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唐正芒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780199165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3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53页
- 主题词:抗日战争-文化史-西北地区;抗日战争-文化史-西南地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西部抗战文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绪论1
一、源远流长:西部文化的兴盛与衰落1
(一)源远流长的西部文化1
(二)光彩夺目的文化史章3
(三)西部文化的渐趋衰落与重振雄风7
二、日寇野蛮东侵与文化艰辛西移8
(一)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8
(二)东部高校的西迁13
(三)重要报刊的西迁15
(四)科技事业重心的西移19
(五)重要出版社、书店的西迁21
(六)重要文物的西迁23
(七)文化名人的辗转内迁25
三、“东方不亮西方亮”29
(一)东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和殖民地文化29
(二)日伪在上海的文化恐怖政策31
(三)华北、华中、华南各沦陷区为日本侵略服务的文化34
第二章 西部抗战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特点39
一、九一八的炮声与西部大后方的惊醒——抗战全面爆发前的西部救亡文化39
(一)四川人民迅速掀起反日斗争40
(二)西南边陲云南的救亡呼声43
(三)贵州人民的抗日怒吼44
(四)抗日呼声响彻八桂大地48
(五)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苏区的救亡热潮50
(六)古城西安的沸腾51
(七)甘、宁、青、新早期的抗日救亡运动52
(一)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西部抗战文化运动的兴起56
二、西部抗战文化运动发展的历史阶段56
(二)从武汉失守到豫湘桂战役——西部抗战文化运动在曲折中发展和繁荣64
(三)从豫湘桂战役到抗战胜利后——由抗日民主文化运动向人民民主文化运动的转变70
三、东西部抗战文化的特点之比较76
(一)西部抗战文化的地域环境76
(二)东西部文化精华的融合76
(三)文化发展呈跳跃式态势77
(四)自然科学有重要成就78
(五)国共合作:进步文化仍占压倒优势80
(六)内迁文化人体现的特点81
(七)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上的特点82
(八)统战工作有更鲜明的重要性84
(一)中国共产党的号召86
一、中国共产党与救亡文化团体的建立86
第三章 抗战初期西部地区的救亡文化团体及其活动86
(二)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救亡文化团体87
(三)桂林的救亡文化团体91
(四)重庆的救亡文化团体92
(五)成都的救亡文化团体94
(六)云南的救亡文化团体95
(七)贵州的救亡文化团体96
(八)西安等西北其他地区的救亡文化团体98
(九)“抗敌晨呼队”——特殊的救亡文化团体101
二、救亡文化团体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105
(一)陕甘宁边区文化团体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动105
(二)西部国统区救亡团体的抗日宣传110
三、国民党的包办政策与对抗日文化团体及其活动的压制118
(一)四川的“川大稻草案”等事件119
(二)贵州的二一九事件、八一三事件,贵州当局对抗日文化的压制121
(三)云南当局对救亡团体文化活动的限制123
(四)西安、兰州等地国民党当局对救亡文化的压制和破坏124
第四章 抗战文艺运动的辉煌业绩127
一、姹紫嫣红的抗战戏剧127
(一)重庆、成都的抗战戏剧运动127
(二)桂林的抗战戏剧运动133
(三)昆明、贵阳的抗战戏剧运动136
(四)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戏剧运动139
(五)西安、兰州、迪化、青海、宁夏的抗战戏剧运动145
二、新作迭出的抗战文学147
(一)重庆、成都等地的抗战文学成就148
(二)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文学成就152
(三)桂林、昆明、贵阳、西安、兰州等地的抗战文学成就155
三、“万众一心”的抗战音乐160
(一)重庆的抗战音乐运动160
(二)桂林的抗战音乐运动165
(三)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抗战音乐运动168
(四)昆明、贵阳、成都的抗战音乐运动171
(五)西安、兰州、迪化、西宁等地的抗战歌咏活动174
四、千姿百态的抗战美术175
(一)西部国统区的抗战美术175
(二)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抗战美术183
五、筚路蓝缕的抗战电影186
(一)西部国统区抗战电影的艰难发展186
(二)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电影事业的艰难起步194
(一)抗战初期的抗日新闻事业197
一、广播与通讯事业的建立与发展197
第五章 为抗战呐喊呼号的西部新闻出版战线197
(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通讯广播事业201
(三)国际新闻社的创办及其活动204
二、《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与《救亡日报》206
(一)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206
(二)国统区的“北斗报”——《新华日报》209
(三)文化统一战线报纸——《救亡日报》214
三、积极宣传抗日的西部各地其他报纸218
(一)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的报纸218
(二)陪都重庆的报业盛况219
(三)桂林文化城报业的繁荣220
(四)四川省会成都的报纸221
(五)昆明报业概况222
. (六)随抗战而兴的贵阳报业223
(七)延安以外的大西北其他地区的抗战报纸、期刊概览224
四、抗战期刊的繁荣228
(一)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的期刊、杂志228
(二)重庆繁荣的期刊业231
(三)桂林抗战期刊的繁荣233
(四)成都抗战期刊的兴盛234
(五)四川各县(市)的报刊235
(六)昆明、贵阳等地的期刊236
五、抗战出版发行业的兴盛238
(一)延安及陕甘宁边区的出版发行业窥管238
(二)桂林出版发行业的勃兴241
(三)空前繁荣的重庆出版业243
(四)贵阳的书店和发行业246
(五)昆明出版业概略248
(六)成都的出版发行概况249
(七)大西北其他各地的出版发行事业250
