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缺血性心脏病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缺血性心脏病
  • 姬尚义,沈宗林主编;盖鲁粤,刘幼文,衣为民,姚滨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6776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724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771页
  • 主题词:缺血性心脏病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缺血性心脏病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一、左冠状动脉3

第一节 心脏动脉系统3

第一章 冠状循环解剖3

三、冠状动脉的优势分布5

二、右冠状动脉5

四、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6

五、心肌的其他供血途径7

二、心脏的浅静脉系统8

一、心脏的深静脉系统8

第二节 心脏静脉系统8

三、冠状静脉间的交通10

四、静脉瓣11

一、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12

第一节 冠脉循环的生理12

第二章 冠脉循环的生理及病理生理12

二、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13

三、冠状循环的调节14

一、心肌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18

第二节 冠状循环的病理生理18

二、冠状动脉痉挛的病理生理19

三、心肌梗死时的冠状侧支循环22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基本病变26

第三章 冠心病病理变化26

三、心肌梗死27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分级及分布27

四、心肌梗死的并发症28

五、冠心病搭桥术后移植血管的病理变化29

一、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31

第一节 冠心病发病机制31

第四章 冠心病发病机制及易患因素31

二、各型冠心病的病理特点39

二、高血压40

一、高脂血症40

第二节 冠心病易患因素40

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41

三、吸烟41

五、遗传因素42

六、糖尿病43

七、感染与炎症44

九、饮食、营养、肥胖及体力活动45

八、饮酒45

十一、年龄和性别46

十、纤维蛋白原46

十二、行为、心理与应激因素47

一、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49

第一节 血清心肌酶学检查49

第五章 生物化学检查49

一、肌红蛋白(Mb)50

第二节 血清心肌结构蛋白检查50

二、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50

三、血清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SGOT)50

二、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51

第三节 正在研究中的其他生化标志物52

第四节 血清生化标志物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评价53

一、正常心电图55

第一节 心电图55

第六章 心电图检查55

二、缺血性心脏病的心电图表现58

一、记录系统和分析系统77

第二节 动态心电图77

三、动态心电图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78

二、正常动态心电图78

第三节 心电图运动试验81

二、运动试验时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82

一、运动试验的方法及运动方案82

三、运动时心电图的改变及临床意义83

五、运动试验的步骤85

四、运动试验的适应证85

六、运动试验的终止指征86

七、运动试验的结果判断及评价88

八、运动试验的安全性和禁忌证90

九、心电图运动试验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91

一、潘生丁(双嘧哒莫)负荷试验93

第四节 心电图药物负荷试验93

二、腺苷负荷试验94

三、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95

二、仪器和设备96

一、机制96

第五节 经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96

一、过度换气试验97

第六节 其他心脏负荷试验97

三、试验方法97

四、阳性标准97

五、临床评价97

二、冷加压试验98

二、X线胸片及投照体位100

一、概述100

第七章 X线平片100

三、X线透视101

四、异常X线征象分析102

一、概述105

第八章 冠状动脉造影105

四、冠状动脉(含左室)造影的投照体位106

三、冠状动脉造影禁忌证106

二、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106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造影征象107

