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
  • 李明宇,李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5663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21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334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上篇 理论建构23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理论基础2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基本内容23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23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26

三、人与自然相互作用31

四、人与自然走向和解36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主要特质39

一、实践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40

二、关注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43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的当代意义49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49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在实践中发展的新成果54

第二章 中外生态哲学:文化资源59

第一节 本土生态文化资源59

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尊重生命的理念60

二、寡欲节用——珍爱资源的传统美德61

三、圣王之制——体现生态意识的政法理念62

四、辅相天地之宜——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64

第二节 西方生态伦理学历史变迁的启示意义65

一、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66

二、人类中心主义66

三、非人类中心主义68

第三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价值72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和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战略73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76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与科学发展观80

第一节 “科学”的发展观之逻辑起点:自然价值的新认识80

一、自然界的内在价值81

二、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87

三、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学发展观93

第二节 新的发展范式: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批判及超越99

一、西方传统发展观的诸多范式99

二、西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与批判105

三、科学发展观:西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110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116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目的和手段116

二、以人为本的“人”和“本”122

三、“以人为本”与“两个和解”128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理念的回归与超越134

一、自然的社会历史意蕴135

二、科学发展观对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回归和超越136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文明向度:生态文明140

第一节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选择140

一、人与自然辩证运动和双向价值关系140

二、经济、社会与生态的互动统一:和谐社会的本质146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和谐观意蕴151

一、生态文明主旋律——和谐151

二、生态文明的和谐内涵155

第三节 生态哲学:“被把握在思想中的”生态文明161

一、从分析性思维走向有机整体论思维161

二、生态文明呼唤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与时俱进166

第五章 当代中国生态梦视阈中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总体图景172

第一节 生态梦视阈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目标定位172

一、现实指向: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总体布局173

二、基本原则:系统论和整体主义175

三、本土优势与历史超越: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多重建构17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形塑发展观的科学性181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生态意蕴——科学发展观的生态理性精神181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人学意蕴——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理性精神186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的和谐与公正192

一、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公正的根本途径193

二、“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的根本指针196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谐与公正的基本要求198

第四节 和谐社会观框定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性质和发展观的取向199

一、和谐社会观框定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性质200

二、和谐社会观决定发展观的取向205

下篇 实践创新213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实践路径213

第一节 利用资本与超越资本213

一、生态问题的资本根源214

二、节制资本与超越资本215

第二节 调节生产目的 发展生态产业217

一、生产的两个规定和两个尺度218

二、生产目的与生产形式219

三、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型220

第三节 引导生态消费:生活方式的生态化223

一、消费与消费异化223

二、引导绿色消费224

第四节 驾驭科技:批判科技异化 发展生态科技227

一、科技的生态维度227

二、科技异化批判229

三、科技的生态化发展231

第五节 生态治理:多元主体与长效机制233

一、多元治理主体234

二、生态治理的保障机制235

三、生态治理的评估体系237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实现模式:“一体两翼三赢”模式239

第一节 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实践模式面临的新形势239

一、“五位一体”视角中的生态文明239

二、对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新要求240

三、生态文明的“中国模式”241

四、省域生态文明245

第二节 绿蓝红三色融通:“一体两翼三赢”模式的框架和内容252

一、“一体”的涵义和要素253

二、“两翼”的涵义和要素254

三、基本构架255

第三节 人与自然相得益彰:“一体两翼三赢”模式的实践价值256

一、营造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良好氛围257

二、进一步完善生态安全系统257

三、提高人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程度,树立全民生态道德观258

第八章 “一体两翼三赢”模式在江苏的实践259

第一节 “一体两翼三赢”模式的绿色维度——主体维度260

一、生态农业261

二、生态工业270

三、生态服务业276

四、生态消费282

第二节 “一体两翼三赢”模式的蓝色维度——生态安全保障之翼285

一、江苏省生态治理的成效286

二、江苏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288

三、江苏省生态环境治理的未来发展290

第三节 “一体两翼三赢”模式的红色维度——生态文化保障之翼292

一、确立和谐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292

二、实现生态正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衡器295

三、深化生态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土壤299

四、完善生态法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约束304

结语 待续的使命310

参考文献312

后记3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