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塑料工业手册 注塑、模压工艺与设备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塑料工业手册 注塑、模压工艺与设备
  • 瞿金平,黄汉雄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3092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892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9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塑料工业手册 注塑、模压工艺与设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注塑1

第一章 概述1

1.1 注塑原理1

1.1.1 塑化过程1

1.1.1.1 柱塞式塑化过程2

1.1.1.2 螺杆式塑化过程7

1.1.2 注塑过程22

1.1.2.1 熔体在喷嘴区中的流动22

1.1.2.2 熔体在模腔中的流动26

1.2.1.2 合模装置的技术参数41

1.2.1.1 注射装置的技术参数41

1.2.1 注塑机的技术参数41

1.2 注塑机的基本参数41

1.2.1.3 其他(整机性能参数)参数42

1.2.2 注塑机标准42

1.2.3 注塑机的选用43

1.2.3.1 与成型工艺有关的参数校核44

1.2.3.2 与安装模具有关的参数校核44

1.2.3.3 与取出制品有关的参数校核45

1.2.3.4 与机器安装有关的参数校核46

1.2.3.5 螺杆结构型式的选用46

1.3 注塑技术的应用46

1.3.1 注塑技术的应用46

1.3.2.1 热塑性塑料47

1.3.2 常用的注塑塑料47

1.3.2.2 热塑性弹性体48

1.3.2.3 热固性塑料49

1.4 注塑理论及技术的发展50

1.4.1 注塑理论的发展50

1.4.1.1 塑化阶段的理论研究发展简介50

1.4.1.2 注塑阶段的理论研究发展简介51

1.4.2 注塑技术的发展53

参考文献56

2.1.1.1 合模和锁紧59

2.1.1.3 保压59

2.1.1.2 注射59

2.1.1 注塑操作过程59

2.1 注塑操作过程及工艺59

第二章 注塑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59

2.1.1.4 制品冷却和预塑化60

2.1.1.5 开模顶出制品60

2.1.2 注塑工艺参数60

2.1.2.1 注射部分的工艺参数60

2.1.2.2 合模部分的工艺参数65

2.1.2.3 温度控制参数68

2.1.2.4 成型周期参数72

2.2.1.1 存料区熔体温度分布74

2.2.1.2 影响存料区熔体温度的因素74

2.2.1 塑化过程参数的影响74

2.2 注塑主要工艺参数对制品质量的影响74

2.2.1.3 存料区熔体温度分布的测量76

2.2.2 注射过程参数的影响77

2.2.2.1 塑料在模腔中流动的取向特点77

2.2.2.2 塑料在注塑过程中的结晶特点78

2.2.2.3 接缝线及其力学性能79

2.2.3 多级注塑工艺81

参考文献87

3.1.1.1 热塑性塑料的流动性88

3.1.1 热塑性塑料的成型工艺性及在注塑中的影响因素88

3.1 塑料的成型工艺性及在注塑中的影响因素88

第三章 注塑用材料88

3.1.1.2 热塑性塑料的结晶性90

3.1.1.3 热塑性塑料的取向性90

3.1.1.4 热塑性塑料的成型收缩性92

3.1.1.5 热塑性塑料的热稳定性94

3.1.1.6 热塑性塑料的吸湿性95

3.1.2 热固性塑料的工艺性及在注塑中的影响因素95

3.1.2.1 热固性塑料的流动性96

3.1.2.2 热固性塑料的成型收缩性96

3.1.2.3 热固性塑料的固化反应特性98

3.2 热塑性塑料100

3.2.1 聚乙烯100

3.2.1.2 聚乙烯的流动性101

3.2.1.1 聚乙烯的流变性101

3.2.1.3 聚乙烯的成型收缩性102

3.2.1.4 聚乙烯的结晶性104

3.2.1.5 聚乙烯的取向性104

3.2.1.6 聚乙烯的热性能104

3.2.1.7 聚乙烯的吸湿性105

3.2.1.8 聚乙烯的注塑工艺条件105

3.2.2 聚丙烯105

3.2.2.1 聚丙烯的流变性105

3.2.2.2 聚丙烯的流动性105

3.2.2.3 聚丙烯的成型收缩性106

3.2.2.6 聚丙烯的热性能107

3.2.2.5 聚丙烯的取向性107

3.2.2.4 聚丙烯的结晶性107

3.2.2.7 聚丙烯的吸湿性108

3.2.2.8 聚丙烯的注塑工艺条件108

3.2.3 聚氯乙烯108

3.2.3.1 聚氯乙烯的流变性108

3.2.3.2 聚氯乙烯的流动性108

3.2.3.3 聚氯乙烯的成型收缩性109

3.2.3.4 聚氯乙烯的热性能109

3.2.3.5 聚氯乙烯的吸湿性110

3.2.3.6 聚氯乙烯的注塑条件110

3.2.4 聚苯乙烯110

3.2.4.1 聚苯乙烯的流变性110

3.2.4.3 聚苯乙烯的成型收缩性111

3.2.4.4 聚苯乙烯的热性能111