六、左心室造影征象109

七、冠脉或(和)左室造影的并发症112

一、CT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图像特点114

第一节 CT基础知识114

第九章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114

二、心脏CT检查技术117

第二节 正常心脏CT所见118

一、冠脉钙化检测和计分定量评价119

第三节 冠心病CT诊断临床应用及评价119

二、心脏形态和功能改变120

第四节 CT心肌灌注扫描及应用121

第五节 CT冠脉造影及其评价122

一、MR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图像特点126

第一节 MRI的基础知识126

第十章 磁共振成像126

二、心脏MR成像技术127

二、冠状位和矢状位128

一、横轴位128

第二节 正常心脏MRI表现128

四、心脏短轴位129

三、心脏长轴位129

一、MR心脏形态和功能改变132

第三节 冠心病MRI诊断临床应用及评价132

二、MR心肌灌注成像及应用137

三、MR冠脉成像及其评价140

一、检查条件146

第一节 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146

第十一章 超声心动图检查146

二、超声心动图标准切面147

三、M型超声心动图151

四、多普勒超声心动图152

五、测量方法155

一、检查方法156

第二节 冠状动脉的超声心动图检查156

五、冠状动脉的观测项目157

四、冠状动脉畸形157

二、正常冠状动脉的特征157

三、冠状动脉的测量157

二、室壁运动的半定量分析158

一、室壁运动的定性分析(目测定性法)158

六、临床应用价值158

第三节 心肌缺血与室壁运动异常158

三、室壁运动的定量分析159

四、室壁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160

二、负荷超声心动图分类161

一、负荷超声心动图原理161

第四节 负荷超声心动图161

四、负荷超声心动图禁忌证162

三、负荷超声心动图适应证162

七、负荷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163

六、负荷超声心动图操作方法163

五、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终止标准163

一、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其鉴别164

第五节 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超声特征164

二、对心肌梗死并发症的诊断165

第六节 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心功能评价166

一、心肌收缩性和局部室壁功能167

二、心脏泵动能测定168

一、心肌组织定征169

第七节 超声新技术在冠心病中的应用169

三、心室及心肌舒张功能测定169

三、血管内超声心动图170

二、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及应用170

四、多普勒组织成像171

九、经食管超声心动图172

八、心肌声学造影技术172

五、声学定量(AQ)技术172

六、彩色室壁运动动态显示(CK)技术172

七、二次谐波技术172

第二节 心血管核医学介入性试验174

第一节 概述174

第十二章 核素显像174

一、运动试验175

二、潘生丁试验176

一、原理177

第三节 心肌灌注显像177

三、腺苷试验177

四、多巴酚丁胺试验177

五、结果判断178

四、显像方法178

二、冠状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178

三、心肌灌注显像剂178

五、心功能参数179

四、显像方法179

第四节 核素心室显像与心功能测定179

一、首次通过法显像原理179

二、平衡法显像原理179

三、核素心室显像显像剂179

第五节 心肌梗死灶显像180

七、异常显像所见180

六、正常显像所见180

一、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筛选冠脉造影181

第七节 心脏核素显像在冠心病临床应用181

第六节 正电子心肌代谢显像(PET)181

二、心肌梗死的诊断182

四、左室假性室壁瘤的形成与真性室壁瘤的不同183

三、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的诊断183

五、核素显像估测存活心肌184

二、旁路血管的选择185

一、CABG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的选择185

第八节 核素显像在血管重建术应用185

四、估价预后186

三、CABG术后疗效的评价186

一、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型标准188

第一节 冠心病临床分型188

第十三章 冠心病临床诊断188

二、冠心病的习用分型189

四、临床分型的现代认识190

三、心绞痛的习用分型190

三、发生机制192

二、流行病学192

第二节 无痛性心肌缺血192

一、定义及分型192

五、无痛性缺血的检测193

四、临床特点193

一、心绞痛的症状学194

第三节 心绞痛194

六、预后194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195

三、稳定型心绞痛198

四、不稳定型心绞痛200

五、变异型心绞痛206

第一节 发病率及临床处理的变化概况210

第十四章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210

一、斑块急性变化的意义211

第二节 病理211

三、好发部位、范围及影响因素213

二、心肌坏死的类型和形式213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214

第三节 病理生理214

四、侧支循环214

二、电生理改变215

三、心室重构216

二、临床症状217

一、诱发因素217

第四节 临床表现217

三、体格检查218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221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221

