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本中国学史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严绍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978750773424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14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655页
- 主题词:汉学-研究-日本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日本中国学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日本传统汉学的研讨3
第一章 日本传统汉学的奠基时期3
第一节 中国古典儒学的东传4
一、中国古典儒学的传入4
二、早期儒学的扩散7
三、古典儒学的式微9
第二节 日本古代文化中的道家思想10
一、中日古文化中的“神道观”10
二、“天皇”的定格与道家文化12
三、皇室“三神器”与“祝紫为上”15
四、10世纪时代日本宫廷的“咒文”16
五、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文学中的道家思想17
第三节 中国的阴阳学说与日本的上古文化20
一、《易》的东传20
二、日本古代政治中的阴阳道学说21
三、日本传统民俗中的阴阳道26
第四节 空海和尚与《文镜秘府论》30
一、空海和尚(弘法大师)的汉学与佛学的经历31
二、《文镜秘府论》概说32
第二章 日本传统汉学的准备时期34
第一节 中日禅僧的交往与宋学传入日本34
一、入宋僧俊芿36
二、入宋僧圆尔辨圆37
三、赴日僧兰溪道隆38
第二节 五山文化的范畴40
一、禅宗“五山”的确立40
二、五山汉文学43
三、五山僧侣“儒佛互补”的理念48
第三节 传统汉学的成长54
一、宫廷与世俗的宋学讲筵54
二、宋学著作的“和点”与“和训”56
三、宋学研究著作的形成58
第三章 传统汉学的形成时期61
第一节 林罗山与朱子学派62
一、藤原惺窝——朱子学的篙矢62
二、林罗山及其学术的基本特征65
第二节 中江藤树与阳明学派72
一、了庵桂悟与王阳明的会见72
二、中江藤树与阳明学的基本特征73
三、大盐平八郎及其领导的民众起义75
第三节 伊藤仁斋与古义学派80
一、山鹿素行与古学派的滥觞81
二、伊藤仁斋与古义学学派的特征83
第四节 荻生徂徕与古文辞学学派87
一、荻生徂徕与“古文辞学”的内含87
二、清代学者对荻生徂徕著作的评价91
第二编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与成型形态研讨第四章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一)97
第一节 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发生98
一、明治维新肇始中传统汉学观念的意义98
二、日本近代文化运动的基本形态101
三、近代化观念的社会文导入105
第二节 维新派学者对传统汉学的批判107
一、西周的功利主义价值现108
二、津田真道的实学论110
三、中江兆民的文化创新说111
四、福泽渝吉的文明史观113
五、“脱亚论”的形成与“一元论中国观”的破产115
第三节 维新的多极目标与日本儒学的复苏119
一、维新中的多极目标120
二、《教学大旨》的颁发与维新学者的转向120
三、日本儒学与国粹主义的合流124
四、明治儒学的复苏128
第五章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二)135
第一节 欧洲人文学术与日本中国学创始者们的关联135
第二节 欧洲中国观的萌发与人文主义色彩137
一、乔安·巴罗劳斯的《第三十年史》138
二、朱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140
第二节 17-18世纪欧洲基督教文明观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及其自身的嬗变142
一、马坦奥·里奇神父——欧洲中国学之父142
二、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在中国所面临的挑战144
三、在华传教士中国观的变异——理性萌芽的产生146
第四节 欧洲中国观中的理性主义与它的二律背反148
一、欧洲中国观中理性主义产生的文化语境149
二、欧洲中国观中理性主义的先驱笛卡尔与培尔150
三、莱布尼茨与沃尔夫的中国观——德国启蒙主义的理性要求151
四、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激情——法国启蒙主义的理性要求154
五、理性主义中国观的二律背反160
第五节 欧洲中国观的近代主义与它向西方中心主义的蜕变161
一、孟德斯鸠对中华文明的质疑161
二、卢梭的“中国文明否定论”165
三、亚当·斯密的“中国发展停滞论”166
四、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中国观——由近代主义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桥梁168
五、近代主义中国观向西方中心主义中国观蜕变的实质171
第六章 日本中国学发生的文化语境(三)173
第一节 中国甲骨文字的发现与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173
一、内藤湖南——世界上第一个亲见甲骨文的外国文人174
二、甲骨文字传入日本与林泰辅的研究175
三、罗振玉、王国维的东渡与在日本的甲骨文字研究181
四、王国维古史研究“二重证据法”与对日本中国学家的启示183
第二节 中国敦煌文物的发现与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形成184
