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药学 本科药学 第7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生药学 本科药学 第7版
  • 蔡少青,秦路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2379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32页
  • 文件大小:120MB
  • 文件页数:352页
  • 主题词:生药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药学 本科药学 第7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绪论3

一、生药的定义及特点3

二、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4

三、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5

四、生药学的起源与我国生药学的发展6

第一章 生药的分类与记载8

第一节 生药的分类8

一、按自然分类系统分类8

二、按天然属性及药用部位分类8

三、按化学成分分类8

四、按功效或药理作用分类9

五、其他分类法10

第二节 生药的记载10

一、记载项目10

二、生药的拉丁名11

第二章 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与药效物质基础12

第一节 生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检测分析12

一、苷类12

二、皂苷类13

三、强心苷类16

四、黄酮类18

五、生物碱类21

六、醌类24

七、香豆素类26

八、木脂素类27

九、萜类28

十、环烯醚萜类29

十一、挥发油类30

十二、有机酸类30

十三、多糖类31

十四、鞣质类31

第二节 生药药效物质的本质及其作用机制与生药质量控制的物质基础33

一、关于生药药效物质本质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33

二、生药质量控制的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思路36

第三章 生药的鉴定37

第一节 生药鉴定的意义37

第二节 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与方法38

一、生药的取样38

二、生药的常规检查39

第三节 生药的基源鉴定40

第四节 生药的性状鉴定41

第五节 生药的显微鉴定42

一、显微鉴定的方法42

二、显微鉴定的要点43

三、扫描电镜等的应用46

第六节 生药的理化鉴定46

一、一般理化鉴别46

二、分光光度法47

三、色谱法47

四、化学指纹图谱48

五、定量分析与方法学验证49

第七节 DNA分子标记鉴定51

一、常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的方法与原理51

二、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生药鉴定中的应用53

第八节 生物检定54

第四章 生药的采收、产地加工与贮藏55

第一节 生药有效成分的积累规律55

第二节 生药的采收55

一、采收的一般原则55

二、采收方法56

三、采收中注意事项56

四、最佳采收期的研究确定57

第三节 生药的产地加工57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和任务57

二、产地加工的方法58

第四节 生药的贮藏与保管59

一、霉变59

二、虫蛀59

三、其他变质情况及预防60

四、生药的贮藏60

第五章 中药材的炮制62

第一节 中药材炮制的发展概况62

第二节 中药材炮制的目的63

一、提高药物净度以利于贮运63

二、增强药物疗效63

三、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63

四、缓和、增强或改变药物的性能63

五、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63

六、矫味矫臭64

七、便于调剂和制剂64

第三节 中药材炮制的方法64

一、修制64

二、水制65

三、火制65

四、水火共制67

五、其他制法67

第四节 中药材炮制的机制67

一、影响药物性味功能的机制67

二、影响药物疗效的机制68

三、降低药物毒性的机制68

第六章 生药质量控制及质量标准的制订69

第一节 影响生药质量的因素69

一、自然因素对生药质量的影响69

二、人为因素对生药质量的影响71

第二节 中药材的道地性与道地药材72

一、道地性的含义72

二、我国主要道地药材73

第三节 生药的外源性和内源性有毒物质及相关安全性问题74

一、生药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及其检测74

二、生药中的毒性成分及其控制75

第四节 生药质量控制的依据及质量标准的制订76

一、生药质量控制的依据77

二、生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78

三、生药质量标准的制订78

第五节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79

一、我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简介79

二、世界卫生组织《药用植物优良种植及采收规范(GACP)指导原则》及日本和欧洲的GACP和GAP简介80

第七章 生药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82

第一节 我国生药资源概况82

第二节 生药资源调查82

一、资源调查82

二、3S技术在中药资源调查中的应用84

第三节 生药资源开发的层次与途径84

一、利用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资源84

二、从历代医书和本草记载中发掘新药源和开发新药85

三、从民族药和民间药中开发新药资源85

四、提取生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开发新药85

