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山东古国与姓氏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山东古国与姓氏
  • 逄振镐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09038949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97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18页
  • 主题词:古国-研究-山东省;姓氏-研究-山东省-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山东古国与姓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夏商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3

第一章 东夷概论3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的山东居民3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山东土著居民——东夷族5

第三节 东夷人的灿烂文化8

一、生产工具的制造技术水平较高9

二、精制的玉器制作技术9

三、制陶业非常发达10

四、铜器冶炼技术的发展11

五、发达的纺织业12

六、发达的酿酒业13

七、精湛的雕刻镶嵌工艺15

八、陶文的发现16

九、龟卜18

十、原始八卦20

十一、原始历法——山头纪历21

十二、发达的原始医学22

第四节 东夷原始公社制的瓦解与奴隶制的产生24

一、私有制的产生、发展与贫富分化的加剧24

二、阶级的产生36

三、军事民主制47

四、古城址的出现51

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上)58

第一节 太昊后风姓国与姓氏59

(一)虙59

(二)任61

(三)宿62

(四)须句62

(五)颛臾63

(七)郓国64

(六)密国64

(九)有济国65

(八)仍65

第二节 炎帝后姜姓国与姓氏66

(一)州(淳于)67

(二)向67

(三)逢69

(四)吕71

(五)北齐国72

(六)商代齐国72

(七)纪73

(八)酅73

(十)甗国74

(十一)莱74

(九)骀国74

(十二)潞(路)75

(十三)?国76

(十四)蚩氏76

(十五)殳氏76

第三节 黄帝后国与姓氏77

一、黄帝后姬姓国与姓氏79

(一)寿丘79

(二)卞国79

(三)滕80

(四)厘81

二、黄帝后任姓国与姓氏81

(一)奚81

(二)薛82

(三)邳(伾)90

(五)留舒国91

(四)章国91

(六)遇92

三、黄帝后姑姓国与姓氏93

阚国93

第四节 少昊后国与姓氏93

一、少昊青阳氏后国与姓氏94

(一)青(清)95

(二)穷桑97

(三)兖98

二、少昊后国与姓氏98

(一)缗98

(二)蔑国98

三、少昊后偃姓国与姓氏99

(一)偃99

(三)绞102

(二)谣102

(四)鬲103

(五)郦104

(六)舒龚105

四、少昊后嬴姓国与姓氏105

(一)嬴105

(二)运106

(三)奄107

(四)菟裘108

(五)密如108

(六)徐109

(七)淮夷110

(八)钟离111

(九)兹112

(十一)郯113

(十)时113

(十二)谭114

(十三)葛115

(十四)莒117

第三章 夏商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下)118

第五节 高阳氏后国与姓氏118

(一)顾119

(二)鬷119

(三)斟120

(四)灌(斟灌)122

(五)寻123

(六)弋125

(七)介125

(八)鄅126

(九)暨(既)126

(十一)偪阳127

(十)诸127

(十二)夷128

(十三)曹128

(十四)朱(邾)129

(十五)根牟130

(十六)蒙130

(十七)牟131

(十八)堣夷国131

第六节 陶唐、有虞氏后国与上古帝王、三皇、五帝之132

世古国与姓氏132

一、陶唐氏后国与姓氏132

(一)陶133

(二)丹133

(三)铸134

(四)范135

二、有虞氏后国与姓氏135

(一)虞136

(二)遂138

(三)邹国139

(四)辕139

(五)蕃国140

三、上古帝王之世古国与姓氏140

(一)娄140

(二)大庭141

(三)祝丘141

四、三皇之世侯伯之国与姓氏142

(一)卢(俞跗)国142

(二)邓142

(三)夙沙143

五、五帝之世侯伯之国与姓氏143

(三)被144

(四)秦144

(一)爽鸠144

(二)?144

(五)单(善)145

(六)讙145

第七节 夏后氏后国、夏世侯伯之国与姓氏145

一、夏后氏后国与姓氏145

(一)观146

(二)莘147

(三)缯149

(四)琅邪(越都)150

(五)杞150

(六)鲍151

(一)寒152

二、夏世侯伯之国与姓氏152

(二)过153

(三)庞圉国153

(四)王寿国153

第八节 商氏后国、商世侯伯之国与姓氏154

一、商氏后国与姓氏154

(一)目夷154

(二)不其国155

(三)长勺155

(四)防156

(五)郰国156

(六)阳157

(七)来157

(二)落姑159

(一)薄姑159

二、商世侯伯之国与姓氏159

(三)蒲侯160

(四)蒲如160

(五)姑幕国160

(六)胶160

