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记者如何专业 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记者如何专业 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
  • 张志安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 ISBN:780652696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5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记者-新闻工作-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记者如何专业 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读:这些人,那些事,我们的时代——30年深度报道碎片史1

第一篇 启蒙的回响2

有悲悯之心,但以专业为标准——《中国青年报》“冰点”原副主编卢跃刚访谈2

真相不足,需要通过报告文学来弥补29

专业主义意识的觉醒,是一夜之间的事29

大学新闻教育的问题在于躲避问题29

坚守的前提,是要有能耐、能抗打击29

记者是什么?是一种生活方式29

“深度”是最后呈现的结果,而不是形态29

我只想做个好记者,没有别的要求29

我们的精神结构,是现代化情境下的西方主义29

有悲悯之心,但不以悲悯为标准29

新闻的使命在于影响今天——《中国青年报》“冰点”原主编李大同访谈29

新闻就是要披露全部真相42

特稿不仅要告知,还要审美42

我的编辑方针就是八个字42

《冰点》的报酬很不合理42

理想的状况是《冰点》独立发行42

越是灰色带的新闻越可能是本质的新闻42

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有这样一群人42

获得真相的过程,主要是获得证据42

坚守内心忠诚,这是职业化的底色——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江艺平访谈42

我的长处不在管理,而是对常识的认同54

监督和启蒙是并存甚至并重的54

90年代的记者更具悲悯情怀54

南都报面临两方面的突出问题54

第二篇 监督的困惑54

新闻满足我对社会的无数好奇——新华社主任记者朱玉访谈54

没有分裂是因为心态比较平和63

即便是记录者,本质上还是想影响63

每个人都一直在谋求突破63

在体制边际做舆论监督——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曲长缨访谈63

应该把舆论监督看宽泛点73

《焦点访谈》走到现行体制能容纳的边际73

只能有多大的笼屉蒸多大的馒头73

感觉费很大劲,真正起的作用不大73

我们的意义在于满足知情权——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主编沈伟访谈73

定位并非舆论监督,而是生活服务85

监督企业比监督政府更难一些85

报道会让整个行业和消费者受益85

它是真正按照新闻规律在做报道85

知道得少,就懵懂地活着——《南方周末》原副主编方进玉访谈85

做新闻,很多时候是非常痛苦的96

新闻的记录和影响功能,都要承担96

成为悲情英雄也实在没有办法96

在尽可能的空间里,把真相告诉老百姓96

第三篇 调查的逻辑96

求解案件事实背后的逻辑——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社会记录》编委沈亚川访谈96

这种尝试不会威胁到精神和肉体111

不管怎么喧嚣,基本原则不会突破111

媒体要按职业原则来引导公众情绪111

媒体没有做出佘祥林案的任何真相111

希望读者从节目中得到事实中的逻辑111

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中国青年报》首席记者刘畅访谈111

既关注“物施人”,更要关注“法施人”129

看过黑暗与悲惨,让自己纯净起来129

媒体的公信来自自我意识的完善129

自由和理想是最宝贵的精神元素129

突然成名带来慌张的感觉129

我是一个偶然、例外、另类者129

总有一种声音把我们呼唤——《中国青年报》首席记者崔丽访谈129

困惑来自我们的新闻传统与现实的冲撞148

职业记者要接近、追寻新闻规律148

法制报道更具有改变社会的价值148

一定不要带主观结论去判断148

嗅出“山雨欲来”的新闻味道148

独家采访马加爵,挖掘他的社会意义148

内心的新闻冲动,很容易被唤醒148

逼近真相的过程充满乐趣——《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编刘万永访谈148

无论这件事多荒唐,都有内在逻辑164

这个案子里,大量人扮演着不同角色164

标题有点软,但很契合、很有回味164

与人斗智斗勇,是很有乐趣的事164

你要为别人呼吁,否则也没人给你呼吁164