3.2.4.2 聚苯乙烯的流动性111

3.2.4.5 聚苯乙烯的吸湿性112

3.2.4.6 聚苯乙烯的注塑工艺条件112

3.2.5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12

3.2.5.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流变性112

3.2.5.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流动性112

3.2.5.3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成型收缩性113

3.2.5.4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热性能114

3.2.5.5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吸湿性114

3.2.5.6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注塑工艺条件114

3.3.1 酚醛树脂的流动性115

3.3.1.1 酚醛树脂的流动性115

3.3 热固性塑料115

3.3.1.2 酚醛树脂的成型收缩性116

3.3.1.3 酚醛树脂的热性能116

3.3.1.4 酚醛树脂的固化特性117

3.3.1.5 酚醛树脂的吸湿性119

3.3.1.6 酚醛树脂的注塑工艺条件119

3.3.2 环氧树脂119

3.3.2.1 环氧树脂的流动性119

3.3.2.2 环氧树脂的成型收缩性119

3.3.2.3 环氧树脂的热性能120

3.3.2.4 环氧树脂的固化特性121

3.3.3.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成型收缩性122

3.3.3.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流动性122

3.3.2.6 环氧树脂的注塑工艺条件122

3.3.2.5 环氧树脂的吸湿性122

3.3.3 不饱和聚酯树脂122

3.3.3.3 不饱和聚酯树脂热性能123

3.3.3.4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特性124

3.3.3.5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吸湿性125

3.3.3.6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注塑工艺条件126

3.3.4 有机硅树脂126

3.3.5 脲醛树脂126

3.4 工程塑料128

3.4.1 ABS128

3.4.1.1 ABS的流动性128

3.4.1.4 ABS的吸湿性129

3.4.1.2 ABS的成型收缩性129

3.4.1.3 ABS的热性能129

3.4.1.5 ABS的注塑工艺条件130

3.4.2. 聚碳酸酯130

3.4.2.1 聚碳酸酯的流变性130

3.4.2.2 聚碳酸酯的流动性131

3.4.2.3 聚碳酸酯的成型收缩性132

3.4.2.4 聚碳酸酯的热性能133

3.4.2.5 聚碳酸酯的吸湿性134

3.4.2.6 聚碳酸酯的注塑工艺条件134

3.4.3 聚酰胺135

3.4.3.2 聚酰胺的流动性136

3.4.3.1 聚酰胺的流变性136

3.4.3.3 聚酰胺的成型收缩性137

3.4.3.4 聚酰胺的结晶性138

3.4.3.5 聚酰胺的热性能139

3.4.3.6 聚酰胺的吸湿性139

3.4.3.7 聚酰胺的注塑工艺条件140

3.4.5 聚甲醛141

3.4.4.1 聚甲醛的流变性141

3.4.4.2 聚甲醛的流动性141

3.4.4.3 聚甲醛的成型收缩性142

3.4.4.4 聚甲醛的结晶性143

3.4.4.5 聚甲醛的热性能143

3.4.5 聚苯醚144

3.4.4.6 聚甲醛的吸湿性144

3.4.4.7 聚甲醛的注塑工艺条件144

3.4.5.1 聚苯醚的流变性145

3.4.5.2 聚苯醚的流动性145

3.4.5.3 聚苯醚的成型收缩性145

3.4.5.4 聚苯醚的热性能146

3.4.5.5 聚苯醚的吸湿性147

3.4.5.6 聚苯醚的注塑工艺条件147

3.4.6 聚砜148

3.4.6.1 聚砜的流变性148

3.4.6.2 聚砜的流动性148

3.4.6.3 聚砜的成型收缩性148

3.4.7.2 聚醚醚酮的流动性150

3.4.7.3 聚醚醚酮的成型收缩性150

3.4.7.1 聚醚醚酮的流变性150

3.4.7.4 聚醚醚酮的热性能150

3.4.6.4 聚砜的热性能150

3.4.7 聚醚醚酮150

3.4.6.6 聚砜的注塑工艺条件150

3.4.6.5 聚砜的吸热性150

3.4.7.5 聚醚醚酮的吸湿性152

3.4.7.6 聚醚醚酮的注塑工艺条件152

3.4.8 聚亚胺153

3.4.8.1 聚亚胺的流变性153

3.4.8.2 聚亚胺的流动性153

3.4.8.3 聚亚胺的成型收缩性153

3.4.8.5 聚亚胺的吸水性154

3.4.8.4 聚亚胺的热性能154

3.4.8.6 聚亚胺的注塑工艺条件155

