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成都市志.总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成都市志.总志
  •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
  • ISBN:978780750777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736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773页
  • 主题词:工商行政管理-云南省-2012-年鉴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成都市志.总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述3

第一章 成都城市的历史发展3

第一节 成都城市的起源与形成3

一、宝墩文化与长江上游古城文明中心的形成4

二、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与成都早期都邑5

三、战国时期的蜀文化与成都古典城市的规范化7

第二节 都江堰与锦江:成都城市发展的摇篮8

一、都江堰水利工程与成都城市发展8

二、锦江在成都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地位9

三、沙河在成都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地位15

第三节 古代成都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17

一、成都古典城市第一次繁盛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17

二、成都古典城市第二次繁盛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20

三、明清时期成都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24

四、既丽且崇的历史名城26

第二章 近代成都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27

第一节 近代成都城市经济与社会28

一、晚清时期成都的经济与社会28

二、民国时期成都的经济与社会39

第二节 近代成都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管理的变化41

一、市区管理体制的改变41

二、市政建设逐步近代化42

第三节 近代成都城市文化的转型43

一、尊经书院的开办与成都文化的转型43

二、20世纪初期的教育改革与留学生运动44

三、保路运动与成都的思想启蒙运动47

四、民智渐开与渴望走向世界的新潮流49

第四节 成都城市的历史个性及特征50

一、城名两千多年无变易,城址三千多年无迁徙50

二、“二江环抱”和“三城一体”的独特格局的形成51

三、城乡融合,共生共荣51

第一篇 地理环境54

第一章 生态环境及其特征54

第一节 地质与地貌54

一、地层与地质构造55

二、地貌56

第二节 气候60

一、气候概况60

二、气候特征63

第三节 水文65

一、水系66

二、水资源70

第四节 土壤72

一、土壤特征72

二、土壤类型74

三、土壤区划76

第五节 物产77

一、植物77

二、动物81

三、矿物83

第二章 产业地理及其特征86

第一节 第一产业的地理分布86

一、第一产业的传统地理分布86

二、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的地理分布89

第二节 第二产业的地理分布91

一、工业的地理分布沿革91

二、建国以来工业区的地理分布92

三、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开发区的地理分布93

第三节 第三产业的地理分布96

一、商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96

二、金融业的地理分布101

第三章 人口环境及其特征104

第一节 人口总量105

一、历代人口105

二、建国后的人口107

第二节 人口分布108

第三节 人口构成109

一、民族构成109

二、性别构成110

三、年龄构成111

四、文化构成111

五、职业构成112

第四节 人口增长与控制113

一、自然增长113

二、机械增长114

三、流动人口115

四、计划生育116

第四章 文态环境及其特征、产业结构状况118

第一节 历史文化遗迹和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布118

一、分布特点118

二、分布状况120

第二节 公共园林环境的地域分布131

一、成都园林的历史与发展131

二、现代园林的分布与特色133

第三节 现代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地域分布139

一、发展状况139

二、行业类别141

第二篇 政治与经济144

第一章 清末至建国以前成都的政治与经济144

第一节 清末成都早期启蒙运动144

一、尊经书院的创办与四川改良主义的产生144

二、廖平与清末维新运动145

三、宋育仁与西学东渐146

四、成都的维新运动147

第二节 四川保路运动与成都近代化149

一、辛亥四川保路运动150

二、成都城市近代化因素的出现155

第三节 五四时期至抗战前成都的政治与经济161

一、吴虞与五四前后成都新文化运动161

二、成都人民声援五四爱国运动162

三、马克思主义在成都的传播164

四、20世纪20~30年代成都的革命运动165

五、抗战前成都城市的近代化进程169

第四节 抗战时期成都的政治与经济170

一、抗日救亡运动170

二、反独裁争民主运动171

三、内迁与成都社会经济发展174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成都的政治与经济177

一、成都人民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177

二、成都郊县中共党组织的活动181

第二章 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182

第一节 成都解放至“一五”时期的政治与经济182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82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2

