛王廷诏、徐天德之败死1406

第十节 三省之肃清 教匪之歼灭1407

第十一节 宁陕新兵之变1411

第二十七章 东南海疆之乱1414

第一节 艇盗之扰1414

第二节 蔡牵之乱1415

第二十八章 天理教匪之乱1420

第一节 李文成之变1420

第二节 林清之变1421

第三节 天理教匪之平定1422

第二十九章嘉、道两朝之内治1423

第一节 仁宗之优柔1423

第二节 宣宗之谨慎1425

第三节 仁宗之去奢 宣宗之崇俭1426

第四节 宣宗之偏听 曹振镛之逢迎士风之丕变 穆彰阿之弄权1428

第五节 将帅之欺罔1430

第六节 军政之废弛1433

第七节 军需之糜费1434

第八节 河患之频仍1435

第九节 官吏之奢华 帑藏之虚耗1437

第十节 官吏之舞弊14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