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
  • 杜正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19845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杜正文 庞雄飞 朱绍先1

第一章 我国水稻主要病原菌的致病性和害虫的致害性分化&方中达 过崇俭4

第一节 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金敏忠4

一、我国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概况5

二、我国稻瘟病菌小种类型、分布及其变化动态5

三、稻瘟病菌小种的鉴定和田间监测方法10

四、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在综合防治中的意义12

第二节 白叶枯病细菌的致病性分化&过崇俭 许志刚14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14

二、中国白叶枯病菌致病型及其分布15

三、中国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与日本、菲律宾病菌之间的比较18

四、病菌的致病型和品种的抗病性19

五、结语19

第三节 褐飞虱的生物型&巫国瑞19

一、褐飞虱生物型所涉及的问题20

二、褐飞虱生物型的田间概况23

三、克服褐飞虱生物型变异的对策25

参考文献26

第二章 迁飞性害虫&张孝羲29

第一节 褐飞虱&程遐年29

一、越冬规律30

二、迁飞特性与迁飞途径32

三、发生区划38

四、迁飞机制38

五、迁飞和区域性发生的预测预报41

第二节 白背飞虱&张建新 张孝羲43

一、基本生物学特性44

二、迁飞飞行行为47

三、迁飞途径与发生区划52

四、迁飞发生机制55

五、预测预报57

第三节 稻纵卷叶螟&张孝羲58

一、基本生物学特性58

二、稻纵卷叶螟种群的种型分化64

三、迁飞特性及迁飞途径66

四、发生区划71

五、迁飞机制71

六、迁飞预测预报73

参考文献78

第三章 水稻主要病虫害空间分布型的利用与调控&孙建中83

第一节 水稻病虫田间分布格局研究及其进展83

一、主要病虫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83

二、研究方法与评价87

三、空间分布格局的时序动态结构88

四、昆虫空间分布行为及形成原因分析91

第二节 水稻群体与害虫种群的空间相互关系93

一、水稻受害后的产量空间结构94

二、害虫空间结构的变化与水稻群体的受害及补偿反应96

三、害虫空间分布结构的调控及其可能99

第三节 水稻主要病虫的抽样技术101

一、病虫种群密度估计101

二、序贯抽样的应用105

三、样方的大小、形状及其空间位置排列109

参考文献111

第四章 为害损失和经济防治指标&蒋书楠 吴蔚文114

第一节 水稻主要病虫的为害114

一、为害方式115

二、为害程度的量度115

三、有害生物数量和为害量的关系116

第二节 病虫为害与产量损失的关系117

一、水稻生产的特点117

二、影响为害和产量损失关系的主要因素119

三、水稻群体发育过程中损失分蘖忍耐力和补偿力的动态变化122

四、水稻最高分蘖期群体对枯心损害忍耐力和补偿力最强的原因分析122

第三节 经济受害允许损失和防治指标123

一、经济受害允许损失水平123

二、防治指标126

三、动态经济防治指标的研究131

四、生物防治的经济防治指标133

五、有害生物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133

六、经济防治指标研究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136

第四节 我国一些重要稻区现行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指标137

参考文献141

第五章 水稻害虫天敌作用的评价&庞雄飞144

第一节 稻田害虫天敌概况144

第二节 天敌作用的评价方法147

一、排除分析法及控制指数148

二、重要因子分析和关键因子分析152

第三节 天敌对主要水稻害虫的控制作用153

一、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154

二、天敌对褐稻虱的控制作用161

三、天敌对三化螟的控制作用164

参考文献167

第六章 抗性品种&彭绍裘 顾正远 李宣铿169

第一节 抗性评价方法&彭绍裘 顾正远 李宣铿170

一、抗病性评价方法170

二、抗虫性评价方法173

第二节 抗病资源的研究&彭绍裘175

一、云南稻种资源的抗病鉴定和利用175

二、太湖粳稻资源的抗病鉴定和利用176