3.4.9 聚苯硫醚155

3.4.9.1 聚苯硫醚的流变性155

3.4.9.2 聚苯硫醚的流动性155

3.4.9.3 聚苯硫醚的成型收缩性155

3.4.9.4 聚苯硫醚的热性能156

3.4.9.5 聚苯硫醚的吸湿性157

3.4.9.6 聚苯硫醚的注塑工艺条件157

3.4.10 聚醚砜158

3.4.10.1 聚醚砜的流变性158

3.4.10.2 聚醚砜的流动性158

3.4.10.3 聚醚砜的成型收缩性159

3.4.10.4 聚醚砜的热性能160

3.4.10.5 聚醚砜的吸湿性160

3.4.10.6 聚醚砜的注塑工艺条件160

3.4.11 聚芳酯161

3.4.11.1 聚芳酯的流变性161

3.4.11.2 聚芳酯的流动性162

3.4.11.3 聚芳酯的成型收缩性162

3.4.11.4 聚芳酯的热性能162

3.4.11.5 聚芳酯的吸湿性163

3.4.11.6 聚芳酯的注塑工艺条件163

3.4.12.3 聚苯酯的成型收缩性164

3.4.12.2 聚苯酯的流动性164

3.4.12.1 聚苯酯的流变性164

3.4.12 聚苯酯164

3.4.12.4 聚苯酯的热性能165

3.4.12.5 聚苯酯的吸湿性165

3.4.12.6 聚苯酯的注塑工艺条件165

3.4.13 聚甲基戊烯166

3.4.13.1 聚甲基戊烯的流动性166

3.4.13.2 聚甲基戊烯的成型收缩性166

3.4.13.3 聚甲基戊烯的热性能166

3.4.13.4 聚甲基戊烯的吸湿性166

3.4.14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166

3.4.14.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流动性167

3.4.15 液晶高聚物169

3.4.14.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热性能169

3.4.14.3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注塑工艺条件169

3.4.15.1 液晶高聚物的流变性170

3.4.15.2 液晶高聚物的流动性170

3.4.15.3 液晶高聚物的成型收缩性172

3.4.15.4 液晶高聚物的热性能174

3.4.15.5 液晶高聚物的吸湿性174

3.4.15.6 液晶高聚物的注塑工艺条件175

3.5 纤维增强塑料175

3.5.1 增强聚酰胺类175

3.5.1.1 增强聚酰胺类的流动性175

3.5.1.2 增强聚酰胺的成型收缩性175

3.5.1.3 增强聚酰胺的热性能176

3.5.1.4 增强聚酰胺的吸湿性177

3.5.2 增强聚碳酸酯179

3.5.2.1 增强聚碳酸酯的流动性179

3.5.2.2 增强聚碳酸酯的成型收缩性179

3.5.2.3 增强聚碳酸酯的热性能180

3.5.2.4 增强聚碳酸酯的吸湿性181

3.5.3 增强聚丙烯182

3.5.3.1 增强聚丙烯的流动性182

3.5.3.2 增强聚丙烯的成型收缩性183

3.5.3.3 增强聚丙烯的热性能183

3.5.4 增强聚苯乙烯类树脂184

3.5.4.1 增强聚苯乙烯类树脂的流动性184

3.5.3.4 增强聚丙烯的吸湿性184

3.5.4.2 增强聚苯乙烯类树脂的成型收缩性186

3.5.4.3 增强聚苯乙烯类树脂的热性能187

3.5.5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88

3.5.5.1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流变性188

3.5.5.2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流动性188

3.5.5.3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成型收缩性189

3.5.5.4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热性能190

3.5.5.5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吸湿性191

3.5.5.6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注塑工艺条件191

3.5.6.1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流变性192

3.5.6.2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流动性192

3.5.6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192

3.5.6.3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成型收缩性193

3.5.6.4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热性能195

3.5.6.5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吸湿性196

