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 下
  • 葛可佑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424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804页
  • 文件大小:92MB
  • 文件页数:870页
  • 主题词:营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节 氟170

第十一节 其他微量元素(钴、硼、镍、硅、砷、钒)174

第九章 维生素179

第一节 概述179

第二节 维生素A181

第三节 维生素D185

第四节 维生素E188

第五节 维生素K198

第六节 维生素B1204

第七节 维生素B2208

第八节 维生素B6212

第九节 烟酸217

第十节 泛酸219

第十一节 叶酸221

第十二节 维生素B12226

第十三节 生物素228

第十四节 胆碱230

第十五节 维生素C234

第一节 水239

第十章 水及其他膳食成分239

第二节 膳食纤维240

第三节 营养相关的有机化合物252

第四节 植物化学物质266

第一节 蛋白质与免疫273

第十一章 营养与免疫273

第二节 脂肪酸与免疫275

第三节 维生素与免疫276

第四节 微量元素与免疫278

第一节 遗传多态性与营养需要和耐受281

第十二章 营养与遗传281

第二节 营养状况与基因表型284

第三节 先天性代谢性缺陷288

第十三章 营养与氧化应激294

第一节 活性氧与自由基及其毒性294

第二节 氧化应激与疾病及衰老297

第三节 机体对氧化损伤的防御体系299

第四节 防御氧化应激损伤的营养措施303

第十四章 营养与基因表达306

第一节 营养素调控基因表达的过程和途径306

第二节 几种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309

第一节 微量营养素缺乏与DNA损伤和疾病316

第十五章 微量营养素与基因组的稳定性316

第二节 维生素与基因组稳定性317

第三节 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与基因组稳定性326

第十六章 营养与化学感觉331

第一节 化学感觉概述331

第二节 味觉和嗅觉的解剖和生理332

第三节 化学感觉紊乱337

第四节 化学感觉功能评价337

第五节 营养摄入及营养状况与化学感觉338

第六节 衰老及某些疾病情况下的化学感觉与营养339

第二卷 食物营养345

第一章 绪论345

第一节 食物营养的基础和范畴345

第二节 食物营养在人类营养与健康中的作用345

第三节 “食物营养”卷内所涉及的内容346

第二章 食物的化学成分348

第一节 食品中的水348

第二节 食品中的营养成分350

第三节 食品的色泽化学359

第四节 植物性食品的风味物质361

第五节 动物性食品的风味物质366

第六节 食品中的酶368

第三章 植物性食物的分类与营养价值373

第一节 谷类373

第二节 豆类387

第三节 蔬菜与蔬菜产品397

第四节 水果412

第五节 坚果422

第六节 薯类429

第七节 其他435

第四章 动物性食品及其营养价值438

第一节 肉类438

第二节 蛋及蛋制品444

第三节 水产品及人造海产品447

第四节 乳和乳制品452

第五节 蜜蜂和昆虫食品461

第五章 调味品和其他食品466

第一节 调味品及其营养价值466

第二节 食用油脂471

第三节 酒类476

第四节 糖果和巧克力制品483

第五节 咖啡486

第六节 茶及其制品487

第一节 概述493

第六章 食品新资源493

第二节 动物新资源494

第三节 植物新资源497

第四节 微生物新资源499

第五节 蛋白质新资源502

第六节 食物油脂新资源504

第七节 碳水化合物新资源511

第一节 食品营养强化发展简况519

第七章 营养强化食品519

第二节 食品营养强化的定义、分类及基本原则521

第三节 食物载体与强化剂523

第四节 食品强化技术535

第五节 质量保证与控制537

第六节 微量营养素强化及当前应用的评价539

第八章 保健食品543

第一节 保健食品的名称和定义543

第二节 保健食品的原料543

第三节 原料来源、功效成分及生理功能544

第四节 保健功能552

第五节 评价方法552

第六节 加工工艺要求552

第一节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和特征554

第二节 基因工程技术以及产品特征554

第九章 转基因食品554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营养评价559

第四节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现状566

第十章 加工及贮藏过程对食物营养的影响568

第一节 概述568

第二节 食品保藏工艺及其对食物营养的影响569

第十一章 食物的营养学评价581

第一节 食物营养素含量分析和评价581

第二节 食物的营养学评价590

第三节 食物蛋白质质量评价594

第四节 食物脂肪质量评价599

第五节 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营养评价603

