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浮尘掠影 李志夫先生访谈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浮尘掠影 李志夫先生访谈录
  • 卓遵宏,侯坤宏访问 著
  • 出版社: 国史馆
  • ISBN:986037009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83页
  • 文件大小:190MB
  • 文件页数:6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浮尘掠影 李志夫先生访谈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壹、家世背景1

贰、求学历程12

私塾小学12

初中时期18

自立求学23

大学时期琐谈26

大学时期的师友33

叁、从军时期44

离家从军44

转往水上警察队46

投考青年军46

战争的体验48

随军来台50

疾病的考验51

八二三炮战53

伞兵训练55

退出军伍56

军中时期的有关师友57

整理白老日记59

前尘影事60

我与方教授62

稍微开窍68

军旅总结69

肆、印度经验74

留印因缘74

师友送别76

在加城转机77

初会薛雷教授78

思乡情怯79

做了老童生80

印度的拥毛派84

南北伙食团88

此事甚为稀有89

印度文化之特质91

两性文化93

文化的保守与自信95

印度华侨外移97

惠而不实的女性尊严98

上智与下愚100

印度侨领101

面临抉择107

可恶的衙门109

佛学研究所成立110

艰辛的岁月111

伍、婚姻、家庭114

老丈人的关怀114

独行参访115

不幸的童年116

难得的成就118

家属成员119

我妻薛绍平女士119

内弟薛阿米124

我的子与女125

长女德融126

次男德会127

小女德风134

岳父与岳外祖父136

岳父薛雷教授136

岳外祖父朱维干教授138

平生无大志139

陆、华冈时期146

创立印度研究所146

与佛光山结缘150

所长星云法师151

印度文化研究所的兴与废152

印度研究的小成154

与星云法师的因缘155

在星云与白老之间159

微风生波162

关于华冈佛学研究所164

理事长陈植津先生164

历任所长165

拜访圣严法师165

全力劝进167

以愿力承担168

确立办学目标170

有待强化的师资171

华冈佛研所之小成174

初具学制规范175

尊师重道178

我心如秤178

华冈时期琐谈179

创办人张其昀先生的风格182

悼东老文183

是非凭谁诉183

穷则变185

本该如此186

潘维和先生187

李瑞爽先生189

莫贻谋先生191

华冈人事更迭191

张冠群是文化的金鸡母192

晓公对圣严法师的期许193

柒、北投时期的中华佛学研究所196

护法理事会改为护法会196

护法委员会198

北投初期的研究所199

法师的厚爱200

冉教授是理想人选201

方教授义无反顾202

不负初衷203

我是「员外」204

幕府之宾205

行政合议制205

佛研所所训206

佛研所的人与事208

佛研所的人209

佛研所的事221

捌、法鼓山时期242

图资馆搬迁242

校舍的分配244

电子佛典是本所的近水楼台246

「研评会」与「教评会」247

宗教研修学院249

宗教白皮书252

宗教团体法253

汉藏文化交流班256

培训翻译人才258

廖本圣老师260

博士生研究团队261

蔡耀明教授262

语文的重要性263

获准为国科会的研究奖助单位266

唯识学研究中心268

最需深入典籍的研究284

网路资料室286

电子佛典协会的成就289

佛教艺术中心290

「中印丝路文化交流研究」计画295

国际两岸学术会议与交流297

编辑《台湾佛教年鉴》299

法鼓人文社会学院301

创设因缘301

运作方式305

现阶段的思维321

玖、与教界的互动325

与圣严法师的胜缘325

愿力与契机326

师徒都是学问僧327

宗教家风范328

「每事问」329

一度请辞331

法鼓山僧团333

以「学缘」成「法缘」334

法鼓山不只是一座山336

此山与彼山337

作「干部」的本份339

慧岳长老与圣严法师344

慧岳长老与我346

亲近印顺长老348

亲近晓云法师358

与白圣长老的因缘361

一度曾筹设的佛教大学366

与悟明长老的因缘368

采访南亭长老368

与成一长老的因缘370

越南籍的净行法师372

北美印顺文教基金会373

拾、印度文化376

两种文化376

三种殖民377

四种阶级377

业论是印度社会的稳定力量378

宗教文化之正、反价值380

三种殖民与四种吠陀382

四吠陀与印度文化383

文化与社会相互变迁385

久即生顽386

祭司的贪腐386

欧洲宗教黑暗的胜迹387

《吠陀经》与史诗388

奥义哲学389

相对论的耆那教392

伦理的相对396

知识之相对397

缘起论与相对论398

佛教在印度文化中之「是是非非」399

因明不只是思惟的方法400

殊途同归401

印度文化之价值404

佛教在印度之衰亡405

永难凋谢的传统406

穷酸秀才难富贵407

以佛陀祖国为例408

反面文章需要更多例证409

宗教与哲学有异412

佛教现代化?414

大乘经典两重观415

谈师徒的传承417

印度教与佛教相互之影响419

印度的重商时代422

主流文化的轴心424

印度学研究现况425

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433

拾壹、个人学术之「拾落穗」440

治学过程440

教学相长442

逻辑保证知识之正确445

伦理与道德之同与异447

中国先秦的逻辑448

三大古文明国之逻辑450

理性被阻塞451

逻辑普遍适应性452

我的启蒙佛典455

天台、唯识三大部456

略谈天台思想459

性恶思想464

天台与华严思想465

三论中的吉藏大师470

为后贤开路471

「止」、「观」与「止观」475

唯心与唯识476

我、法两执477

无始时来479

最先进的认识论480

熊氏看唯识481

污染转清净483

华严与唯识484

从投胎到解脱的教育486

唯识接近西方哲学论题487

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反省488

印老反大乘佛教吗?489

思想的发展性490

学者与思想家491

佛学研究琐谈493

有待深耕的园地495

对京都学派的看法497

有关佛学问答499

法显大师最使我感动5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