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978750283504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16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地震-研究报告-四川省-2008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汶川8.0级地震震源参数及破裂特征1
1.1 主震参数1
1.1.1 地震发震时刻、位置和震级1
1.1.2 震源机制2
1.2 震源破裂过程研究3
1.2.1 2008年5月26日前获得的破裂过程初步研究结果4
1.2.2 破裂过程最新研究结果5
1.3 小结14
第2章 汶川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与发震构造15
2.1 地震地质与深部构造背景15
2.1.1 区域地震地质背景15
2.1.2 龙门山断裂带及其活动性15
2.1.3 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背景19
2.2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20
2.2.1 地表主破裂带21
2.2.2 地表次级破裂带33
2.3 地表破裂带与烈度和震害分布的关系38
2.3.1 地表破裂带与烈度分布的关系38
2.3.2 沿地表破裂带的严重震害及其原因分析39
2.4 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44
2.5 小结与讨论45
第3章 地壳变形和重力场48
3.1 地壳水平运动与变形(GPS)场48
3.1.1 我国GPS地壳运动观测监测能力及观测资料概况48
3.1.2 区域水平运动与龙门山断裂带应变积累背景与动态特征50
3.1.3 GPS基准站反映的大尺度地壳运动动态变化54
3.1.4 汶川地震变形场及其影响分析57
3.1.5 问题讨论和主要认识63
3.2 垂直形变场65
3.2.1 水准路线及复测情况65
3.2.2 汶川地震同震垂直位移场68
3.2.3 龙门山及邻区的垂直形变场特征71
3.2.4 龙门山构造区三维地壳运动机理分析74
3.2.5 主要结论74
3.3 重力场77
3.3.1 中国大陆重力场变化77
3.3.2 南北地震带重力场变化83
3.3.3 四川龙门山地区重力场变化84
3.3.4 讨论89
3.4 跨断层形变89
3.4.1 观测布局及监测能力89
3.4.2 断层运动的趋势变化90
3.4.3 跨断层形变中短期异常变化101
3.4.4 问题和认识104
第4章 地震活动背景105
4.1 中国大陆及邻区8级以上地震活动过程分析105
4.1.1 中国大陆及邻区8级地震活动特征105
4.1.2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对比109
4.2 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112
4.2.1 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幕式活动112
4.2.2 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特征114
4.2.3 1998年以来地震活动特征分析114
4.2.4 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特征分析117
4.3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121
4.3.1 历史地震活动背景分析121
4.3.2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分析124
第5章 余震序列130
5.1 余震监测台网及监测能力评价130
5.1.1 区域和流动监测台网情况130
5.1.2 余震序列完整性评价132
5.2 余震精确定位与空间分布135
5.2.1 资料和速度模型136
5.2.2 余震水平定位精度和空间展布的分段特征138
5.2.3 余震深度分布特征和构造解释140
5.3 余震震源机制142
5.3.1 反演方法143
5.3.2 地壳速度模型和数据143
5.3.3 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145
5.3.4 MS5.6以上强余震的震源机制和构造特性分析152
5.4 强余震时空分布特征155
5.4.1 汶川地震类型与强余震判定155
5.4.2 时空统计特征160
5.4.3 余震衰减过程166
第6章 地震前兆观测资料分析170
6.1 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概况170
6.1.1 观测项目172
6.1.2 台网分布172
6.1.3 观测技术175
6.2 地震前兆观测变化175
6.2.1 形变学科175
6.2.2 电磁学科177
6.2.3 流体学科180
6.2.4 讨论185
6.3 同震响应185
6.3.1 形变学科185
6.3.2 流体学科188
6.3.3 电磁学科192
第7章 汶川地震的成因机理讨论194
7.1 多单元组合的孕震模式195
7.1.1 多单元组合孕震模式195
7.1.2 各孕震单元在不同阶段的作用197
7.2 考虑地块相互作用与低速层影响的成因模式201
7.2.1 汶川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形变201
7.2.2 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与动力学背景202
7.2.3 考虑地块相互作用与低速层影响的汶川地震成因模式202
7.3 小结与讨论205
参考文献207
热门推荐
- 1085534.html
- 1330461.html
- 964600.html
- 93069.html
- 250870.html
- 3375243.html
- 3447339.html
- 705386.html
- 3368274.html
- 17560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4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63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05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6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21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830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63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74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23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9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