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分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分析
  • 赵建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3053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1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国营企业(学科: 劳动就业 学科: 人口过剩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国营企业 劳动就业 人口过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Preface1

第一章 概论1

一、劳动力资源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1

二、影响劳动就业的相关因素分析6

(一)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分类6

(二)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8

(三) 劳动力需求的特点与影响因素14

(四)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17

三、过剩就业的界定21

(一) 过剩就业概念的提出21

(二) 无效劳动力的界定21

(三) 过剩就业含义的进一步完善24

四、过剩就业与隐性失业的区别26

(一) 国内外学者对隐性失业的阐述与分析26

(二) 过剩就业与隐性失业的区别29

第二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形成35

一、国有企业的形成背景35

(一) 重工业导向的发展战略35

(二) 建立国有企业的背景37

二、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形成的思想基础39

(一) 经典作家对劳动者天然就业权的论述39

(二) 社会主义实践中的 充分就业 理论43

三、生计工资及劳动力无限供给假设44

(一) 马克思的分析45

(二) 发展经济学家的分析47

(三) 中国的实际51

四、国家的计划就业配额约束52

(一) 非瓦尔拉均衡与配额机制52

(二) 国家的计划就业配额约束56

(一) 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形成模型58

五、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形成模型58

(二) 隐性合约理论对超量雇工的解释61

(三) 过剩就业的负面影响及补救措施67

第三章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固化71

一、资本密集型的技术选择71

(一) 技术进步及其类型71

(二) 技术创新的衡量74

(三) 资本密集型的技术选择80

二、国有企业的资本深化83

三、资本排斥劳动的实证分析87

四、生计工资不变假设及证明96

五、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固化模型99

六、传统劳动工资制度的绩效分析101

(一) 固定工资制的抑制效应101

(二) 超经济手段约束机制103

一、市场化改革初期国有企业资本深化的加剧107

第四章 市场化改革初期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深化107

二、市场化改革初期国有企业工资及附加福利的快速增长109

(一) 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109

(二) 附加福利的快速增长113

(三) 国有企业附加福利增长的实证分析121

三、市场化改革初期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深化124

四、国有企业过剩就业数量的测算126

(一) 国有企业过剩就业规模的常规估算方法126

(二) 过剩就业规模的精确定量测算129

第五章 转轨期间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释放137

一、转轨期间国有企业工资和福利的进一步攀升137

(一) 转轨期间国有企业工资和福利进一步攀升的实证描述137

(二) 效率工资理论对工资及附加福利过快增长的解释140

二、国有企业的多重任务负担147

三、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限制150

四、市场需求变动与国有企业规模效应157

五、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释放160

(一) 国有企业过剩就业释放的原因160

(二) 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释放方式163

(三) 国有企业过剩就业释放的成本与收益分析164

(四) 国有企业过剩就业释放的实证分析167

第六章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劳动力的再就业转移172

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172

二、被释放过剩就业劳动力的再就业转移方式175

(一) 体制内转移的不彻底性176

(二) 体制间转移的必要性176

三、再就业所有制偏好的经济学解释178

(一) 再就业的所有制偏好178

(二) 再就业所有制偏好的经济学解释179

(三) 体制间转移的利益障碍183

四、体制间转移利益障碍的消除185

五、间接释放过剩就业劳动力再就业转移的过渡形式188

六、全面开放劳动力市场的对策建议190

第七章 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195

一、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195

二、劳动就业制度的非帕累托改进型变迁197

三、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200

四、双轨就业体系的制度分析203

(一) 就业制度非均衡:就业制度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204

(二) 制度变迁方式的选择:供给主导型和诱致性变迁并举205

(三) 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路径依赖208

五、制度安排的综合配套改革210

第八章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15

一、传统企业保障制度的特征及弊端215

(一) 企业保障制的基本特征215

(二) 企业保障制的弊端217

二、经济转轨中的社会保障失缺219

(一) 社会保障失缺及其原因219

(二) 社会保障失缺和再就业工程221

三、从企业保障到社会保障223

(一) 改革的目标模式与基本原则223

(二)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226

四、社会保障各项目的改革232

(一)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32

(二)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240

(三)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48

第九章 中国促进就业的政策选择252

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252

(一) 经济增长与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252

(二) 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258

(三) 经济增长促进非农就业的实证分析262

二、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264

(一) 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可能性分析264

(二) 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有效性分析267

(三) 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持续有效性分析270

(四)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272

三、发展非国有经济:解决就业的重要依托274

(一) 非国有经济发展对解决就业的意义274

(二) 非国有经济促进就业的实证分析275

(三) 发展非国有经济减轻就业压力的举措281

四、加强人力本投资,重视人力资源开发283

五、城市化促进就业287

(一) 城市化促进非农就业的实证分析287

(二)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289

参考文献292

后记3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