第六节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学评价606

第十二章 食物成分数据库610

第一节 食物成分研究发展史610

第二节 选择食物的原则611

第三节 食物样品的来源和抽样数量613

第四节 食物成分确定的原则和方法615

第五节 食物营养成分的表达616

第六节 膳食营养素的损失和保留率的计算622

第七节 食物成分的描述和数据库的编辑624

第三卷 营养学研究方法633

前言633

第一章 营养流行病学方法635

第一节 概述635

第二节 描述性研究638

第三节 分析性研究641

第四节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647

第五节 统计学方法在营养流行病学中的应用649

第二章 实验营养研究方法653

第一节 动物实验653

第二节 营养缺乏病动物模型662

第三节 基因敲除动物模型669

第四节 体外组织培养实验技术675

第五节 营养研究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688

第六节 生物样本的采集与处理697

第三章 营养代谢研究方法704

第一节 能量代谢研究方法704

第二节 平衡研究方法706

第三节 耗竭、补充、饱和平台法709

第四节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712

第五节 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在营养学中的应用716

第六节 营养素代谢的动力学研究方法725

第七节 体外实验技术729

第四章 营养状况评价方法737

第一节 膳食评价和临床体征检查方法738

第二节 体格及体成分测量738

第三节 骨状态测量743

第四节 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749

第五节 脂类的营养状况评价757

第六节 维生素A营养状况评价764

第七节 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768

第八节 维生素E营养状况评价771

第九节 机体维生素K营养状况评价773

第十节 维生素B1营养状况评价776

第十一节 维生素B2营养状况评价781

第十二节 烟酸营养状况评价783

第十三节 维生素B6营养状况评价786

第十四节 叶酸营养状况评价788

第十五节 维生素B12营养状况评价792

第十六节 维生素C营养状况评价796

第十七节 钙的营养状况评价799

第十八节 镁的营养状况评价803

第十九节 铁营养状况评价805

第二十节 锌的营养状况评价809

第二十一节 铜营养状况评价814

第二十二节 硒的营养状况评价816

第二十三节 碘的营养状况评价819

第二十四节 铬的营养状况评价823

第二十五节 氟的营养状况评价825

第五章 营养相关功能研究方法827

第一节 体外发育实验-全胚胎培养827

第二节 生长发育实验832

第三节 学习记忆行为实验833

第四节 免疫功能实验840

第五节 抗氧化功能实验850

第六节 延缓衰老实验853

第七节 缓解体力疲劳实验857

第八节 改善女性更年期内分泌实验861

第九节 糖尿病动物模型与降血糖实验865

第十节 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868

第十一节 肥胖的研究方法871

第十二节 高血压动物模型与降血压实验881

第十三节 改善营养性贫血实验884

第十四节 骨质疏松实验886

第十五节 痛风的研究方法888

第十六节 调节胃肠道功能实验889

第十七节 预防化学性肝损伤实验891

第六章 食物营养与相关成分测定方法894

第一节 宏量营养素的测定方法894

第二节 维生素的测定方法911

第三节 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940

第四节 功效成分的测定方法946

附录 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生化指标参考值972

前言981

第四卷 人群营养981

第一节 围孕期营养985

第一章 孕妇营养985

第一节 围孕期营养985

第一章 孕妇营养985

第一章 孕妇营养985

第一节 围孕期营养985

第二节 孕期生理特点及代谢的改变986

第二节 孕期生理特点及代谢的改变986

第二节 孕期生理特点及代谢的改变986

第三节 孕期营养需要及膳食参考摄入量990

第三节 孕期营养需要及膳食参考摄入量990

第三节 孕期营养需要及膳食参考摄入量990

第四节 孕期营养对胎儿及母体的影响996

第四节 孕期营养对胎儿及母体的影响996

第四节 孕期营养对胎儿及母体的影响996

第五节 孕期膳食指南999

第五节 孕期膳食指南999

第五节 孕期膳食指南999

第六节 孕期疾病的营养与膳食1001

第六节 孕期疾病的营养与膳食1001

第六节 孕期疾病的营养与膳食1001

第一节 哺乳期的生理变化1007

第二章 乳母营养1007

第二章 乳母营养1007

第一节 哺乳期的生理变化1007

第一节 哺乳期的生理变化1007

第二章 乳母营养1007

