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1世纪亚洲经济的展望与挑战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21世纪亚洲经济的展望与挑战
  • (韩)林阳泽著;李丽秋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24124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7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1世纪亚洲经济的展望与挑战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21世纪世界经济展望:以四强为中心1

一、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2

(一) IMF·GATT体制下世界贸易的增长4

(二) 美国的对外援助活动5

(三) 欧洲及日本经济的复兴6

(四) 美元危机和尼克松的紧急经济措施6

(五) 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崩溃7

二、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复苏及今后展望8

(一) 80年代美国经济的衰退8

(二) 美国恢复竞争力并掌握世界经济的主导权13

(三) 美国经济的动向与前景17

(五) 对亚洲经济的影响20

(四) 美国政府的对应政策展望20

三、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及前景21

(一) 美军占领时期22

(二) 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23

(三) 70年代的石油危机27

(四) 80年代日元升值和结构调整27

(五) 90年代的平成衰退和结构调整31

(六) 日本经济的前景44

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跻身世界强国46

(一) 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46

(二) 近期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51

(三) 1997年度经济成果评价和展望54

(四) 1998年度的经济运行计划55

(五) 今后经济展望56

(六) 改革开放的成果及长期发展战略59

五、前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改革开放63

(一) 戈尔巴乔夫的渐进性改革和前苏联的解体63

(二) 叶利钦的急进式改革65

(三) 1997年度经济成就评价和1998年度经济前景66

第二章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抬头72

一、世界贸易组织时代的开始72

(一) 背景72

(三) 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及基本原理74

(二)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果及意义74

(四) 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及附件77

(五) 评价及展望78

二、美国的贸易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之比较80

(一) 美国的贸易政策80

(二) 世界贸易组织规范体制和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款的一致性问题81

(三) 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批评82

(四) 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反垄断法的境外适用问题84

三、新一轮回合的萌芽85

(一) 环境议题86

(二) 劳工议题90

(三) 技术议题94

(四) 竞争政策104

(五) 多边投资协议109

(六) 反贿赂准则114

(七) 原产地规定117

第三章 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国际社会的反应119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122

二、金融危机的原因123

(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23

(二)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观点124

(三) 美国政府的看法126

(四) 日本山本教授的观点127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129

(五) 德国马丁及舒曼的观点129

(一) 国际社会的预测130

(二)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131

(三) 对欧盟经济的影响132

四、亚洲地区的反美情绪134

(一) 亚洲地区反美情绪的蔓延134

(二) 美国的反应135

(三) 美国的作用136

五、日本的责任和作用137

(一) 国际社会就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的批评137

(二) 日本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承担责任说法的依据138

(三) 日本的反应140

六、亚洲各国的对应动向141

(四) 日本的作用141

(一) 泰国的金融改革142

(二) 韩国的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144

(三) 日本的金融改革154

(四) 台湾的应对措施158

(五) 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160

(六) 推动亚太地区设立金融合作机构的动向166

七、发达国家对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国家的直接投资现状167

(一) 外国人对泰国的直接投资168

(二) 外国人对印尼的直接投资168

(三) 外国人对马来西亚的直接投资169

(四) 外国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169

(五) 评价和展望171

第四章 对亚洲经济前景及增长模式的评价与反省174

一、亚洲经济的展望174

二、亚洲经济发展模式失败了吗?176

(一) 批判论177

(二) 拥护论178

(三) 评价179

三、“亚洲价值观”是否存在?181

(一) 东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181

(二) 对东西方资本主义的比较183

四、亚洲国家树立“亚洲价值观”的课题193

(一) 日本面临的课题193

(三) 韩国面临的课题196

(二) 中国面临的课题196

一、区域经济合作动向236

(一)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组织236

第五章 亚洲区域及跨区域经济合作动向236

(二) 东盟的“东部增长三角区”开发计划239

(三) 东盟加强与印支的经济合作240

二、西方对亚洲的投资动向241

(一) 美国的投资动向242

(二) 英国的投资动向242

(三) 德国的投资动向242

(四) 法国的投资动向243

(五) 评价与展望243

(一) 航空244

三、亚洲地区主要产业的合作领域244

(二) 港口246

(三) 汽车249

(四) 信息通讯257

(五) 半导体272

第六章 形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推进世界化的动向274

一、亚太地区经济圈概况274

二、东北亚地区的特征278

(一) 历史背景:以中、韩、日为中心278

(二) 政治特征282

(三) 经济特征283

(一) 可能性291

三、地区内经济合作的可能性、障碍因素及推进方向291

(二) 障碍因素292

(三) 推进方向293

四、引导地区内经济合作的世界化297

(一) 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世界化298

(二) 亚太经合组织《茂物宣言》298

(三) 《大阪行动指南》300

五、中国推进加入WTO的进程及体制改革302

(一) 中国加入WTO的前景302

(二) 中美之间的主要争议303

(三) 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305

(一) 国家对外贸活动的控制309

六、俄罗斯对外经济活动管理制度的改革309

(二) 改善外汇管理制度310

(三) 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及其现状310

(四) 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援助动向312

第七章 中国、俄罗斯、日本、美国、韩国和朝鲜对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基本战略315

一、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经济特区的现状及发展计划315

(一) 中国东北地区316

(二) 俄罗斯远东地区319

(三) 朝鲜322

二、图们江地区开发计划(TRADP)的进展情况325

(一) TRADP的推进过程326

(二) 三邻国开发计划概要327

(三) 参与国对TRADP的基本立场与战略335

(四) TRADP与其他经济地区之比较346

三、局限与前景349

第八章 东北亚地区的多边国际合作351

一、环境352

(一) 国际环境合作352

(二) 东北亚环境现状354

(三) 能源和粮食危机357

(四) 环境标准的强化同国际竞争力的关系359

(五) 推进东北亚环境合作的方向363

二、能源365

(一) 东北亚能源供需展望与课题366

(二)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民间资本发电市场368

(三) 亚洲地区核电站建设现状370

(四) 中国能源工业的现状与国际合作372

(五) 俄罗斯能源工业现状375

(六) 日本与中、俄的能源合作381

三、农产品382

(一) 人口问题与世界粮食供求现状及展望383

(二) 粮食危机与农业合作的必要性385

(三) 东北亚地区粮食供求现状与合作开发构想387

(四) 中国东北地区三江平原的农业合作开发391

(一)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水产资源状况和渔业条件395

四、水产395

(二) 俄罗斯远东地区水产业面临的课题399

(三) 开发水产品资源的国际合作400

第九章 东北亚新安保时代的集体安全保障体制和“东北亚和平城”提案与发展战略402

一、东北亚安保现状402

(一) 美国对东北亚地区的目标与战略402

(二) 美国对东北亚各国的政策403

二、“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修订及其影响404

(一) 日本的重新武装和军事大国化406

(二) 中国的对应动向410

(三) 韩国的立场411

(一) 必要性412

三、东北亚集体安保体制的必要性及构想412

(二) 构想413

四、“东北亚和平城”提案及发展战略416

(一) 背景416

(二) “自由城”的概念和历史事例417

(三) “东北亚和平城”的基本概念417

(四) 停战线非武装地带为适宜地区420

(五) 各阶段推进计划423

(六) 制度设置427

(七) 预期效果429

第十章 总结431

主要参考文献463

译后记4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