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针灸临床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针灸临床实践
  • 彭荣琛,赵立岩主编 著
  • 出版社: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ISBN:7806620753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668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7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针灸临床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穴位篇1

第一节 十四经腧穴1

一、任督脉经穴1

(一)任脉穴1

(二)督脉穴18

二、手三阴经穴29

(一)手太阴肺经穴29

(二)手少阴心经穴35

(三)手厥阴心包经穴38

三、手三阳经穴42

(一)手阳明大肠经穴42

(二)手太阳小肠经穴50

(三)手少阳三焦经穴55

四、足三阳经穴61

(一)足阳明胃经穴61

(二)足太阳膀胱经穴75

(三)足少阳胆经穴91

五、足三阴经穴102

(一)足太阴脾经穴102

(二)足少阴肾经穴108

(三)足厥阴肝经穴114

第二节 经外奇穴120

一、头颈部穴120

二、胸腹部穴122

三、背部穴122

四、上肢部穴123

五、下肢部穴124

第三节 耳穴(含耳针疗法)126

一、名称与部位126

二、耳针疗法134

三、禁忌症136

第四节 头穴(含头针疗法)136

一、头穴的定位和名称136

二、针刺疗法138

三、适应症139

四、注意事项139

第二章 处方篇140

第一节 预防类方140

(一)保命延寿方(《扁鹊心书》)140

(二)预防中腑方(《卫生宝鉴》)141

(三)预防中脏方(《卫生宝鉴》)142

第二节 解表类方143

一、解表实类143

(一)伤寒无汗方(《针灸甲乙经》)143

(二)鱼际通汗方(《类经图翼》)143

(三)解表清热方(《针灸集锦》)144

二、解表虚类145

风水方(《针灸甲乙经》)145

三、解痉类145

项强方(《医学纲目》)145

四、其他类146

伤寒余热不退方(《针灸聚英》)146

第三节 清热泻火类方147

一、清脏腑热类147

(一)泻胃热方(《素问·水热穴论》)147

(二)清胸热方(《素问·水热穴论》)147

(三)消渴嗜饮方(《备急千金要方》)148

(四)泻白方(《神灸经纶》)149

(五)泻赤方(《审视瑶函》)150

(六)泻黄方(《神灸经纶》)150

(七)发热有汗方(《灵枢·热病》)151

三、清热去湿类152

喉风痰热方(《针灸聚英》)152

四、泻火解毒类152

(一)泻阳热方(《针灸聚英》)152

(二)上星通气方(《神灸经纶》)153

(三)刺血泻火方(《儒门事亲》)153

五、清虚热类154

五心烦热方(《针灸大成》)154

第四节 开窍类方155

一、醒神开窍类155

中风神闭方(《针灸大成》)155

二、通络开窍类155

(一)开耳窍方(《针灸大成》)155

(二)开鼻窍方(《针灸大成》)156

(三)开音方(《神灸经纶》)156

第五节 安神类方157

一、镇静安神类157

(一)扁鹊十三穴方(《备急千金要方》)157

(二)温胆方(《神灸经纶》)158

二、养心安神类158

(一)交泰方(《陆瘦燕针灸医著医案选》)158

(二)程氏安神方(程莘农经验方)159

第六节 祛风寒湿类方159

二、治腰痛类159

(一)二中腰痛方(《针灸大成》)159

(二)程氏腰痛方(程莘农经验方)160

三、治周身痹痛类161

(一)行气止挛方(《备急千金要方》)161

(二)祛风止痛方(《针灸大成》)161

第七节 止吐泻类方162

一、止泻类162

(一)吐泻方(《罗遗编》)162

(二)四神止泻方(《神灸经纶》)162

(三)寒水泻方(《儒门事亲》)163

(四)驻泻方(《神灸经纶》)163

二、止痢类164

(一)久痢方(《神灸经纶》)164

(二)脏毒下血方(《针灸大成》)164

三、止呕逆类165

(一)呕吐方(《备急千金要方》)165

(二)呃逆方(《医学纲目》)165

第八节 止咳平喘类方166

一、止咳嗽类166

(一)寒嗽方(《神灸经纶》)166

(二)热嗽方(《神灸经纶》)167

二、止哮喘类168

(一)理肺化痰方(《针灸大成》)168

(二)天突止喘方(《神灸经纶》)168

第九节 通利类方169

一、通便通乳类169

(一)通便方(《针灸大成》)169

(二)去癃方(《灵枢·热病》)170

(三)气闭方(《针灸大成》)170

(四)通乳方(《针灸大成》)170

二、去水肿类171

水气方(《类经图翼》)171

第十节 温里类方171

一、回阳救逆类171

四逆方(《针灸聚英》)171

二、温中祛寒类172

寒厥方(《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172

第十一节 补益类方173

一、补益气血阴阳类173

(一)虚劳方173

(二)诸虚劳热方(《神灸经纶》)173

二、补益脏俯虚损类174

(一)复脉方(《急症针灸疗法》)174

(二)补心肾方(《现代针灸医案选》)174

(三)补肾荣耳方(《针灸大成》)175

(四)强肾壮腰方(《针灸大成》175

第十二节 消食化虫类方176

一、消食类176

消食导滞方(《备急千金要方》)176

二、化虫类177

消食化虫方(《类经图翼》)177

第十三节 理气类方177

一、和气类177