二、鉴别诊断222

二、入院前的处理223

一、前驱症状的治疗223

第六节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223

四、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224

三、监护和一般治疗224

五、限制梗死面积及早期再灌注治疗225

七、并发症及其治疗228

六、增加侧支循环的治疗228

八、调节血脂和防治梗死后心肌重构237

一、右心室梗死239

第七节 特殊类型的心肌梗死239

三、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241

二、心房梗死241

一、硝酸酯类(Nitrate esters)245

第一节 抗心绞痛药物245

第十五章 冠心病药物治疗245

二、钙拮抗剂252

三、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259

四、其他冠状动脉扩张药268

一、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269

第二节 心绞痛的药物治疗269

五、Na+/H+交换抑制剂269

六、特异性心率减慢药269

二、不稳定心绞痛的药物治疗271

三、特殊类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276

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治疗278

第一节 血小板功能抑制剂281

第十六章 冠心病抗血栓治疗281

一、阿司匹林282

二、噻氯匹定284

三、氯吡格雷285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286

第二节 抗凝血药物287

一、肝素288

二、低分子肝素289

三、水蛭素291

一、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292

第三节 溶血栓药物292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294

第四节 抗血栓治疗在冠心病中应用294

二、不同溶栓剂的比较294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抬高心肌梗死的抗血栓治疗297