3.5.6.6 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注塑工艺条件197

参考文献198

第四章 注塑机的结构与设计201

4.1 注塑机的基本结构、类型、各部件的主要职能及主要技术性能参数201

4.1.1 注塑机的组成201

4.1.1.1 注塑机的组成简述201

4.1.1.2 注塑机的分类202

4.1.2 注塑机的主要技术参数207

4.1.2.1 注射部分参数207

4.1.2.2 合模部分的参数214

4.1.2.3 机器技术经济性指标217

4.2 注塑装置218

4.2.1 注射装置的结构类型及工作原理218

4.2.1.1 柱塞式注射装置220

4.2.1.2 螺杆式注射装置225

4.2.2 注射装置的设计226

4.2.2.1 柱塞式注射装置的设计227

4.2.2.2 螺杆式注射装置的设计231

4.2.3 喷嘴的设计249

4.2.3.1 喷嘴的结构形式249

4.2.3.2 喷嘴的主要参数及技术要求252

4.2.4.1 螺杆的传动装置253

4.2.4 传动装置253

4.2.4.2 注射座的整体移动及转动装置259

4.2.5 加料装置261

4.2.5.1 柱塞式注射装置的加料装置261

4.2.5.2 螺杆式注射装置的加料装置262

4.3 合模装置263

4.3.1 合模装置的结构类型263

4.3.1.1 液压式合模装置264

4.3.1.2 液压机械式合模装置270

4.3.1.3 机械式合模装置276

4.3.2 合模机构的运动和力分析277

4.3.2.1 液压式合模机构的运动和力分析277

4.3.2.2 液压机械式合模机构的运动和力分析281

4.3.3.1 模板300

4.3.3 合模装置主要零部件设计300

4.3.3.2 拉杆306

4.3.3.3 肘杆机构的设计310

4.3.3.4 调模机构313

4.3.3.5 顶出机构318

4.3.3.6 合模机构的优化设计简介319

4.4 加热冷却系统322

4.4.1 加热功率及冷却介质用量的确定322

4.4.2 加热冷却方法323

参考文献325

5.1.2 注塑机液压系统的组成326

5.1.1 注塑机工作特点326

5.1 概述326

第五章 注塑机液压系统326

5.1.3 注塑机对液压系统的要求327

5.2 液压基本回路327

5.2.1 压力控制回路327

5.2.1.1 调压回路327

5.2.1.2 卸荷回路328

5.2.1.3 减压回路329

5.2.1.4 增压回路330

5.2.1.5 保压回路330

5.2.1.6 卸压回路331

5.2.2 速度控制回路332

5.2.2.1 节流调速回路333

5.2.2.2 容积式调速回路334

5.2.2.3 多油泵分级控制调速回路335

5.2.2.4 快速回路336

5.2.3 方向控制回路338

5.2.3.1 换向回路338

5.2.3.2 锁紧回路338

5.2.4 顺序动作回路338

5.2.4.3 时间控制的顺序动作回路339

5.3 液压系统设计计算339

5.3.1 设计步骤339

5.2.4.2 压力控制的顺序动作回路339

5.2.4.1 行程控制的顺序动作回路339

5.3.2 工况分析和负载图的编制340

5.3.2.1 油缸的负载和负载图340

5.3.2.2 油马达的负载和负载图342

5.3.3 液压系统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与计算343

5.3.3.1 压力的选择与计算343

5.3.3.2 流量的确定345

5.3.3.3 功率的选择与计算345

5.3.4 液压系统方案和工作原理图的拟定346

5.3.4.1 液压系统方案的拟定346

5.3.4.2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图的拟定348

5.3.5 液压元件的选择348

5.3.5.1 油泵的选择348

5.3.5.3 辅助元件的选择351

5.3.5.2 各类控制阀的选择351

5.3.5.4 液压元件的连接方式359

5.3.5.5 液压系统性能的验算359

5.3.5.6 正式工作图的绘制363

5.4 常用液压元件类型和性能363

5.4.1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363

5.4.1.1 泵的型式选用363

5.4.1.2 叶片油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64

5.4.1.3 轴向柱塞泵和柱塞油马达366

5.4.2 液压控制阀371

5.4.2.1 方向阀372

5.4.2.2 压力控制阀379

5.5.1 普通阀油路404

5.5 典型回路介绍及原理分析404

5.5.2 比例阀油路406

5.5.3 插装阀油路409

5.5.4 伺服阀闭环控制410

5.6 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举例--XS-ZY-500塑料注塑机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410

