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经济引论 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嘉,马兰青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6501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4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62页
- 主题词:生物工程-高技术产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物经济引论 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1章 生物经济内涵14
1.1 生物经济产生的基础14
1.1.1 生命科学的进展14
1.1.2 生物技术的发展17
1.1.3 生物产业的产生21
1.2 生物经济的特征26
1.2.1 创新性26
1.2.2 三要素的密集性和四高一长性28
1.2.3 关联性和渗透性29
1.2.4 多样性和广泛性30
1.2.5 依赖性31
1.2.6 可持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32
1.3 生物经济遵循的基本法则32
1.3.1 生物科技知识倍增法则33
1.3.2 生物经济的全球化范围与研究对象的微小规模成反比法则35
1.3.3 逐渐加速的垂直成长速度法则35
1.3.4 生物经济资源可再生性法则38
1.3.5 生物经济的“人本化”考核体系法则40
1.4 生物经济的发展趋势43
1.4.1 世界许多国家不断加大对生物科技研发投入力度43
1.4.2 世界生物产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43
1.4.3 生物技术正在向工业领域拓展44
1.4.4 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45
1.4.5 生物产业由幼稚期进入成长期46
1.4.6 生物经济的市场份额绝大部分仍来自于生物医药产业47
1.4.7 生物产业投资向好48
1.4.8 转基因产品在质疑反对中快速增长48
1.4.9 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关键点50
第2章 生物经济的理论基础52
2.1 经济形态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52
2.1.1 经济形态的理论分析52
2.1.2 生物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的关系56
2.1.3 生物经济发展阶段及划分标准62
2.2 新型经济形态的生物经济社会再生产过程分析63
2.2.1 生物经济的生产63
2.2.2 生物经济的交换70
2.2.3 生物经济的分配79
2.2.4 生物经济的消费84
2.3 生物经济与其他新经济的关系89
2.3.1 生物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关系89
2.3.2 生物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89
2.3.3 生物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90
2.4 生物经济的作用及影响90
2.4.1 生物经济的作用91
2.4.2 生物经济的影响94
第3章 国外生物经济发展实践98
3.1 北美地区98
3.1.1 美国98
3.1.2 加拿大105
3.2 欧洲地区106
3.2.1 基本概况106
3.2.2 各国概况109
3.3 亚太地区110
3.3.1 基本概况110
3.3.2 各国概况111
3.4 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117
3.4.1 古巴117
3.4.2 巴西118
3.5 对国外生物经济发展的思考和总结119
第4章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现状120
4.1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概况120
4.1.1 生物医药产销快速增长,效益大幅上升120
4.1.2 生物农业平稳增长120
4.1.3 生物能源产销平稳121
4.1.4 生物制造业产业化进程加快121
4.1.5 生物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121
4.1.6 投资增长强劲,发展后劲较足121
4.1.7 国际化步伐加快,出现新的亮点122
4.1.8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122
4.2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基础分析122
4.2.1 科技基础123
4.2.2 人才基础123
4.2.3 丰厚的资源基础124
4.2.4 广阔的市场基础125
4.2.5 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125
4.3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142
4.3.1 生物产业政策问题142
4.3.2 法律、法规保护体系没有建立144
4.3.3 体制、制度的缺陷144
4.3.4 对知识产权制度和标准化战略认识薄弱147
4.3.5 生物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148
4.3.6 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149
4.3.7 生物科技人力资源短缺150
4.3.8 金融创新不足,风险投资短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比例失调151
4.3.9 税收等政策不合理,生物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欠佳153
4.3.10 产业规模小、企业效益差,出口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155
4.3.11 政出多门,生物产业领导部门设置有待商榷156
4.3.12 市场机制失灵,宏观调控不利,市场环境有待完善157
4.3.13 统计工作滞后158
4.3.14 国家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159
第5章 生物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160
5.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60
5.1.1 理论性160
5.1.2 多目标性160
5.1.3 系统性161
5.1.4 科学性161
5.1.5 可操作性161
5.1.6 可比性162
5.2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内容162
5.2.1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162
5.2.2 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说明和分析166
5.3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169