第六章 社会科学的艰难奋进253
一、“真理的声音封锁不住”253
(一)毛泽东与延安的马克思主义宣传253
(二)重庆的马克思主义宣传255
(三)桂林的马克思主义宣传257
(四)成都、昆明、贵阳、迪化、兰州等国统区其他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259
二、研究抗战理论和宣传抗战形势263
(一)抗战理论的重要代表作《论持久战》264
(二)进步文化人对抗战形势的宣传265
(三)成果丰硕的抗战理论论著266
(一)抗战哲学的长足发展268
三、抗战哲学的发展和哲学领域的论争268
(二)哲学领域的五次论争271
四、历史研究的展开与成就284
(一)历史研究的重要成就284
(二)直接服务于抗战的历史研究288
五、理论战线的丰硕成果291
(一)以《讲话》为代表的文艺理论成果291
(二)以“教育彻底改革”为代表的抗战教育理论294
(三)以延安整风为契机的党的建设理论298
(四)具有抗战时代特色的经济理论研究299
(五)军事理论园地百花争艳300
第七章 可歌可泣的抗战教育与科技事业303
一、中共抗战教育思想与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事业303
(一)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教育思想303
(二)陕甘宁边区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06
(三)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312
二、高校西迁,弦歌不断319
(一)战局与迁校319
(二)辗转与跋涉322
(三)困难与艰辛325
(四)奋斗与业绩328
三、方兴未艾的陕甘宁边区科技事业331
(一)党对科技事业的重视和宣传331
(二)科技事业的开展和成就336
(三)医疗卫生事业的改观341
(四)陕甘宁边区科技事业的经验和意义344
四、西南大后方科技发展的特殊篇章349
(一)西南科技发展的历史条件349
(二)抗战时期在重庆等地的重要科研机构、团体352
(三)卓著的成就和杰出的贡献357
五、故宫文物南迁西移366
(一)全面抗战爆发前故宫文物的南迁366
(二)全面抗战爆发后故宫文物的西移369
(三)悲壮行程,可歌可泣373
第八章 文艺理论的争论和文化立场的斗争375
一、声讨汪逆叛国375
(一)汪逆叛国投敌,举国愤怒声讨375
(二)抗日号角、讨汪勇士——《新华日报》378
(三)救亡旗帜、反汪阵地——《救亡日报》382
(四)铸像锄奸和援港反汪工友活动385
二、鞭挞专制文化388
(一)国民党的文化专制政策及其发展变化388
(二)反对国民党文化专制政策的斗争391
三、开展文艺整风395
(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395
(二)延安文艺界的整风学习397
(三)延安文艺整风中对王实味的错误批判399
(四)《讲话》在大西南国统区的传播及其收获和变化403
四、争论文化是非410
(一)批评“与抗战无关论”410
(二)关于文艺“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413
(三)同胡风“主观论”的论争419
五、反击反共逆流423
(一)反共逆流的理论代表作《中国之命运》的出笼423
(二)对《中国之命运》的批判和对反共逆流的反击425
(一)大后方民主潮流的涌动与中共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429
六、推动民主运动429
(二)“民主宣言”的发表与文化运动性质的转变434
第九章 西部抗战文化的繁荣原因439
一、文化重心西移开启了大门440
(一)文化重心的西移,造就了西南地区的一批文化据点440
(二)文化重心西移为西部抗战文化发展构筑了一个平台443
(三)文化重心西移激活了西部文化444
(四)文化重心西移凝聚了人心444
二、政治局面宽松提供了空间445
(一)国民党政府一定的政策支持445
(二)地方实力派提供了较好的政治氛围447
三、中共正确领导指明了方向450
(一)用先进的理论为西部抗战文化“导航”451
(二)利用合法机关为西部抗战文化“护航”453
(三)利用地方实力派为西部抗战文化“助航”457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为西部抗战文化“引航”460
四、文化人的斗争奠定了内因462
(一)知识分子不甘屈服的民族精神,构成了西部抗战文化灵魂462
(二)唤醒民众觉悟,动员民众参战465
(三)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猛烈抨击466
五、爱国主义鼓舞激发了动力467
(一)爱国主义是集结抗日文化队伍的大旗467
(二)爱国主义是文化界团结统一的基石468
(三)爱国主义是文化人投身抗战文化的内在动力469
第十章 西部抗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471
一、服务抗战推动抗战471
二、保存民族文化精华478
三、造就抗战建国人才483
四、繁荣西部文化教育487
五、融入世界反战文化492
六、推动人民民主运动495
第十一章 内迁文化复员东返与再创西部文化繁荣497
一、抗战胜利之际的西部文化界497
(一)大西北的欢庆497
(二)大西南的欢庆502
二、抗日战争的结束与内迁文化的复员506
(一)高等院校的复员东返507
(二)文化名人的东迁复员518
三、乘开发东风,再创西部文化繁荣526
(一)西部抗战文化与今天的西部文化开发有着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527
(二)西部抗战文化的光荣传统,是今天西部文化开发的精神资源528
(三)西部抗战文化繁荣说明:西部文化开发必将前景灿烂530
后记532
热门推荐
- 201104.html
- 3806603.html
- 982155.html
- 1755175.html
- 432702.html
- 3885407.html
- 2156089.html
- 1504035.html
- 837686.html
- 30423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60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894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72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19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6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76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184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22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437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2093.html