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昆虫学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农业昆虫学 第3版
  • 袁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6981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农业科学:昆虫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业昆虫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第一章 绪论3

一、农业昆虫学的任务3

二、农业昆虫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

三、中国农业昆虫学发展简况4

四、中国农业昆虫学的成就与害虫发生的新动向6

五、昆虫的特征及与近缘动物的区别7

六、昆虫与人类的关系8

第二章 昆虫体躯的构造与功能11

第一节 昆虫的头部11

一、头部的构造与分区11

二、昆虫的触角11

三、昆虫的眼14

四、昆虫的口器16

第二节 昆虫的胸部22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22

二、胸足的构造和类型23

三、翅的构造和变异24

第三节 昆虫的腹部27

一、腹部基本构造27

二、外生殖器27

第四节 昆虫的体壁29

一、体壁的构造和特性29

二、体壁构造与化学防治的关系31

第五节 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31

一、消化系统31

二、排泄系统33

三、呼吸系统33

四、循环系统35

五、神经系统36

六、生殖系统39

第六节 昆虫的激素41

一、内激素41

二、外激素41

第三章 昆虫的发育和行为44

第一节 繁殖方式44

一、两性生殖44

二、孤雌生殖44

三、卵胎生和幼体生殖45

四、多胚生殖45

第二节 昆虫的发育和变态45

一、昆虫个体发育的阶段45

二、昆虫的变态及变态类型51

三、昆虫内激素对生长发育和变态的调节控制及应用52

第三节 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54

一、世代和年生活史54

二、研究昆虫年生活史的意义和方法54

第四节 昆虫的休眠和滞育55

一、休眠55

二、滞育56

第五节 昆虫的行为57

一、趋性58

二、食性58

三、群集性58

四、迁移性59

五、假死性59

六、拟态与保护色59

第二节 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61

第四章 昆虫的分类61

第一节 昆虫分类的意义61

第三节 昆虫纲的分目62

一、无翅亚纲(Apterygota)63

二、有翅亚纲(Pterygota)63

第四节 农业昆虫及螨类重要目、科概说65

一、直翅目(ORTHOPTERA)65

二、等翅目(ISOPTERA)67

三、缨翅目(THYSANOPTERA)68

四、同翅目(HOMOPTERA)69

五、半翅目(HEMIPTERA)72

六、鞘翅目(COLEOPTERA)74

七、脉翅目(NEUROPTERA)78

八、鳞翅目(LEPIDOPTERA)79

九、双翅目(DIPTERA)86

十、膜翅目(HYMENOPTERA)88

十一、蜱螨目(ACARINA)91

第五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94

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94

一、温度对昆虫的影响95

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98

三、温湿度的综合作用100

四、光对昆虫的作用101

五、风对昆虫的影响102

第二节 土壤因素对昆虫的影响102

一、土壤温度103

二、土壤湿度103

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104

四、土壤化学特性104

三、土壤机械组成104

一、生物因素的基本概念105

二、食物因素107

三、天敌因素108

第四节 昆虫的种群动态109

一、种群的基本概念109

二、种群基数估测方法110

三、种群的生态对策110

第五节 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111

一、昆虫田间分布型和取样方法111

二、田间虫情的表示方法113

第六节 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114

一、发生期的预测115

二、发生量的预测117

三、分布蔓延地区的预测119

四、预测预报工作的发展119

第六章 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121

第一节 植物检疫121

一、植物检疫的范围121

二、确定植物检疫对象的原则122

第二节 农业防治法123

一、农业防治法的具体措施124

二、农业防治法的优缺点125

第三节 生物防治法125

一、害虫生物防治的途径126

二、生物防治法的优点及局限性127

第四节 物理机械防治法127

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128

四、人工机械捕杀128

一、诱集灭虫128

三、低温或高温灭虫128

二、阻隔分离128

一、杀虫剂的类别129

二、杀虫剂的剂型130

三、杀虫剂的施用方法131

四、杀虫剂的合理使用132

五、杀虫剂的残毒133

六、化学防治法的优缺点134

七、常用杀虫剂简介134

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140

一、害虫综合治理的概念及发展140

二、害虫综合治理的特点141

三、害虫的为害损失及经济允许损害水平143

四、制订综合防治规划的原则和方法146

五、IPM的发展趋势147

第二篇 农作物害虫153

第七章 地下害虫153

第一节 蛴螬154

一、大黑鳃金龟155

二、暗黑鳃金龟157

三、铜绿丽金龟157

四、其他常见金龟甲158

第二节 金针虫159

一、沟金针虫160

二、其他常见金针虫161

第三节 蝼蛄162

第四节 其他常见地下害虫164

一、种蝇类164

二、沙潜166

三、麦根蝽167

第五节 地下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69

第六节 地下害虫调查与测报170