第二节 影响乳汁分泌及质量的因素1010

第二节 影响乳汁分泌及质量的因素1010

第二节 影响乳汁分泌及质量的因素1010

第三节 母乳喂养的优越性1012

第三节 母乳喂养的优越性1012

第三节 母乳喂养的优越性1012

第四节 哺乳对母亲健康的影响1013

第四节 哺乳对母亲健康的影响1013

第四节 哺乳对母亲健康的影响1013

第五节 乳母的营养需要与推荐每日营养素摄入量1016

第五节 乳母的营养需要与推荐每日营养素摄入量1016

第五节 乳母的营养需要与推荐每日营养素摄入量1016

第六节 乳母的合理膳食1018

第六节 乳母的合理膳食1018

第六节 乳母的合理膳食1018

第三章 母乳喂养及婴儿营养1021

第一节 母乳喂养的历史与发展1021

第一节 母乳喂养的历史与发展1021

第三章 母乳喂养及婴儿营养1021

第一节 母乳喂养的历史与发展1021

第三章 母乳喂养及婴儿营养1021

第二节 泌乳过程及其调节1022

第三节 授乳过程的各种主要神经反射1022

第三节 授乳过程的各种主要神经反射1022

第二节 泌乳过程及其调节1022

第三节 授乳过程的各种主要神经反射1022

第二节 泌乳过程及其调节1022

第四节 母乳中的营养及其他成分1024

第四节 母乳中的营养及其他成分1024

第四节 母乳中的营养及其他成分1024

第五节 母乳喂养中的断乳过渡辅助食品1037

第五节 母乳喂养中的断乳过渡辅助食品1037

第五节 母乳喂养中的断乳过渡辅助食品1037

第六节 婴儿的营养素适宜摄入量1038

第六节 婴儿的营养索适宜摄入量1038

第六节 婴儿的营养素适宜摄入量1038

第七节 婴幼儿配方食品1040

第七节 婴幼儿配方食品1040

第七节 婴幼儿配方食品1040

第一节 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1045

第一节 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1045

第四章 幼儿营养1045

第四章 幼儿营养1045

第四章 幼儿营养1045

第一节 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1045

第二节 幼儿的营养需要特点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047

第二节 幼儿的营养需要特点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047

第二节 幼儿的营养需要特点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1047

第三节 幼儿期的合理喂养1049

第三节 幼儿期的合理喂养1049

第三节 幼儿期的合理喂养1049

第四节 幼儿膳食的基本要求1056

第四节 幼儿膳食的基本要求1056

第四节 幼儿膳食的基本要求1056

第五节 幼儿营养状况的评价1058

第五节 幼儿营养状况的评价1058

第五节 幼儿营养状况的评价1058

第六节 常见幼儿营养缺乏病的防治对策1060

第六节 常见幼儿营养缺乏病的防治对策1060

第六节 常见幼儿营养缺乏病的防治对策1060

第一节 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1065

第五章 学龄前儿童营养1065

第五章 学龄前儿童营养1065

第一节 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1065

第一节 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1065

第五章 学龄前儿童营养1065

第二节 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1066

第二节 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1066

第二节 我国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1066

第三节 学龄前儿童的营养需要及参考摄入量1068

第三节 学龄前儿童的营养需要及参考摄入量1068

第三节 学龄前儿童的营养需要及参考摄入量1068

第四节 学龄前儿童的平衡膳食1072

第四节 学龄前儿童的平衡膳食1072

第四节 学龄前儿童的平衡膳食1072

第五节 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1076

第五节 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1076

第五节 学龄前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培养1076

第六章 儿童少年营养和膳食1080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要1080

第六章 儿童少年营养和膳食1080

第六章 儿童少年营养和膳食1080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要1080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及营养需要1080

