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研究
  • 魏晓锋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81352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1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47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研究概述1

1.1.1 选题背景1

表1.1 2000年沿海经济带三次产业状况2

1.1.2 研究目标和价值定位3

1.1.3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5

1.1.4 研究范围7

1.1.5 研究重点8

1.1.6 研究方法9

1.1.7 特别说明10

1.2 国内外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前沿11

1.2.1 区域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11

1.2.2 区域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14

1.2.3 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发展问题研究20

1.2.4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研究24

1.2.5 区域政策理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研究29

1.3 江苏省内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研究现状35

2 国内外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回顾39

2.1.1 基本概念39

2.1 “共同发展”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39

2.1.2 区域共同发展的评价标准44

2.1.3 平衡发展、均衡发展与共同发展概念之间的关系45

2.2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回顾46

2.2.1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阶段46

2.2.2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及其评价51

2.2.3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发展前景及所面临的挑战55

2.2.4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体系概述56

2.2.5 区域共同发展理论在区域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地位57

2.3 国外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回顾58

2.3.1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理论(空间结构理论)58

2.3.2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平衡发展理论62

2.3.3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区域战略理论66

2.4 国内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回顾70

2.4.1 国内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回顾70

表2.1 “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华重点工程的大区分布72

2.4.2 国内区域共同发展理论研究75

表2.2 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及比重变化81

2.5 本章小结84

3 国内外区域共同发展实践经验分析87

3.1 国外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88

3.1.1 美国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88

3.1.2 欧盟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94

表3.1 20世纪80年代末欧盟问题区域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98

表3.2 欧盟1991年问题区域拨款率(占投资的百分比)99

表3.3 欧盟问题区域分类及结构基金预算(1996年)分配标准100

3.1.3 日本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102

表3.4 日本政府对北海道部分项目资金额外补贴统计105

3.1.4 韩国实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107

3.2.1 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历史进程的意义112

3.2 我国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过程和发展方向112

3.2.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1840年以后)114

3.2.3 山东省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119

3.2.4 浙江省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实践125

表3.5 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结对帮扶区域对口安排一览表128

3.3 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131

3.3.1 区域共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31

3.3.2 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132

3.4 本章小结144

4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历史进程与战略目标149

4.1 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历史进程150

4.1.1 区域差异无意识阶段(1978年以前)151

4.1.2 区域差距显现、区域观念形成、共同发展观念淡漠阶段(1978~1983年)152

4.1.3 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区域干预开始阶段(1984~1993年)153

4.1.4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出台、实施,差距缩小阶段(1994~1999年)156

4.1.5 区域差距反弹,又呈扩大趋势阶段(2000年以后)159

表4.1 2004年江苏部分市域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159

4.2.1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162

4.2 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理论归纳162

表4.2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演变、形成一览表164

4.2.2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地位、性质及其165

基本内涵165

4.2.3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目标的稳定性与战略措施的演变169

表4.3 1984~2005年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主要措施170

4.3.1 区域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及其分类171

4.3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171

4.3.2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172

4.3.3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近期目标——总体小康173

图4.1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目标体系示意图173

表4.4 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174

4.3.4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中期目标之第一阶段目标——全面小康176

4.3.5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中期目标之第二阶段目标——基本现代化177

表4.5 江苏省基本现代化的主要指标182

4.3.6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远期目标——区域层次的相对现代化183

表4.6 江苏省相对现代化远期目标主要指标预测185

表4.7 2004年人文发展指数世界前十位国家比较186

表4.8 2004年人文发展指数分项指数世界前十位国家比较187

表4.9 江苏省次区域共同发展进程预测188

4.3.7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次区域小康和现代化进程188

4.4.1 苏北发展是决定江苏能否在未来继续领先于全国的关键189

4.4 苏北发展——实施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189

表4.10 2004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191

表4.11 江苏省近年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192

4.4.2 苏北与苏南的全方位落差大,短时间内难以弥合192

表4.12 2003年江苏省各区域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对比193

4.4.3 苏北独特的区域空间结构使其赶超难度加大194

表4.13 苏南、苏北经济竞争力分类评价比较194

4.5 本章小结196

5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环境199

5.1 区域差异的成因及研究差异的途径200

5.1.1 区域差异成因200

5.1.2 差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200

5.1.3 研究差异的主要方法201

5.2 苏北区域差异状况201

5.2.1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201

表5.1 2003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主要经济总量指标202

表5.2 苏北GDP、人均GDP与全省和苏南的比较203

5.2.2 人民生活水平差距204

表5.3 江苏省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构成比较204

表5.4 2003年江苏省苏南、苏北人民生活水平差异比较205

表5.5 2001~2003年江苏省苏南、苏北人均收入结构统计分析206

表5.6 2003年江苏省区域信息化水平主要指标差异208

5.2.3 社会发展水平差距208

5.2.4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209

表5.7 2003年苏南、苏中、苏北主要社会发展指标209

表5.8 江苏省三大区域2003年部分基础设施指标对比210

5.2.5 苏北区域内部发展差距和政策的非均衡性211

表5.9 2003年苏北五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212

表5.10 苏北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比较213

5.3.1 区位和交通差异因素214

5.3 苏北区域发展差距成因分析214

5.3.2 产业结构差异216

表5.11 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近年产业结构变化217

5.3.3 所有制结构差异217

表5.12 2002年江苏区域主要行业所有制结构比较218

5.3.4 人力和资金的双重稀缺219

表5.13 2003年江苏区域人才存量比较220

5.3.5 制度创新的迟缓221

5.4.1 基本完善的交通体系凸显区位优势222

5.4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优势因素分析222

5.4.2 基本完善的经济基础设施构建了经济腾飞平台224

表5.14 2003年苏北五市农业生产设施情况统计225

5.4.3 经济繁荣和资源丰富的“孤岛”的后发优势227

表5.15 2003年苏北与鲁南及所辖各市若干指标比较229

表5.16 苏南、苏北农村劳动力存量状况比较230

表5.17 苏南、苏中、苏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较231

表5.18 苏北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占全省的比重232

5.4.4 丰富的旅游环境和资源可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233

5.5 本章小结237

6 促进苏北共同发展的区域政策239

6.1 经济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239

6.1.2 区域经济政策240

6.1.1 经济政策240

6.1.3 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关系241

6.1.4 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243

图6.1 制定区域战略和规划、运用政策工具促进区域发展过程示意图244

6.2.1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政策的性质界定245

6.2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体系245

6.2.2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政策的制度基础246

6.2.3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目标247

6.2.4 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工具247

6.3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制度基础248

6.3.1 制度建设在苏北区域发展中的极度紧迫性248

6.3.2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法律保障253

6.3.3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组织机构257

6.4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选择260

6.4.1 鼓励加速南北产业转移,重塑江苏经济版图261

6.4.2 优先重点开发沿海和内陆中心区域264

图6.2 盐城、淮安在江苏所处的位置266

6.4.3 完善城镇规划,建立网络状经济增长极276

6.5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政策工具280

6.5.1 区域政策工具及其基本分类280

6.5.2 促进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直接援助政策工具281

表6.1 2004年江苏区域贷款增量比例比较286

6.5.3 间接政策工具之一——资本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287

6.5.4 间接政策工具之二——科学规划和推进工业园区建设290

6.6 本章小结295

7.1.1 研究过程及研究内容的回顾与总结299

7.1 研究总结299

7 总结与展望299

7.1.2 研究结论和创新性成果301

7.2.1 存在的不足303

7.2 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设想303

7.2.2 后续研究设想304

参考文献307

后记3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