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常用国家基本药物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常用国家基本药物手册
  • 周宜强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013908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31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13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常用国家基本药物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内科1

一、感冒1

(一)风寒表实证1

中成药篇1

(二)风寒表虚证6

(三)风寒挟湿证7

(四)风热证8

(五)风热挟湿证18

(六)暑湿证19

(八)少阳证22

(七)秋燥证22

(九)卫气相兼证24

(十)气虚外感证25

二、咳嗽26

(一)风寒束肺证26

(二)风热犯肺证31

(三)燥邪犯肺证34

(四)寒痰阻肺证38

(六)痰湿阻肺证48

(七)热邪壅肺证52

(九)肝火犯肺证57

(八)肺气虚证57

三、哮病58

(一)寒痰阻肺证58

(二)寒热错杂证59

(三)肺肾阴虚证60

(四)肺肾阳虚证62

四、喘病63

(一)寒邪客肺证63

(二)热邪壅肺证64

(三)热痰阻肺证65

(五)肺气不足证67

(四)痰湿阻肺证67

(六)肺阴不足证69

(七)肺肾阴虚证70

(八)肾不纳气证73

五、肺痿76

(一)肺燥津伤证76

六、肺痈77

(一)痰热壅肺证78

七、肺痨79

(一)气阴两虚证79

(一)痰湿阻滞证80

八、痰饮80

(一)时疫表证81

九、温病高热81

(二)气分热盛证82

(三)营血热盛证82

(四)热入心包证86

(五)表里俱实证91

十、中暑92

(一)暑热证92

(二)暑湿证94

(二)痰热内闭证95

十一、神昏95

(一)热闭心包证95

十二、厥病96

(一)气厥证96

(二)痰厥证97

(三)寒厥证98

(四)暑厥证99

(五)蛔厥证101

十三、自汗102

(一)肺卫不固证102

(二)气阴两虚证103

十四、盗汗104

(一)肾阴不足证104

(二)阴虚火旺证104

十五、衄血106

(一)血热妄行证106

(二)阴阳两虚证107

十六、咯血107

(一)血热妄行证107

(二)阴虚火旺证108

(三)气不摄血证108

(四)瘀血阻滞证109

十七、吐血111

(一)血热妄行证111

(二)气不摄血证112

(三)瘀血阻滞证113

十八、便血115

(一)大肠湿热证115

(二)瘀血阻滞证118

十九、尿血118

(一)血热妄行证118

(一)阴虚火旺证120

二十、紫斑120

(一)心脾两虚证123

二十一、心悸123

(二)气血两虚证124

(三)心肾阳虚证126

(四)阴虚火旺证129

二十二、不寐132

(一)心肝血虚证132

(二)气阴两虚证132

(三)肝阳上亢证133

(四)脾肾阳虚证134

(一)气滞血瘀证136

二十三、胸痹136

(二)气虚血瘀证137

(三)痰浊阻络证138

(四)气阴两虚证138

(五)瘀血闭阻证140

(六)心气不足证142

二十四、郁病142

(一)肝郁气滞证142

二十五、癫病145

(一)精血亏损证145

(一)痰火扰心证146

二十六、狂病146

二十七、痫病147

(一)风痰闭阻证147

(二)痰火内盛证149

二十八、胃痛150

(一)胃寒证150

(二)饮食积滞证153

(三)中焦气滞证156

(四)湿热中阻证161

(五)气滞血瘀证163

(六)脾胃气虚证165

(七)脾胃虚寒证168

(八)胃阴虚证170

(九)气虚血瘀证172

(十)肝胃不和证173

二十九、呕吐173

(一)脾胃虚寒证173

(二)肝胃不和证174

(三)食积内停证176

(四)暑湿伤中证178

(一)胃气上逆证179

三十、呃逆179

(一)脾胃气虚证180

(二)脾胃虚寒证180

三十一、吞酸180

(三)肝胃不和证181

(四)湿热中阻证182

三十二、嘈杂183

(一)肝胃不和证183

(二)脾虚食滞证184

三十三、痞证185