第二节 特殊时期的营养需要1089

第二节 特殊时期的营养需要1089

第二节 特殊时期的营养需要1089

第三节 儿童少年的营养状况1090

第三节 儿童少年的营养状况1090

第三节 儿童少年的营养状况1090

第四节 儿童少年的合理膳食和膳食指南1091

第四节 儿童少年的合理膳食和膳食指南1091

第四节 儿童少年的合理膳食和膳食指南1091

第五节 儿童少年常见的营养问题1092

第五节 儿童少年常见的营养问题1092

第五节 儿童少年常见的营养问题1092

第六节 中小学生营养食谱的制定1099

第六节 中小学生营养食谱的制定1099

第六节 中小学生营养食谱的制定1099

第七节 学校课间餐和午餐1102

第七节 学校课间餐和午餐1102

第七节 学校课间餐和午餐1102

第一节 儿童少年食用早餐行为1105

第七章 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1105

第一节 儿童少年食用早餐行为1105

第七章 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1105

第七章 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1105

第一节 儿童少年食用早餐行为1105

第二节 儿童少年食用零食行为1106

第二节 儿童少年食用零食行为1106

第二节 儿童少年食用零食行为1106

第三节 儿童少年食用快餐行为1108

第三节 儿童少年食用快餐行为1108

第三节 儿童少年食用快餐行为1108

第四节 儿童少年饮料消费行为1110

第四节 儿童少年饮料消费行为1110

第四节 儿童少年饮料消费行为1110

第八章 老年人营养1113

第一节 人的衰老过程1113

第一节 人的衰老过程1113

第八章 老年人营养1113

第八章 老年人营养1113

第一节 人的衰老过程1113

第二节 人体衰老的学说1114

第二节 人体衰老的学说1114

第二节 人体衰老的学说1114

第三节 老年人的营养需要1117

第三节 老年人的营养需要1117

第三节 老年人的营养需要1117

第四节 对老年妇女特别关注的营养问题1120

第四节 对老年妇女特别关注的营养问题1120

第四节 对老年妇女特别关注的营养问题1120

第五节 老龄人容易发生的营养问题及膳食指南1121

第五节 老龄人容易发生的营养问题及膳食指南1121

第五节 老龄人容易发生的营养问题及膳食指南1121

第九章 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1124

第一节 我国炎热环境特点1124

第一节 我国炎热环境特点1124

第九章 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1124

第一节 我国炎热环境特点1124

第九章 高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1124

第二节 高温环境作业人员消化生理及营养代谢的改变1125

第二节 高温环境作业人员消化生理及营养代谢的改变1125

第二节 高温环境作业人员消化生理及营养代谢的改变1125

第三节 高温环境作业人员营养需要1129

第三节 高温环境作业人员营养需要1129

第三节 高温环境作业人员营养需要1129

第一节 低温环境气候特点1133

第一节 低温环境气候特点1133

第十章 低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1133

第十章 低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1133

第十章 低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1133

第一节 低温环境气候特点1133

第二节 低温环境作业人员生理及营养代谢的改变1134

第二节 低温环境作业人员生理及营养代谢的改变1134

第二节 低温环境作业人员生理及营养代谢的改变1134

第三节 低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需要1137

第三节 低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需要1137

第三节 低温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需要1137

第十一章 高原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1141

第十一章 高原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1141

第一节 高原气候的特点1141

第十一章 高原环境作业人员的营养1141

第一节 高原气候的特点1141

第一节 高原气候的特点1141

第二节 高原低氧对人体健康及物质代谢的影响1141

第二节 高原低氧对人体健康及物质代谢的影响1141

第二节 高原低氧对人体健康及物质代谢的影响1141

第三节 高原地区作业人员的营养需要量1144

第三节 高原地区作业人员的营养需要量1144

第三节 高原地区作业人员的营养需要量1144

第一节 低照度作业人员的营养1146

第一节 低照度作业人员的营养1146

第十二章 特种作业人员的营养1146

第十二章 特种作业人员的营养1146

第一节 低照度作业人员的营养1146

第十二章 特种作业人员的营养1146

第二节 化学毒物接触人员的营养1149

第二节 化学毒物接触人员的营养1149

第二节 化学毒物接触人员的营养1149

第三节 航空作业人员的营养1156

第三节 航空作业人员的营养1156

第三节 航空作业人员的营养1156

第四节 宇航员营养1158

第四节 宇航员营养1158

第四节 宇航员营养1158

第五节 航海与潜水人员的营养1165

第五节 航海与潜水人员的营养1165

第五节 航海与潜水人员的营养1165

第六节 接触微波和电离辐射人员的营养1170

第六节 接触微波和电离辐射人员的营养1170

第六节 接触微波和电离辐射人员的营养1170

第七节 脑力劳动者的营养1174

第七节 脑力劳动者的营养1174

第七节 脑力劳动者的营养1174

第十三章 运动员营养1178

第十三章 运动员营养1178

第一节 营养与运动能力1178

第十三章 运动员营养1178

第一节 营养与运动能力1178

第二节 运动与能量代谢1179

第二节 运动与能量代谢1179

第三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与运动1182

第三节 蛋白质和氨基酸与运动1182

第四节 脂肪与运动1184

第四节 脂肪与运动1184

第五节 碳水化合物与运动1186

第五节 碳水化合物与运动1186

第六节 水、矿物质与运动1187

第六节 水、矿物质与运动1187

第七节 维生素与运动1191

第七节 维生素与运动1191

第八节 运动员的合理营养和膳食安排1192

第八节 运动员的合理营养和膳食安排1192

第五卷 公共营养1203

第一章 概论1203

第一节 公共营养的概念和历史1203

第二节 公共营养的工作目的与内容1205

第三节 公共营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1209

第二章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1215

第一节 历史与发展1215

第二节 营养素需要量与摄入量1218

第三节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1221

第四节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应用1225

2.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标准(1952版)1232

附录1 中国不同时期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232

1.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51.中国)1232

3.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55.12修订中国)1233

4.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62.10修订中国)1233

5.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63.中国)1234

6.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80.中国)1235

7.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81年修订)1236

8.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1988.10修订)1237

附录2 部分外国的膳食营养素参考值1239

1.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Reco-mmended levels for individual intakea(USA)1239