(七)黎161

(八)於陵国161

第九节 古之亡国、杂国与姓氏162

一、古之亡国162

(一)重氏国162

(二)重丘国162

二、古之杂国与姓氏163

(一)贯163

(二)厥164

(五)茌165

(六)麦邱165

(三)郠国165

(四)维165

(七)毗国166

(八)菑166

(九)咸国166

(十)郥167

(十一)盍167

(十二)虫167

(十三)著国168

(十四)薛国168

(十五)狐骆国168

(十六)石窌国168

(十七)甲父168

(十八)乘氏169

(十九)寪氏169

(二十二)贲170

(二十)鄸国170

(二十一)蜀国170

(二十三)垂国171

第十节 其他古国与姓氏171

(一)有穷171

(二)鄋瞒国172

(三)费173

(四)祝174

第二编 西周春秋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177

第四章 周初分封与山东古国和姓氏(上)177

第一节 周族的兴起与周王朝的建立177

第二节 周初分封179

第三节 周同姓国与姓氏181

(一)鲁181

(二)曹209

(三)滕212

(四)郭215

(五)郜217

(六)郕218

(七)盛219

(八)邢220

(九)茅221

(十)胙222

(十一)郈223

(十二)郎223

(十三)防国224

(十四)瑕丘224

(十五)卞225

(十六)极国225

(十七)费226

(一)齐227

第四节 周异姓国与姓氏227

第五章 周初分封与山东古国和姓氏(下)227

(二)纪264

(三)淳于(州)265

(四)向267

(五)逢267

(六)鄣274

(七)谢274

(八)莒275

(九)郯280

(十)邾282

(十一)小邾292

(十二)杞296

(十三)薛299

(十四)鄫303

(十六)鄅304

(十五)莘304

(十八)宿305

(十九)任305

(二十)须句305

(十七)偪阳305

(二十一)颛臾306

(二十二)夷307

(二十三)葛307

(二十四)祝307

第五节 山东境内的其他古国与姓氏308

(一)莱308

(二)谭310

(三)阳311

(四)牟311

(七)介312

(五)邿312

(六)鬲312

(八)根牟313

(九)介根国314

(十)铸314

(十一)戎315

(十二)肥315

(十三)鄋瞒国316

(十四)高堂316

(十五)艾317

(十六)隰317

(十七)柯318

(十八)高318

(十九)棠318

(二十一)剧319

(二十)若319

(二十二)崔320

(二十三)庐320

(二十四)闾丘321

(二十五)廪丘321

(二十六)梁邱322

(二十七)虞邱322

(二十八)移322

(二十九)甗323

(三十)檀323

(三十一)昼324

(三十二)遂324

(三十三)用325

(三十四)邿325

(三十六)渠邱329

(三十五)馀丘国329

(三十七)安丘330

(三十八)无娄330

(三十九)计(计斤)330

(四十)且于331

(四十一)犁比331

(四十二)林闾331

第六节 山东境内的其他姓氏331

一、齐国境内的其他姓氏331

二、鲁国境内的其他姓氏338

三、山东齐、鲁以外的其他姓氏346

第六章 齐国的建国与西周春秋时期经济政治的发展347

第一节 齐国的建国347

第二节 制定开放式的发展经济的建国方针349

一、“因其俗,简其礼”350

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351

三、“举贤而上功”353

第三节 西周时期,齐国建国方针初见成效354

第四节 管仲改革358

一、经济改革359

二、政治改革363

三、军事改革364

第五节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367

一、金属制造手工业的发展369

二、纺织手工业的发展371

三、漆器手工业的发展373

四、农业的发展376

第六节 齐桓霸业382

一、“尊王攘夷”382

三、对周围国家的征服383

二、征伐大权383

四、齐桓伐鲁始霸384

五、北伐戎狄385

六、南伐楚“问罪”386

七、“九合诸侯”与“葵丘之会”388

八、齐桓霸业与齐国的强盛389

第七节 管仲与《管子》389

一、管仲的哲学思想390

二、管仲的政治思想391

三、管仲的经济思想394

四、管仲的军事思想395

五、管仲的教育思想396

六、《管子》399

第八节 晏婴与《晏子春秋》402

第一节 莱国的经济与政治404

一、莱国的建立404

第七章 莱、纪、?、杞等国的经济与政治404

二、莱国的疆域407

三、莱国的经济与文化410

四、莱国的灭亡413

第二节 纪国的经济与政治415

一、纪国的建立415

二、纪国的疆域416

三、纪国的经济与文化417

四、纪国的政治及其灭亡420

第三节 ?国423

一、殷代?国424

二、周代?国425

三、?国的疆域与?国的灭亡427

第四节 杞国429

一、夏商时期的杞国429

二、西周时期的杞国431

三、杞迁山东的时间、原因与经过432

四、春秋时期的杞国439

第八章 莒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444

第一节 莒国的建立444

第二节 殷代莒国447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莒国451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莒国453

