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22 清 1840-1911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大通史 22 清 1840-1911 上
  • 陈振江主编;徐永志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24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39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4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22 清 1840-1911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3

一、晚清时期的历史发展大势3

二、晚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4

三、晚清社会的转型7

(一)晚清社会转型的初始条件7

(二)侵略战争、不平等条约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9

(三)早期工业化的兴起12

四、晚清社会的革命与改良15

(一)晚清社会革命16

(二)晚清社会改良17

五、晚清社会在屈辱和坎坷中发展19

(一)外国列强侵略的加深19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0

(三)通商口岸与近代社会文明23

治乱兴衰编41

第一章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斗争41

一、辛酉政变和垂帘听政制度的建立41

二、风云变幻的同治朝政局44

三、甲申易枢45

四、戊戌政变47

五、隐蔽的搏斗——庚子与辛丑49

六、20世纪初年的政情和政争50

第二章 改革与政策调整54

一、道光末年的兴利除弊54

二、重组和裂变——洋务新政56

(一)洋务新政的出现56

(二)“练兵”与“制器”57

(三)民用工业的创办58

(四)大办海军58

(五)洋务新政的客观效应59

三、甲午战后清政府的新举措59

(一)编练新军60

(二)整顿财政61

四、自上而下的渐进改革——戊戌变法62

(一)空前的民族危机62

(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和维新运动63

(三)百日维新65

五、变之于上的“瓦解”——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67

(一)新政的提出67

(二)新政的推行和效果68

(三)从新政到预备立宪69

第三章 国力盛衰与社会状况72

一、道咸时期内外交困与国力衰弱72

(一)“内乱外患”的打击与困扰72

(二)“内轻外重”政治局面的初步形成74

二、同治中兴75

(一)“中兴”大业75

(二)没有硝烟的战争76

(三)“内轻外重”政治局面的加剧77

(四)社会经济的残破78

三、甲午辛丑之际的社会大动荡79

(一)侵略战争造成的大灾难79

(二)空前的搜刮和掠夺80

(三)特大灾害打击下的社会惨状81

四、光宣之际的政局和社会骚动83

(一)动荡不稳的清末政局83

(二)日渐残破的社会经济85

(三)日益加剧的社会动荡86

第四章 中外关系88

一、道咸时期的中外战争与交涉88

(一)英国的对华政策与中国的禁烟运动88

(二)鸦片战争爆发与清政府“恩威兼施”的对英政策89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91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咸丰朝的外交92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新变化94

(一)外交机构的设立94

(二)外国公使驻京及其觐见皇帝礼仪的变化95

(三)遣使出访欧美97

(四)中国驻外使领馆的设立98

三、边疆、藩属问题与中外交涉99

(一)列强对中国领土的掠夺99

(二)收复新疆、伊犁的斗争100

(三)越南问题与中法交涉101

(四)缅甸问题与中英交涉102

(五)琉球、朝鲜问题与中日交涉103

四、甲午战争后的中外关系104

(一)“三国干涉还辽”与《中俄密约》104

(二)瓜分危局与全面妥协105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与清末十年外交106

第五章 农民起义与民变108

一、从抗租抗粮到反清起义108

二、太平天国起义109

(一)太平天国的建立与发展109

(二)领导集团的腐化与内讧112

(三)太平天国的分裂与覆亡114

(四)两个追求截然不同的改革纲领116

三、天地会与捻军起义119

(一)天地会系统的起义119

(二)北方捻军起义121

四、云贵、陕甘各少数民族起义122

(一)贵州、云南各少数民族起义122

(二)陕甘回民起义124

五、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25

(一)反教会斗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25

(二)义和团的成分、组织与口号129

(三)八国联军入侵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131

六、晚清末年的民变134

第六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清王朝的灭亡138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138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138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138