一、日本中国学界最早获知的敦煌信息185
二、日本早期“敦煌学”的形成188
三、日本“敦煌学”与原典解释学派191
第七章 日本中国学的形成(一)193
第一节 西田哲学体系与日本传统汉学的终结193
一、西田几多郎的哲学体系193
二、“西田哲学”对“传统汉学”的意义195
第二节 “中国哲学研究”学科的发生197
第三节 早期的“官学体制学派”及井上哲次郎的学术200
一、井上哲次郎与《教育敕语衍义》201
二、井上哲次郎的国民道德论——忠孝一致的综合家族制204
三、“东亚学术会”的《趣意书》205
第四节 “私学体系学派”的先驱者和奠基者的学术207
一、松本文三郎与《支那哲学史》207
二、远藤隆吉及其学术208
第八章 日本中国学的形成(二)212
第一节 德国冯·兰克学派与日本中国史研究的形成212
一、兰克学派概说212
二、坪井九马三的《史学研究法》213
三、“史学会”的建立与东京帝国大学的“中国史”课程215
第二节 东洋史学的范畴与形成216
一、日本学界的“东洋”概念与“东洋史学”范畴216
二、那珂通世等人的“东洋史观”218
三、“东洋史学”的形成220
第九章 日本中国学的形成(三)222
第一节 坪内消遥的《小说神髓》与文学观念的更新223
一、高田半峰对中国文论的批评223
二、坪内逍遥与《小说神髓》226
第二节 法国葛兰言的《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229
第三节 “中国文学’近代性研究的起步233
一、文学发展史概念的形成233
二、藤田丰八等五学者的《支那文学大纲》235
三、把小说戏曲从“玩赏主义”提升为学术研究238
四、盐谷温与《支那文学概论讲话》243
第三编 20世纪上半叶日本中国学学派研讨第十章 日本中国经典研究学术流派(一)251
第一节 日本中国学学术中的“实证主义学派”范畴界定252
第二节 狩野直喜与“狩野体系”254
一、“狩野体系”概叙254
二、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古典学\古典学研究的历史256
三、中国通俗文学研究——提出“敦煌残纸(变文)此对后世小说之影响关系殊甚。”257
第三节 内藤湖南与“内藤史学”262
一、内藤假说——中国史三分法264
二、中国文化中心移动说268
三、中国史史料的搜集与整理271
第四节 “支那学社”与“支那学社”的学者们?274
一、支那学社275
二、小岛祐马和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276
三、武内义雄和他的中国思想史研究280
四、青木正儿与他的中国文学研究282
第十一章 日本中国学经典研究的学术流派(二)288
第一节 白鸟库吉史学与“尧舜禹抹煞论”288
一、“尧舜禹抹煞论”的提出289
二、白鸟库吉的学术290
三、白鸟库吉批判主义史观的文化语境293
第二节 津田左右吉的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观297
一、津田左右吉对日本“神代史”的批判及“对皇室不敬罪”298
二、津田左右吉的中国文化批判主义299
第十二章 日本中国学经典研究学术流派(三)305
第一节 日本中国学中的“新儒学”界定305
第二节 服部宇之吉的“孔教”观和“天命说”307
一、服部宇之吉“儒学阐述”的基本视角307
二、服部宇之吉的“孔教”主张309
三、“孔教”的核心在于“天命说”311
四、超越中国学研究的荣光313
第二节 宇野哲人的中国古典哲学体系313
第三节 “斯文会”及其儒学治国的宗旨316
第四节 新儒家学派社会作用辨析317
第十三章 日本中国学中非主流学派的古典研究321
第一节 秋泽修二的中国哲学史研究321
第二节 山路爱山的孔子研究与批判主义倾向325
第三节 河上肇的中国古诗研究328
第十四章 日本中国学的当代文化研究336
第一节 日本最初的鲁迅评论与自由主义学者的鲁迅观337
一、青木正儿论鲁迅——世界上最早的鲁迅评论337
二、本间久雄和辛岛骁论鲁迅——新兴中国的代表人物339
三、新居格论鲁迅——鲁迅是比文学家更宽阔的思想家340
第二节 东洋虚无主义学者谈鲁迅343
一、清水安三的《周氏三人》及其他343
二、小田岳夫的《鲁迅传》34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鲁迅观349
一、鲁迅文学的最初的日译与丸山昏迷的鲁迅观349
二、山上正义论鲁迅——马克思主义鲁迅观的代表352
三、林房雄的转向与马克思主义者对他的批判——围绕着对鲁迅的认识356
第四节 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的鲁迅观358
一、长与善郎论鲁迅——新理想主义对鲁迅的追求358
二、正宗白乌论鲁迅——自然主义对鲁迅价值的判断361
第五节 文学主义的鲁迅研究与“竹内鲁迅”363
一、竹内好与“中国文学研究会”363
二、“竹内鲁迅”形成的背景364
三、“竹内鲁迅”的体系及其价值365
四、鲁迅思想对日本的意义370
第四编 日本中国学发展中“变异”状态研讨第十五章 日本中国学的变异(一)373
第一节 “大陆政策”促使中国学变异的基本力量373
第二节 19世纪日本的“国权论”376
一、佐藤信渊及其《宇内混同秘策》376
二、吉田松阴及其《幽囚录》378
三、“国权论”与传统的“大和魂”379
第三节 “兴亚轮”的形成与亚细亚主义的本质380
一、樽井藤吉的“大东合邦论”与兴亚论380
二、冈仓天心的“亚细亚一体化”385
三、日本浪人的“亚细亚主义”387
第四节 日本大东亚中国观的确立387
一、法西斯主义的政治本质与日本的法西斯主义结社388
二、法西斯主义思想魔王北一辉及其《日本改造法案大纲》390
三、大东亚论客大川周明的中国观本质394
第十六章 日本中国学的变异(二)398
第一节 东亚同文会与东亚同文书院398
第二节 日本外务省“对支文化事业部”与“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404
一、“对支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与“对支文化事业部”404
