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绍派伤寒名家学术精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绍派伤寒名家学术精要
  • 沈元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3285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27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446页
  • 主题词:伤寒(中医)-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绍派伤寒名家学术精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绍派伤寒之鼻祖张景岳1

第一节 张景岳生平传略3

第二节 张景岳的治学理念6

一、崇古厚今,治学严谨6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7

三、探奥寻蕴,质疑求正8

四、治学处事,精一执中9

五、三以相参,五以相伍9

六、从类分门,类以求便10

第三节 张景岳的学术思想10

一、医易同源的哲学思想10

二、阐发阴阳学说11

三、温补学说16

四、命门学说20

五、诊病施治必先审其阴阳23

六、重问诊,首创“十问歌”23

七、扶阳重阴中求阳24

八、药重四维,善用熟地26

第四节 张景岳的学术贡献27

一、类分《内经》,阐发《伤寒》27

二、创立“劳力感寒”29

三、从病因立论两感病29

四、伤寒的传变规律观30

五、创外感病八纲辨证31

六、细述阴阳寒热表里31

七、辨伤寒无补法33

八、阐六经证充实八纲辨证34

九、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34

十、论“中年修复,再振根基”35

十一、阐发病机十九条39

十二、对脉学的贡献40

第五节 张景岳的著作48

一、《类经》48

二、《景岳全书》49

三、《质疑录》51

第二章 善于辨证与创新的陈士铎53

第一节 陈士铎生平传略55

第二节 陈士铎学医之道57

一、求真务实57

二、劝医六则57

第三节 陈士铎的学术思想58

一、植根经典,发皇古义59

二、以治为宗,创立新意62

三、精于辨证,丰富创新63

四、重视命门,治法温补79

五、结合脏腑,发挥经脉81

六、组方用药,别出心裁82

七、寒温并用,善用药对87

第四节 陈士铎的著作89

一、著述等身,反映新奇89

二、阐《内经》著《外经微言》90

第三章 敢于医门棒喝的章虚谷93

第一节 章虚谷生平传略95

第二节 章虚谷之学医与方法95

一、学医目的——尽吾心力95

二、学医方法——通医之理96

三、学医理念——知我罪我,皆我师也98

第三节 章虚谷的学术思想99

一、以阴阳进退解释六气流行100

二、对脉诊学的发挥100

三、辨证论治之特色101

四、对体质学说的发展103

五、对温病学说的发挥106

六、对金元诸子及张景岳的评说111

七、辨证论治以药之偏救病之偏112

八、摄生重天人合一113

第四节 章虚谷的学术著作与贡献114

一、《灵素节注类编》114

二、《医门棒喝》115

第四章 寒温统一先行者俞根初117

第一节 俞根初生平传略119

第二节 俞根初的学术思想120

一、治学读书宜活读方宜活用120

二、学术渊源宗《内》《难》有发挥121

三、对外感热病学说的贡献124

四、疗疾重调护瘥后重脾胃154

五、论绍派伤寒之汗法156

六、对杂病论治的贡献164

第三节 《通俗伤寒论》对后世的影响164

一、对绍派伤寒发展的影响164

二、对伤寒医家的影响165

三、对寒温统一的影响165

第五章 绍派伤寒的助推者何秀山167

第一节 何秀山生平传略169

第二节 《通俗伤寒论》之发蒙169

第三节 何秀山的学术思想170

一、由博返约博采众法170

二、留一传派医林风土171

三、书宜活读方宜活用171

第六章 善于思辨本草的周伯度173

第一节 周伯度生平传略175

第二节 周伯度的医理思辨观175

一、学医重致知和力行175

二、中医之道守护之心176

三、医理思辨衷中参西176

第三节 周伯度的学术思想178

一、明伤寒当先详六气178

二、临证重辨证与辨药178

三、中西医优势之比较180

第四节 周伯度的学术著作182

一、《六经感证要义》182

二、《本草思辨录》184

第七章 融合新知的大家赵晴初187

第一节 赵晴初生平传略189

第二节 赵晴初的学术思想190

一、阐明病理独具只眼190

二、重视胃气赏用药露191

三、阐发药性注意食禁192

四、探索医理与古为新193

