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李寿山医学集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寿山编著;李小贤等整理 著
- 出版社: 大连:大连出版社
- ISBN:7805557918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346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李寿山医学集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医论1
第一章 专题研究1
一、仲景学说的应用研究1
(一)理论探赜阐微2
1、六经辨证析原——综合辨证法2
2、邪正盛衰归趋——动态辨证法6
(二)遣方用药规律11
1、方随证出——遣方用药的原则性11
2、方随证变——遣方用药的灵活性13
3、掌握方规,精究主药——遣方用药的关键性。14
(三)临证应用举隅16
1、桂枝汤类方应用16
2、泻心汤类方应用20
3、白虎汤类方应用21
4、柴胡汤类方应用22
5、大黄类方应用24
6、谈仲景对附子的应用26
7、淡麻黄升麻汤方证应用29
二、脾胃学说与临证实践31
(一)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32
1、创始于内经32
2、发展于仲景34
3、形成于东垣38
4、充实于叶桂43
(二)脾胃理论的基本内涵46
1、脏腑相互关系46
2、纳与化的关系50
3、升与降的关系51
4、燥与湿的关系52
(三)脾胃学说的临床应用53
1、调理睥胃与异病同治53
2、凋理脾胃治疗脾胃病57
3、疏肝补肾对调理脾胃的重要性64
4、调理脾胃的用药规律与注意事项65
三、瘀血证治与活血八法71
(一)瘀血学说的理论渊源71
(二)“瘀血”的成因和病机71
1、气郁与气虚72
2、寒凝与阳虚72
3、热盛与血瘀72
4、痰湿与血瘀73
5、溢血与血瘀73
6、外伤与血瘀73
(三)“瘀血”的辨证要点73
(四)活血八法的应用75
1、常用的活血化瘀方药75
2、活血八法证治举要76
(一)阳虚为本,痰瘀为标83
四、胸痹心痛诊治经验83
(二)燮理脏腑,补通兼施84
1、心肺同调、益气养阴、宣痹通阳85
2、心胃同治,健运中气、化痰降浊85
3、补肝养血,疏肝解郁、安神宁心86
4、温补肾阳、交通心肾、回阳复脉86
(三)临证辨惑,贵在应用86
2、观察病情、重视舌象87
1、胸痹心痛,同中有异87
3、治疗大法,补活化通89
4、真心痛证、急救为先89
五、中风诊治经验91
(一)观神态,当辨病位深浅91
(二)明闭脱,须辨邪正虚实92
(三)析病机,审辨标本主次92
(四)论治法,明辨缓急先后93
(2)阴虚风动、痰瘀阻络证治94
(1)气虚血滞,痰瘀阻络证治94
1、中经络证94
(3)阳虚窍闭,痰瘀阻络证治95
2、中脏腑证95
(1)急性期证治96
(2)恢复期证治97
(3)后遗症期证治97
六、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98
(一)清化益肾治“慢肾”(肾劳)99
(二)清宣解毒治“急发”99
(三)清开降浊治“肾衰”100
(四)激素用后的治法101
七、萎缩性胃炎从“痞”论治102
(一)临床表现103
(二)诊断要点103
(三)病因病机103
(四)辨证论治104
八、消化性溃疡从“痈”论治106
(一)临床表现107
(二)诊断要点108
(三)病因病机108
(四)辨证论治109
九、溃疡性结肠炎从“痢”论治111
(一)临床表现111
(二)诊断要点112
(三)病因病机112
(四)辨证论治113
十、论“舌下络脉”诊法在临床上的应用114
(一)络脉系脏腑114
(二)知常以明变115
(三)形色辨虚实115
(四)验证于临床116
(五)实践索新知119
一、三言两语谈治学121
第二章 医述121
二、从舌下脉诊谈瘀血证123
三、头痛顽证从瘀论治124
四、眩分虚实,治从标本缓急126
(一)、阴虚是本,风火为标,滋阴清火熄风126
(二)痰浊中阻,标急于本,燥湿化痰和中127
(三)气虚血滞,脑失所养,祛瘀生新通络128
五、浅谈心悸治要130
(一)察脉舌,审辨虚实寒热130
(二)析病机、确定辨治大法132
六、痫分阴阳、证有缓急134
七、治疗肝病(肝炎、肝硬化)八法136
(一)清热利湿、芳化解毒法136
(二)疏肝理气,清化湿热法137
(三)清热解毒,化浊开闭法138
(四)凉营活血,解毒清热法138
(五)疏肝和脾、调理气血法139
(六)益气养血、育阴软坚法140
(七)疏泄三焦、运脾行水法140
(八)滋阴清热、运脾行水法141
八、疗胆胀(胆囊炎)以通为要142