5.6.1 XS-ZY-500塑料注塑机设计技术参数410

5.6.2 工况分析411

5.6.3 油缸工作压力和流量的确定412

5.6.4 液压系统方案和工作原理图的拟定415

5.6.5 液压元件的选择417

5.6.5.1 油泵工作压力的确定417

5.6.5.2 控制阀的选择419

5.6.5.3 油管内径的确定420

5.6.6 液压系统性能的验算421

5.6.6.1 系统的压力损失验算421

5.6.6.2 液压系统发热量的计算和油冷却器传热面积的确定422

参考文献424

第六章 注塑机电气装置控制系统426

6.1 注塑机电控系统组成426

6.1.1 注塑机控制工作原理426

6.1.1.1 温度控制部分426

6.1.1.2 电动机控制部分426

6.1.1.3 顺序控制器部分427

6.1.2 继电器控制器的原理与设计428

6.1.3 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原理与设计432

6.1.4 微机控制器436

6.1.5 微机控制系统与PLC比较441

6.2 注塑机的继电控制系统441

6.2.1 注塑机继电器线路概述441

6.2.2 SZ-4000型塑料注塑机继电器线路分析449

6.3 注塑机电控装置举例459

6.4 注塑机微机控制器电控装置举例467

6.4.1 注塑机的控制系统组成原理467

6.4.1.1 注塑机控制与调节的基本概念467

6.4.1.2 注塑参数的控制与调节470

6.4.1.3 注塑机的温度控制与调节473

6.4.1.4 微处理机在注塑机上的应用476

6.4.2 各种类型注塑机电气控制功能478

6.5.1 全电动注塑机的发展状况487

6.5 电动注塑机概述487

6.5.2 全电动注塑机的开发价值488

6.5.3 电动注塑机控制结构简述489

6.5.4 日本住友公司电动注塑机SE-S系列机型特点491

参考文献492

第七章 注塑机的安装、使用、维护与故障排除493

7.1 注塑机的安装与调试493

7.1.1 机台安装布置方案493

7.1.2 注塑机的安装493

7.1.2.1 注塑机的安装顺序493

7.1.2.2 注塑机安装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493

7.1.4 注塑机器的运转494

7.1.3 注塑机的调试494

7.2 注塑机的维护与保养495

7.2.1 注塑机各部件的保养要求495

7.2.2 注塑机的日检修495

7.2.3 注塑机的月检修495

7.2.4 注塑机的年检修495

7.3 注塑机的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496

7.4 注塑中容易出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496

7.4.1 注塑机容易出现的故障及其排除方法496

7.4.1.1 料筒头部的维修496

7.4.1.3 螺杆的维修497

7.4.1.4 喷嘴的维修497

7.4.1.2 料筒的维修497

7.4.1.5 驱动装置的维修498

7.4.1.6 旋转装置的维修498

7.4.1.7 料斗的维修498

7.4.2 注塑制品容易出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498

7.4.2.1 欠注498

7.4.2.2 溢料飞边500

7.4.2.3 熔接痕501

7.4.2.4 波流痕503

7.4.2.5 浇口附近表面浑浊及斑纹503

7.4.2.6 裂纹及破裂504

7.4.2.7 龟裂及白化506

7.4.2.8 银丝及斑纹507

7.4.2.9 黑点及条纹508

7.4.2.10 翘曲变形508

7.4.2.11 尺寸不稳定510

7.4.2.12 凹陷及缩痕513

7.4.2.13 气泡及真空泡514

7.4.2.14 糊斑515

7.4.2.15 变色及色泽不均516

7.4.2.16 表面光泽不良517

7.4.2.17 杂质及冷料僵块518

7.4.2.18 粘模及脱模不良518

7.4.2.19 喷嘴流延520

7.4.3 注塑机的液压控制系统520

7.4.4.1 控制装置的检修524

7.4.4 注塑机的电器控制系统524

7.4.4.2 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525

7.4.5 注塑模具526

7.4.5.1 模具变形526

7.4.5.2 模具咬伤526

7.4.5.3 模腔损伤526

7.4.5.4 模具裂纹527

7.4.5.5 模具生锈527

7.4.5.6 冷却水泄漏527

7.4.5.9 外观检查528

7.4.5.10 空运转检验528

7.4.5.8 模具验证528

7.4.5.7 排气孔阻塞528

第八章 专用注塑机530

8.1 发泡注塑机530

8.1.1 发泡成型原理530

8.1.1.1 物理发泡法530

8.1.1.2 化学发泡法530

8.1.2 发泡工艺流程及分类531

8.1.2.1 结构发泡成型531

8.1.2.2 双组分结构发泡成型538

8.1.3 发泡注塑机结构设计及分类541

8.1.3.1 发泡注塑机主要技术参数541

8.1.3.2 结构发泡注塑机设计选用要点542

8.2 热固性塑料注塑机543

8.2.1.1 热固性注塑成型塑料544

8.2.1 热固性塑料注塑原理544

8.2.1.2 热固性颜料成型原理546

8.2.2 热固性塑料成型工艺过程及分类547

8.2.2.1 热固性塑料注塑工艺过程547