第三节 赵晴初的学术著作194

一、《存存斋医话稿》195

二、《教子学医法》197

第八章 越中圣手王馥源203

第一节 王馥源生平传略205

第二节 王馥源学术思想206

一、温热论治时发新议206

二、霍乱救急全凭胆识207

三、临证心悟经验独到208

四、热入血室创用三方209

五、血崩救治法简而效210

第九章 承前启后著书立说何廉臣211

第一节 何廉臣生平传略213

第二节 何廉臣的学术思想215

一、主张崇实黜华强调实际215

二、主张融汇中西革新医学215

三、寒温融合发展外感病学216

四、论治外感热病之经验219

五、察舌辨苔详尽多心得226

六、古方运用其得心应手227

七、六淫感证治法有特色228

八、痰饮之治法多具匠心231

九、六经三焦辨证法法新颖233

第三节 何廉臣对绍派伤寒的贡献234

一、倡议以科学体例编辑讲义234

二、《增订通俗伤寒论》别开生面235

三、从三焦治时证知常达变236

四、勤著述保存国粹236

五、植根于杏林发展医学教育237

第十章 医学教育家傅嬾园241

第一节 傅嬾园生平传略243

第二节 傅嬾园的学术思想244

一、教育人才为第一之要务244

二、精内妇儿执妙方以活人246

三、辨证论治时病别具一格246

第三节 著书立说号称四绝247

第十一章 绍派伤寒中坚人物邵兰荪249

第一节 邵兰荪生平传略251

第二节 邵兰荪的学术思想251

一、少阳相火与温病之病理关系252

二、治暑方药寒热轻重配伍得宜253

三、善治湿温症投茵陈且到好处254

第十二章 勤于实践的临床家胡宝书257

第一节 胡宝书生平传略259

第二节 胡宝书的学术思想261

一、诊断赖望切颇具特色262

二、竖读伤寒与横看温病264

三、治湿重气化保阴存津266

四、杂病求气顺,小方起大症269

五、组方遣药且轻灵清巧270

六、药引出奇兵,得心应手272

七、配伍独到且颇切实用275

第三节 伤寒十八方宣运导276

第十三章 五段论伤寒者祝味菊279

第一节 祝味菊生平传略281

第二节 祝味菊的学术思想286

一、西为中用融会新知286

二、首次提出八纲辨证287

三、邪分有机无机289

四、辨析伏邪论说291

五、发热是抗病机制293

六、创伤寒五段论294

七、解表之引申295

八、新说四气五味297

九、重阳学说298

十、祛邪疗法303

十一、肠伤寒诊治特色305

第十四章 医事活动家裘吉生313

第一节 裘吉生生平传略315

第二节 裘吉生的医事活动318

一、裘吉生与国医节318

二、创《绍兴医药学报》319

三、行医以道德为先321

四、中西学融会贯通323

五、培养后生不遗余力325

六、搜求集藏医药古籍326

七、纂辑医书327

第三节 裘吉生的学术思想329

一、治感症主清透清导329

二、治肺痨壮水济火331

三、宜攻宜涩治疗痢疾333

四、治胃十法创制新方335

五、治咳疗嗽深究其要336

第十五章 医药大家曹炳章337

第一节 曹炳章生平传略339

第二节 曹炳章的学术思想345

一、采用成药治疗急症345

二、痰病治疗经验颇深349

第三节 曹炳章对舌诊的研究354

一、舌诊的临床意义355

二、重视的舌体病变356

三、苔的诊察之要点361

第四节 曹炳章对中药学的贡献364

一、真伪鉴别与炮制经验独到364

二、改革成药确定主治有创新365

三、药物考证内容丰富而翔实366

第五节 曹炳章对中医文献学的贡献366

一、编纂《中国医学大成》367

二、著《中华药物源流考》372

三、增订《医医病书》372

四、增订《伪药条辨》373

五、补编《通俗伤寒论》375

六、评校《陆氏三世医验》377

七、编著《辨舌指南》378

第十六章 善治伤寒时病的傅幼真381

第一节 傅幼真生平传略383

第二节 傅幼真的学术思想385

一、治伤寒应随机应变385

二、用峻药应掌握分寸387

三、祛湿邪贵在通阳388

第十七章 医哲理明通的杨则民391

第一节 杨则民生平传略393

第二节 杨则民的学术思想394

一、研讨医理贯穿哲学394

二、中西结合融会贯通395

三、说理论病重脉而不唯脉诊397

第三节 杨则民与《潜厂医话》399

第十八章 临床和教育家徐荣斋401

第一节 徐荣斋生平传略403

第二节 治学严谨掖后人403

一、治学三境界403

二、培育人才循循善诱405

三、开启究绍派之风气405

第三节 徐荣斋的学术思想406

一、学医临证《内经》始终406

二、宗仲景追源与溯流408

三、擅长妇科颇有建树408

四、辨证辨病注重调护409

五、“绍派伤寒”探源与析流410

第四节 徐荣斋的著作与贡献416

一、《重订通俗伤寒论》417

二、《妇科知要》419

三、《内经精要汇编》422

参考文献4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