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宋代书制论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典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9787501034734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73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94页
- 主题词:书法评论-中国-宋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宋代书制论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问题提出1
二 文献评论4
三 研究途径与方法7
四 相关概念界定10
五 研究架构与重点16
第一章 宋代皇帝制度与“书”21
第一节 宋代皇帝“书”的历史考察22
一 宋太祖——宋仁宗时期23
二 宋英宗——宋哲宗时期39
三 宋徽宗——宋孝宗时期44
四 宋光宗——宋度宗时期54
第二节 宋代皇帝对“书”功能的认识58
一 “心术之接在兹,非以字画之妙为贵”——“书”的道德教育功能与钞书59
二 “听政之暇,无所用心,特以此为乐尔”——“书”的审美愉娱功能68
三 宋代皇帝对“书”功能认识的历史影响70
第三节 宋代皇家书册宝制度与篆玺文制度75
一 宋代书册宝制度76
二 宋代篆玺文制度90
三 宋代书册宝制度和篆玺文制度对“书”约定的意义93
第四节 宋代皇帝在书法史上的影响95
一 宋太宗与宋初书法人才的五个主要来源95
二 宋代皇帝“书因文为用”的观念与士大夫的接受98
三 宋代皇帝以笔法为核心的书写实践观念103
四 宋代皇帝篆书、飞白书实践的意义105
五 宋代皇帝与院体书法、学书范本108
六 宋代皇帝在书法史上的贡献111
第二章 宋代翰林书伎术官制度及其书刻115
第一节 宋代翰林书伎术官机构的建立与沿革118
一 宋代翰林御书院的制度溯源118
二 北宋初翰林御书院的建立时间及其衙署124
三 北宋翰林书艺局的状况129
四 南宋高宗时期翰林御书院的置废137
第二节 宋代翰林书伎术官的职官制度140
一 宋代翰林御书院的职掌140
二 宋代翰林书伎术官的职官构成147
三 宋代翰林书伎术官的遴选途径及其培养159
四 宋代翰林书伎术官的出路与社会地位的变化166
第三节 宋代翰林书伎术官的书法实践与历史影响181
一 宋代书伎术官的篆书实践182
二 宋代书伎术官的楷书实践195
三 宋代书伎术官的行书实践203
四 宋代翰林书伎术官书法实践的一般特征及其历史影响207
第三章 宋代书吏制度及其书迹221
第一节 宋代文书吏——以令史与书令史为考察核心222
一 令史和书令史职名沿革223
二 宋代令史与书令史的行政管理225
第二节 宋代最重要的专职书吏——“楷书”吏239
一 “楷书”吏名溯源240
二 宋代“楷书”吏242
第三节 宋代其他专职书吏255
一 “书吏”255
二 书写人258
三 书写文字与书手260
第四节 宋代书吏的书迹261
第四章 宋代书学制度及其书刻267
第一节 宋太宗时期的书学官268
一 翰林书学与翰林书直268
二 宋太宗时期的国子书(学)博士272
第二节 宋仁宗时期的“知国子监书学”学官275
一 周越生平考及其书学影响276
二 杨南仲生平考及其书学影响296
三 周越与杨南仲比较306
第三节 宋徽宗时期书学机构的沿革308
一 宋徽宗时期书学机构的置废309
二 宋徽宗时期书学与兴学、政局的关系318
第四节 宋徽宗时期书学的教育管理323
一 宋徽宗时期书学教职员的选任323
二 宋徽宗时期的书学课程、教材与考试、升级341
第五章 宋代考试制度与“书”352
第一节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对“书”的限约与影响353
一 宋代科举制度对字书的要求354
二 宋代行卷与评卷对书写的约定356
三 宋代誊录制度对书写的约定358
四 宋代科举制度对“书”的影响366
第二节 宋代“身、言、书、判”恩科试制度及其对“书”的影响373
一 唐、五代的任官常科考试“身、言、书、判”373
二 宋代“身、言、书、判”科目之始停及其性质376
三 对“身、言、书、判”试具体施行的考察383
四 唐宋“身、言、书、判”试对“书”的影响390
第三节 书判拔萃科之书非“书”考辨395
一 唐代书判拔萃科的沿革及其“书”的内涵396
二 宋代书判拔萃科的沿革及其“书”的内涵399
第四节 宋代“书札”考试制度与书札体书风404
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书札”405
二 宋代“书札”作为文书意义上的制度考察407
三 宋代“书札”作为书写意义上的制度考察410
四 宋代书札体书风在社会领域的扩衍420
五 馀论424
结语428
一 宋代书制的史实考察428
二 古代书制的基本特征436
附录439
主要参考文献458
后记470
热门推荐
- 2818722.html
- 1844671.html
- 1015245.html
- 2480305.html
- 3324364.html
- 78788.html
- 2930395.html
- 1499103.html
- 186649.html
- 37414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55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81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510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60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08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5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50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710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67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95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