8.2.2.2 热固性塑料注塑工艺条件547

8.2.2.3 热固性塑料的注射-压缩模塑工艺551

8.2.3 热固性塑料注塑机结构设计及分类552

8.2.3.1 热固性塑料注塑主要设备552

8.2.3.2 热固性塑料注塑机主要技术参数及设计要求556

8.2.3.3 热固性注塑制品缺陷及解决方法558

8.2.3.4 热固性塑料注塑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559

8.2.4 BMC注塑机559

8.2.4.1 BMC注塑原理559

8.2.4.2 BMC塑料的生产工艺流程560

8.2.4.3 BMC注塑模具的结构设计561

8.3 反应注射成型机562

8.3.1 反应注射成型原理562

8.3.1.1 反应注射成型原理562

8.3.1.2 反应注射成型的设备组成563

8.3.1.3 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564

8.3.1.4 增强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565

8.3.2 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机结构设计及分类566

8.3.2.1 低压反应发泡注射成型机566

8.3.2.2 高压反应发泡注射成型机569

8.3.3 反应注射成型发展趋势572

8.4.1 精密注塑原理573

8.4 精密注塑机573

8.4.2.1 精密注塑用塑料574

8.4.2 精密注塑工艺流程及分类574

8.4.2.2 精密注塑模具575

8.4.2.3 精密注塑工艺576

8.4.3 精密注塑机结构设计及分类577

8.4.4 精密注塑机主要技术参数579

8.4.5 精密注塑的发展趋势585

8.5 排气注塑机585

8.5.1 排气注塑原理585

8.5.2 排气注塑的工艺流程及分类586

8.5.3.1 排气式注塑机螺杆设计588

8.5.3 排气式注塑机结构设计及分类588

8.5.3.2 排气式注塑机料筒排气口设计590

8.5.3.3 排气式注塑机的主要技术参数591

8.6 多组分注塑机592

8.6.1 多组分注塑原理592

8.6.2 多组分注塑工艺流程及分类592

8.6.2.1 模具回转成型592

8.6.2.2 绕道系统成型594

8.6.3 混色注塑595

8.6.4 多组分注塑机结构设计及分类595

8.7.2 流动注塑机结构设计及分类598

8.7.2.1 流动注塑结构设计598

8.7 流动注塑机598

8.7.1 流动注塑原理598

8.7.2.2 流动注塑机的主要技术参数599

8.8 鞋用注塑机600

8.8.1 鞋的注塑原理及工艺流程分类600

8.8.1.1 单色鞋注塑600

8.8.1.2 双色鞋注塑602

8.8.2 鞋用注塑机结构设计及分类603

8.9 压注机606

8.9.1 压注成型原理606

8.9.2 压注成型工艺流程及分类606

8.9.3 压注成型的特点与发展607

8.9.3.1 压注成型的优缺点607

8.10.1.1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工作原理609

8.10.1.2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方法609

8.9.3.2 压注成型法的技术发展609

8.10.1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原理609

8.10 气体辅助注塑机609

8.10.2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工艺流程及特点610

8.10.2.1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工艺流程610

8.10.2.2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工艺特点611

8.10.3 气体辅助注塑机结构设计及分类612

8.10.3.1 气体辅助注塑机612

8.10.3.2 气体辅助装置612

8.10.3.3 气体辅助注塑机进气喷嘴612

8.11 动态注塑机613

8.11.2.2 动态注塑机结构设计614

8.11.2.1 动态注塑机模具结构设计614

8.11.1 动态注塑原理614

8.11.2 动态注塑机结构设计614

参考文献616

第九章 注塑机的辅助装置618

9.1 上料装置618

9.1.1 上料装置的作用618

9.1.2 上料装置的结构设计及分类618

9.1.2.1 真空吸入式上料装置618

9.1.2.2 风力压送式上料装置619

9.1.2.3 弹簧式上料装置620

9.1.3 上料装置的适用范围621

9.1.4 上料装置的发展趋势621

9.2 干燥装置622

9.2.1 干燥装置的作用623

9.2.2 干燥装置的结构设计及分类623

9.2.2.1 高频电热干燥方式623

9.2.2.2 料斗式热风干燥器624

9.2.2.3 除湿式干燥器626

9.2.2.4 流化床干燥器629

9.2.2.5 螺杆挤压式干燥器630

9.2.2.6 气流干燥器630

9.2.3 干燥装置的发展趋势631

9.3 混合装置632

9.3.2.2 螺旋带式混合机633

9.3.2.1 混合理论633

9.3.2 混合装置的结构设计及分类633

9.3.1 混合装置的作用633

9.3.2.3 高速混合机634

9.3.2.4 冷却混合机636