(一)肝胆气郁,疏之以通,理气化湿143
(二)湿热蕴结,泻之以通,清利湿热143
(三)寒饮内伏,温之以通,理中化饮144
九、浅谈胃脘痛辨治经验145
十、浅谈胃缓(胃下垂)证治148
(一)病由气陷,缓而垂下149
(二)治疗大法,升陷益胃149
(三)举之不效,必夹痰瘀150
十一、久痢话运法150
十二、肺肾同调治虚喘152
(一)阴虚燥热治以益气养阴153
十三、三消之治,滋阴清热153
(二)阴损及阳滋肾调补阴阳155
十四、劳淋证治一得156
(一)急则治标清热解毒渗湿157
(二)缓则治本健脾益肾通淋158
十五、冶痹汤温清并用,痛风酒内服外涂160
(一)痹分二证,温通清宣,重在调理气血160
(二)顽痹难除,祛瘀逐痰,必须补益肝肾161
十六、治崩漏活用三法163
(一)血热妄行,清分虚实163
(二)中虚气陷,补有温升164
(三)胞脉瘀阻,通中有敛164
(四)因龄施治,分期调经165
十七、养阴清热搜风,擅治隐疹顽证166
十八、大黄能攻擅守,补泻两用168
一、辨证治疗胸痹心痛证(冠心病心绞痛)85例临床疗效小结171
第三章 治验辑要171
二、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证86例临床疗效小结174
三、清化益肾法治疗慢性肾炎96例临床疗效小结178
四、辨证治疗劳淋(慢性肾孟肾炎)52例临床疗效小结182
五、固本子喘汤治疗哮喘顽症35例临床疗效小结187
六、辨证治疗胃痞(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临床疗效观察191
七、辨证治疗胃脘痈(消化性溃疡)107例临床疗效小结204
八、辨证治疗久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4例临床疗效小结209
九、辨证治疗急性胃痛315例临床疗效小结(附315例疗效分析)214
十、加味桂枝加葛根汤治疗颈椎病40例临床疗效小结219
十一、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小结222
十二、针灸治疗,小儿麻痹证临床疗效小结230
十三、针刺治疗小舞蹈病临床疗效小结234
下篇 医案239
一、太阳伤寒(外感风寒)239
二、太阳风热(外感风热)239
三、太阳中风(普通感冒)240
四、春温坏病(春温误治)241
五、暑温热实(暑温误治)242
六、秋燥热厥(燥邪化热致厥)243
七、热入血室(经前外感)244
八、热入血室(经期外感)245
九、湿热内蕴(无黄疸型肝炎兼泌尿系感染)246
十、湿热蕴毒,热入营血(败血症)247
十一、长期低热(肝炎后综合证)248
十二、长期低热(寒湿内蕴)249
十三、长期低热(慢性胆系感染)250
十四、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251
十五、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252
十六、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53
十七、真心痛(冠心病,“心梗”)254
十八、中风(脑血栓形成)255
二十、中风复发(脑栓塞)257
十九、中风入脏(脑溢血)257
二一、痰浊上壅眩晕(美尼尔氏证)258
二二、气虚血滞眩晕(链霉素中毒)259
二三、肝阳头痛(高血压)260
二四、厥阴头痛(病毒性脑炎)261
二五、痰瘀头痛(良性颅内高压征)263
二六、瘀血头痛(颅脑损伤综合征)264
二七、瘀血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265
二八、瘀血头痛(三叉神经痛)266
二九、血精(精囊炎)267
三十、劳淋(慢性肾盂肾炎)268
三一、气淋(前列腺肥大)269
三二、肾虚夹瘀尿血(多囊肾)270
三三、气虚夹湿热尿血(原因不明尿血)271
三四、尿浊(乳糜尿)272
三五、肾劳水肿(慢性肾炎,肾病型)273
三六、肾劳新感(慢性肾炎急性复发)274
三七、肾劳关格(尿毒症)275
三八、肾劳变症(激素后副作用)276
三九、痰饮喘咳(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277
四十、燥热咳嗽(急性支气管炎)278
四一、咳血(支气管扩张)279
四二、急劳(急性再障)280
四三、虚损(晚期糖尿病恶液质)283
四四、消渴(糖尿病)284
四五、消渴(尿崩症)285
四六、湿热发黄(急性黄疸型肝炎)286
四七、寒湿发黄(肝硬化,占位病变待除外)287
四八、湿郁胁痛(慢性“乙肝”活动期)288
四九、急黄神昏(亚急性肝坏死)289
五十、气滞湿郁臌胀(肝硬化腹水)291
五一、阴虚湿热膨胀(肝硬化腹水)292
