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大通史 13 宋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曹大为总主编;商传,王和,赵世瑜,张其凡本卷主编;戴逸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5318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13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大通史 13 宋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述3
一、辽宋夏金时期概述3
二、宋朝历史发展大势6
三、宋朝历史发展的特点14
(一)政治方面的变化14
(二)经济发展的特点17
(三)社会结构19
(四)司法成就21
(五)文化特点25
四、宋朝的历史地位26
治乱兴衰编33
第一章 两宋兴亡(上)——北宋政治概况33
一、宋朝的建立33
(一)新皇朝的诞生——陈桥兵变33
(二)新政权的确立——平定二李34
(三)防止割据局面重演——加强中央集权36
(四)基本统一——削平诸国37
(五)九原遗恨——争夺幽云失利39
二、文官统治的确立40
(一)太宗之继位40
(二)文官统治的确立41
(三)太宗后期的危局41
三、从澶渊之盟到濮议之争43
(一)北方战争的结束——澶渊之盟43
(二)绝世闹剧——天书封祀43
(三)濮议45
四、北宋之党争46
(一)寇丁之争与刘后专政46
(二)“朋党论”与庆历党争48
(三)熙丰、元祐时期的新旧党争50
(四)旧党内部的政争51
(五)哲宗亲政与新党重新崛起52
(六)调和党争的建中靖国之政52
(七)党争的影响53
五、北宋的覆灭54
(一)宋徽宗的统治与“丰、亨、豫、大”54
(二)北宋王朝的覆灭55
第二章 北宋的政治变革与反复——“庆历新政”与“熙丰变法”58
一、政治危机的显现58
(一)“天书封祀”的恶果58
(二)“三冗”之弊58
(三)变革的酝酿60
二、庆历之治61
(一)政治变革的尝试——庆历新政61
(二)学统、学风、士风、文风的重大转变63
(三)人才辈出的时期64
三、大变革时代——熙丰变法65
(一)变法的兴起——王安石的任用65
(二)变法的高潮——熙宁变法65
(三)变法的余波——元丰改制67
四、变革的反复68
(一)元祐更化68
(二)变革的反复69
(三)蔡京掌政后新法的变质70
第三章 两宋兴亡(下)——南宋政治概况72
一、南宋统治的确立72
(一)即位南京到定都临安72
(二)任用李纲至赵鼎罢相73
(三)宋金和战74
(四)绍兴十一年和议78
二、挟虏自重,专权误国——秦桧掌权时期79
(一)秦桧之发迹79
(二)专权十七载80
三、从采石之捷到隆兴和议81
(一)采石之捷81
(二)张浚北伐81
(三)隆兴和议82
四、宋金战事的基本结束——嘉定和议83
(一)绍熙废立83
(二)庆元党禁84
(三)开禧北伐85
(四)嘉定和议86
五、重振时机的丧失——史弥远专权时期86
(一)理宗之立86
(二)端平入洛87
六、南宋走向灭亡——贾似道专权时期88
(一)贾似道之起88
(二)贾似道专权89
(三)蒙元军攻宋与贾氏误国90
七、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末抗元斗争90
(一)咽喉被扼——襄樊失守90
(二)南宋灭亡——临安陷落91
(三)风雨飘摇——二王时期92
(四)最后的斗争——崖山之战92
第四章 两宋时期的民变与兵变94
一、两宋民变94
(一)三大起义94
(二)斗争口号之变95
(三)斗争范围与目标96
(四)起义的组织形式97
二、两宋兵变98
(一)北宋兵变98
(二)南宋初年的北方义军99
(三)南宋兵变100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02
一、开拓西北102
(一)灵州冯氏与府州折氏102
(二)唃厮啰政权与宋夏战争103
(三)李宪开边与进占青、湟、兰、会103
(四)北宋开边之评价104
二、经营南方105
(一)交趾和战105
(二)侬智高之变105
(三)章惇经营湖湘106
三、宋辽关系107
(一)宋辽争战107
(二)百年无事108
(三)宋金联合灭辽109
四、宋夏关系109
(一)西夏建国109
(二)宋夏和议110
(三)南宋时期的宋夏关系111
五、宋金关系112
(一)宋金之战112
(二)宋蒙灭金112
六、宋蒙(元)关系113
第六章 宋朝的对外关系116
一、对外交往政策116
(一)市舶司的设立116
(二)招徕蕃舶的政策117
二、与东亚各国的交往118
(一)高丽118
(二)日本122
三、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125
(一)占城125
(二)蒲甘、罗斛、真腊、真里富125
(三)三佛齐、阇婆、渤尼126
(四)佛罗安、蓬丰、单马锡等国128
(五)麻逸、三屿、蒲哩噜、蒲端等国129
四、与南亚各国的交往129
(一)天竺、南毗、故临、注辇等国129
(二)细兰131
五、与阿拉伯和非洲诸国的交往131
(一)阿拉伯诸国131
(二)非洲诸国133
经济编138
第一章 资源与环境138
一、自然资源和生态138
(一)第三寒冷期的到来138
(二)草场南移和北部农耕线的收缩139
(三)森林砍伐和中原水旱灾害的增多141
(四)圩田、涂田和梯田——南方寻觅新耕地的努力143
(五)水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45
二、人力资源及其利用148
(一)宋代人口疑案解析——“一户二口”还是“一户五口”148
(二)我国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149
第二章 经济管理体制与政策150
一、财经管理机构151
(一)中央财经机构的演变——从三司一统体制到户部、朝廷、御前财赋的分立体制151
(二)地方财经体制的演变——从北宋转运使到南宋总领所152
(三)从中央到地方的商税征收网络153
(四)外贸外侨管理机构——市舶司和蕃坊司154
二、带有时代特色的土地赋役制度155
(一)田制模式的变化与“不抑兼并”155
(二)国家干预开始转向租佃领域——限定租率157
(三)整顿赋税不均——“方田均税”和“经界”、“推排法”158
(四)职役(差役)、力役和兵役残余161
(五)摊丁入亩的趋势163
三、有别于汉唐模式的经济运行体制166
(一)户籍体制——主客户制的确立166
(二)农业经济体制——租佃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168
(三)工商业体制——行会制度的形成和官府对行会的控制169
(四)矿冶管理体制——国有、官监、民营、专卖171
(五)漕政体制的革新——发运司与转般法172
(六)禁榷体制的演变——茶法、盐法和榷酒政策173