9.3.2.5 塑料捏合机638

9.3.2.6 液体混合机639

9.3.3 混合装置的发展趋势640

9.4 粉碎装置640

9.4.1 粉碎装置的作用640

9.4.2 粉碎装置的结构设计及分类640

9.4.2.1 破碎机640

9.4.2.2 切粒机642

9.4.3 粉碎装置的发展趋势645

9.5 注塑机械手647

9.5.1 注塑机械手的作用647

9.5.2 注塑机械手的结构设计及分类647

9.5.2.1 机械手手部649

9.5.2.2 机械手腕部651

9.5.2.3 机械手臂部652

9.5.2.4 机械手控制系统657

9.5.2.5 机械手驱动系统659

9.5.2.6 机械手主要技术参数660

9.5.3 注塑机械手的发展趋势663

9.6 气动装置663

9.6.2 气动装置的结构设计及分类664

9.6.1 气动装置的作用664

9.6.2.2 气动执行元件667

9.6.2.3 气动控制元件669

9.6.3 气动装置在注塑生产中的使用670

9.6.4 气动装置的设计选用要点672

9.6.5 气动装置的发展趋势673

9.7 装卸模装置673

9.7.1 装卸模装置的作用673

9.7.2 装卸模装置的结构设计及分类674

9.7.2.1 纵向式装卸模装置674

9.7.2.2 横向式装卸模装置675

9.7.3 模具的安装定位677

9.7.4 装卸模装置的发展趋势678

参考文献680

第二篇 模 压681

第十章 模压成型概论681

10.1 模压成型的发展历程681

10.1.1 早期的模压成型681

10.1.2 现代模压成型的发展及现状682

10.2 模压成型的过程和原理684

10.2.1 模压成型的全过程684

10.2.2 模压成型的原理685

10.3 模压成型的优缺点685

10.4 模压成型的分类687

10.5.1 热固性塑料690

10.5 模压成型采用的塑料及其制品的性能与用途690

10.5.2 热塑性塑料692

10.5.3 模压料的分类694

10.6 模压成型制品的设计695

10.7 模压成型设备695

10.7.1 模压机695

10.7.2 模压成型模具696

10.7.2.1 模具的结构697

10.7.2.2 模具的分类697

10.7.2.3 模具的加热700

10.8 模压成型的工艺参数700

参考文献701

11.1 概述703

第十一章 模压成型的机理问题703

11.2 模腔内的充模流动704

11.2.1 广义Hele-Shaw流动模型705

11.2.1.1 控制方程705

11.2.1.2 局限性706

11.2.1.3 数值求解方法706

11.2.1.4 理论模拟与实验结果的比较709

11.2.2 润滑挤压流动模型711

11.2.3 模型的修正712

11.2.3.1 粘度受温度影响及厚模压料的情况712

11.2.3.2 滑移边界条件引入广义Hele-Shaw流动模型中714

11.2.3.3 广义Eulerian-Lagrangian流动模型714

11.2.4 模压料充模流动的控制715

11.2.3.4 各向异性效应715

11.3.1 充模流动中的热传递716

11.3 热传递和固化716

11.3.2 固化反应动力学718

11.3.3 热传递和固化721

11.3.4 模压成型模具的热设计723

11.3.5 模压成型制品的残余应力726

11.4 纤维取向727

11.4.1 纤维取向现象727

11.4.1.1 简单的剪切流动727

11.4.1.2 平面延伸流动728

11.4.2 浓悬浮液中纤维取向的模型728

11.4.3 纤维取向的预示731

11.4.4.1 取向测量732

11.4.4 纤维取向的测量和表征732

11.4.4.2 取向表征733

11.4.5 流动过程中纤维的破裂734

11.5 SMC模压成型机理的研究735

参考文献736

第十二章 模压成型的工艺过程及主要参数738

12.1 模压成型操作过程与工艺性738

12.1.1 模压成型操作过程738

12.1.1.1 成型物料的预处理738

12.1.1.2 制品成型742

12.1.1.3 制品的后处理744

12.1.2.1 流动性745

12.1.2 模压成型的工艺性745

12.1.2.2 固化速率746

12.1.2.3 成型收缩率747

12.2 模压成型的主要工艺参数及对制品质量的影响748

12.2.1 模压温度748

12.2.2 模压压力750

12.2.3 模压时间751

参考文献753

第十三章 模压成型用原材料754

13.1 模压料的组成754

13.1.1 模压料的组分754

13.1.1.1 树脂754

13.1.1.3 固化剂755

13.1.1.2 稀释剂755

13.1.1.4 引发剂756

13.1.2 增强材料756

13.1.2.1 玻璃纤维757

13.1.2.2 其他纤维762

13.1.3 填料763

13.1.3.1 填料的选择原则763

13.1.3.2 填料的种类764

13.1.4 脱模剂765

13.1.5 着色剂767

13.2.1 不饱和聚酯树脂769

13.2.1.1 不饱和聚酯树酯的分类及品种简介769

13.2 模压成型原材料的主要性能769

13.2.1.2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770

13.2.1.3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辅助剂771

13.2.1.4 不饱和聚酯树脂模压成型工艺条件778

13.2.2 环氧树脂778