(一)脾胃气虚证185

(一)脾胃气虚证186

(二)脾虚食滞证186

三十四、泄泻186

(二)脾胃虚寒证190

(三)脾胃阳虚证191

(四)食滞胃肠证192

(五)大肠湿热证193

(六)暑湿证197

三十五、痢疾200

(一)大肠湿热证200

(一)寒湿困脾证203

三十六、霍乱203

三十七、腹痛204

(一)脾胃虚寒证204

(二)寒湿阻滞证204

(三)寒凝气滞证206

(四)气滞血瘀证206

(五)饮食积滞证207

三十八、便秘208

(一)气虚证208

(二)血虚肠燥证209

(三)阳明实热证212

三十九、食积215

(一)脾虚食滞证215

(二)食滞胃肠证216

四十、胃诊断用药217

四十一、头痛218

(一)外感风寒证218

(二)外感风热证220

(三)肝阳上亢证221

(四)瘀阻脑络证222

(六)风湿阻络证224

(五)火热上攻证224

四十二、眩晕225

(一)肝阳上亢证225

(二)气血两虚证230

(三)肝肾不足证231

(四)痰浊内阻证232

(五)火热上攻证233

(六)瘀阻脑络证236

(七)血虚生风证237

(一)肝阳化风证238

四十三、中风238

(二)痰热闭阻证239

(三)风痰阻络证241

(四)瘀血阻络证243

(五)气虚血瘀证248

四十四、痧病254

(一)暑湿伤中证254

四十五、疟疾256

四十六、水肿257

(一)湿热内阻证257

(二)阳虚水泛证259

(一)热淋证261

四十七、淋病261

(二)石淋证264

(三)膏淋证269

四十八、癃闭269

(一)膀胱温热证269

(二)热毒郁阻证270

(三)水温内停证270

(四)三焦气滞证271

四十九、腰痛272

(一)风温阻络证272

(二)瘀血阻滞证275

(三)肾阴不足证277

(四)肾阳不足证278

(五)阴阳两虚证282

五十、消渴284

(一)肺肾阴虚证284

(二)气阴不足证285

五十一、遗精290

(一)肾气不固证290

(二)阴阳两虚证292

(一)肾阳不足证294

五十二、早泄294

五十三、阳痿295

(一)肾阳不足证295

(二)阴阳两虚证297

五十四、遗尿300

(一)肾虚不固证300

五十五、痹病301

(一)风寒湿证301

(二)风湿热证306

(三)寒热错杂证312

(四)瘀血阻络证315

(五)肝肾两虚证318

五十六、麻木323

(一)血虚失养证323

(二)风湿阻络证324

五十七、痿病327

(一)肝肾不足证327

五十八、黄疸328

(一)肝胆湿热证328

五十九、胁痛330

(一)肝气郁结证330

(二)肝胆湿热证332

六十、膨胀334

(一)水湿内停证334

六十一、内伤发热335

(一)气血两虚证335

(二)气血阴阳俱虚证336

六十二、虚劳337

(一)气虚证337

(二)血虚证337

(三)阳虚证340

(四)气血两虚证341

(五)气阴两虚证343

(六)阴阳两虚证345

六十三、高脂血症350

六十四、癌症353

(一)通用治癌药物353

(二)放化疗辅助药物357

(三)肺癌358

(四)肝癌359

(五)胃癌361

六十五、急性肝炎363

(一)邪毒蕴结证363

(二)湿热壅盛证366

(一)湿热内蕴证369

六十六、慢性肝炎369

(二)肝郁脾虚证371

(三)气虚血瘀证374

(四)阴虚血瘀证375

六十七、贫血(缺铁性、再障性)376

(一)脾肾两虚证376

(二)阴阳气血俱虚证376

六十八、血小板减少症377

(一)脾肾阳虚证377

(一)气阴两虚证378

六十九、白细胞减少症378

第二章 外科379

一、疮疡379

(一)热毒蕴结证379

(二)湿热蕴结证383

(三)湿热毒瘀证384

(四)热盛肉腐证385

(五)余毒未清证388

二、瘰疠390

(一)阴虚痰凝证390

(三)阳虚痰凝证391

(二)气滞痰凝证391

三、乳痈392

(一)热毒瘀结证392

四、乳癖393

(一)寒凝血瘀证393

(二)肝郁痰凝证394

(三)气滞血瘀证396

(四)痰瘀互结证396

五、乳痨399

(一)热毒瘀结证399

(二)阳虚痰凝症400

六、乳癌401

(一)血瘀毒聚证401

七、胆囊炎402

(一)肝胆湿热证402

(二)肝胆瘀热证405

八、胆石症406

(一)肝胆湿热证406

九、前列腺肥大408

(一)阳虚血瘀证408

(一)寒滞肝脉证409

十、疝409

