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沈晓敏,高峡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3955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29页
- 文件大小:87MB
- 文件页数:240页
- 主题词: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小学;社会科学课-课程设置-小学;劳动课-课程设置-小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开设缘由1
第一节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源流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德育—社会类课程3
二、1949年后的德育—社会类课程6
第二节 当代德育—社会类课程转型的迫切性14
一、社会的挑战14
二、德育—社会类课程存在的问题15
三、创立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意义17
第二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特性和价值25
第一节 以品德形成为核心28
一、为何“以品德形成为核心”28
二、“品德形成”的内涵29
第二节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33
一、为何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33
二、课程怎样体现生活性35
第三节 高度综合化40
一、为何要综合?41
二、综合的涵义44
第三章 同类课程的国际经验53
第一节 社会—德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定位56
一、社会—德育课程的开设情况56
二、社会—德育课程的目标59
三、社会科中的道德教育60
四、社会科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61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架构63
一、基于主题轴(领域)构建课程内容63
二、建立有层次和梯度的学习顺序64
第三节 能力指标的构建67
第四章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73
第一节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思路75
一、以儿童生活为基础75
二、三条主线贯穿76
三、以四个方面为内容范畴77
四、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课程基本框架78
第二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架构81
一、一条主线:学生的生活发展81
二、点面结合: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82
三、综合交叉84
四、螺旋上升85
第三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与地理学习85
一、品社课中历史学习的意义和重点86
二、品社课中地理学习的意义和重点89
第五章 教学计划的制订95
第一节 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与课节教案97
一、概念澄清:什么是单元教学计划,什么是课节教案97
二、关系梳理:单元教学计划与课节教案的关联性98
三、单元教学计划的构成要素98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解与细化102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层级分解102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学目标层级分解102
三、教学目标层级分解的原则103
第三节 教学预设与生成108
一、概念澄清:什么是教学预设与生成108
二、关系梳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联性109
三、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调整116
第六章 教学策略的运用123
第一节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125
一、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125
二、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127
三、基于对话和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128
第二节 教材的开发和运用129
一、教材与教材开发的内涵129
二、教材开发的途径和方法133
第三节 探究活动的指导141
一、学习课题的确立141
二、调查活动的指导145
三、讨论和辩论的指导149
四、指导学生制作探究笔记152
第四节 姓名牌教学法153
一、姓名牌教学法的特征和意义154
二、使用姓名牌教学法的课例评析156
第七章 学习工具的应用169
第一节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中常用的学习工具171
一、学习工具的概念和特征171
二、品德与社会(生活)课中常用的学习工具172
第二节 学习工具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的作用181
一、发展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182
二、发展多元表征的能力184
第三节 学习工具的应用与指导186
一、从学生经验开始186
二、循序渐进187
三、图文转换192
第八章 教学评价199
第一节 评价的基本理念201
一、评价的目的和原则201
二、评价的种类及其功能203
第二节 评价的方法205
一、评价方法的多样化205
二、真实性评价法208
三、纸笔测验215
第三节 评价标准的确立217
一、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217
二、评价实践案例:评价标准的确立与应用220
三、评价标准实践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222
热门推荐
- 3168632.html
- 242907.html
- 88452.html
- 1492591.html
- 427074.html
- 1399961.html
- 2394017.html
- 3443765.html
- 3106587.html
- 12471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46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957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11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71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9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99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800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360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199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26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