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死刑证据控制的理论与实践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死刑证据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 吕泽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3208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292页
  • 主题词:死刑-司法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死刑证据控制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1

二 研究意义2

三 研究内容3

四 创新之处5

五 研究方法6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死刑证据控制的历史演进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死刑证据控制的阶段划分9

一 混沌阶段(1979—2005年)9

二 过渡阶段(2006—2009年)10

三 独立阶段(2010—2012年)11

四 探索阶段(2013年至今)13

第二节 死刑证据控制在我国兴起的原因14

一 死刑控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4

二 死刑实体控制与程序控制力所不及17

三 证据意识的增强与证据法学的发展21

第三节 我国死刑证据控制改革的前瞻23

一 司法机关继续发挥引领作用23

二 立法机关应适时介入24

三 学界应继续发挥智识作用24

第二章 死刑控制的证据理论27

第一节 证据图景理论27

一 自然科学中的“历史实在论”27

二 证据图景理论31

三 证据图景理论对死刑案件的思想引领33

第二节 沉没证据理论34

一 沉没证据理论的衍生34

二 沉没证据理论的基本要求35

第三节 证据完整性理论36

一 证据完整性理论的基本内涵36

二 我国证据法律体系的不足和完善37

第四节 证据人文理论38

一 证据法中的人格尊严保护39

二 证据法中的人伦亲情保护40

三 证据法中的人之常情保护41

第三章 死刑控制的证据原则43

第一节 证据法治原则43

一 法治到证据法治43

二 证据法治原则44

三 我国证据法治现状分析44

四 我国证据法治的推进45

第二节 证据为本原则46

一 “证据裁判”抑或“证据为本”46

二 死刑控制中的证据为本原则47

三 我国证据立法的不足与完善48

第三节 综合取证原则49

一 何谓“综合取证”原则49

二 死刑案件证明对象的广延性49

三 取证环节的重要性49

四 综合取证原则的要求50

第四节 强制证明原则51

一 何谓“强制证明”原则51

二 我国立法现状及其发展完善52

第五节 证明程序法定原则53

一 程序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53

二 死刑证据控制之程序法定原则53

三 我国立法现状及其发展完善54

第六节 定罪量刑证明程序分离原则55

一 我国量刑程序改革中的问题55

二 死刑量刑程序的独立性55

三 定罪与量刑证明程序分离设计56

第七节 印证原则57

一 印证原则确立的合理性57

二 印证证明方式存在的合理性58

三 印证原则的立法体现59

四 印证原则在我国证据运用实践中的不足与完善62

第四章 死刑控制的证据规则63

第一节 证据规则体系64

一 证据资格规则体系64

二 证据力规则体系75

第二节 证明规则体系83

一 取证规则体系84

二 其他证明规则90

第三节 应当创设的规则97

一 DNA证据强制鉴定规则97

二 口供必要性规则102

第五章 死刑控制的证明责任105

第一节 传统证明责任分配理论面临的挑战及更新105

一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106

二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面临的挑战113

三 我国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的更新116

第二节 死刑控制证明责任分配应当引入新理论120

一 理论更新的必要性120

二 证据协力义务理论及对死刑案件的意义122

第三节 死刑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及证据协力义务的制度保障126

一 死刑案件证明责任的分配体系126

二 死刑案件证据协力义务制度及保障机制131

第六章 死刑控制的证明标准138

第一节 有关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主要观点139

一 死刑案件与普通刑事案件采行相同的证明标准139

二 死刑案件采行最高的证明标准139

三 死刑案件采行较高的证明标准141

四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的无为与转向141

第二节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研究的反思142

一 证明标准的研究与设计问题不应被回避143

二 定罪标准应统一143

三 量刑标准应分层144

第三节 死刑案件证明标准的分类建构146

一 死刑案件定罪的证明标准146

二 死刑案件量刑的证明标准146

第七章 我国死刑案件证据规范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149

第一节 我国死刑案件证据运用中规范与适用问题149

一 关于“合理说明或解释”问题150

二 关于通过特殊侦查措施获取证据的审查问题152

三 关于证人出庭作证及保护问题153

四 关于自首、立功等证据的审查判断问题155

五 关于通过录音录像获取口供的问题155

六 关于辩护律师获取证据问题157

七 关于证据补强问题161

八 关于DNA鉴定问题162

第二节 死刑案件证据规范与适用问题的原因分析163

一 立法理念163

二 立法经验164

三 立法技术164

第三节 死刑案件证据规范的完善设想166

一 合理界定“合理解释或说明”166

二 完善法庭质证与听取意见166

三 充实证人出庭作证及保护制度166

四 完善录音录像制度167

五 调整辩护律师获取证据制度167

六 拓展补强证据规则169

七 确立DNA强制鉴定制度169

第四节 死刑案件诉讼体制的障碍及克服170

一 死刑复核程序的诉讼化改造问题171

二 定罪与量刑程序分离问题174

三 办理死刑案件的专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问题176

四 死刑案件辩护律师的准入问题176

第八章 死刑控制的证据调研实务179

第一节 证据资格与死刑的证据控制179

一 证据真实性182

二 证据关联性185

三 证据合法性188

第二节 证明对象与死刑的证据控制190

一 主要事实和相关事实的一般证明190

二 主要事实和相关事实的分类证明191

三 定罪、量刑事实的证明195

第三节 证明环节与死刑的证据控制197

一 取证环节197

二 保管链环节198

三 质证、认证环节199

第四节 死刑复核处理与死刑的证据控制201

一 死刑复核处理方式统计分析201

二 问题分析与完善建议204

第九章 我国死刑冤案的证据问题实证分析212

第一节 死刑冤案的概念界定212

一 “冤”“假”“错”案的学界争鸣212

二 死刑冤案研究的本质所在216

第二节 死刑冤案中呈现出的证据问题百态220

一 影响事实判断准确的证据真实性表征221

二 影响事实判断准确的证据关联性表征229

三 影响事实判断准确的全面性表征232

第三节 学界有关我国冤假错案的成因分析综述梳理233

一 产生事实认定错误的直接原因235

二 促使事实认定错误的间接原因242

第四节 我国死刑冤案证据问题反思249

一 真凶再现、亡者归来——死刑冤案纠错并非主动为之,而是被动展开249

二 死刑冤案证据问题具有普遍性而非特殊性251

三 研究立场是否足够客观与中立,偏颇求疵研究是否合理251

四 苛求司法证明中的每一个证据都是“纯真”是否现实与可行252

五 过分归罪证据收集工作,突出强调证明标准设置与运行错误是否合理253

第五节 死刑冤错案件的证据控制方略254

一 完善证据规则体系254

二 构建死刑案件证据收集指引规范255

三 完善而充分的证据开示制度256

四 搭建充分、切实的质证程序制度257

五 构建司法证明充分而完备的辩护制度258

六 构建“疑罪从无”“疑刑为轻”的定案裁判原则260

结语263

参考文献265

后记2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