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 余光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150194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29页
  • 主题词:传统文化-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编者前言1

第一辑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3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余光中先生访谈录3

人生回首3

交流4

自己动手写5

新诗的局限5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6

浪子与孝子8

话说五四9

相似的历程10

争论:不平静的诗歌时代11

面对大众文化13

新的和旧的责难15

语言的生成16

今日台湾诗坛17

散文的反思18

三个概念18

学者的使命19

满溢乡愁的浪子情怀——余光中访谈录20

余光中访谈录26

《诗刊》访余光中37

西化不等于现代38

《乡愁》是现代的竹枝词39

网络提高了作品的折旧率40

我的《乡愁》也该解构了42

“大陆是我的母亲”43

中文体质与文化复兴——余光中访谈录45

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统——余光中访谈50

所谓众圆同心50

华文写作的“三个世界”51

诺贝尔奖与华文文坛52

以中国历史文化为核心53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要有诗——余光中访谈55

乡愁不是地理上的,可能更是时间上的55

伟大的情书已经成为绝响了56

生活里面还应该有艺术,生活里面应该有美57

中文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美丽的文字58

大陆年轻一代杰出的诗人有舒婷、北岛,余秋雨的散文是相当好的60

不要抛弃了五千年的文化62

你选择了青春也就要接受青春痘63

解不尽的乡愁——余光中访谈64

和余光中的对话——余光中访谈71

不变的是对中文的热爱——《余光中集》发布会答记者问74

我把自己想像成“茱萸”的孩子——余光中访谈78

王蒙、余光中对话录:用哪一只手写散文?102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余光中访谈108

中文是中国文化的半径108

活的传统才真正属于我们109

台湾人是否还有乡愁的情怀?111

大陆遗产还需加强管理111

三分之二是作家,三分之一是学者112

两岸文化交流可左右逢源——余光中对话厦大学者114

“救国文联盟”还有草莽味114

“乡愁”已经远离台湾年轻人115

烦恼转个弯就是快乐116

第二辑 黄河的声音是我的胎记119

乡愁是一种情结——余光中访谈119

乡愁是一种情怀121

诗是情人,散文是妻子122

最要紧的是能把古今中外融和起来124

人的心里充满文化的回音127

文学艺术是内在自然与空间——湖南卫视访余光中130

江河必将入海——杨澜对话余光中137

黄河的声音是我的胎记——访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48

中文不能受到冷落149

中文的美是惟一的150

中文是基调,英文是协助151

中文如同国防152

中华文化是民族融和最可亲的方式153

20年的乡愁154

我的店里还有很多“菜”155

每个人都有“乡愁”156

黄河常在梦中流淌157

自命李白的传人158

诗歌不会死亡159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160

我的四个假想敌160

跟夫人说四川话162

十几年来经常去大陆162

受欢迎的余爷爷163

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164

余光中:把岛上的文字传回中原165

最浅的海峡,最深的乡愁166

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168

中文能走多远,中国文化就能走多远170

余光中的上海173

上海与台湾173

上海文化175

说说龙应台177

余光中:诗人出书不容易,散文比诗歌受欢迎178

散文比诗歌受欢迎178

新一代诗人少人关注179

大陆诗歌不怎么流行180

乡愁是对大陆的眷恋181

我的乡愁是对整个大陆的眷恋182

文学创作上我是“多妻主义者”183

不要为了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了五千年的文化185

一湾乡愁水,痴痴赤子情187

20分钟与20年的乡愁188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隐忧188

孝,新时代有新内涵189

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191

“乡愁诗人”难消乡愁191

“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192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193

警惕西化幼稚病194

日暮乡关何处是——诗人余光中196

对话余光中:飞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210

两岸直航是一次正面的发展210

“南京是我诗心起跳的地方”211

在重庆读的也是南京的中学212

坐在马车夫旁听“得得”的马蹄声212

出生前一天“随母亲爬栖霞山”213

因为绝望,所以《乡愁》214

首回大陆,感觉既亲切又陌生215

一回南京,玄武湖边,走着走着,记忆就回来了215

二回南京,看到面貌“如旧”的母校,心里不是那么不胜沧桑215

乡愁并不因为你回到故乡就被消解掉了216

《明报》访余光中219

余光中——驰骋中西219

英文教学须视乎科目221

了解作者背景有助明白诗222

把李白“从唐朝叫醒”222

余光中:我的心里有中国文化的胎记224

关于《乡愁》224

关于故乡225

关于诗226

关于复古227

余光中:沧海桑田即乡愁228

诗歌有国界229

每个时代都有诗人230

会再为深圳写一首诗233

拥有四度空间的学者——余光中先生访谈录234

诗歌:从中国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中国化235

散文: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丹245

评论:评论家也是一种作家,所以也是一种艺术家,而非科学家252

翻译:译者必须也是学者,翻译不折不扣是一门艺术256

第三辑 关于翻译与诺奖263

余光中谈翻译263

诺贝尔奖,中国人的缺席——余光中、马悦然、沈君山跨疆界跨领域的对话270

引言:从缺席诺贝尔文学奖谈起270

第一问:文学是不是学术?莎士比亚不能来教书271

第二问:文学有没有国界?中国人的想法跟德国人一模一样272

第三问:文学评审有没有客观标准?吴承恩肯定得诺贝尔奖!277

结语:期待一个东方诺贝尔文学奖288

文学诺奖评审团只有一人懂中文291

关于诺奖:真的无所谓,莎士比亚也没有得过291

关于诗歌:流行歌词就是诗,别跟周杰伦“较真”293

附录 余光中先生大事年表&梁笑梅 黄维樑2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