(二)湿热壅阻证409

十、痔疮411

(一)湿热瘀阻证411

(二)血热风盛证414

(三)血热瘀阻证414

(四)大肠湿热证415

十二、肛裂418

(一)湿热瘀阻证418

十三、脘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418

(一)脉络毒热证418

(一)血虚血瘀证419

十四、臁疮(下肢慢性溃疡)419

十五、烧烫伤420

(一)热毒灼肤证420

十六、丹毒422

(一)血热毒盛证422

(二)湿热毒瘀证423

第三章 妇科424

一、月经不调424

(一)血热证424

(二)血寒证425

(三)血瘀证426

(四)气血两虚证427

(五)气滞血瘀证434

(六)肝郁脾虚证436

(七)肝郁血虚证436

(八)脾肾阳虚证437

(九)气血两虚挟瘀证438

二、痛经440

(一)气血两虚证440

(二)血虚气滞证442

(三)气滞血瘀证443

(四)胞宫虚寒证444

(五)寒凝血瘀证446

三、闭经447

(一)气滞血瘀证447

四、崩漏449

(一)血热妄行证449

(二)阴虚血热证450

五、绝经前后诸症451

(一)肾阴虚证451

(二)阴虚肝旺证451

(三)阴阳两虚证452

(五)脾肾两虚证453

(四)肝郁血虚证453

六、带下病454

(一)湿热下注证454

(二)脾虚湿盛证456

(三)脾肾两虚证457

七、胎漏、胎动不安459

(一)脾肾两虚证459

(二)肾阴阳两虚证460

(一)火毒内蕴证461

八、妊娠喉痹461

九、恶露不绝462

(一)血热内扰证462

(二)气血两虚证463

(三)血虚挟瘀证464

十、产后眩晕466

(一)血虚挟瘀证466

十一、产后身痛467

(一)风寒证467

(一)肝郁气滞证468

(二)血虚气滞证468

十二、缺乳468

(三)气血两虚证469

十三、不孕症470

(一)肝肾不足证470

十四、阴痒471

(一)血虚风燥证471

十五、盆腔炎472

(一)湿热下注证472

(二)湿热瘀滞证473

(一)湿热下注证475

十六、阴道炎475

十七、宫颈炎478

(二)湿热下注证478

第四章 儿科480

一、感冒480

(一)风寒束表证480

(二)风热犯表证481

(三)表寒里热证484

(四)风热化火证485

(五)暑湿挟食证486

(一)风寒束肺证488

(二)风热犯肺证488

二、咳嗽488

(三)表寒里热证489

(四)痰湿蕴肺证490

(五)痰热阻肺证491

三、肺炎493

(一)表寒里热证493

(二)痰热阻肺证493

四、顿咳496

(一)风热犯肺证496

(二)痰热阻肺证496

(一)脾胃气虚证498

五、厌食498

(二)食滞胃肠证499

六、积滞501

(一)食滞胃肠证501

(二)脾胃气虚证505

七、虫积505

(一)蛔虫病505

八、疳病507

(一)脾胃气虚证507

(二)食滞胃肠证510

(一)脾虚食滞证511

九、呕吐511

十一、泄泻512

(一)脾胃气虚证512

(二)大肠湿热证515

十一、痄腮516

(一)热毒蕴结证516

十二、胎毒516

(一)胎热蕴结证516

十三、急惊风517

(一)痰热动风证517

(二)痰食惊风证522

(三)热极生风证523

十四、慢惊风525

(一)脾肾阳虚证525

十五、脐风525

(一)风邪组络证525

(二)痰热动风证527

十六、五软、五迟527

(一)脾肾两虚证527

十七、小儿遗尿529

(一)脬气不固证529

(一)阴虚阳亢证530

十八、小儿多动症530

二十、心肌炎531

(一)气阴两虚证531

第五章 眼科532

一、针眼532

(一)热毒壅盛证532

二、胞肿如桃533

(一)风火上扰证533

三、睑弦赤烂534

(一)肝胆湿热证534

(一)风热上扰证535

四、暴风客热535

(二)热毒内蕴证536

(三)肝胃火盛证537

(四)肝肺蕴热证538

五、天行赤眼539

(一)风热上扰证539

(二)肝胃火盛证540

六、沙眼540

(一)脾胃热盛证540

(一)肝肾阴虚证541

七、迎风流泪541

(一)风热上扰证543

八、胬肉攀睛543

(二)脾胃湿热证544

九、凝脂翳545

(一)风热上扰证545

(二)热毒壅盛证546

十一、视瞻昏渺547

(一)肝肾阴虚证547

(一)肝肾阴虚证547

十、黑睛宿翳547

十二、视瞻有色549

(一)肝肾阴虚证549