三、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在PCI中的应用298

四、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与抗血栓治疗300

第一节 概述302

第十七章 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302

二、中重度症状303

一、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心绞痛303

第二节 介入治疗适应证303

三、心肌梗死304

四、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305

一、介入治疗入路307

第三节 介入治疗基本操作307

二、指引导管技术310

三、指引导丝技术316

四、球囊导管技术319

五、支架技术322

六、旋切技术335

一、介入治疗的机制341

第一节 急性心肌梗死341

第十八章 不同冠状动脉病症的介入治疗341

二、具体操作要点342

第二节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44

二、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技巧345

一、介入治疗的决策345

第三节 长病变345

第四节 小血管病变346

三、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347

二、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主要问题347

一、小血管的定义347

三、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技巧349

二、处理原则349

第五节 成角及扭曲病变349

一、成角、扭曲病变的定义及评价349

二、介入治疗指征351

一、病理基础351

第六节 慢性完全闭塞351

三、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352

一、病理基础354

第七节 左前降支开口病变354

四、手术失败原因及并发症354

一、分叉病变的分型355

第八节 分叉病变355

二、治疗策略355

三、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356

二、治疗策略356

二、介入治疗的适应证360

一、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特点360

四、结语360

第九节 左主干病变360

三、介入手术的器械选择和操作技巧361

第十节 多支血管病变362

二、再狭窄的治疗策略364

一、再狭窄定义及发生机制364

第十一节 再狭窄364

一、CABG后自体动脉和移植血管的命运366

第十二节 静脉桥病变366

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缺血的治疗策略367

一、冠状动脉病变特征369

第二节 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69

第十九章 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和处理369

第一节 概述369

二、临床因素370

二、夹层的分类371

一、夹层的定义371

三、手术器械及技术因素371

第三节 冠状动脉夹层371

五、夹层的预后372

四、夹层的防治372

三、产生夹层的原因372

二、冠状动脉痉挛的防治373

一、冠状动脉痉挛的分类373

第四节 冠状动脉痉挛373

三、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危险因素374

二、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原因374

第五节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374

一、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分型374

四、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防治375

一、支架内血栓分类376

第六节 支架内血栓376

第七节 冠状动脉栓塞377

三、支架内血栓的防治377

二、支架内血栓的高危因素377

四、无再流/缓慢血流现象的防治378

三、无再流/缓慢血流现象的危险因素378

第八节 无再流/缓慢血流现象378

一、定义378

二、无再流/缓慢血流现象的发生机制378

一、冠状动脉穿孔的分类379

第九节 冠状动脉穿孔379

四、冠状动脉穿孔的防治380

三、冠状动脉穿孔的原因380

二、冠状动脉穿孔的诊断380

第十节 支架脱落381

一、间接再血运化383

第二十章 冠心外科发展概况383

二、直接血运化384

三、心肌缺血并发症的外科处理385

一、高血压病386

第一节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386

第二十一章 冠心病外科的危险因素386

三、糖尿病387

二、血清胆固醇与膳食成分387

五、肥胖388

四、吸烟388

十、性别389

九、遗传因素389

六、甲状腺功能低下389

七、缺乏运动389

八、行为模式389

第二节 与冠心病外科相关的危险因素390

十四、危险因素的联合影响390

十一、年龄390

十二、气候390

十三、止血因素390

三、夹层动脉瘤391

二、主动脉瘤391

一、心脏瓣膜病391

八、慢性阻塞性肺病392

七、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392

四、升主动脉严重钙化392

五、主动脉弓分支阻塞性病变392

六、肾动脉狭窄392

九、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393

一、术前病情估计394

第一节 麻醉前准备394

第二十二章 冠心病手术的麻醉394

三、呼吸道准备397

二、术前药物治疗397

一、麻醉监测398

第二节 麻醉管理398

四、麻醉前用药398

二、麻醉原则399

一、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400

第三节 麻醉实施400

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402

第四节 微创冠脉搭桥术麻醉405

一、血泵407

第一节 体外循环设备及用品407

第二十三章 冠心病手术的体外循环407

二、氧合器408

四、血液浓缩器409

三、滤器409

六、体外循环管道和插管410

五、血细胞清洗和重输入装置410

七、体外循环的变温设备411

二、体外循环的预充412

一、体外循环前准备412

八、体外循环其他辅助装置412

第二节 体外循环前准备及预充412

三、体外循环常用药物413

一、低温体外循环方法414

第三节 低温体外循环414

三、器官保护及并发症的防治417

二、搭桥加瓣膜置换或激光打孔的体外循环417

一、常温体外循环的理论基础420

第四节 常温体外循环420

二、常温体外循环方法421

三、常温体外循环对重要器官的影响422

一、狭义的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423

第五节 微创搭桥手术体外循环423

二、窗式入路冠状动脉搭桥术424

一、低温的心脏保护作用426

第二节 晶体停跳液426

第二十四章 冠心病外科治疗心肌保护426

第一节 冠心病心肌保护的特点426

二、晶体心脏停跳液的种类427

第三节 血液心脏停跳液429

一、缺血性损伤430

第四节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430

二、再灌注损伤432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433

二、IPC及其心肌保护作用的时间特性436

一、定义436

第五节 预先条件性缺血436

二、逆行灌注心脏停跳液437

一、顺行灌注437

第六节 心脏停跳液的使用途径437

第七节 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的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438

三、顺灌与逆灌结合使用438

二、非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439

一、体外循环下阻断升主动脉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439

第八节 心脏跳动下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439

第二十五章 搭桥常用的移植物及其获取442

二、乳内动脉的获取443

一、乳内动脉的解剖443

第一节 乳内动脉443

一、桡动脉的解剖445

第二节 桡动脉445

三、乳内动脉的使用445

四、关胸时对乳内动脉桥的保护445

二、桡动脉的生理和药理学446

四、桡动脉获取技术447

三、侧支循环的评估447

二、尺动脉的获取449

一、尺动脉的解剖449

五、桡动脉的远近端吻合449

第三节 尺动脉449

二、胃网膜右动脉的获取450

一、解剖450

第四节 胃网膜右动脉450

第五节 大隐静脉451

三、胃网膜右动脉的使用451

二、大隐静脉的获取452

一、大隐静脉的解剖452

第六节 其他血管和代用品454

二、插管455

一、开胸455

第二十六章 冠状动脉搭桥的外科技术455

第一节 外科基本技术455

一、冠状动脉搭桥位置的确定457

第二节 搭桥技术457

三、关胸457

三、冠状动脉的切开458

二、冠状动脉的寻找458

四、冠状动脉端的吻合459

五、主动脉端的吻合462

一、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465

第三节 冠状动脉搭桥的特殊技术465

二、序贯蛇形桥技术467

三、“Y”形桥469

一、手术适应证470

第四节 冠状动脉搭桥适应证与禁忌证470

二、禁忌证471

一、病理及分类472

第一节 左室室壁瘤472

第二十七章 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外科治疗472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473