2.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 for Ireland1242

3.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aRevised 19801245

4.1989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Values(U.S)1246

5.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e for the Japanese1248

6.韩国食物成分表(2000.韩国)1250

8.马来西亚食物成分表(2001.马来西亚)1251

7.泰国食物成分表(2000.泰国)1251

9.新加坡食物成分表(2000.新加坡)——成人与小孩每日饮食摄取量参照表1252

第三章 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1253

第一节 概论1253

第二节 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1254

第三节 膳食指南1258

第四节 常见慢性病与特殊职业人群膳食指导1266

第五节 膳食指南的宣传效果评价1269

第一节 概述1271

第四章 营养调查与评价1271

第二节 营养调查的设计与实施1272

第三节 膳食调查与评价1275

第四节 体格测量指标与评价1284

第五节 营养缺乏病的临床体征检查1293

第六节 营养状况的实验室检查与评价1298

第五章 营养监测1303

第一节 概述1303

第二节 营养监测内容1307

第三节 营养监测数据的收集1313

第四节 资料分析利用1316

第五节 营养监测系统的建立1317

第六章 食物营养规划与营养改善1321

第一节 概论1321

第二节 食物与营养规划的方法1326

第三节 常用的营养改善项目1330

第四节 营养改善项目的实施与管理1335

第五节 营养改善项目的评价1338

第七章 社区营养1345

第一节 概述1345

第二节 社区营养工作的程序和方法1346

第三节 社区营养改善1348

第四节 社区动员1351

第五节 营养教育1353

第八章 饮食行为1357

第一节 概述1357

第二节 日常的饮食行为1361

第三节 影响饮食行为的因素1363

第四节 饮食行为与健康1367

第九章 食品安全1370

第一节 食品安全概述1370

第二节 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1372

第三节 食品安全与健康1374

第四节 食品安全管理1381

第十章 食物与营养的政策和法规1386

第一节 概述1386

第二节 我国关于食物与营养的政策与法规1387

第三节 国际食物与营养的相关政策和法规1390

第四节 食物与营养政策和法规的作用1391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393

附录2 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1397

附录3 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1401

附录4 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1403

附录5 学生营养午餐营养供给量1405

附录6 学生营养餐生产企业卫生规范1407

附录7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方案1410

附录8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1412

附录9 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1416

附录10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1418

附录11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1422

第六卷 营养与疾病1431

第一章 营养缺乏病1431

第一节 概述1431

第二节 营养缺乏病的分类1432

第三节 营养缺乏的原因1441

第四节 营养缺乏病的发生过程1443

第五节 营养缺乏病的诊断1444

第六节 营养缺乏病的预防和治疗1444

第二章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448

第三章 维生素缺乏病1454

第一节 维生素A缺乏病1454

第二节 维生素D缺乏病1458

第三节 维生素K缺乏病1464

第四节 维生素B1缺乏病1469

第五节 维生素B2缺乏病1473

第六节 癞皮病1476

第七节 维生素B6缺乏病1480

第八节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482