(七)外贸体制——民营舶商贸易和官营市舶贸易的衔接与并存176
(八)货币流通体制——以铜钱为本位的钱楮双轨制177
第三章 部门经济181
一、耕作制度的变革和商品性农业的成长181
(一)轮作复种链条的初步形成181
(二)耕作革命——单作制向多熟制的过渡183
(三)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劳动生产率和耕地面积185
(四)经济作物的发展和局部地区商品性农业的成长189
二、手工业各部门的成就191
(一)异军突起的煤炭采掘业191
(二)冶铁和有色金属业的重大变革193
(三)丝织重心的南移和棉织业的兴起196
(四)遍布全国、精品迭出的陶瓷生产198
(五)居于领先地位的造船业200
(六)繁荣的造纸业和印刷业201
三、都市化进程的加速203
(一)城市的增加和城市人口的膨胀203
(二)草市勃兴和太湖流域镇市网络体系的初现205
(三)商品构成的变化和商税收入的激增208
(四)两宋都市化进程的特点、程度和影响210
第四章 区域经济212
一、“东强西弱,南升北降”——宋代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212
(一)从各路人口密度看区域经济布局212
(二)从各路垦殖指数看区域经济布局217
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219
(一)顽强发展但速率减缓的中原经济219
(二)蓬勃兴起、后来居上的东南经济222
(三)发展不平衡的四川经济225
(四)困顿停滞的中南经济226
(五)地旷人稀、起点过低的广南经济227
三、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完成228
第五章 发达的交通与兴盛的贸易231
一、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漕运网络231
二、宋金之际汴渠的堙塞和南宋江南运河的利用233
三、陆路交通干线重心的南移、东移与南北交通之加强234
(一)东京开封、南京临安成为新的交通中心234
(二)南北交通干线之拓展——江北地区235
(三)南北交通干线之拓展——江南地区235
(四)陆路交通向周边地区的延伸——滇桂博马商道和川陕运茶通道236
四、宋朝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237
五、海上交通和国际市场的拓展239
(一)以广州、泉州为中心的沿海港口分布240
(二)《海道图》所记的国内海道241
(三)《海道图》所记的通外海道242
(四)海外贸易范围的扩大243
(五)进出口商品的比较分析244
第六章 科学和技术246
一、农业水利科技的巨大进步246
(一)物候观察和气象测量、预报技术的进步246
(二)农田耕具的改革247
(三)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249
(四)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251
二、手工业的技术革新252
(一)冶铜工艺——胆铜法的迅速传播252
(二)金属器皿加工工艺——“旋作”中简易车床的使用253
(三)纺织工艺——机具创新与蜡染254
(四)掘井工艺——近代型小口深井技术的发明和传播254
(五)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车船的创制和航海罗盘的发明255
(六)印刷工艺——雕版的推广和铜版、活字版的相继发明256
三、建筑科技与工程图学的成就257
(一)福圣木塔和喻皓的《木经》257
(二)李诫的《营造法式》和材分制的完善258
(三)工程图学的规范与成熟258
社会结构编265
第一章 社会各阶层265
一、高居顶层的皇帝265
二、特权阶层266
(一)品官267
(二)贵族268
(三)宦官269
(四)僧道269
三、良人阶层(上)——主户270
四、良人阶层(中)——客户272
五、良人阶层(下)——商人274
六、社会最下层——贱民275
七、贫富无定势——社会阶层变动的加剧277
第二章 家庭、宗族、社会保障279
一、婚姻论财279
二、家庭形态与小农、客户家庭281
(一)家庭形态281
(二)个体小农家庭282
(三)客户家庭284
三、大家庭的家政管理286
四、社会的重要组织——宗族288
五、贫富相资与社会福利291
(一)贫富相资291
(二)社会福利制度292
第三章 城乡社会与人口流移294
一、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294
二、城市化与城市等级295
(一)城镇数量的增加295
(二)城市等级297
(三)城市化水平估测299
三、城市格局的变化300
(一)新兴交易街市的形成300
(二)附郭草市纳入城市302
四、人口的流移302
第四章 少数民族社会306
一、北方和西域各少数民族306
(一)鞑靼306
(二)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306
(三)回鹘各支政权309
二、藏族及西藏佛教社会309
三、西南大理国白族与彝族社会310
(一)大理国白族310
(二)彝族311
四、宋王朝统治下的南方各少数民族312
(一)壮族312
(二)瑶族312
(三)苗族313
(四)黎族313
热门推荐
- 157104.html
- 659046.html
- 3501629.html
- 565159.html
- 1946994.html
- 2594684.html
- 568293.html
- 3826255.html
- 782465.html
- 7154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955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612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29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168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37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35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23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56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0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