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 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占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811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新民主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 一种新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言1
第一章 新社会主义原理大纲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就是普遍幸福主义1
第二节 重建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11
一、普遍幸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11
二、重建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15
第三节 重新界定各方面的社会主义18
第二章 新社会主义原理大纲(续一)28
第一节 我们的时代仍然是资本主义向上发展的历史时代28
第二节 我们的时代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现代文明时代32
一、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社会33
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社会47
三、我们的时代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现代文明时代70
第一节 两个时代与两种不同的“两个必然”78
第三章 新社会主义原理大纲(续二)78
第二节 论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80
一、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新社会主义造就了旧资本主义的和平掘墓人80
二、现代文明时代能够创造出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也只有在新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形成85
三、新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与新社会主义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地造成了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88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是造成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一个关键因素91
五、新社会主义战胜旧资本主义是一种实践中的历史必然性93
第三节 落后国家、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6
一、落后国家与新社会主义96
二、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100
三、新社会主义与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9
第四节 并非余论: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112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12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1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程度与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125
一、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演变的曲折性125
二、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化的长期性13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演变的基本方向135
一、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时代性质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36
二、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物质基础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40
三、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43
四、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问题上对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44
五、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对于中共社会发展理论的影响146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程度与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程度的一般关系150
一、中国现代化的派生性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50
二、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程度15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语言符号层次的传播与理解层次的传播153
四、社会存在的传播程度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传播程度154
第五节 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程度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程度的主要制约关系156
一、近代中国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逐渐演变、表现为新兴生产力的桎梏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解性传播158
二、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逐渐表明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只能建立一定的社会制度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解性传播164
三、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的新时代167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历史条件170
五、小结:归根到底,不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决定了中国的历史命运,而是中国的社会历史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171
第五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有限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173
第一节 1914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其历史局限性173
第二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178
第三节 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181
一、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的国内条件181
二、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的国际条件182
三、五四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盛极一时的历史现象184
第四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历史轨迹185
一、从信仰空想社会主义转向信仰科学社会主义186
二、实践批判、理论批判及其历史局限性188
三、马克思主义的语言符号层次的广泛传播189
四、特殊氛围下的理论论战190
第五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主要成就191
一、未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195
第六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主要缺陷195
二、未能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199
三、未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革命的理论201
四、未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在理想目标方面的根本区别203
五、未能完整、准确地了解和理解“俄国的路”204
六、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深刻影响204
第七节 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的起步阶段205
一、在有限的意义上早期共产主义者已经大体上正确地理解了阶级斗争学说205
二、在早期共产主义者当中已经开始出现了能够206
在整体上比较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个别事例206
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阶段论的有限传播与政治力量对比决定论的社会历史观207
四、五四时期只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理解性传播的最初起步阶段210
第六章 20世纪20——30年代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新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212
第一节 重新认识列宁主义212
一、十月革命究竟给我们送来了什么?212
二、重新认识列宁主义214
第二节 什么是列宁主义?215
一、列宁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216
二、列宁主义是列宁所提出的已被实践证明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217
三、列宁主义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219
四、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贡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经济政策”理论220
五、列宁主义的主要适用对象是具备同类条件的落后国家223
六、列宁主义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但又并不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224
第三节 三种不同性质的“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6
一、真正的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6
二、在“列宁主义”的名义下列宁的错误思想在中227
国的传播227
三、在“列宁主义”的名义下斯大林理论在中国的传播230
第四节 列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234
一、俄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列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234
二、列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236
三、列宁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思想萌芽240
四、列宁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历史变迁242
第五节 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243
第六节 联共(布)、共产国际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246
一、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理论247
二、关于中国农民问题的理论247
三、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249
四、关于中国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中国革命前途的理论253
五、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性的理论256
六、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的理论257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最终形成(20世纪20——40年代)260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新理论261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动力与革命统一263
战线问题的新理论263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的新理论270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性质问题的新理论272
第一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深层原因277
第八章 第二次国共合作成立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938—1946)277
第二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直接原因285
第三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287
第四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政治理论292
第五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经济理论300
第六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的文化理论308
第七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再评价311
第九章 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1946——1952)31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的历史原因317
第二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革命观321
第三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政治观325
第四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经济观336
第五节 毛泽东的新社会主义社会观344
第六节 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成就与主要意义351
第七节 毛泽东新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性355
热门推荐
- 467058.html
- 3082780.html
- 3197589.html
- 2181678.html
- 3050683.html
- 280787.html
- 513844.html
- 1086985.html
- 2772209.html
- 1677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79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76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40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253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99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94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88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829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90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