第九节 维生素C缺乏病1486

第一节 铁缺乏与缺铁性贫血1490

第四章 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疾病1490

第二节 碘缺乏病1494

第三节 锌缺乏病1502

第五章 营养素过量的危害与中毒1511

第一节 地方性氟病1511

第二节 硒中毒1514

第三节 高碘性甲状腺肿1517

第四节 其他微量元素过量引起的危害1518

第五节 常量元素过量的危害1522

第六节 维生素A中毒症1525

第七节 维生素D中毒症1527

第六章 肥胖病1529

第一节 肥胖病的定义、分类与诊断1529

第二节 肥胖病的流行病学1530

第三节 与肥胖病发病有关的营养因素1531

第四节 肥胖患者的营养代谢变化1532

第五节 肥胖病的临床表现1533

第六节 肥胖病的营养预防1535

第七节 肥胖病的营养治疗1536

第八节 肥胖病的营养教育1537

第七章 糖尿病1542

第八章 心脑血管疾病1556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1556

第二节 高脂血症1564

第三节 冠心病1569

第四节 脑卒中1577

第一节 慢性胃炎1581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1581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1582

第三节 炎症性肠病1584

第四节 短肠综合征1591

第五节 慢性病毒性肝炎1596

第六节 胆石症与胆囊炎1600

第七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602

第八节 肝硬化1604

第九节 急性胰腺炎1606

第十节 慢性胰腺炎1611

第十章 肾脏疾病1613

第一节 急性、慢性肾炎1613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1614

第三节 肾功能衰竭1619

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1631

第一节 营养不良对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1631

第二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631

第三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33

第四节 支气管哮喘1635

第十二章 骨质疏松症1638

第十三章 痛风1645

第十四章 损伤性疾病1650

第一节 创伤1650

第二节 烧伤1654

第三节 放射病1660

第十五章 恶性肿瘤1663

第十六章 地方病1672

第一节 克山病1672

第二节 大骨节病1681

第一节 家族性低磷酸盐血症1686

第十七章 遗传性疾病1686

第二节 糖原贮积病1687

第三节 脂质贮积性疾病1690

第四节 Menke's病1691

第五节 肝豆状核变性病1692

第六节 苯丙酮尿症1694

第十八章 营养与皮肤黏膜疾病1699

第一节 营养素缺乏性和过量性皮肤黏膜疾病1699

第二节 与食物和营养相关的皮肤黏膜疾病1702

第十九章 眼的退行性疾病1707

第一节 视网膜黄斑变性1707

第二节 老年性黄斑变性1707

第三节 老年性白内障1708

第二十章 其他疾病1710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1710

第二节 帕金森病1711

第三节 食物过敏1713

第四节 乳糖不耐受1715

第一节 肠内营养1719

第二十一章 营养治疗1719

第二节 外营养1733

第二十二章 医院病人膳食及管理1741

第一节 医院病人膳食1741

第二节 医院病人膳食管理1752

第二十三章 营养与酒精中毒1755

第二十四章 营养与药物1761

第一节 营养素与药物间消化吸收的相互作用1761

第二节 营养素与药物代谢的相互作用1762

第三节 营养素与药物的功能性相互作用1764

第四节 营养素与药物间的特殊相互作用1765

第五节 与临床相关的主要药物-营养素相互作用1766

第二十五章 咖啡因1771

第二十六章 营养与疾病彩色图谱1775

附录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DRIs)1778

1.能量和蛋白质的RNIs及脂肪供能比1778

2.常量和微量元素的RNIs或AIs1779

3.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RNIs或AIs1780

4.蛋白质及某些微量营养素的EARs1781

5.某些微量营养素的UIs1782

中文索引1783

英文索引18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