一、莒所灭之国453

二、莒国的疆域454

三、莒国的政治455

第五节 莒国的经济与文化467

一、莒国铜器的出土与铜器制造业468

二、陶器制造业474

三、金、石、漆工艺技术品的制造476

四、莒地刀币陶范的出土与莒国的货币478

五、莒地乐器的出土与音乐文化的发展479

六、莒国青铜器云雷纹饰及其起源481

七、莒国墓葬文化习俗482

第九章 鲁国的建立与西周春秋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485

第一节 鲁国的建立485

第二节 鲁国封闭保守式的建国方针488

一、“变其俗,革其礼”488

二、“尊尊而亲亲”489

三、没有发展经济的方针491

第三节 西周时期鲁国的经济与政治492

一、农业的发展492

二、手工业的发展493

三、鲁国“变其俗,革其礼”的社会效果503

第四节 “初税亩”——鲁国土地制度的重大变革507

第五节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511

一、纺织业的发展512

二、制铜业的发展513

三、铁器的发现515

四、漆和漆器515

五、石(玉)、牙、骨雕制造手工业的发展516

六、发达的制陶手工业517

第六节 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与外交519

第七节 孔子与《论语》522

一、孔子儒家思想产生于鲁国的历史必然性522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526

三、孔子在古代文化教育上的杰出贡献534

四、《论语》536

第十章 滕、薛、邾、小邾、鄫、鄅、邿等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538

第一节 滕国539

一、滕国的经济与文化539

二、滕国的政治与外交543

三、滕文公545

四、滕国的灭亡546

第二节 薛国547

一、薛国的经济与文化547

二、薛国的政治与外交558

三、薛国的灭亡560

第三节 邾国561

一、邾国的经济与文化562

二、邾国的政治与外交564

三、邾文公和邹穆公566

四、邾(邹)国之灭亡569

第四节 小邾国569

一、小邾国的政治与外交570

二、小邾国的灭亡571

一、鄫国的政治与外交572

三、郳国铜器的出土572

第五节 鄫国572

二、鄫国的灭亡574

第六节 鄅国575

一、鄅国的政治575

二、鄅国王室墓葬的发现576

三、鄅国的经济与文化577

四、鄅国的灭亡581

第七节 邿国582

一、邿国的政治582

二、西周时期邿国的经济与文化583

三、春秋时期邿国的经济与文化586

四、邿国的灭亡592

一、田氏齐国597

第一节 田氏齐国与姓氏597

第三编 战国时期的山东古国与姓氏597

第十一章 战国时期田齐等古国与姓氏597

二、田齐世系598

三、田齐姓氏599

第二节 齐国其他姓氏613

第三节 其他古国与姓氏615

一、驺国615

二、儿(郳)615

三、平原国616

第十二章 战国时期齐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国家617

的强盛617

第一节 田氏代齐与邹忌改革617

一、田氏代齐617

二、邹忌改革619

一、齐国都城临淄621

第二节 齐国封建经济的发展621

二、冶铁手工业的发展625

三、铜器制造业的发展626

四、金银器制造业的发展635

五、兵器制造业的发展637

六、乐器的出土与音乐歌舞文化的发展642

七、玉、石、骨器制造工艺649

八、漆器手工业的发展651

九、纺织业的发展654

十、农业的发展655

十一、商业的发展658

十二、齐国的科技660

第三节 齐国文化的发展667

一、稷下学667

二、五行学679

三、兵学681

四、医学684

五、天文学687

六、地理学687

第十三章 战国时期鲁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与国势的689

衰落689

第一节 鲁国的政治689

第二节 鲁国的经济691

一、鲁国都城曲阜的经济691

二、鲁国境内社会经济的发展699

第三节 鲁国的文化702

一、孟子与《孟子》702

二、儒学703

第十四章 楚国势力侵入山东与南部古国的灭亡705

第一节 楚国的兴起与强大705

一、楚国的兴起705

二、楚国的强大706

第二节 楚国的东进战略与山东南部古国的灭亡708

一、楚国的东进战略708

二、山东南部古国的灭亡709

第三节 山东出土楚币和铜器的意义733

第十五章 齐国的衰落与秦的统一735

第一节 秦国的兴起与强大735

一、秦的兴起735

二、秦的强大736

第二节 齐、楚的对立738

第三节 齐国的衰落与秦的统一740

一、齐国的衰落740

二、齐国的灭亡与秦的统一743

附表一 夏商时期山东古国与姓氏749

附表二 西周春秋时期山东古国与姓氏765

附表三 战国时期山东古国与姓氏7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