五二、湿蕴胆胀(慢性胆囊炎、胆石症)294
五三、气滞胆胀(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95
五四、胃脘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96
五五、胃脘痈(消化性溃疡伴胃粘膜脱垂证)297
五六、虫扰脘痛(胆道蛔虫症)297
五七、气滞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299
五八、湿阻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300
五九、阴虚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301
六十、气虚血滞胃缓(胃下垂)302
六一、肝脾不和久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3
六二、脾虚湿困久痢(慢性结肠炎)304
六三、脾肾两虚久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5
六四、虚寒腹痛(太阴虚寒腹痛)306
六五、虚寒夹滞腹痛(太阴失治腹痛)307
六六、奔豚气(胃肠功能紊乱)308
六七、气臌(胃肠功能紊乱)309
六八、狐惑病(白塞病)310
六九、狐惑病(白塞氏病)311
七十、气滞浮肿(特发性水肿)312
七一、血瘀浮肿(特发性水肿)313
七二、脾虚浮肿(特发性水肿)314
七三、气阴两虚心悸(“病窦”综合症)315
七四、阴虚火旺心悸(“甲亢”并发心律失常)316
七五、心肾不交心悸(神经官能症)317
七六、痰瘀互阻心悸(高冠心病,心律失常)317
七七、水气凌心心悸(肺心病心衰)318
七八、肝旺不寐(高血压病)319
七九、阴虚不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320
八十、缩阳症(性神经障碍)321
八—、缩阳症(性神经障碍)322
八二、瘿气(甲状腺帆能亢进)323
八三、肌衄(过敏性紫癜)324
八四、阴虚火旺口疮(复发性口腔炎)325
八五、心睥积热口疮(复发性口腔炎)326
八六、气虚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327
八七、血热经漏(功能性子宫出血)329
八八、血瘀经漏(功能性子宫出血伴不孕症)330
八九、滑胎(习贯性流产)331
九十、经行吐泻(经期紧张症)332
九一、黄带(慢性盆腔炎)334
九二、痛经(子宫内膜移位症)335
九三、血枯经闭(席汉氏综合征)336
九四、产后发热(产褥外感)338
九五、脉痹(左下肢淋巴结炎)339
九六、湿热痹(痛风、结石)340
九七、痰瘀流注骨痹(多发性骨化性肌炎)341
九八、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342
九九、内障(视网膜中心静脉血栓,玻璃体混浊等)344
一○○、青盲(视神经萎缩)345
热门推荐
- 1073392.html
- 3791474.html
- 1777296.html
- 1217322.html
- 1391673.html
- 3360213.html
- 3157449.html
- 2659712.html
- 1143143.html
- 24974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18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78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81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3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32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93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8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859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03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5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