二、“对支文化事业调查会”与“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406
第三节 东亚研究所和中国研究409
第四节 学术研究的蜕变411
一、法西斯主义中国学者的对华文化“方策”412
二、“东洋史学”向“大东亚史”的滑坡415
第五节 “满洲学”——“变异”的中国学一个特殊课题423
一、20世纪前日本对“满洲”研究的回顾423
二、日本国权论者的“满洲观念”425
三、日本的满洲“地志学”与“考古学”427
四、“满铁”与“满鲜历史地理学”的发生432
第六节 “大东亚宣言”小说化与太宰治的《惜别》435
第十七章 日本中国学的变异(三)437
第一节 日本军队对南京的“文献扫荡”438
第二节 日本侵华战争中各地文献被劫举例440
第三节 中国省市图书馆文献被劫举例441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全国文献典籍被劫概述442
第五节 在黑暗中显示的日本中国学家的道义良心444
第五编 日本中国学战后状态综述研讨第十八章 战后日本中国学的基本态势449
第一节 反省时代——重建战后“中国学”的努力450
第二节 恢复时代——学派的形成与综合研究势态452
第三节 发展时代——研究队伍的组成与研究的业绩455
第十九章 日本中国学战后30年间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及其争论点457
第一节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新思考458
一、伊藤道治倡导华夏文化起源的“河江文明”史观458
二、贝冢茂树主张“对于中国文明的源头的理解,则应该特别注意到稻作地带文化系统”459
第二节 秦汉帝国的社会性质及关于中国古代“共同体”的论争459
一、好并隆司提出“前汉帝国二重结构”论说460
二、多田狷介主张“秦汉总体的奴隶制论”460
三、“藤家国家论”:藤家礼之助的“乡里共同体”论说461
第三节 六朝社会的特点及“豪族共同体”理论464
一、宇都宫史学体系与他的“六朝贵族论”464
二、川胜义雄与谷川道雄的“豪族共同体”论说465
三、矢野主税的“门阀社会”论468
第四节 唐宋时中国社会的特点与“中世说”和“近世说”的分歧470
一、宫崎市定的“宋代近世说”:从“部曲”到“佃户”的转变471
二、周藤吉之的“宋代中世说”:“佃户”本质是“农奴”472
三、关于宋代“雇用人”与“奴婢”身份的争论472
四、关于宋代土地所有权的争论474
第五节 明清史研究中的“乡绅论”475
一、古岛、北川、田中、佐伯四教授提出的“地主”与“乡绅”的概念475
二、小山正明的“乡绅土地所有制”概念477
三、重田德的“乡绅统治论”478
附录483
附录(一) 汉籍东传日本的轨迹与形式483
一、以人种交流为自然通道的传播形式(5世纪一8世纪末)483
二、以贵族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传播形式(9世纪—12世纪)490
三、以禅宗僧侣为主体的传播形式(13世纪—16世纪)499
四、以商业为主要通道的传播方式(17世纪—19世纪中期)505
附录(二) 岛田虔次推荐战后日本中国思想研究著作516
一、关于中国思想哲学的综合研究517
二、关于宋代思想哲学的研究520
三、关于明代思想哲学的研究523
四、关于宋元明思想史研究的文献整理524
附录(三) 日本文部省1966年—1985年对中国经典文化整理与研究拨款项目总汇526
1966年总拨款为779万日元526
1967年总拨款为684万日元529
1968年总拨款为1095万日元531
1971年总拨款为847万日元533
1972年总拨款为1422万日元534
1974年总拨款为1358万日元537
1975年总拨款为1641万日元540
1976年总拨款为1758万日元541
1977年总拨款为644万日元542
1980年总拨款为4668万日元543
1981年总拨款为2369万日元544
1982年总拨款为2221万日元546
1983年总拨款为3260万日元547
1984年总拨款为3000万日元549
1985年总拨款为3320万日元551
附录(四) 我对国际Sinology的理解和思考553
附录(五) 海外中国学研究之反思565
附录(六) 战后60年日本主流话语中的中国观575
附录(七) 我和日本中国学605
后记613
热门推荐
- 3342706.html
- 899207.html
- 3278829.html
- 1073764.html
- 1454700.html
- 2148687.html
- 3053789.html
- 1862801.html
- 1597170.html
- 11414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47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6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44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07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67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475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98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99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52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9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