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政治传播思想研究 以监察、谏议与教化为中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政治传播思想研究 以监察、谏议与教化为中心
  • 陈谦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980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5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61页
  • 主题词:政治-传播学-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传播思想研究 以监察、谏议与教化为中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泛论:中国古代政治传播制度与政治传播思想27

第一节 中国古代政治传播制度28

一、信息中枢的决策制度29

二、政治信息的传递渠道(包括媒介)制度30

三、政治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制度30

四、政治秩序的信息监控与政治传播权力调节制度31

五、政治文化传统的信息存续与维护制度32

第二节 先秦儒家的政治传播思想33

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重视政治传播中枢的道德素质,有将政治传播等同于道德传播的倾向34

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传播活动中“礼”的原则37

三、重视教化传播在政治中的功用41

四、重视民意——初步的舆论思想44

第三节 先秦法家的政治传播思想46

一、强烈支持政治传播的一元化46

二、“以法为教”——政、教儿近完全合一的传播主张48

三、以权术驾驭臣下的信息监控思想50

四、先秦法家行政管理思想的组织传播学分析51

第四节 墨家与道家的政治传播观57

一、“一同天下之义”——墨家的政治传播观57

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的政治传播取消观60

第五节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中国古代政治传播思想的基本特征61

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政治倾向62

二、“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传播学意义66

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与君主专制的政治思维67

第二章 面向臣民的信息监督控制思想——以监察为中心的传播观73

第一节 信息传播是中国古代监察活动的重要特征74

一、传播者76

二、传播内容77

三、传播渠道(媒介)77

四、受传者77

五、传播效果77

第二节 古代政治信息监控思想的发端78

第三节 先秦的政治信息监控思想83

一、“人主以一国目视”,“以一国耳听”——信息监控的理想状态(或目的)84

二、“定分”——信息监控有法可依、有章可循85

三、“潜御群臣”——信息监控中的“术”86

四、几个有意义的信息监控原则88

五、先秦法家信息监控思想的理论基础93

第四节 耳目之寄:中国古代信息监控的关键性认识95

一、身体政治与耳目之喻95

二、“耳目”与监察职守的重要性98

第五节 耳目思想与信息监控的原则、策略104

一、以卑察尊——信息监控者的位势策略104

二、重察贵要——纠举监控讲求重点的策略110

三、风闻言事——快速奏报,网罗天下信息的策略113

四、秘密侦伺——暗布耳目的监控策略118

第六节 小结:从“监视环境”的传播功能看信息监控思想124

第三章 面向君主的信息调节控制思想——以谏议为中心的传播观129

第一节 信息调控思想的起源与理论依据131

一、谏议及谏议思想的起源131

二、西周至春秋时代的政治理性思潮与谏议思想的发展132

三、谏议传播的理论依据135

第二节 先秦诸子的谏议传播思想概述138

一、孔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38

二、孟子:“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139

三、荀子:“从道不从君”,但“事圣君者,有听从无谏争”140

四、韩非子:“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142

五、先秦法家与儒家谏议传播论的区别144

第三节 谏议传播的分类思想及推崇“讽谏”、“曲谏”的原因147

第四节 几个重要的谏议说服原则151

一、进谏时要揣度君主心理、情绪,取得信任,毋犯忌讳——说服的心理原则152

二、进谏的语言与态度要适度,不可作“迂险之言”、“激切之论”——说服的态度原则154

三、不可扬君之过,要尽力控制传播范围——信息的保密原则157

四、规谏君主过失,要防微杜渐,“必谏其渐”——说服的时机原则160

第五节 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谏议传播论163

一、贾山:“人主之威,非特雷霆;势重,非特万钧”163

二、王符:“明君莅众,务下言以招外,敬纳卑贱以诱贤”164

三、陆贽:“众多之议,足见人情,必有可行,亦有可畏,恐不宜一概轻侮而莫之省纳”165

四、白居易:“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167

五、苏洵:“勇者无不谏”,“勇怯半者,赏而后谏”,“怯者,刑而后谏”169

六、范祖禹:“谏而被杀者,亡之兆也”171

第六节 对君主纳谏的思考172

第七节 小结:从“协调关系”的传播功能看信息调控思想177

第四章 面向民众的信息规范控制思想——以教化为中心的传播观184

第一节 教育、教化与政治185

一、教育的概念185

二、重教化——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187

三、教化与政治188

第二节 礼乐:教化内容的传播形式与媒介191

一、“制礼作乐”192

二、古代的礼乐传播活动194

三、礼乐的政治伦理意义195

第三节 典籍:后来居上的教化传播媒介198

第四节 中国古代重要的教化传播思想203

一、人性与教化——教化传播发生的思想起点203

二、强调教化中的表率作用——教化传播者中心论207

三、先富后教——教化传播的条件论214

四、移风易俗,潜移默化——教化传播的渐进论220

五、“草上之风必偃”——教化传播强效果论224

第五节 小结:从传播功能理论看中国古代教化226

结语233

参考文献243

后记2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