二、中国同盟会与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140

(一)同盟会的成立及其三民主义政纲140

(二)两种社会变革模式的大论战和同盟会历次武装起义142

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43

(一)清政府的倒行逆施与保路风潮143

(二)武昌起义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44

(三)清帝退位与袁世凯篡夺政权145

经济编151

第一章 资源与环境151

一、人口状况151

(一)缓慢增长的人口151

(二)区域人口分布的变化153

二、土地资源156

(一)国土与周边环境156

(二)地形、气候、土壤157

(三)耕地、森林、牧场及其他160

(四)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165

三、自然灾害与义赈168

(一)河患水灾168

(二)肆虐的旱情170

(三)蝗、疫、震等自然灾害172

(四)义赈173

第二章 转变中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176

一、财经管理机构的变化176

(一)近代海关的建立及西方列强的控制176

(二)从户部到度支部180

(三)机构改革与商部等机构的建立183

二、新旧并存的经济制度186

(一)地主土地所有制度的破坏与恢复187

(二)工商业中近代公司制度与传统制度并存的二元结构192

(三)依附于外商的买办制度194

三、新旧手段齐用,积极与消极并存——经济运行的管理与调控199

(一)制订法律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200

(二)制订新产业政策与调整产业结构201

第三章 不平衡发展的部门经济204

一、农业生产的曲折发展及其微弱的近代化趋向205

(一)农业生产的衰落与发展205

(二)农村自然经济加深分解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207

(三)经营地主和富农经济的发展与农垦公司的出现211

二、手工业的巨大变化与近代机器工业的建立217

(一)手工业中的近代化趋向217

(二)近代机器工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219

三、新旧交通运输的嬗替229

(一)轮船运输业的建立、发展与帆船运输业的衰落229

(二)中国铁路的诞生与第一次筑路高潮237

(三)电报、电话与近代邮政的建立和初步发展240

四、从传统市场贸易向近代市场经济的转变241

第四章 差别显著的区域经济245

一、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245

二、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内陆地区250

(一)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250

(二)兼具东西部经济特征的中部地区253

三、经济区的特点与成因260

第五章 工业技术262

一、军事工业技术262

(一)火药制造技术262

(二)轻武器制造技术264

(三)火炮制造技术267

(四)枪、炮、弹和其他火器的制造技术270

(五)蒸汽舰船建造技术271

(六)军用航空技术274

二、重工业技术275

(一)煤炭工业技术275

(二)石油工业技术276

(三)钢铁冶炼技术276

(四)有色金属冶炼技术277

(五)机械制造技术278

(六)电力工业技术279

三、轻工业技术280

(一)农副产品加工技术280

(二)纺织和鞋帽工业技术282

(三)造纸和印刷技术284

(四)日用化工技术285

四、邮电交通技术287

(一)邮政和电信技术287

(二)交通运输技术288

五、城市建设工程技术292

(一)房屋建筑技术292

(二)城市园林建筑技术294

社会结构编301

第一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群体301

一、皇族亲贵301

(一)内外交困中的皇室贵族301

(二)宗室之间的权力斗争303

(三)母后临朝与宗王辅政305

(四)“汉人封疆”与地方督抚势力的扩张307

二、官僚士绅309

(一)官僚集团的进一步膨胀309

(二)幕僚与胥吏的盛行311

(三)绅士集团的构成及其职责314

三、地主与农民阶级317

(一)地主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317

(二)自耕农的发展状况319

(三)佃农与雇工的基本状况320

四、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22

(一)买办与买办资产阶级322

(二)早期的资产阶级324

(三)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327

五、“绅商”阶层与新型知识分子群体329

(一)“绅商”阶层329

(二)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334

六、新式军阀集团338

(一)湘系军阀集团的崛起338

(二)后来居上的淮系军阀集团340

(三)拥兵自重的北洋军阀集团342

七、会党势力的畸形发展344

(一)会党活动空间的拓展344

(二)会党运动的新局面345

八、贱民阶层346

(一)贱民等级的社会地位346

(二)贱民的分类与特点347

九、妇女地位的变化350

(一)妇女开始走向社会350

(二)妇女群体的自我觉醒351

第二章 婚姻、家庭、宗族与社区354

一、婚姻与家庭354

(一)对传统婚姻与家庭观念的猛烈冲击354

(二)西方近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引入与传播356

(三)资产阶级的新婚姻家庭观及其社会影响357

(四)婚姻规制与方式的变化361

(五)由大趋小的家庭结构363

(六)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家庭关系366

(七)家庭基本功能的演变367

二、宗族369

(一)宗族的存留与族权的扩张369

(二)宗族与社会形态变迁370

(三)宗族的衰落371

三、城镇与乡村372

(一)开埠通商与城市发展372

(二)市政管理系统与市民构成376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379

(四)城市腹地的拓展382

(五)乡村社区的变化385

(六)城市化过程及其特征388

第三章 社会流动390

一、社会成员的层间流动391

(一)封闭型社会成员流动391

(二)近代开放型社会成员流动395

(三)“士农工商”结构的错动399

二、社会人口的空间流动402

(一)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向402

(二)人口流动与人口分布405

三、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408

(一)社会流动的条件408

(二)社会流动的特征409

(三)社会流动的历史影响414

第四章 少数民族418

一、少数民族分布、人口及社会状况418

(一)东北各族418

(二)蒙古族421

(三)新疆各族423

(四)西北各族425

(五)藏族427

(六)云、贵、川各族429

(七)中南、东南各族430

二、民族间的交往、迁徙与融合432

三、御侮救亡与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4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