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俊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ISBN:978751154824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1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公共哲学的研究现状7
一、对西方社会的反思:沃尔特·李普曼的《公共哲学》7
(一)西方社会的公共问题7
(二)古典公共哲学的衰落10
(三)现代公共哲学的重建13
二、哲学的公共效用: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8
(一)现代哲学的公共实用性失效18
(二)现代社会的公共性特征凸显21
(三)实用主义视角下的公共哲学29
三、对公共问题的政治哲学思考: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共哲学》37
(一)公共事务的哲学研究37
(二)实用主义的哲学传统39
(三)对自由主义的再思考42
四、对西方公共哲学的总结45
第二章 社会公共性的历史特征48
一、原始社会的人群共同体的公共性特征48
(一)共同体的组织形式48
(二)共同体的组织原则53
(三)共同体的意识特征58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公共性特征61
(一)封建社会政治治理的特征61
(二)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特征63
(三)封建社会“公”“私”的文化特征67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性特征69
(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的公共性69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的公共性73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化后果76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共性特征79
(一)“身”“家”“国”“天下”一体的观念80
(二)重“和合”、轻“分别”的观念85
(三)“公”“私”相通的观念90
第三章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重释及其实践意义95
一、公共领域的非实体性本质及其工具价值95
(一)公共领域理论的社会背景95
(二)公共领域理论的基本内容97
(三)公共领域理论的根本目的99
二、公共领域的文化与语境的限定性特征101
(一)公共领域产生的西方文化语境101
(二)西方社会的公共理性传统104
(三)文化消费主义及其批判108
三、公共领域对当代价值多元社会的意义111
(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特征111
(二)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挑战113
(三)公共话语平台的构建及其批判意义115
第四章 价值多元社会中的公共道德标准重构118
一、价值多元化的本质——主体性差异118
(一)价值多元主义的理论渊源118
(二)价值多元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的区别122
(三)价值原则的主体向度的客观标准124
二、道德标准的根本性质——社会性尺度125
(一)道德标准的相关学说125
(二)道德标准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130
三、公共道德的建构——多元中的统一131
(一)中国社会的公德问题131
(二)公德与私德之辩134
(三)公共道德与公共意识的培育139
第五章 论人的公共性存在143
一、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公共性143
(一)人的物质生产的公共性143
(二)人的相互交往的社会性145
(三)人的精神生产的公共性148
二、人在国家中政治生活的公共性151
(一)人的政治性本质151
(二)政治的根本目的153
(三)国家的公共意志156
三、社会的公共文化及其建构路径158
(一)公共文化的构成要素158
(二)公共文化的道德价值162
(三)公共文化的实践导向164
结语165
第六章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166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现实境遇166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多元化166
(二)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169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体间性173
二、问题与探源:公共哲学的思想史资源179
(一)西方政治哲学对社会公共性的研究179
(二)对于社会公共性的元哲学阐释188
(三)中国传统的公共哲学思想190
三、“不同而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公共哲学的新境界194
(一)“和而不同”的本义及现代新释194
(二)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矛盾195
(三)由“和而不同”到“不同而和”197
结论199
致谢205
参考文献207
热门推荐
- 2755920.html
- 3607184.html
- 2490622.html
- 1531610.html
- 2902678.html
- 2699174.html
- 962103.html
- 2397798.html
- 928214.html
- 3755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33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90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9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00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112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21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11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91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12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7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