宽心止痛方(《现代针灸医案选》)177

二、升提类178

脱肛久痔疮方(《针灸大成》)178

三、行气类178

(一)疝痛方(《针灸聚英》)178

(二)消痞方(《卫生宝鉴》)179

(三)梅核气方(《现代针灸医案选》)179

(四)胁痛方(《针灸大成》)180

第十四节 理血类方180

一、活血化瘀类180

(一)血滞腰痛方(《丹溪心法》)180

(二)血臌方(《类经图翼》)181

(三)行经方(《针灸大成》)181

二、止血类182

(一)鼻衄方(《针灸大成》)182

(二)吐血方(《类经图翼》)182

(三)尿血方(《类经图翼》)183

(四)泻热归经方(《神应经》)183

第十五节 固涩类方184

一、固表敛汗类184

(一)自汗方(《神灸经纶》)184

(二)盗汗方(《神灸经纶》)184

二、涩精止遗类185

(一)去相火方(《针灸聚英》)185

(二)遗溺方(《备急千金要方》)185

第十六节 治疮疡类方186

(一)太阳疮疡方(《外科理例》)186

(二)少阳疮疡方(《外科理例》)186

(三)阳明疮疡方(《外科理例》)186

(四)四穴解毒方(《针灸大成》)187

(五)瘿瘤方(《针灸甲乙经》)187

第三章 针法篇189

第一节 毫针的基本针法189

一、进针189

二、深度192

三、得气193

四、针法195

五、手法198

六、留针204

七、出针206

第二节 其他针法207

一、水针(穴位注射疗法)207

二、火针213

三、激光针215

四、电针217

五、皮肤针(梅花针)219

六、揿针(皮内针)221

七、割治疗法222

第四章 灸法篇224

第一节 艾条灸224

一、温和灸224

二、雀啄灸227

三、回旋灸229

四、太乙神针231

五、雷火神针237

六、消癖神火针241

第二节 艾炷灸241

一、大艾炷灸242

二、中艾炷灸244

三、小艾炷灸245

第三节 瘢痕灸247

第四节 隔物灸253

一、隔佐料灸254

二、隔食物灸261

三、隔中药灸266

第五节 特殊灸法270

一、大灸疗法270

二、苇筒灸272

三、拔罐疗法273

第六节 保健灸275

一、小儿保健灸275

二、长寿灸276

三、预防中风灸276

第五章 治疗篇278

第一节 内科疾病278

一、肺脏病证278

(一)感冒278

(二)咳嗽281

(三)哮病285

(四)喘证289

二、心脑病证294

(一)心悸294

(二)胸痹心痛297

(三)不寐(附:健忘)301

(四)癫病306

(五)狂病309

(六)痫病312

(七)眩晕318

(八)中风323

(九)痴呆331

三、脾胃病证336

(一)胃痛336

(二)呕吐339

(三)呃逆343

(四)便秘346

(五)痢疾350

(六)泄泻353

(七)胃下垂357

四、肝胆疾病361

(一)黄疸361

(二)胁痛364

(三)臌胀367

(四)胆石症370

五、肾膀胱病证375

(一)水肿375

(二)淋证379

(三)癃闭383

(四)遗尿387

(五)遗精389

(六)阳痿393

(七)男性不育症396

六、气血津液病证399

(一)郁证399

(二)血证(附:紫癜)402

(三)汗证409

(四)消渴411

七、经络病证415

(一)头风415

(二)痹证420

(三)痿证424

(四)面瘫(附:面肌痉挛)428

(五)面痛432

(六)震颤麻痹435

八、其他438

(一)戒烟438

(二)美容439

(三)肥胖441

九、内科急症444

(一)高热444

(二)痉证447

(三)厥证450

(四)脱证454

(五)剧痛证456

心纹痛457

胃痉挛459

胆纹痛460

泌尿系绞痛462

第二节 外科疾病464

一、骨伤科病证464

(一)落枕464

(二)漏肩风467

(三)颈椎病470

(四)腰脊痛(附:坐骨神经痛)473

(五)网球肘478

(六)外伤性截瘫480

二、皮科病证483

(一)皮肤瘙痒(附:湿疹)483

(二)黄褐斑487

(三)斑秃489

(四)扁平疣491

(五)牛皮癣492

(六)丹毒494

(七)缠腰火丹497

三、外科病证501

(一)肠痈501

(二)瘿病504

(三)瘰疬508

(四)痔疮512

(五)脱肛515

第三节 妇科疾病518

一、月经病518

(一)痛经518

(二)崩漏522

(三)经闭526

二、妊娠病529

(一)妊娠恶阻529

(二)胎位不正532

三、产后病533

(一)恶露不绝533

(二)恶露不下536

(三)产后缺乳(附:回乳)539

四、其他542

(一)带下病542

(二)阴挺545

(三)更年期综合征548

(四)外阴白斑551

(五)不孕554

第四节 儿科疾病557

一、时行病557

(一)流行性腮腺炎557

(二)百日咳561

二、小儿常见病565

(一)小儿惊风565

(二)疳疾568

(三)儿童多动症570

(四)儿童孤独症573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576

一、眼科病证576

(一)麦粒肿576

(二)目赤肿痛578

(三)青盲581

(四)暴盲585

(五)近视眼588

二、耳鼻喉口腔科病证591

(一)耳鸣、耳聋591

(二)鼻渊594

(三)鼻衄597

(四)变态反应性鼻炎600

(五)咽喉肿痛603

(六)牙痛606

(七)口疮609

附录1:处方名索引614

附录2:西医病名索引619

附录3:中医病证名索引636

附录4:国际标准针灸穴名647

附录5:历代尺度比较表666

附录6:历代容量比较表667

附录7:历代重量比较表6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