5.3.1 生物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模型构建170
5.3.2 实证分析170
第6章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模式175
6.1 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模式176
6.1.1 工业化和生物产业化同步发展176
6.1.2 生物经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发展177
6.2 高原山区沟域发展模式180
6.2.1 高原模式180
6.2.2 发展沟域经济,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生物产业的模式181
6.3 并购、合作发展模式184
6.3.1 国际企业并购、合作情况184
6.3.2 中国生物企业并购、合作情况185
6.3.3 企业并购合作促进风险投资发展186
6.3.4 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并购合作步伐186
6.4 生物产业集群发展模式187
6.4.1 实行集聚化是生物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187
6.4.2 生物产业集群的两个模式188
6.4.3 中国生物产业聚集式发展的意义189
6.5 以价值链为核心的网状和条状集聚模式190
6.6 产、学、研、官、金相结合发展模式193
6.6.1 企业带动的产、学、研、官、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193
6.6.2 技术先导型的学、研、产、官、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194
6.6.3 政府主导型的官、产、学、研、金相结合发展的模式194
6.7 “分散—集中式”——公司+科研+政府+基地+农户发展模式195
6.8 国际合作发展模式195
6.9 中国生物技术自主创新模式197
6.9.1 细胞经济模式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模式197
6.9.2 生物技术平台资源共享模式是自主创新的战略性模式197
6.9.3 加强原始创新发展生物农业的模式198
6.9.4 加强集成创新,全面开发产业链,生物质资源多级生物利用、大循环模式198
6.9.5 生物医药引进吸收再创新,优先研发非专利药的发展模式200
6.10 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及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模式201
6.10.1 欧美大型跨国生物公司创新模式202
6.10.2 欧美生物技术创业公司发展的基本模式202
第7章 中国生物经济发展对策建议205
7.1 生物产业立国战略205
7.1.1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生物产业政策体系的必要性205
7.1.2 制定中国生物产业政策的建议206
7.2 体制创新战略208
7.2.1 根据生物经济特征和成长规律,切实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208
7.2.2 创新所有制结构209
7.2.3 创新分配机制和制度创新212
7.3 技术创新战略212
7.3.1 实施“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实践行动,创写“中国模式”新篇章213
7.3.2 实施“创新体系建设”行动,构筑国际一流生物技术创新体系213
7.3.3 实施“企业创新引导”行动,加速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214
7.3.4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加速原始创新215
7.3.5 实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行动,加强自主创新215
7.3.6 实施“创新支撑保证体系建设”行动,建立完善的创新支撑保证体系217
7.4 知识产权、标准化战略217
7.5 人才战略219
7.5.1 推进科技人才制度创新220
7.5.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220
7.5.3 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221
7.5.4 进一步加大对海外优秀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度222
7.5.5 发展生物经济,开辟科技人员与大学生创业、就业途径224
7.6 资金战略224
7.6.1 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汲取国际金融风暴的教训,做好中国的金融创新工作225
7.6.2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25
7.6.3 改善银行信贷支持,创新生物产业发展融资模式,搭建多种形式融资平台226
7.6.4 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226
7.6.5 建立风险投资渠道,完善风险投资机制,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创业投资业227
7.7 生物资源保护战略229
7.8 国际化战略230
7.9 其他对策建议232
7.9.1 制定税收优惠等政策232
7.9.2 优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233
7.9.3 优化管理基础,加强统计工作236
7.9.4 优化国民教育,举国各界同心合力,积极营造生物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236
结论240
主要参考文献242
后记246
热门推荐
- 2144784.html
- 1123159.html
- 3767713.html
- 651039.html
- 2630367.html
- 3275878.html
- 2989293.html
- 1707970.html
- 2763872.html
- 5836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49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60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7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13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4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77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61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82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80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3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