二、病理生理473

四、治疗474

六、疗效评价479

五、围术期处理479

一、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480

第二节 心室游离壁破裂480

三、外科治疗481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481

四、疗效评价482

四、诊断483

三、临床表现和自然预后483

第三节 梗死后心室间隔破裂483

一、病因与病理解剖483

二、病理生理483

五、治疗485

七、疗效评价490

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490

一、病理解剖及发病机制491

第四节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491

八、特殊情况和争议问题491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492

三、治疗493

第五节 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497

五、特殊情况与争议问题497

四、疗效评价497

四、心内膜心肌直视切割术498

三、电生理检查498

一、缺血性室速病理解剖和电生理基础498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498

五、自动心脏除颤起搏器植入术501

六、疗效评价502

一、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瓣病变505

第一节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505

第二十八章 冠心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505

二、冠心病与二尖瓣病变508

第二节 冠心病合并升主动脉病变或钙化510

三、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联合瓣膜置换术510

二、减少升主动脉并发症的技术511

一、防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一般原则511

一、病理512

二、临床表现512

第三节 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512

三、外科治疗513

二、主动脉瘤病人的冠状动脉疾病评估514

一、主动脉瘤的心脏病理514

第四节 冠心病合并主动脉瘤514

四、外科技术515

三、手术适应证515

一、分类517

第一节 冠状动脉瘘517

第二十九章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517

三、临床表现和诊断518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518

四、手术治疗519

五、手术效果520

一、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521

第三节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521

第二节 冠状动脉瘤521

一、病理和病理生理521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521

三、手术治疗521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525

一、病理和病理生理525

二、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525

第四节 心肌桥525

一、病理和病理生理526

第五节 法洛四联症合并冠状动脉畸形526

三、手术治疗526

三、手术治疗527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527

第六节 大动脉转位合并冠状动脉畸形528

一、适应证530

第一节 急诊手术适应证530

第三十章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530

第三节 麻醉531

第二节 术前准备531

二、urgent手术适应证531

第四节 手术方法532

一、溶栓或PTCA失败后533

第五节 常见急诊CABG533

二、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534

三、急性Q波心肌梗死536

四、不稳定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537

第六节 急诊CABG效果538

第一节 概述540

第三十一章 再次冠状动脉手术治疗540

第三节 病理生理541

二、风险因素541

第二节 影响因素及风险因素541

一、影响因素541

第四节 术前评估与诊断542

二、乳内动脉(IMA)542

一、大隐静脉桥(SVG)542

第五节 适应证与病例选择543

一、基本方法544

第六节 外科技术544

三、吻合原则及吻合技术545

二、开胸及游离技术要点545

一、围手术期有关问题548

第七节 再次冠状动脉搭桥的疗效548

二、远期结果549

一、历史背景551

第一节 IABP的发展与沿革551

第三十二章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551

二、IABP治疗发展阶段552

一、原理556

第二节 原理和生理学变化556

二、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557

第三节 适应证558

五、对代谢作用的影响558

三、对心肌氧供给的影响558

四、对心肌氧需求的影响558

第四节 禁忌证559

二、反搏时相的控制与调整560

一、血流动力学与其他临床指标的监测560

第五节 监护560

三、反搏期间对抗凝的监测562

六、停止反搏的方法563

五、停用反搏的指征563

四、反搏期间对神经系统的监测563

第六节 导管的放置与拔出564

七、停止反搏时与其他治疗的协调564

第七节 合并症566

一、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567

第八节 临床应用新进展567

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568

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选择性应用568

五、在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569