第七节 地下害虫综合防治172

第八章 多食性害虫175

第一节 地老虎175

一、形态特征175

二、生活史与习性176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78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179

五、防治技术180

第二节 黏虫181

一、形态特征181

二、生活史与习性182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85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185

五、防治技术186

第三节 东亚飞蝗187

一、形态特征188

二、生活史与习性188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91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191

五、防治技术192

第四节 草地螟193

一、形态特征193

二、生活史与习性194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95

第五节 温室白粉虱196

四、防治技术196

一、形态特征197

二、发生规律197

三、防治技术198

第六节 美洲斑潜蝇199

一、形态特征199

二、发生规律200

三、防治技术200

第七节 蟋蟀201

一、形态特征201

二、发生规律202

三、防治技术203

第八节 多食性害虫的综合防治203

第一节 稻蛀螟206

第九章 水稻害虫206

一、形态特征207

二、生活史与习性209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13

四、虫情调查方法215

五、防治技术217

第二节 稻飞虱218

一、形态特征219

二、生活史与习性221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23

四、虫情调查方法225

五、防治技术227

第三节 稻叶蝉228

一、形态特征229

二、生活史与习性230

四、虫情调查方法231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31

五、防治技术232

第四节 稻弄蝶232

一、形态特征232

二、生活史与习性234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34

四、防治技术235

第五节 稻纵卷叶螟235

一、形态特征236

二、生活史与习性236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37

四、防治技术238

二、生活史与习性239

第六节 稻蝗239

一、形态特征239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40

四、防治技术241

第七节 其他常见水稻害虫241

一、稻蓟马241

二、稻负泥虫243

三、稻水蝇245

四、稻瘿蚊246

第八节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249

第十章 小麦害虫251

第一节 小麦吸浆虫251

一、形态特征252

二、生活史与习性25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55

四、虫情调查和测报256

五、防治技术257

第二节 麦蚜258

一、形态特征259

二、生活史与习性261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62

四、虫情调查和测报263

五、防治技术263

第三节 小麦害螨264

一、形态特征264

二、发生规律265

一、形态特征266

三、防治技术266

第四节 麦叶蜂266

二、发生规律267

三、防治技术268

第五节 麦秆蝇268

一、形态特征268

二、发生规律269

三、防治技术270

第六节 麦鞘毛眼水蝇270

一、形态特征270

二、发生规律271

三、防治技术271

第七节 小麦害虫综合防治272

第一节 玉米螟274

第十一章 禾谷类杂粮害虫274

一、形态特征275

二、生活史与习性276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77

四、虫情调查方法278

五、防治技术279

第二节 高粱条螟280

一、形态特征281

二、生活史与习性281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82

四、防治技术282

第三节 二点螟283

一、形态特征28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84

二、生活史与习性284

四、防治技术285

第四节 其他常见禾谷类杂粮害虫286

一、玉米蚜286

二、粟茎跳甲287

三、高粱蚜289

第五节 禾谷类杂粮害虫综合防治290

一、玉米、高粱害虫综合防治290

二、谷子害虫综合防治291

第十二章 薯类害虫294

第一节 甘薯麦蛾294

一、形态特征294

二、生活史与习性295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96

四、防治技术296

一、形态特征297

第二节 甘薯叶甲297

二、生活史与习性298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298

四、防治技术298

第三节 马铃薯麦蛾299

一、形态特征299

二、生活史与习性300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00

四、防治技术301

第四节 马铃薯瓢虫301

一、形态特征301

二、生活史与习性302

第五节 其他常见薯类害虫303

一、甘薯锥象甲303

四、防治技术30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03

二、甘薯长足象甲306

三、甘薯天蛾307

四、甘薯蠹野螟309

第六节 薯类害虫综合防治311

第十三章 棉花害虫313

第一节 棉花害虫发生特点313

一、棉区的类型及特点313

二、棉花不同生育期害虫的发生特点314

第二节 棉蚜314

一、形态特征315

二、生活史与习性315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17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318