官方的评价和“江湖”上的评价是不同的164

好的商业报道都是调查性的——《环球企业家》主编杨福访谈164

企业和人是我们报道的重点175

必须培养媒体独立的姿态175

我们强调记者情感上的零度取向175

我们的核心,在于关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175

做正常的事情,这就是归属感——《凤凰周刊》资深记者邓飞访谈175

《凤凰周刊》的存在可以优化行业结构185

任何事情,悲观绝望都不是件好事185

媒体的表面是温和的,但又有力量185

善良而执著,忠于职业和内心185

第四篇 记录的策略185

站在历史、文明与未来的角度记录现实——《南方周末》原高级记者南香红访谈185

报纸也应该传达人性、人类、文明的信息198

用新闻的表达方式,达到文学的传播效果198

用历史和未来的尺度判断才会更准确198

记者永远是观察者、记录者、旁观者198

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南方周末》高级记者李海鹏访谈198

推动社会进步第一,记者客观性第二214

对事实的理解,比看到事实更重要214

不能所有人都没心没肺,我们还水深火热呢214

我的信仰就是屈原说的“香草美人”214

也可以把自己归为理想主义者214

看清至善方向,朝着纯粹去努力——《新京报》原副总编辑迟宇宙访谈214

给自己做新闻的十年写个悼词226

写作是这辈子最想干的事情226

年轻的时候,不会考虑春秋笔法226

“迟宇宙”只是一个职业化的符号226

职业新闻人应该要有愿景226

在记录过程中重建常识——《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李菁访谈226

坚持理性,是特别可贵的237

职业记者要在压力下艰难生存237

记者的职责是重建社会常识237

追求案件背后隐藏的人性——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终极对话》资深编导宁菁访谈237

用法制的外壳,不完全做法制的东西247

要以平常心去面对犯罪嫌疑人247

我代表着更多人的道德和社会共识面247

职业记者要有奉献精神247

第五篇 职业的追问247

在突破中寻找思想资源——《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李鸿谷访谈247

除了讲故事,一定要有判断力260

要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某种利益的代表260

媒体要对历史和现实有纵深的观察和领悟260

记者应该是有好奇心的研究者260

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是流浪——《羊城晚报》记者、《新周报》原主编赵世龙访谈260

辞职是为了保住《新周报》272

记者永远在路上,精神是自由的272

新闻不可能只被动记录而不参与社会272

放到大的历史框架中,你会重新审视、重新评价272

媒体老总有千万个,但范长江只有一个272

找准位置之后,你一定会很有激情272

每个人心中总有一块圣土——《财经》资深记者何华峰访谈272

收红包是潜规则,但不合法286

另类有另类的好处,能得到更多利益286

媒体本质上就是民主的东西286

我希望工作的地方需要有点原则286

我的自律性较强,没有阶段性情绪波动286

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写人286

不能做的越来越少,不想说的话就不说286

记者不是“独行侠”——《中国新闻周刊》原时政部主任唐建光访谈286

不赞同把自己想象成“独行侠”300

不可不报的事情,必须报道出来300

我们算是承上启下的一代记者300

调查报道就是要还原事件本身300

做新闻,最大的障碍来自我们自己300

我们的生存空间并不是很乐观——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1/7》执行制片施喆访谈300

调查报道需要“曲线救国”的策略307

理想状态是感性和理性兼顾307

做调查性报道,是长跑而不是冲刺307

第六篇 支援的力量307

吾道不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展江访谈307

坚持公益目标,绝不收会务费317

有时候比较悲观,但其实还有希望317

不必完全绝望,还是有一定作为的317

要警惕资本与权贵结盟蚕食媒体317

服务理想才能找到幸福——北京华一律师事务所律师浦志强访谈317

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和影响是间接的334

法律对媒体行使知情权时应特别宽容334

打一个官司,就送法官一本《表达自由》334

司法应既独立于资本,也独立于民意334

媒体可以说错,谁让法律听它的呢?334

记者的立场就是服务于公众334

理想主义者服务理想,才能找到幸福334

后记3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