四、充血性心力衰竭569

第一节 辅助循环发展简史573

第三十三章 辅助循环573

一、非搏动性辅助装置574

第三节 心脏辅助装置的种类及其临床应用现状574

第二节 辅助循环的病人选择574

二、搏动性辅助装置576

三、全人造心脏578

二、感染579

一、出血579

第四节 心脏辅助循环方法的选择及患者的管理579

第五节 心脏辅助循环并发症579

第七节 展望580

三、材料问题580

三、栓塞580

四、右心衰竭580

五、肾功能衰竭580

第六节 辅助循环装置尚存在的问题580

一、能源问题580

二、密封问题580

第一节 心脏移植的适应证582

第三十四章 心脏移植582

第二节 手术方法584

第三节 心脏移植过程的协调情况591

第四节 心脏的再移植597

第五节 术后护理598

第六节 心脏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599

第七节 排异反应的监测和诊断602

第八节 抗生素和抗真菌的治疗612

第九节 心脏移植术后并发症613

第十节 结果和随诊619

一、心功能监测622

第一节 术后监护622

第三十五章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监护和常见并发症处理622

二、呼吸功能624

四、电解质和血糖628

三、肾功能628

六、体温629

五、脑功能629

一、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630

第二节 常见并发症630

三、低心排综合征631

二、心律失常631

四、高血压632

五、心包填塞633

八、呼吸系统并发症634

七、高血糖634

六、术后出血634

九、肾功能不全636

十、胃肠道并发症638

十一、神经系统并发症639

十二、感染640

第一节 发展史643

第三十六章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643

三、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MIDCABG)644

二、胸部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644

第二节 含义644

一、off-pump CABG644

一、窗式入路技术646

第三节 常用的微创搭桥技术646

四、手术入路647

三、机器人辅助下的CABG647

二、胸腔镜辅助下冠状动脉搭桥术(Video-Assited CABG)647

一、适应证648

第四节 病人选择648

一、优点649

第五节 优点和存在的问题649

二、禁忌证649

三、前景650

二、存在的问题650

第三十七章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653

二、禁忌证654

一、手术适应证654

第一节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654

二、二级准备655

一、一级准备655

第二节 OPCAB时体外循环的准备655

三、靶血管暴露656

二、病人体位656

三、三级准备656

四、四级准备656

第三节 OPCAB的麻醉656

第四节 OPCAB手术技术656

一、切口和桥血管的准备656

五、靶血管止血和缺血预防657

四、靶血管固定657

第五节 OPCAB手术移植血管通畅率和临床疗效659

七、关闭切口659

六、吻合技术659

第三十八章 激光治疗663

二、禁忌证664

一、适应证664

第一节 发展史664

第二节 适应证与禁忌证664

一、TMLR665

第三节 手术方法665

三、术前准备665

五、术后并发症666

四、CABG合并应用TMLR666

二、经皮激光打孔心肌血运重建术666

三、胸腔镜途径的TMLR666

三、经激光孔道由左心室直接向心肌供血667

二、去神经作用667

第四节 作用机制667

一、血管新生667

二、慢性缺血669

一、急性缺血669

四、安慰剂作用669

第五节 疗效及评价669

第六节 激光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671

二、原来血管的重塑及开放675

一、新血管的生成675

第三十九章 缺血性心脏病基因治疗675

第一节 血管新生的机制675

二、VEGF蛋白对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678

一、VEGF及其受体在缺血心肌中高表达678

第二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678

三、基因治疗心肌缺血可行性的探索679

一、慢性心肌缺血的基因治疗680

第三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治疗现况680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基因治疗681

五、可用的基因疗法682

四、用基因预防和治疗PTCA术后再狭窄682

三、心肌梗死的基因治疗682

七、基因治疗在心外科的应用684

六、VEGF基因联合TMLR治疗缺血性心脏病684

三、超声-蛋白微球介导685

二、经血管注射685

第四节 心脏转导基因的投放方式685

一、心肌注射685

四、经心包686

二、运动康复687

一、康复概念687

第四十章 冠心病康复治疗687

第一节 冠心病康复概述687

三、危险因素的控制692

五、工作恢复701

四、心理康复701

三、心肌梗死康复治疗的分期及运用702

二、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度分层702

第二节 心肌梗死后的康复治疗702

一、心肌梗死康复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702

四、心肌梗死康复的安全性705

第三节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康复治疗706

五、心肌梗死的心理康复706

一、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707

二、特殊病症的处理710

三、术后饮食714

五、性生活715

四、术后戒烟715

一、手术早期死亡率718

第一节 住院结果718

第四十一章 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718

二、CABG并发症719

第二节 出院后远期结果720

第三节 CABG与内科治疗效果的比较721

二、远期结果722

一、近期结果722

第四节 CABG与经皮介入治疗7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