三、野生稻资源的抗病鉴定利用177

四、杂交稻“三系”资源及组合的抗虫鉴定和利用178

五、国外稻种资源的抗病鉴定工作183

第三节 抗虫品种资源的研究&顾正远184

一、籼稻品种资源的抗虫鉴定工作184

二、粳稻品种资源的抗虫鉴定工作185

三、野生稻的抗虫鉴定工作186

四、杂交稻“三系”资源及组合的抗虫鉴定工作186

第四节 抗性机制与抗性遗传研究的进展&彭绍裘 顾正远186

一、抗病机制及抗性遗传研究187

二、抗虫机制研究188

第五节 当前推广的抗源和多抗品种(组合)&彭绍裘 顾正远 李宣铿192

一、优良的抗源及其利用192

二、多抗性良种192

三、多抗性杂交稻组合193

参考文献194

第七章 栽培控害技术&王法明 何明197

第一节 栽培制度的控害作用197

第二节 培育壮秧的控害技术199

一、两段育秧的控害效应199

二、湿润育秧的控害效应201

第三节 肥水密的控害技术201

一、肥水密对病害的影响与作用201

二、肥水密对虫害的影响与作用205

第四节 栽培控害的实践206

参考文献207

第八章 化学防治技术&黄次伟 高春先209

第一节 稻田适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应用技术&黄次伟209

一、稻田常用农药品种的研究和利用209

二、“非杀生性”新农药的开发和应用213

三、高效和超高效农药的发展218

第二节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途径&高春先225

一、害虫再猖獗225

二、使用农药与保护利用天敌的协调途径234

第三节 水稻病虫的抗药性&谭福杰 叶钟音237

一、水稻害虫抗药性237

二、水稻稻瘟病及纹枯病菌的抗药性245

第四节 稻田适宜采用的施药技术&屠予钦247

一、喷雾法247

二、喷粉法250

三、撒粒法251

四、其它方法252

参考文献252

第九章 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预测与管理模型&古德祥256

第一节 病虫预测和管理模型的建模原理和方法&古德祥 张润杰256

一、数学模型在植保工作中的应用256

二、建模的原理和方法259

三、害虫管理专家系统261

第二节 二化螟预测和管理模型&吴蔚文263

一、预测预报模型263

二、二化螟/水稻系统管理模型267

第三节 三化螟预测和管理模型&古德祥 张润杰265

一、三化螟种群动态模型266

二、三化螟经济损失估计模型281

三、三化螟管理决策模型282

四、三化螟预测管理程序系统287

第四节 稻纵卷叶螟预测和管理模型&梁广文 庞雄飞288

一、稻纵卷叶螟种群生命系统结构概述288

二、稻纵卷叶螟种群生命系统中重要生态因子与种群数量的关系231

三、稻纵卷叶螟种群生命系统模拟295

四、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预测298

五、稻纵卷叶螟种群生命系统的控制300

第五节 褐飞虱预测和管理模型&綦立正302

一、褐飞虱种群数量动态预测模型302

二、褐飞虱种群管理模型308

三、褐飞虱预测和管理模型的研制展望311

第六节 水稻纹枯病预测和管理模型——RSPM&季伯衡312

一、预测模型312

二、管理决策模型317

三、模拟试验321

第七节 稻瘟病损失估计的韦布尔模型&季伯衡323

一、韦布尔模型的形式323

二、叶瘟损失估计模型324

三、穗瘟损失估计模型326

四、叶瘟、穗瘟综合损失估计模型327

参考文献330

第十章 六大稻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杜正文 何明335

第一节 川西平原稻区的模式&何明 高君川337

一、地理特点与社会经济337

二、种植制度与病虫害演替338

三、防治体系342

第二节 江淮稻区的模式&王法明 杜正文347

一、地理特点与社会经济348

二、种植制度与病虫演变348

三、防治体系351

第三节 太湖稻区的模式&蒋文烈358

一、地理特点与社会经济358

二、种植制度与病虫种群演替360

三、防治体系362

第四节 江汉稻区的模式&文家玉 钱汉良366

一、地理特点与社会经济366

二、种植制度与病虫演替367

三、防治体系368

第五节 洞庭湖稻区的模式&雷惠质 罗盛富 李宣铿377

一、地理特点与社会经济377

二、种植制度与病虫演替378

三、防治体系381

第六节 珠江三角洲的模式&朱绍先 黄炳超 陈忠诚386

一、地理特点与社会经济386

二、耕作制度与病虫演替387

三、综合防治技术体系390

附:综合防治的效益评价&何明401

一、评价原理401

二、评价的原则402

三、评价的方法402

四、评价的实例403

参考文献40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