13.2.2.1 环氧树脂的种类778

13.2.2.2 环氧树脂的性能779

13.2.2.3 环氧树脂的固化781

13.2.2.4 环氧树脂固化剂781

13.2.2.5 环氧树脂的其他辅助剂790

13.2.3.1 酚醛树脂种类及性能793

13.2.3 酚醛树脂793

13.2.3.2 酚醛树脂的固化794

13.2.3.3 酚醛树脂固化剂795

13.2.3.4 酚醛树脂模压成型工艺条件795

13.2.4 有机硅树脂796

13.2.4.1 有机硅树脂性能796

13.2.4.2 有机硅树脂模压成型工艺条件797

13.2.5 氨基树脂797

13.2.5.1 氨基树脂性能797

13.2.5.2 氨基树脂的固化798

13.2.5.3 氨基树脂模压成型工艺条件799

13.2.6 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800

13.2.6.1 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性能800

13.2.7 聚苯并咪唑801

13.2.6.2 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模压成型工艺条件801

13.2.8 双马来酰亚胺803

13.2.9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805

参考文献806

第十四章 模压机的结构与设计808

14.1 模压机的结构、类型、各部件的主要职能808

14.1.1 模压机的基本结构808

14.1.2 模压机的类型808

14.1.3 模压机的工作原理与性能要求810

14.2 模压机的主要技术参数与规格811

14.2.1 公称压力811

14.2.2 工作液压力812

14.2.3 最大回程力813

14.2.4 运行速度814

14.2.5 升压时间814

14.2.6 其他参数815

14.3 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计算815

14.3.1 模压机的受力分析815

14.3.2 主要零部件的结构与设计计算816

14.4 加热与冷却系统831

14.4.1 电加热831

14.4.2 蒸汽加热与冷却计算832

14.5 模压机的安装、使用、维护及故障排除834

14.5.1 模压机的安装与调试834

14.5.1.1 模压机的安装834

14.5.1.2 模压机的调试835

14.5.2 模压机的使用与保养836

14.5.3 模压机的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837

14.5.3.1 塑料模压成型过程中常见的事故及原因837

14.5.3.2 模压机的安全保护装置838

14.5.3.3 液压系统的技术安全838

14.5.4 液压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838

14.5.4.1 噪声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838

14.5.4.2 压力失常或液流波动和振动839

14.5.4.3 流量太小或完全不流油的原因及消除方法839

14.5.4.4 油温过高840

14.5.4.5 油缸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840

14.5.4.6 叶片泵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840

参考文献841

第十五章 专用模压机及工艺842

15.1 层压成型设备与工艺842

15.1.1 层压成型的基本概念842

15.1.2 层压成型工艺特点842

15.1.3 层压塑料制品常用树脂的特性842

15.1.3.1 树脂的选择842

15.1.3.2 常用树脂的特性843

15.1.4 层压塑料用的基材847

15.1.4.1 纸847

15.1.4.2 石棉847

15.1.4.3 棉布847

15.1.4.5 新型纤维和麻纤维848

15.1.4.6 新型纤维材料848

15.1.4.4 玻璃纤维及其织物848

15.1.5 层合用设备849

15.1.5.1 浸渍、烘干设备849

15.1.5.2 层压机的结构及原理851

15.1.6 层压工艺855

15.1.6.1 附胶材料的设备855

15.1.6.2 增强物的表面处理855

15.1.6.3 表面处理方法857

15.1.6.4 层合板材862

15.1.7 层压板材的应用864

15.1.7.1 各种热固性树脂胶液864

15.1.7.2 层压制品实例865

15.1.7.3 层压中不正常现象、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877

15.2 传递模塑878

15.2.1 传递模塑原理及工艺过程878

15.2.1.1 传递模塑原理878

15.2.1.2 传递模塑工艺及其主要工艺参数879

15.2.2 传递模塑用压机与压模882

15.2.2.1 传递模塑机882

15.2.2.2 传递模塑模882

15.2.2.3 传递模塑压力机选择884

15.2.3 传递模塑模具结构设计885

15.2.3.1 传递模具加料腔设计885

15.2.3.2 传递模具压注柱塞(辅助栓塞)设计887

15.2.3.3 浇注系统设计888

参考文献8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