第二节 整风反右到“文革”时期成都的政治与经济197

一、整风和反右运动198

二、“大跃进”及其严重后果199

三、国民经济的复苏与“社教”运动205

四、十年内乱与成都经济的曲折发展211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政治与经济218

一、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兴起218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225

三、面向新世纪的成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235

第三章 建国后成都政治组织机构和群众团体261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委员会261

一、中共成都市委261

二、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纪律检查委员会264

三、中共成都市委主要工作部门266

第二节 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271

一、成都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271

二、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272

三、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74

四、工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276

第三节 成都市人民政府277

一、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历史演变277

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要工作机构的调整与演变281

第四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都市委员会283

一、成都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时期284

二、市政协第一至第五届委员会时期285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286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86

第五节 民主党派和工商联288

一、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都市委员会288

二、中国民主同盟成都市委员会289

三、中国民主建国会成都市委员会291

四、中国民主促进会成都市委员会292

五、中国农工民主党成都市委员会293

六、中国致公党成都市委员会294

七、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294

八、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成都小组295

九、成都市工商业联合会296

第六节 主要群众团体297

一、成都市总工会297

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都市委员会297

三、成都市妇女联合会298

四、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298

五、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99

六、成都市台湾同胞联谊会299

七、成都市归国华侨联合会300

第七节 政法与监察机构300

一、公安机构300

二、检察机构301

三、审判机构302

四、司法行政机构302

五、监察机构303

第四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304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304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产业结构调整304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产业结构调整309

第二节 产业结构状况317

一、第一产业结构状况317

二、第二产业结构状况322

三、第三产业结构状况334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317

一、农业经济体制改革348

二、国有企业改革352

三、配套改革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358

第五章 对外开放371

第一节 起步阶段371

一、横向经济技术协作371

二、利用境外资金372

三、对外经济贸易377

四、对外交往与对外宣传378

第二节 对外开放新局面380

一、中央对成都的政策支持380

二、投资环境的改善383

三、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394

四、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397

五、对外贸易加快发展398

六、对外宣传400

第三节 面向新世纪的对外开放407

一、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407

二、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410

三、对内对外开放同时并举412

第三篇 城市建设420

第一章 成都城市格局的历史发展420

第一节 成都政区沿革与城市格局的演变420

第二节 民国时期成都城市的扩展与演变422

一、民国初期成都的城市变迁422

二、抗战期间成都的城市建设426

三、解放前夕的成都城市状况428

第三节 建国后成都城市的扩展及其特征430

一、50年代成都的城市规划430

二、建国后成都“江环城中”特征的形成431

三、现代城市格局的形成和完善432

第二章 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434

第一节 旧城改造434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旧城改造434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旧城改造435

第二节 古城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发展439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面貌439

