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 张德禄,刘汝山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781080779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37页
  • 主题词:语言学-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1

第一章 语篇连贯研究回顾与前瞻3

1.0 引言3

1.1 理论简评3

1.2 语篇连贯的条件7

1.2.1 文化语境7

1.2.2 认知模式8

1.2.3 情景语境8

1.2.4 心理思维9

1.3 形式衔接手段10

1.2.5 语义联系与相关性10

1.3.1 非结构性衔接11

1.3.2 主位结构11

1.3.3 信息结构11

1.3.4 及物性11

1.3.5 语气结构12

1.3.6 语音语调12

1.4 评论13

1.5 存在的问题15

1.5.4 具体化程度不够16

1.5.3 总体理论框架没有形成16

1.5.1 连贯概念没有理论化16

1.5.2 部分与整体的联系没有理清16

1.6 发展趋向17

1.6.1 语篇连贯概念研究17

1.6.2 整体性、系统性研究17

1.6.3 微观研究17

1.6.4 应用研究17

1.7 结语18

2.1 连贯概念意义探源19

第二章 连贯概念理论研究19

2.2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20

2.2.1 衔接概念的定位21

2.2.2 衔接的范围21

2.2.3 语域的作用30

2.3 连贯概念的理论定位32

2.4 连贯概念的特点34

2.5 结语36

3.0 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41

第二部分 语篇连贯的外部因素41

第三章 社会文化因素与语篇连贯41

3.1 社会文化因素42

3.2 语类46

3.3 情景语境53

3.3.1 话语范围54

3.3.2 话语基调57

3.3.3 话语方式62

3.4 语域65

3.5 结语66

4.0 从心理认知角度看语篇68

第四章 心理认知因素与语篇连贯68

4.1 连贯是一种心理表现69

4.1.1 线性连贯69

4.1.2 整体连贯75

4.2 整体连贯与语境连贯83

4.3 编码过程:语篇总是连贯的87

4.4 解码过程:不同听话者对语篇连贯的不同解释88

4.5 结语92

5.1 衔接研究回顾97

第三部分 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衔接机制研究97

第五章 语篇衔接的范围及类型97

5.2 衔接的意义特点101

5.3 衔接的方式105

5.3.1 语篇内的衔接关系105

5.3.2 语篇与语境间的衔接关系108

5.4 衔接的形式机制109

5.5 结语109

6.1 线性关系113

第六章 语篇的衔接关系及其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113

6.1.1 结构成分线性衔接关系116

6.1.2 项目之间的多重关系性117

6.1.3. 结构性衔接关系119

6.2 层级性123

6.3 语类结构的作用127

6 4 信息分布130

6.5 主位推进程序132

6.6 非言语手段实现的意义134

6.7 语篇意义的相关性与完整性139

6.8 结语146

第七章 衔接力与语篇连贯的程度148

7.1 衔接纽带的类型148

7.1.1 距离区分的衔接纽带148

7.1.2 显性纽带和隐性纽带150

7.1.3 区域纽带和整体纽带151

7.1.4 衔接链的形成和交互作用153

7.2 衔接力155

7.3.1 语境依赖性161

7.3 衔接力与语篇连贯161

7.3.2 衔接力与语境依赖性163

7.3.3 衔接纽带的类型与语篇连贯165

7.3.4 衔接项目的数量与语篇连贯166

7.4 结语169

第八章 衔接原则与语言交际170

8.0 引言170

8.1 语篇内部的衔接原则170

8.1.1 指称与词汇衔接171

8.1.2 替代与省略178

8.1.3 连接181

8.2 语篇与语境之间衔接动因与表现形式186

8.3 衔接原则之间的交互作用191

8.3.1 主次优先191

8.3.2 交际效率优先192

8.3.3 修辞效果优先193

8.3.4 形式规则优先194

8.3.5 情景语境决定语篇的衔接方式195

8.4 结语197

9.1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模式201

第九章 语篇连贯理论与文体学201

第四部分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应用201

9.2 文体学理论模式204

9.3 两种模式的比较205

9.4 衔接机制所体现的文体特色207

9.5 对比分析208

9.5.1 语篇衔接分析208

9.5.2 简略比较221

9.6 小结222

10.0 翻译的类型223

第十章 语篇连贯与翻译223

10.1.1 对原语语篇影响连贯的因素进行分析227

10.1 翻译与连贯227

10.1.2 对目标语语篇的先行研究232

10.1.3 确定翻译的方式234

10.2 连贯对等实现的条件236

10.3 衔接手段的对等237

10.3.1 非结构衔接238

10.3.2 结构衔接239

10.4 结语243

11.0 外语教学的目标244

第十一章 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244

11.1 连贯与衔接250

11.2 外语教学251

11.2.1 描述语篇的文化背景252

11.2.2 描述语篇的情景语境253

11.2.3 分析语篇的外指衔接254

11.2.4 分析语篇的非结构衔接255

11.2.5 分析语篇的结构衔接256

11.2.7 教授语篇衔接的规律和机制260

11.2.6 分析语篇的结构:语篇部分之间的衔接关系260

11.2.8 训练学生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敏感程度263

11.3 结语265

第十二章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267

12.0 其他相关学科267

12.1 语言习得与语言发展267

12.2 听力与写作270

12.2.1 听力270

12.2.2 写作272

12.3 计算机与互联网275

12.4 社会语言学研究280

12.5 心理语言学研究282

12.5.1 语言能力的天生性和后天性283

12.5.2 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285

12.5.3 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286

总参考书目289

附录一:英汉术语对照表295

附录二:汉英术语对照表300

附录三:英汉作者姓名对照表3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