五、以植物成分作为新药的半合成原料或改造其结构开发高效低毒的新药85

六、从海洋生物中开发新的药用资源86

第四节 生药学相关生物技术的原理与方法86

一、药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87

二、毛状根培养88

三、植物转基因技术89

四、生物转化技术90

第五节 生物技术在生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90

一、改良生药品种的繁育和品质90

二、生产生药活性成分91

三、保护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92

第六节 生药资源的保护93

一、生物多样性概述93

二、药用植物濒危分级与现状94

三、生药资源保护的法律基础95

四、生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96

第二篇 各论 (表示重点科和重点生药)101

第八章 藻、菌类生药101

冬虫夏草101

灵芝103

茯苓104

昆布104

第九章 蕨类生药105

绵马贯众105

骨碎补108

第十章 裸子植物类生药109

麻黄(附:麻黄根)109

银杏叶(附:白果)112

紫杉113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类生药114

概述114

第一节 双子叶植物类生药114

一、马兜铃科114

细辛115

马兜铃(附:天仙藤)117

二、蓼科117

大黄118

何首乌122

虎杖124

三、苋科125

牛膝(附:川牛膝)125

四、毛茛科125

黄连126

川乌(附:附子、草乌)129

白芍(附:赤芍)132

威灵仙134

五、小檗科134

淫羊藿135

六、木通科137

木通(附:川木通、关木通)137

七、防己科138

防己(附:木防己、广防己)138

北豆根141

八、木兰科141

厚朴141

辛夷144

五味子(附:南五味子)144

九、樟科146

肉桂(附:桂枝)146

乌药148

十、罂粟科149

延胡索(元胡)149

阿片151

十一、十字花科151

板蓝根(附:大青叶、青黛、南板蓝根)151

芥子153

十二、景天科154

红景天154

十三、杜仲科154

杜仲154

十四、蔷薇科155

山楂(附:野山楂)155

苦杏仁(附:桃仁)157

木瓜158

枇杷叶159

十五、豆科159

黄芪160

甘草163

番泻叶(附:卵叶番泻叶、耳叶番泻叶)166

葛根(附:粉葛)169

山豆根169

十六、芸香科169

黄柏(附:关黄柏)170

枳实(附:枳壳)172

十七、橄榄科173

乳香(173)、没药173

十八、楝科173

川楝子174

十九、远志科174

远志174

二十、大戟科175

巴豆(附:巴豆霜)175

二十一、漆树科175

五倍子176

二十二、卫矛科176

雷公藤176

二十三、鼠李科177

大枣177

酸枣仁177

二十四、藤黄科177

贯叶金丝桃178

二十五、瑞香科178

沉香(附:进口沉香)178

二十六、使君子科180

诃子181

二十七、桃金娘科181

丁香(附:丁香油)181

二十八、五加科183

人参(附:西洋参、人参叶)184

三七187

五加皮189

刺五加189

二十九、伞形科190

当归190

柴胡192

川芎195

白芷196

小茴香197

三十、山茱萸科197

山茱萸197

三十一、木犀科198

连翘198

三十二、马钱科198

马钱子199

三十三、龙胆科201

龙胆201

秦艽203

三十四、萝藦科203

香加皮204

三十五、唇形科204

薄荷(附:薄荷油、薄荷脑)204

丹参207

黄芩209

益母草211

紫苏叶212

广藿香212

三十六、茄科212

洋金花(附:曼陀罗叶)213

枸杞子(附:地骨皮)215

三十七、玄参科215

地黄(附:熟地黄)216

毛花洋地黄叶(附:洋地黄叶)218

玄参221

三十八、茜草科222

钩藤222

栀子222

三十九、忍冬科223

金银花(附:山银花、忍冬藤)223

四十、葫芦科225

天花粉225

瓜蒌227

四十一、桔梗科227

桔梗227

党参230

南沙参231

半边莲231

四十二、菊科231

青蒿232

红花233

苍术(附:白术)235

木香(附:川木香、土木香)237

菌陈240

菊花240

第二节 单子叶植物类生药240

四十三、泽泻科240

泽泻241

四十四、禾本科241

薏苡仁241

白茅根241

四十五、香蒲科242

蒲黄242

四十六、棕榈科242

槟榔(附:大腹皮)242

血竭243

四十七、天南星科243

半夏(附:水半夏)243

天南星246

四十八、百部科246

百部246

四十九、百合科246

川贝母(附: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247

麦冬(附:山麦冬)249

芦荟252

知母252

五十、薯蓣科252

穿山龙252

山药253

五十一、鸢尾科253

西红花253

五十二、姜科254

砂仁(附:砂仁壳)255

莪术(附:姜黄、郁金)257

豆蔻260

五十三、兰科260

天麻260

石斛(附:铁皮石斛)262

白及263

第十二章 动物类生药264

第一节 动物类生药概述264

一、动物体的基本结构264

二、动物的命名和分类264

三、动物类生药的分类265

四、动物类生药的活性成分265

五、动物类生药的鉴定269

第二节 重要动物类生药270

鹿茸270

麝香(附:人工合成麝香)273

牛黄(附: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275

蟾酥277

阿胶280

地龙281

珍珠281

海螵蛸282

僵蚕282

斑蝥282

全蝎283

龟甲283

蛤蚧283

哈蟆油284

蕲蛇284

第十三章 矿物类生药285

第一节 概述285

一、矿物的性质285

二、矿物类生药的鉴定287

三、矿物类生药的分类288

第二节 重要矿物类生药289

朱砂289

雄黄(附:雌黄)291

芒硝(附:玄明粉)292

石膏292

滑石(附:软滑石)292

信石(附:砒霜)293

生药中文名索引294

生药原植(动)物学名索引296

重要生药彩图3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