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点439

三、名胜古迹与传统街区保护441

四、发展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城市街区442

第三节 城市规划与新区建设443

一、1984年城市规划方案及其修订443

二、1995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445

三、新区建设448

第三章 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发展456

第一节 道路交通建设456

一、城市干道交通建设456

二、整治中、小街道462

三、公共交通建设463

第二节 管网建设466

一、管网建设总体概况466

二、干道管网建设467

三、开发区的管网建设469

第三节 能源、通信设施建设469

一、能源设施建设469

二、邮政基础设施建设474

三、电信基础设施建设476

第四章 环境治理保护与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工程478

第一节 城市环境综合治理478

一、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479

二、水环境综合治理481

三、大气环境综合治理482

四、声环境综合治理483

第二节 自然生态保护483

一、城市绿化与园林建设483

二、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485

第三节 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工程487

一、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工程的确定487

二、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488

三、府南河(锦江)综合整治工程的环保效益及社会效益490

第四篇 科技与教育493

第一章 科学技术493

第一节 成都科技的历史发展493

一、成都科技的历史追溯493

二、建国后成都科技的发展494

第二节 成都科技发展的特点500

一、科技实力雄厚501

二、结构合理,综合优势明显502

三、发展潜力大503

四、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504

第三节 科技机构505

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部、委、局在蓉科技机构505

二、在蓉普通高校科技机构506

三、四川省属在蓉科技机构507

四、成都市属科技机构507

五、民营科技企业508

第四节 科技人员与科技成就508

一、科技人员508

二、科技成就514

第二章 教育519

第一节 成都教育的历史发展519

一、历史的回溯519

二、近代教育的兴起521

三、建国后的成都教育526

第二节 成都教育发展的特点535

一、历史悠久,历代尊师重教之风浓厚535

二、学校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学科优势突出536

三、学校设置与地方产业优势和地方需要紧密结合536

四、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537

第三节 主要学校及其演变537

一、小学537

二、普通中学539

三、中等师范学校544

四、中等专业学校与中等技术职业学校545

五、普通高等学校548

六、成人教育学校551

第五篇 文化553

第一章 学术553

第一节 蜀学的发展历程553

一、蜀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两汉、三国、两晋时期554

二、蜀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唐、宋时期555

三、蜀学的衰退与复兴:元明清时期558

第二节 建国前的学术559

一、新学科的引进与传统人文学科的发展变化560

二、马克思主义和其他西方社会思潮在成都的传播561

三、抗战时期兴盛一时的成都社会科学562

第三节 建国后的学术564

一、建国初期社会科学的学科调整565

二、社会科学在曲折中发展565

第四节 社会科学的复苏与繁荣568

一、学科建设空前发展568

二、社会科学研究空前繁荣571

第五节 成都学术发展的特征580

第二章 文学和艺术581

第一节 成都文艺的历史追溯581

一、古代成都的文学和艺术581

二、现代成都的文学与艺术585

第二节 建国后的成都文学594

一、建国至“文革”时期的成都文学594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都文学596

第三节 建国后的成都艺术598

一、戏剧599

二、曲艺与杂技605

三、音乐舞蹈608

四、美术611

五、影视艺术614

第六篇 宗教617

第一章 成都宗教的历史发展617

第一节 道教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617

第二节 佛教的传入及其发展演变622

第三节 伊斯兰教的传入及其发展演变626

第四节 天主教的传入及其发展演变628

第五节 基督教的传入及其发展演变633

第二章 建国后五大宗教在成都的发展状况637

第一节 建国后成都道教发展状况637

第二节 建国后成都佛教发展情况640

第三节 建国后成都伊斯兰教发展状况643

第四节 建国后成都天主教发展状况646

第五节 建国后成都基督教发展状况649

第七篇 民俗654

第一章 家族 家庭654

第一节 家族654

一、族源654

二、宗族与宗祠656

三、会馆657

第二节 家庭659

第二章 生活习俗664

第一节 住居与房建664

一、城镇民居665

二、农舍668

三、风水、禁忌669

第二节 服饰671

一、男性服饰及其他671

二、女性服饰及其他674

三、婴幼儿童服饰及其他677

第三节 饮食679

一、饮食习惯679

二、川菜681

三、小吃683

四、饮茶习俗684

第四节 交通689

一、出行与运输689

二、出行礼仪与禁忌691

第三章 生产习俗694

第一节 农副业694

第二节 手工业697

一、传艺697

二、行业习俗699

三、商业交易习俗701

第四章 人生礼仪704

第一节 婚姻704

一、说媒705

二、恋爱705

三、结婚707

第二节 生育710

一、求子710

二、分娩711

三、出生与养育711

四、成长习俗713

第三节 寿辰715

一、祝寿715

二、寿礼716

三、寿仪寿宴717

第四节 丧葬718

一、备丧718

二、送终718

三、葬礼720

第五章 岁时节令722

第一节 农历节庆习俗722

一、春节722

二、清明节725

三、端午节726

四、七夕727

五、中秋节728

六、重阳节728

七、腊月729

第二节 法定节日732

一、元旦节732

二、妇女节732

三、青年节733

四、植树节733

五、劳动节734

六、儿童节734

七、建党节735

八、建军节735

九、教师节735

十、国庆节7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