十三、老年性白内障550

(一)心肾不交证550

(二)脾气虚弱证551

(三)肝肾阴虚证551

十四、视力疲劳552

(一)肝肾阴虚证552

(二)脾肾两虚证553

一、耳疮、耳疖554

(一)肝胆湿热证554

第六章 耳鼻喉科耳病554

二、脓耳556

(一)肝胆火热证556

三、耳鸣、耳聋557

(一)肝胆实热证557

(二)肝肾阴虚证557

(三)肾阴不中证559

(四)阴虚火旺证560

(一)风寒证561

一、伤风鼻塞561

第七章 耳鼻喉科鼻病561

(二)风热证562

二、鼻鼽563

(一)肺虚感寒证563

(二)肺经郁热证563

三、鼻渊564

(一)肺经风热证564

(二)胆经郁热证565

(三)瘀热互结证566

一、乳蛾568

(一)肺经风热证568

第八章 耳鼻喉科咽喉病568

(二)肺胃蕴热证570

(三)热毒内盛证572

(四)虚火下炎证576

二、喉痹577

(一)肺经风热证577

(二)肺胃蕴热证580

(三)热毒内盛证583

(四)虚火上炎证589

三、喉喑593

(一)肺胃蕴热证593

(一)肝郁气滞证596

四、梅核气596

第九章 口腔科597

一、牙痛597

(一)风火上攻证597

(二)胃火上炎证597

(三)虚火上炎症598

二、口疮599

(一)实火上攻证599

(二)虚火上炎证601

三、牙疳602

(一)胃火上炎证602

一、骨折603

第十章 骨伤科603

二、腰腿痛607

(一)寒湿阻络证607

(二)肝肾不足寒湿痹阻证611

三、骨性关节炎612

(一)肝肾不足瘀血阻络证612

(二)肝肾不足寒湿阻络证614

(三)气血不足瘀血阻络证616

(一)寒湿瘀阻证617

四、跌打损伤617

(二)瘀血阻络证623

第十一章 皮科630

一、黄水疮630

(一)湿热蕴毒证630

二、瘢痕疙瘩631

(一)瘀血阻滞证631

三、痤疮632

(一)湿热上蒸证632

四、皮肤瘙痒病634

(一)风湿郁肤证634

(三)湿盛血虚证635

(二)血热风燥证635

五、黄褐斑636

(一)气滞血瘀证636

六、斑秃636

(一)肝肾阴虚证636

七、酒渣鼻638

(一)血热风燥证638

八、白癜风639

(一)气血不和证639

(一)血热风燥证640

九、银屑病640

十、癣病642

(一)外染虫毒证642

十一、火瘾疮643

(一)热毒炽盛证643

西药篇644

抗感染药(01)644

一、抗微生物药(0101)644

(一)青霉素类(010101)644

(二)头孢菌素类(010102)653

(三)碳青酶烯类(010103)661

(四)氨基糖苷类(010104)662

(五)四环素类(010105)666

(六)酰胺醇(氯霉素)类(010106)668

(七)大环内酯类(010107)669

(八)其他类抗生素(010108)673

(九)磺胺类(010109)677

(十)喹诺酮类(010110)681

(十一)其他抗微生物药(010111)684

(十二)抗结核病药(010112)685

(十三)抗麻风病药(010113)692

(十四)抗真菌药(010114)694

(十五)抗病毒药(010115)700

(一)抗疟药(010201)702

二、抗寄生虫病药(0102)702

(二)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010202)712

(三)抗黑热病药(010203)714

(四)抗吸虫病药及抗丝虫病药(010204)716

(五)驱肠虫药(010205)718

抗肿瘤药(02)724

一、烷化剂(0201)724

二、抗代射药(0202)731

三、抗肿瘤抗生素(0203)737

四、抗肿瘤植物成分药(0204)743

五、抗肿瘤激素类(0205)747

六、其他抗肿瘤药及辅助用药(0206)750

麻醉药及麻醉辅助用药(03)759

一、全身麻醉药(0301)759

(一)吸入麻醉药(030101)759

(二)静脉麻醉药(030102)762

二、局部麻醉药(0302)766

三、骨髓肌松弛药(0303)770

四、其他(0304)774

镇痛、解热、抗炎、抗痛风药(04)775

一、镇痛药(0401)775

二、解热止痛、抗炎、抗风湿药(0402)784

三、抗痛风药(0403)795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05)799