五、防治技术319

第三节 棉铃虫320

一、形态特征321

二、生活史与习性322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23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324

五、防治技术325

第四节 棉叶螨327

一、形态特征327

二、生活史与习性328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29

四、虫情调查和测报329

五、防治技术330

第五节 棉红铃虫330

二、生活史与习性331

一、形态特征331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32

四、虫情调查与测报333

五、防治技术333

第六节 棉盲蝽334

一、形态特征335

二、生活史与习性338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38

四、防治技术339

第七节 其他常见棉花害虫339

一、棉蓟马339

二、棉金刚钻341

三、棉小造桥虫343

四、棉大卷叶螟345

五、棉叶蝉347

第八节 棉花害虫综合防治349

第十四章 油料作物害虫352

第一节 大豆食心虫352

一、形态特征352

二、生活史与习性35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54

四、虫情调查方法354

五、防治技术354

第二节 豆荚斑螟355

一、形态特征356

二、生活史与习性356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57

四、虫情调查方法357

五、防治技术357

一、形态特征358

第三节 油菜蚜虫358

二、生活史与习性360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61

四、虫情调查方法361

五、防治技术361

第四节 菜蛾362

一、形态特征362

二、生活史与习性36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63

四、虫情调查方法364

五、防治技术364

第五节 菜粉蝶364

一、形态特征365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66

二、生活史与习性366

五、防治技术367

第六节 豆蚜367

一、形态特征367

四、虫情调查方法367

二、生活史与习性368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68

四、防治技术369

第七节 黑点银纹夜蛾369

一、形态特征369

二、生活史与习性370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70

四、防治技术370

第八节 靛蓝龟象甲370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71

一、形态特征371

二、生活史与习性371

四、防治技术372

第九节 黄条跳甲372

一、形态特征372

二、生活史与习性37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73

四、防治技术374

第十节 其他常见油料作物害虫374

一、豆天蛾374

二、豌豆彩潜蝇375

三、花生麦蛾377

四、豆秆黑潜蝇379

五、锯角豆芫菁380

六、芝麻鬼脸天蛾382

第十一节 油料作物害虫综合防治384

一、大豆害虫综合防治384

二、油菜害虫综合防治385

三、花生害虫综合防治385

四、芝麻害虫综合防治386

第十五章 储粮害虫387

第一节 储粮害虫的特点387

一、储粮害虫的类别387

二、仓库生态系统及储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387

三、储粮害虫的为害方式及特点388

四、储粮害虫防治的基本原理388

第二节 玉米象388

一、形态特征389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90

二、生活史与习性390

四、虫情调查方法391

五、防治技术392

第三节 麦蛾392

一、形态特征392

二、生活史与习性393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93

四、虫情调查方法393

五、防治技术393

第四节 谷蠹394

一、形态特征394

二、生活史与习性394

第五节 赤拟谷盗395

五、防治技术395

四、虫情调查方法395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95

一、形态特征396

二、生活史与习性397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97

四、防治技术397

第六节 印度谷螟397

一、形态特征398

二、生活史与习性399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99

四、防治技术399

第七节 豆象399

一、形态特征399

二、生活史与习性401

四、防治技术402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402

第八节 其他常见储粮害虫403

一、锯谷盗403

二、大谷盗404

三、长角扁谷盗405

四、粉斑螟406

五、腐食酪螨407

第九节 储粮害虫综合防治408

一、植物检疫408

二、粮库的建设和管理408

三、物理和机械防治409

四、化学防治411

五、微生物和植物杀虫剂的利用41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