一、抗震颤麻痹药(0501)799

二、抗癫痫药(0502)807

三、脑血管病用药及降颅压药物(0503)811

四、中枢神经兴奋药(0504)819

(一)大脑功能恢复药(050401)819

(二)呼吸兴奋药(050402)822

五、镇静催眠药(0505)824

六、抗偏头痛药(0506)827

七、其他(0507)828

治疗精神障碍药(06)831

一、抗清神病药(0601)831

二、抗焦虑药(0602)839

三、抗躁狂药、抗抑郁药及精神兴奋药(0603)844

心血管系统药物(07)849

一、抗心绞痛药(0701)849

二、抗心律失常药(0702)854

三、抗心力衰竭药(0703)867

四、抗高血压药(0704)871

五、抗休克药(0705)885

六、调血脂药及抗动脉粥样化药(0706)890

七、其他(0707)894

呼吸系统药物(08)897

一、祛痰药(0801)897

二、镇咳药(0802)901

三、平喘药(0803)906

消化系统药物(09)914

一、抗酸药及抗溃疡病药(0901)914

二、助消化药(0902)925

三、胃肠解痉药及胃动力药(0903)927

四、泻药及止泻药(0904)934

五、肝胆疾病用药(0905)944

六、其他(0906)951

泌尿系统药物(10)957

一、利尿药(1001)957

二、前列腺肥大用药(1002)963

三、其他(1003)966

血液系统药物(11)968

一、抗贫血药(1101)968

二、升白细胞药(1102)974

三、抗血小板药(1103)977

四、促凝血药(1104)979

五、抗凝血药及溶栓药(1105)987

六、血容量扩充剂(1106)992

激素及影响内分泌的药物(12)997

一、下丘脑垂体激素及其类似物(1201)997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1202)1004

三、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1203)1011

四、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1204)1018

六、雄激素及同化激素(1206)1031

七、雌激素及孕激素(1207)1037

八、其他(1208)1052

一、抗组胶药(1301)1055

抗变态反应药(13)1055

二、其他抗过敏药及抗变态反应药(1302)1063

免疫系统药物(14)1066

一、免疫抑制药(1401)1066

二、生物反应调节药(1402)1070

维生素、肠内肠外营养药及矿物质类(15)1073

一、维生素(1501)1073

二、肠外营养药及氨基酸制剂(1502)1081

三、肠内营养药(1503)1092

四、矿物质类(1504)1094

调节水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16)1097

解毒药(17)1109

一、重金属,类金属中毒解毒药(1701)1109

二、氰化物中毒解毒药(1702)1114

三、有机磷酸酯类中毒解毒药及其他解毒药(1703)1117

一、疫苗类(1801)1127

预防用生物制品(18)1127

二、菌苗类(1802)1135

三、类毒素类(1803)1140

四、抗毒素及免疫血清(1804)1142

五、免疫球蛋白(1805)1147

放射性药物(19)1151

诊断用药(20)1166

一、影像诊断用药(2001)1166

二、其他诊断用药(2002)1177

妇产科用药(21)1181

一、子宫收缩及舒张药(2102)1181

二、其他(2102)1184

计划生育用药(22)1188

一、女性避孕药(2201)1188

二、其他(2202)1194

口腔科用药(23)1199

眼科用药(24)1203

一、抗感染药(2401)1203

五、甲状旁腺及钙代谢调节药(1205)1204

二、抗青光眼药(2402)1210

三、其他(2403)1215

耳鼻喉科用药(25)1222

皮肤科用药(26)1230

一、抗感染药(2601)1230

二、角质促成剂及溶解药(2602)1241

三、皮质类固醇(激素)(2603)1242

四、其他(2604)1247

消毒防腐药(27)12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